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5734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3页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3页
亲,该文档总共7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docx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图文丰富secret

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

总则2

第一章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3

第一节基坑(槽)边坡开挖3

第二节回填土4

第三节深基坑排桩支护7

第四节预应力土层锚杆与支护8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0

第一节钢筋工程10

第二节模板工程17

第三节混凝土工程23

第三章填充墙砌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28

第四章房屋裂缝防治措施32

第一节混凝土结构裂缝32

第二节填充墙砌体裂缝38

第五章楼地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1

第六章室内抹灰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47

第七章外墙渗漏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51

第八章铝合金门窗渗漏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57

第一节概述57

第二节渗透的原因分析57

第三节施工、采购中易出现的质量缺陷62

第九章建筑水电安装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67

总则

为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切实有效地防治工程质量通病,针对集团在建工程的“多发病、常见病”认真分析,对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为依据,特编制了《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一、《手册》作为集团内部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和业务培训教材,在集团开发建设的工程项目统一实施执行。

各项目于工程开工前应组织参建各方(总承包、设计及监理单位等)成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管理小组,加强对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技术管理,督促建设各方制定相关的通病防治方案和实施细则,并严格监督落实和考核。

二、《手册》针对每项质量通病,分别介绍了通病的现象,分析了产生原因,并重点介绍了预控措施和治理方法。

在质量通病控制中,工程(监理)部要从源头上做好防治工作,加强图纸会审和进场材料验收;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要加强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对于违章操作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及时予以纠正。

三、项目公司要把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纳入质量控制目标,加强对施工单位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引导和服务,组织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指导,一定要高度重视防治工程质量通病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质量工作方法,确保质量通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章地基与基础工程

第一节基坑(槽)边坡开挖

一、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

(一)现象

机械或人工开挖放坡未达到设计要求。

(二)原因分析

1、对施工人员交底不清,开挖时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设计或措施要求;

2、未认真查看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熟悉;

3、现场开挖测量标记不清;

4、施工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

(三)防治措施

1、开挖前要对开挖措施进行仔细查阅,弄清开挖措施中的要求,施工前要认真查验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

2、测量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开挖放线时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及措施要求进行,并在现场做出明显的标记;

3、开挖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也应熟悉措施,看到不符合措施或设计要求的开挖现象应及时制止,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使现场按要求进行开挖。

二、边坡塌方

(一)现象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如图1-1)。

(二)原因分析

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层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

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当,地表水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

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三)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土壤特性设计不同坡度。

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周或两侧要挖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

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完成(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

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设置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

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稳定。

5、若发生塌方时应立即停止开挖,立即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施,将坡脚塌方清除,确定支护稳定后继续开挖。

第二节回填土

一、填土出现橡皮土

(一)现象

夯打土体时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

(二)原因分析

在含水量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三)防治措施

1、夯实填土时,要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2、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人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二、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如图2、图3)

(一)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垫层面层空鼓、开裂甚至塌陷破坏。

(二)原因分析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

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压实遍数不够,底部松散,仅表面夯实,密实度不够。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5、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有地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经处理或未发现,使用后,荷重增加,造成局部塌陷。

(三)防治措施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

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性能,通过实验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

含水量过小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三、基础墙体被挤动变形

(一)现象

夯填基础墙两侧土方或用推土机送土时,将基础、墙体挤动变形,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地影响墙体受力性能。

(二)原因分析

1、回填土时只填墙体一侧,或用机械单侧推土压实,基础、墙体在一侧受到土的较大侧压力而被挤动变形。

2、墙体两侧回填土设计标高相差悬殊(如暖气沟、室内外标高差较大的外墙),仅在单侧夯填土,墙体受到侧压力作用。

3、在基础墙体一侧临时堆土,堆放材料,设备或行走重型机械,造成单侧受力使墙体变形。

(三)预防措施

1、基础两侧用细土同时分居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

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300mm。

2、如遇暖气沟或室内外回填标高相差较大,回填土时可在另一侧临时加木支撑顶牢。

3、基础墙体施工完毕,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回填土施工。

同时防止在单侧临时大量堆土或材料、设备,以及行走重型机械设备。

(四)治理方法己造成基础墙体开裂、变形、轴线偏移等严重影响结构受力性能的质量事故,要会同设计部门,根据具体损坏情况,采取加固措施(如填塞缝隙、加围套等)进行处理,或将基础墙体局部或大部分拆除重砌。

第三节深基坑排桩支护

一、悬壁式排桩嵌固深度不足

(一)现象

挖土至坑底时发现桩倾斜,桩身出现裂缝,坑边地面产生裂缝,附近道路下沉,邻近房屋出现竖向裂缝等;严重时排桩倒塌,连接圈梁折断,桩后土方陷入基坑内,基坑支护破坏。

(如图1-4、图1-5)

