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332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docx

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2019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十八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2)________________,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3)家国心中存,济世情怀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饱览民生疾苦,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家国的情怀。

二、字词书写

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亮灯,世纪之光在伶仃洋绽放(__________),全世界为之震撼。

(2)在石家庄,提起俗称(_________)“大佛寺”的正定隆兴寺,尽人皆知。

(3)汉字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bǎozàng)________。

(4)内心的安详与宁静才是人生的(zhēndì)________。

三、选择题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________。

(2)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河北万全县都会________大型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为“万全社火”。

(3)不管是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鲁迅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________。

A.开幕进行一板一眼B.开张进行一板一眼

C.开幕举行一丝不苟D.开张举行一丝不苟

四、语言表达

4.下面这则应用文有三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通知

我校决定本周五下午2:

00举办九年级语文知识竞赛,希望九年级各班各推荐四名同学参赛。

参赛同学务必准时到场!

此致

敬礼

九年级语文教研组

五、综合性学习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25日,一对老人把自己儿子儿媳告上法庭,要求其支付“带孙费”。

2016年7月~2017年6月,孙女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儿子儿媳未恰当履行抚养义务,最终,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垫付的抚养费2600元。

其实,所谓“带孙费”也并非照看孙女的劳务费,而是此前两位老人为孙女垫付的抚养费(如日常开支,幼儿园花费等)。

(材料二)

(材料三)“现在老年人因为隔代带养带出情绪问题的,还真不在少数。

每天接诊的三四十个睡不着的老人中有三成都跟带孩子有关。

”一家睡眠治疗中心的医生表示。

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下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70%,3岁以上占40%,老人成为带孩子“主力军”。

只是出于慈爱之情的照看,未必能换来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恐怕也有许多劳苦和辛酸。

这一现状折射出当下一些年轻人在经济和家务上双重“啃老”的问题。

(材料四)在一次随机的街头采访中,30位老人里有17位老人表示自己是主动要求帮儿女带孩子,另外,有9位老人说是“被要求”帮忙带孩子。

石家庄一位带孩子的姥姥在采访中表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小两口工作忙,很不容易。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新闻内容。

(2)用说明性语言简要介绍(材料二)的画面内容。

(3)针对以上材料,你们班举办了一场辩论会,辩题是“老人该不该要‘带孙费’”。

反方认为“老人不该要‘带孙费’。

因为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一是出于对孙辈的喜爱,二是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三是更能体谅到年轻人打拼不易。

”作为正方的发言代表之一,你将如何反驳反方呢?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湩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甲)文“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所呈现的形象。

7.对(乙)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展开想象,描述一下你由此而联想到的画面。

8.下面对这两首词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B.(甲)文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C.(乙)文“聚”“怒”二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D.(乙)文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与批判,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七、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恕,字道原。

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八岁时,坐客有言孔子无兄弟者,恕应声曰:

“以其兄之子妻之①。

”一坐惊异。

恕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钜②微之事,如指诸掌。

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共修之。

光对曰:

“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

”即召为局僚③,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

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

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④。

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偕⑤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⑥借览。

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

“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

”悉去之。

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

——(选文有删改)

(注释):

①以其兄之子妻之:

此句出自《论语》: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②钜微:

钜,大。

微,小。

③局僚:

官署的僚属。

④审证:

仔细分析,认真求证。

⑤偕:

共同,一起。

⑥枉道:

绕道。

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殆”的义项有:

①危亡,危险;②疲惫,困乏;③近于,几乎;④败,坏。

“殆忘寝食”中的“殆”,应选的一项是________(填序号)。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无所不览览:

________

(2)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诚:

________

(3)乃五代列将乃:

________(4)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日:

________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2)恕能言其行事始终。

12.请简要概括刘恕与《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宋濂的相似之处。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与读屏

①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须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②一说到读书,人们就想到书香,“最是书香能醉人”“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何须花”。

随着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或许电子书终将取代纸质书,书香消失了,显然让人失落,其实当年从龟甲到竹简,从竹简到纸质,也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次次飞跃。

古人没有因为留恋龟甲的厚重、竹简的沉着而舍弃更便捷的纸质书,我们今天更没有必要因为进化到了电子书的阶段而过于夸大书的介质。

当前,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

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

③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

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唯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才能深切理解“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

只要热爱读书,载体变了也无忧。

④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

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感到困惑与惶恐。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

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我们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了自我。

这越发证明:

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⑤蒲松龄尝言: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只有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提升阅读品质!

(作者:

王石川。

有删改)

13.文章的标题能否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请简述理由。

14.阅读全文,概括“读屏”的弊端。

15.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作为本文哪一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一部不过205克重的电子阅读器不仅能同时储存上千本书,还采用EInk墨水屏,且自带背光,即便在无灯的黑夜也可以自由阅读。

材料二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来说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街短梦

铁凝

①有一次在邮局寄书,碰见从前的一个同学。

多年不见了,她说咱们俩到街上走走好不好?

