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6580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docx

0到3岁中医药管理服务

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概述

1.服务对象:

0~36个月儿童

2.操作对象:

儿童家长或监护人

3.指导内容:

中医饮食起居、穴位按揉方法

4.目的:

改善健康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服务流程图

 

服务流程图说明

(一)

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12、18、24、30、36月龄时,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服务流程图说明

(二)

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服务流程图说明(三)

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①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

②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足三里、迎香穴的方法;

③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中医保健方法--饮食调养

1.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

2.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

3.婴幼儿脾胃功能较薄弱,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

4.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

中医保健方法--起居调摄

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

2.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

3.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

4.注重四时调摄。

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5.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质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

(一)

摩腹

1.位置:

腹部。

2.2.操作:

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节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

3.3.功效:

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

(二)

捏脊

1.位置:

背脊正中督脉两侧,大椎至尾骨末端处。

2.操作:

①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如图)。

②施术从长强穴旁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同时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旁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

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旁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旁。

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

③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将捏拿住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向上提拉一下),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

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揉按(在揉动的同时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20~30次。

3.功效:

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三)

按揉足三里穴

1.位置: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见左图)。

2.操作:

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

3.功效:

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

的作用。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四)

按揉迎香穴

1.

位置: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2.操作:

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3指则向手心方向弯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

2.功效:

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

中医保健方法--穴位按揉(五)

按揉四神聪穴

1.位置:

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见下图)

2.操作:

用手指逐一按

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

2.功效:

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

穴位按揉的注意事项

1.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

等介质。

2.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

3.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

4.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

5.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一)

推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指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沿一定方向往返移动,称推法。

推法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等。

要求:

用力柔和,平稳均匀,大约每分钟200到300次为宜。

按法:

以拇指或掌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可分为指法和掌按法。

要求:

徐徐用力,稳而持续。

揉法:

用指腹、掌紧贴于某一部位回旋揉动称为揉法。

可分为指揉法和掌揉法。

要求:

动作柔和,用力均匀,快慢适宜。

摩法:

用掌、指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环形移动称为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要求:

手法轻柔,用力均匀,每分钟120到160次。

捏脊法:

手法一:

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推至大椎两旁。

手法二:

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

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双手交替向前,自尾椎两旁推至大椎两旁。

推脊法:

将食、中指并拢,用指面自患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称推脊法。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一)

脾土

【位置】拇指罗纹面。

【操作】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称补脾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次数】100到500次

【主治】补脾土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清脾土用于治疗呕吐、泄泻。

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称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

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补大肠用于治疗虚寒泄泻;清大肠用于治疗积滞。

板门

【位置】大鱼际隆起处。

【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

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揉板门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腹胀;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多用于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宜慎用。

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腕横纹中点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肘横纹中点,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清天河水用于治疗感冒发热;打马过天河用于烦躁不安、高热等症。

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边缘,自腕横纹直上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用于治疗高热、汗出、大便秘结干燥等实热病症。

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

者,本法慎用。

1推三关为大热之法,退六腑为大凉之法。

2两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

3若患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发斑等可单用退六腑。

4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免伤正气。

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则可以退六腑三数,推三关一数之比推之;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三数,退六腑一数之比推之。

脊柱

【位置】大椎穴至长强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两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次数】推脊一般推100到300;捏脊一般捏3到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捏脊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主治】捏脊疗法常用于小儿疳积、泄泻;推脊疗

法常用于清热。

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而上

直推称推上七节法,反之称推下七节法。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

久痢;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到300次

【主治】龟尾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理大肠的功能,常用于治疗

泄泻、便秘。

丹田

【位置】脐下3寸。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揉50到100次,摩5分钟。

【主治】揉、摩丹田能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脱肛、疝气、遗尿等症。

常用穴位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