(二)原因分析悬臂桩的埋深嵌固深度没有通过计算确定或计算不准确,未按要求施工;其次是未做好排水和止水措施。

(三)防治措施

悬臂桩的嵌固深度须通过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土的物理参数。

不按土的物理参数计算确定或按经验确定嵌固深度的将发生重大事故。

第四节预应力土层锚杆与支护

预应力土层锚杆是一种典型的受拉杆件,它的一端与挡土桩、墙连接,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土层中,以承受桩、墙的土压力、水压力等水平荷载,利用地层的锚固力维持桩、墙的稳定。

为不致使桩、墙的位移太大,锚杆在安装后即在锚杆顶部预加应力以使减少变形。

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先由计算得出,然后在现场作实地试验得出极限摩阻力后最后确定。

多层锚杆的施工程序为:

挖土至第一层锚杆位置下0.5m,制作第一层锚杆并预加应力,

然后再挖土到第二层锚杆位置下0.5m,作第二层锚杆,如此类推。

所有用多层锚杆或多层支撑的基坑支护工程都不能一次挖土到基坑底面。

一、锚杆被拔出、桩折断、排桩倒塌

(一)现象

当挖土到基坑底,发现桩顶部挡土墙倾斜位移较大,顶部地面裂缝发展并延伸至围墙,随即排桩倒塌,上部土体滑动,下水道塌陷,水涌入基坑,第一层锚杆从土中完全拔出,护坡桩折断,折点一般在二三层锚杆处、折点处混凝土破碎,钢筋弯曲,第二三层锚杆锚头拉脱,腰梁扭断开裂。

(二)原因分析

第一层锚杆被拔出足以说明锚固长度不够,开始产生桩顶的大量位移和裂缝发展,足以说明其前兆。

当第一层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不能承受桩的水平推力时,锚杆被拔出,此时桩受的水平推力集中到第二层锚杆支点,桩受到过大弯矩作用而折断,锚头拉脱、腰梁扭断、开裂是受到复杂的扭矩拉力所致,直至整排桩被巨大水平推力所破坏。

(三)防治措施

1、计算锚杆长度时,现场应认真核查计算书,避免错误。

2、在工程现场必须作测试(如图1-6),提早发现计算上可能出现的错误。

3、从事故发生的情况看,第一层锚杆的锚固长度非常关键,应特别重视。

二、锚杆不起作用,桩折断,支护结构倒塌

(一)现象

基坑较深时,基坑挖到设计标高后不久,发现支护结构局部破坏,先是锚杆端部脱落,横梁掉下,桩间土开裂,继而裂缝增大,桩顶地面较远处发生裂缝,最后导致桩断、支护结构倒塌,土方坍塌。

(二)原因分析

锚杆端部脱落,说明预应力张拉后锚头没有锚固住,横梁脱落说明锚杆在桩端没有受力,也就是锚杆起不到拉结作用,使大直径桩变成悬臂桩,受力后倾斜,桩间土开裂,最后排桩因受弯矩太大而折断。

(三)防治措施

1、预应力施工应由有经验技术工人操作。

当锚头锚固后还应检查横梁(一般为工字钢)是否受力。

当发现横梁脱落时,应立即停止挖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倒塌。

2、基坑开挖时应做排桩的位移监测(建议委托第三方专业队伍监测),以随时检查桩较大位移现象。

第二章混凝土结构工程

第一节钢筋工程

一、原材料表面锈蚀

(一)现象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转为红色,日久后变成暗褐色,甚至发生鱼鳞片剥落现象。

(如图2-1)

(二)原因分析保管不良,受到雨雪侵蚀,存放期长,仓库环境潮湿,通风不良。

(三)预防措施钢筋原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放在地上,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堆放期尽量缩短。

(四)治理方法淡黄色轻微浮锈不必处理。

红褐色锈斑的清除可用手工钢刷清除,尽可能采用机械方法,对于锈蚀严重,发生锈皮剥落现象的应研究是否降级使用或不用。

图2-1钢筋锈蚀严重

二、钢筋加工

(一)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1、现象

箍筋末端未按规定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2、原因分析

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及应用范围;现场配料及钢筋加工管理混乱。

3、防治措施

(1)熟悉半圆(180°)弯钩、直(90°)弯钩、斜(135°)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中要加强检查(如图2-2)。

(2)对于已加工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可做如下处理:

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但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