于是我们漫无目的地走了起来。

②她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诉我,她曾经遭遇过一次不幸:

她的儿子患白喉死了,死时还不到四岁。

没有了孩子的维系,又使本来就不爱她的丈夫很快离开了她。

这使她觉得羞辱,觉得日子是再无什么指望。

她想到了死。

她乘火车跑到一个靠海的城市,在这城市的一个邮局里,她坐下来给父母写诀别信。

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这时有一位拿着邮包的老人走过来对她说:

“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抬起头来,跟前的老人白发苍苍,他那苍老的脸上,颤颤巍巍地捏着一枚小针。

③我的同学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

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写诀别的信。

她说,就因为那老人称她“姑娘”,就因为她其实永远是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还需要她,而眼前最具体的需要便是她帮助这老人纫上针。

她甚至觉出方才她那“尽情的绝望”里有一种做作的矫情。

④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

她离开邮局,离开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

她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找到了新的爱情。

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帮助了他,那实在是老人帮助了她,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如同针与线的连接才完整了绽裂的邮包。

她还说从此日子里有了什么不愉快,她总是想起老人那句话:

“姑娘,你的眼好,你帮我纫上这针。

”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着这话,在街上,路过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邮局。

有时候这话如同梦一样地不真实,却又真实得不想梦。

⑤然而什么都可能在梦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梦中发生,即使你的脚下上是一条踩得烂熟的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条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认定在这老路旧街上不再会有新奇,但该发生的一切还会发生,因为这街和路的生命其实远远地长于我们。

⑥我们曾经在公共汽车上与人争吵,为了座位为了拥挤的碰撞。

但是永远也记不住那些彼此愤怒着的脸。

记住的却是夹在车缝里的一束小黄花。

那花朵是如此的娇小,每一朵才指甲盖一般大。

是谁把它们采来——从哪里采来又为什么要插在这公共汽车的窗缝里呢?

怨气冲天的乘客实在难以看见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当你发现了它们才意识到胸中的怒气是多么的没有必要,才恍然悟出,这破旧不堪的汽车上,只因有了这微小的花,它行驶过的街道便足可以称为花的街了。

⑦假若人生犹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条街上每一处细小的风景。

⑧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也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意盎然。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长街短梦》)

16.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方法?

请想象并描述一下我的同学在老人求助她的那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17.文章第④段写“她纫了针,并且替老人针脚均匀地缝好邮包”,可为什么“她说她终生感激邮局里遇到的那位老人”?

18.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邮局是如此的嘈杂,无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够衬着这陌生的嘈杂,衬着棕色桌面上浆糊的嘠嘎巴和红蓝墨水的斑点把这信写得无比尽情——一种绝望的尽情。

19.读完本文,说说你对标题“长街短梦”的理解。

九、名著阅读

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20.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

请从下面对联的上下联中任选一联,简述相关故事情节。

上联:

巧施计,智多星赚金铃吊挂下联:

辨真假,孙行者斗六耳猕猴

我选择: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保尔·柯察金”受到读者的喜欢,除了因其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外,还因他有卓越的智慧。

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分析保尔的智慧体现在哪里。

(1)营救朱赫来

(2)监狱脱险

我选择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作文

22.根据要求作文。

“仰望”的意思有二:

一是“抬着头向上看”,一是“敬仰而有所期望”。

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仰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有真情实感:

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对镜帖花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帖、淤、厦、庇、俱”等字词的书写。

2.zhànfàngsúchēng宝藏真谛

【解析】

【详解】

考查对汉字字形字音的辨析与书写。

“绽”“俗”不要取半边字的读音,“称”多音字,chēng、chèn、chèng,“俗称”读作súchēng,“谛”不要写成“蒂”。

3.C

【解析】

【详解】

开幕:

表演开始时拉开舞台前的幕,亦指开场;展览会、会议等开始。

开张:

新建的商店开始营业;比喻某种事物的开始。

“开幕”符合①句的语境。

排除BD,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符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丝不苟:

形容做什么事都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一丝不苟”符合③句的语境,排除A。

故选C。

4.

(1)应写明竞赛举办地点

(2)删去“此致敬礼”

(3)在“九年级语文教研组”下面写明发通知的时间。

【解析】

【详解】

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

①标题:

写在第一行正中。

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

②称呼:

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

在第二行顶格写。

(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

)③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正文因内容而异。

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

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

④落款:

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

此题没有写明竞赛举办地点,通知不用敬辞,“此致敬礼”,缺少发通知的时间。

5.

(1)一对老人状告儿子儿媳,要求其支付“带孙费”,获得法院支持。

(2)画面中,右边一位中年妇女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左边一位老人和小孩指责:

“没有照顾好孩子!

”,小孩惊恐地看着中年妇女,左边老人双手摸着小孩的头,紧张得满头大汗。

(3)我方认为“老人应该要‘带孙费’”。

因为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一是付出了时间和心血,二是会带出情绪问题,三是出于慈爱之情的照看,未必能换来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也会有许多劳苦和辛酸。

【解析】

【详解】

(1)对新闻内容的概括,首先必须做到全文阅读,圈画出新闻材料的主要事件,概括时应根据主要内容来进行解答,注意格式。

即:

什么事+带来的影响。

新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导语,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提炼该句。

对象是:

一对老人把自己儿子儿媳告上法庭。

事件是:

要求其支付“带孙费”。

结果是:

获得法院支持。

(2)本题考查漫画内容的介绍分析能力。

漫画内容的介绍,按照一定的顺序对画面内容简介即可。

观察图画,可见画面的中心主体是一位中年妇女一手叉腰在大声指责老人“没有照顾好孩子!