(二)直螺纹丝扣加工

1、现象

丝扣缺损、数量不够、丝头端部不平整,成品保护不到位等(如图2-3、图2-4、图2-5)。

图2-4直螺纹连接采用专用螺帽保护丝扣图2-5直螺纹丝口存在断丝现象

2、原因分析

(1)操作工人未经培训,现场交底不清;

(2)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加工机械维护不到位;

(3)丝头加工后未及时加戴保护帽进行保护;

(4)钢筋端部直接采用切断机切割。

3、防治措施

(1)钢筋接头丝扣加工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2)现场须配备通规、止规等检测工具,对加工的丝头要经常性抽查;

(3)合格的丝头应及时加装保护帽;

(4)钢筋端头应采用无齿锯切割,以保证钢筋端部平整。

二、钢筋安装

(一)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1、现象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基础插筋和楼层柱子纵筋外伸部分常发生偏位情况。

因此,在施工中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

(如图2-6、图2-7)

2、原因分析

(1)模板固定不牢,在施工过程中,时有碰撞柱模的情况,致使柱子纵筋与模板相对位置发生错动;

(2)因箍筋制作误差比较大,内包尺寸不符合要求,造成柱纵筋偏位,甚至整个柱子钢筋骨架发生扭曲现象;

(3)不重视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如垫块强度低被挤碎,垫块设置不均匀,数量少,垫块厚度不一致及与纵筋绑扎不牢等问题影响纵筋偏位。

(4)施工人员随意摇动、踩踏、攀登已绑扎成型的钢筋骨架,使绑扎点松弛,纵筋偏位;

(5)浇筑混凝土时,振动棒极易触动箍筋与纵筋,使钢筋受振错位;

(6)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筋往往被梁筋挤歪而偏位;

(7)施工中,有时将基础柱插筋连同底层柱筋一并绑扎安装,结果因钢筋过长,上部又缺少定位箍筋约束,整个骨架刚度差而晃动,造成偏位。

3、防治措施

(1)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

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

(2)按设计图纸要求将柱、墙断面尺寸线标在各层楼面上,然后把柱、墙从下层伸上来的纵筋,用两个箍筋或定位水平筋分别在本层楼面标高及以上500mm处用柱箍点焊固定;

(3)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用定位箍筋固定;

(4)按设计要求正确制作箍筋,与柱子纵筋绑扎应牢固,绑点不得遗漏;

(5)柱、墙钢筋骨架侧面的垫块应绑扎牢固,所有垫块厚度应一致,并为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6)在梁柱交接处应用箍筋与柱纵向钢筋点焊固定,同时绑扎上部钢筋。

(二)框架节点核心部位柱箍筋遗漏

1、现象

框架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位,但节点处的梁柱钢筋交叉集中,使该部位柱箍筋绑扎困难。

因此,遗漏绑扎箍筋的现像经常发生(如图2-8、图2-9)。

2、原因分析

因设计单位一般对框架节点处柱梁钢筋排列顺序、柱箍筋绑扎等问题都不作细部设计,致使节点处钢筋较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核心部位钢筋绑扎困难的局面,因此在绑扎时经常遗漏柱箍筋的现象。

3、防治措施

(1)施工前,应按照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框架节点处钢筋绑扎顺序;

(2)纵横向框架梁底模支撑完成后,即可放置框架梁下部钢筋。

若横梁比纵梁高,先将横梁下部钢筋套上箍筋置于横梁底模上,并将纵梁下部钢筋也套上箍筋放在各自相应的梁底模上。

再把符合设计要求的柱箍筋一一套入节点部位的纵向钢筋进行绑扎。

然后,先后将横纵梁上部纵筋分别穿入各自箍筋内,最后,将各框架梁箍筋按设计间距拉开绑扎固定。

若纵梁断面高于横梁,则应将上述横纵梁钢筋绑扎顺序颠倒,即按“先纵后横”进行绑扎即可;

(3)当梁柱节点处梁的高度较高,或实际操作中个别部位确实存在绑扎节点柱箍困难的情况时,可将此部分柱箍做成两个相同的两端带135度弯钩的“L”型箍从柱子侧向插入,钩住四角柱筋,或采用两相同的开口“U”型箍,套入后焊牢箍筋搭接接头。

(三)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1、现象

在绑扎或安装钢筋骨架时,发现同一连接区段内(对于绑扎接头,在任一接头中心至规定搭接长度的1.3l内,所存在的接头都认为是没有错开,即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受力钢筋接头过多,有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的数值。

2、原因分析

(1)钢筋配料时疏忽大意,没有合理搭配原材料的下料长度;

(2)忽略了某些构件不允许采用绑扎接头的规定;

(3)错误取用连接接头的钢筋截面面积占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数值;

(4)分不清钢筋位于受拉区还是受压区。

3、防治措施

(1)配料时钢筋编号要清晰,注明各个区段的搭配情况,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要加文字说明;

(2)轴心受拉和小偏心受拉杆件中的受力钢筋接头不得采用绑扎搭接;

(3)若分不清钢筋所处部位是受拉区或受压区时,接头位置均应按受拉区的规定考虑。

(四)梁箍筋弯钩与纵筋相碰

1、现象

在梁的支座处,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位置抵触。

2、原因分析

梁箍筋弯钩应放在受压区,从受力和构造角度看是合理的。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在连续梁支座处,受压区在截面下部,要是箍筋弯钩位于下面,有可能被钢筋压开,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将箍筋弯钩放在受拉区。

此外,实践中还会出现另一种矛盾:

在目前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或框剪结构形式的工程中,大多数是按抗震要求设计的,因此箍筋弯钩应采用135度,而且平直部分长度又较长,故箍筋弯钩与梁上部二排钢筋经常相碰。

3、防治措施

绑扎钢筋前应先规划箍筋弯钩位置(放在梁的上部或下部),如果梁上部仅有一层钢筋,箍筋弯钩与纵向钢筋不抵触,为了避免箍筋接头被压开口,弯钩可放在梁上部(构件受拉区),但应特别绑牢,必要时采用封闭箍筋,对于两层或多层纵向钢筋的,则应将弯钩放在梁下部。

(五)钢筋直螺纹连接

1、现象

钢筋连接丝头外露丝扣不符合规范规定,接头处套筒未拧紧,连接套筒开裂等。

2、原因分析

(1)钢筋连接接头丝扣加工数量不够或过多,现场控制不严(如图2-10、图2-11);

(2)施工人员不按要求操作,现场监督管理不到位,接头连接后未采用力矩扳手及时检查;

(3)连接套筒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3、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钢筋接头丝扣加工质量,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后台的交底和检查工作;

(2)连接套筒规格必须与钢筋一致,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3)检查钢筋接头质量时,根据钢筋规格抽查接头连接力矩拧紧值是否符合要求;

(4)检查钢筋套筒连接型式检验报告,并做好过程中钢筋连接接头现场见证取样送检。

(六)平板保护层不准

1、现象

浇灌混凝土前发现平板保护层厚度没有达到规范要求。

(如图2-12、图2-13)

2、原因分析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不准确,或垫块垫得少。

3、预防措施

检查砂浆垫块厚度是否准确,并根据平板面积大小适当垫多。

4、治理方法

浇捣混凝土前发现保护层不准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图2-12现浇板底面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要求图2-13地下室砼墙板竖向钢筋保护层过小

第二节模板工程

一、轴线位移

(一)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二)原因分析

1、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三)防治措施

1、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

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标高偏差

(一)现象

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二)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三)防治措施

1、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

3、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

4、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三、结构变形

(一)现象

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如图2-14、图2-15)

图2-14砼柱涨模严重图2-15剪力墙涨模严重

(二)原因分析

1、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模板刚度差;

2、组合小钢模,未按规定设置连接件,造成模板整体性差;

3、墙模板无对拉螺栓或螺栓间距过大,螺栓规格过小;

4、竖向承重支撑的地基土未夯实,未垫平板,支承处地基下沉;

5、门窗洞口内模处顶撑不牢固,在混凝土振捣时模板被挤偏;

6、梁、柱模板卡具间距过大,或未夹紧模板,或对拉螺栓配备数量不足,以致局部模板无法承受混凝土振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导致局部胀模;

7、浇筑墙、柱混凝土速度过快,一次浇灌高度过高,振捣过度;

8、采用木模板或胶合板模板施工,经验收合格后未及时浇筑混凝土,长期日晒雨淋导致模板变形。

(三)防治措施

1、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载、混凝土自重及浇捣时产生的侧向压力,以保证模板及支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如图2-16);

2、支撑底部若为回填土方地基,应先按规定夯实,设置排水沟,并铺放通长垫木或

型钢,以确保支撑不沉陷;

3、组合小钢模拼装时,对拉螺栓间距、规格应按设计要求设置;

4、梁、墙模板上口必须设临时顶撑,保证混凝土浇捣时,梁、墙上口宽度;由于砼浇筑时有胀力,设置顶撑时其长度可率小于梁、墙宽度;

5、浇捣混凝土时,要均匀对称下料,严格控制浇灌高度,特别是门窗洞口模板两侧,既要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又要防止过分振捣引起模板变形;

6、对于跨度≥4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跨度的1/1000~3/1000。

四、接缝不严

(一)现象由于模板接缝不严,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如图2-17、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