”而左边的小孩惊恐地看着中年妇女,老人紧张得满头大汗。

注意写清顺序,也就是人物的位置。

(3)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题要写反驳词,反驳就是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可看法,反方认为“老人不该要‘带孙费’”,那么作为正方的观点应是““老人应该要‘带孙费’”,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理由要充分。

语句要通顺流畅即可。

可以从付出的时间,花费的精力来作答。

6.示例:

年纪轻轻的孙权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7.示例:

西都长安高楼林立,皇家宫苑富丽堂皇,但随着敌军的攻入,战火四起,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8.C

【解析】

6.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能力。

描绘诗句展示的形象时,理解诗歌的内容。

抓住诗句中的人物“孙权”,特点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

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

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孙权的英雄形象即可。

7.考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此句的意思是万间宫阙都被焚毁,硝烟散尽,一切都化为尘土。

此句其间包含了大量的威武悲壮的史实,是作者感慨战争灾难,可通过对比表现,也可通过描写战争画面展开。

8.C.错误,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拟人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故选C。

9.③

10.

(1)看

(2)实在,确实(3)竟然是(4)每天

11.

(1)他从小聪颖、悟性高,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

(2)刘恕都能一一说出其生平事迹始末。

12.①刻苦好学:

两人都有抄书读书的经历。

②不注重口体享乐;两人都不关注日常饭食的好坏。

【解析】

9.考查对一词多义词的理解。

“殆忘寝食”意思是几乎废寝忘食。

殆“几乎”。

故选③。

10.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如,诚:

实在,确实。

日:

每天。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颖悟:

聪颖、悟性高。

即:

就。

始终:

始末。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为他准备美食都去除了。

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宋濂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

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可知两人都有抄书读书的经历;都不关注日常饭食的好坏;不注重享乐。

【点睛】

参考译文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

八岁时,家里有客人说孔子没兄弟,他立刻说:

“《论语》里不是说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吗?

”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惊异。

刘恕十分爱好史学,从太史公司马迁所记始,到周显德末年,纪传以及纪传之外的私记杂说,没有不读的,上下数千年间,无论大事小事,都了如指掌。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英宗让他自己挑选馆阁英才共同编写。

司马光回答说:

“馆阁文学之士确实很多,至于专门精通史学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刘恕罢了。

”当即征召刘恕为官署的僚属,遇到有史事纷繁杂乱难以整理的,就把它们委托给刘恕。

刘恕对于魏、晋以后的事,考证差错,最为精当详尽。

刘恕做学问,从历法、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的官府公文,都拿来考证。

为求一本书不惜远走几百里,亲自到那里去读并且手抄,几乎废寝忘食。

刘恕曾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道旁有个石碑,读那碑文,原来是记载五代许多人们不知道的将领,而刘恕能说出他们的生平,回去查验古时的史料,刘恕所说的都是真的。

宋次道做亳州知府,家里有很多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饭食,以主人的礼节待他,刘恕说:

“我不是为了这个来的,很耽误我读书啊。

”刘恕全都拒绝了宋次道的招待,把自己关在书阁里,白天晚上诵读抄写,留了十日,看完了宋次道的书然后离开了,眼睛因此而生病。

13.不能。

文章标题是论述的话题(或这是一个论题式标题),并不能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是:

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只有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提升阅读品质。

14.弊端:

使得选择机会“过剩”,让人感到困惑与惶恐;使得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填塞。

15.材料一:

第②段。

这则材料突出了读屏的优点,可以证明“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的观点。

材料二:

第③段。

这则材料强调读书对个体的重要性,可以证明“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的观点。

【解析】

13.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题目“读书与读屏”只是一个并列短语,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是论述的话题。

此文的论点在结尾总结出来的,即“只有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全面提升阅读品质!

”故而题目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14.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第④段阐述的是读屏时代出现的问题,根据“‘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感到困惑与惶恐。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

”作答即可。

15.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

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材料一“不仅能同时储存上千本书,还采用EInk墨水屏,且自带背光,即便在无灯的黑夜也可以自由阅读。

”说明了读屏的优点轻巧、便捷;与第②段“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

”相一致。

材料二高尔基的话说明了人应该多读书,才能吸收更多的营养。

与第③段“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相一致。

16.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的同学的心理活动:

老人居然认为我眼好,对啊,最起码我的眼睛还有用处,这个世上还有人需要我的帮助,父母也需要我啊……

17.因为在她遭遇不幸、对生活无望的时候,老人通过简单的一句话救了她,帮助她找到了活下去理由和勇气,帮助她把即将断掉的生命续接了起来。

(意思对即可)

18.该句运用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