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73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7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六 第1讲种群和群落Word文档格式.docx

提示 ①群落内部因素;

②外界环境因素;

③人类活动。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分析

2.比较“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有无K值

有K值

无K值

答案 

特别提醒 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①种群增长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为:

增长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

100%。

②种群增长速率:

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

增长速率=(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思维辨析】

(1)(2012·

新课标全国卷,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

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D项错误。

(2)(2012·

重庆卷,4)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解析 由图示看出,该东亚飞蝗种群初始阶段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了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故A项正确。

a~b段种群增长率越来越小,但种群密度不断增加,二者不呈正相关,故B项错误。

性引诱剂可以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用于防治害虫,C项正确。

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使其灭绝,也不使其成灾,有利于维持食物链的稳定,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项正确。

【归纳提炼】

种群增长曲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勤打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

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采取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地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生产上的应用:

生产上捕获后的种群数量为

最好,而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潜伏期(即

以前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例1

 (2013·

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

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破题思路 

(1)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定义完成A选项的计算;

(2)明确出生率与生殖期、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的关系完成B、C、D选项。

个性分析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则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

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B项正确;

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

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思维延伸 

(1)由A选项能求出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吗?

提示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

(2)若某种群达到K值后又大量迁入了一部分成年个体,则在短期内出生率如何变化?

提示 增加。

例2

 如图所示是某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B.在t0~t2时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C.在t0~t2时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在t2时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

破题思路 明确图示中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关系→转化为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转化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个性分析 该曲线的数学模型其实就是“S”型曲线的变式;

由曲线变化可知,在t0~t2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在t1时两者相差最大,说明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其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

t2时两曲线相交,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或环境容纳量)。

答案 C

思维延伸 

(1)在下图中绘出该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提示 

(2)在下图中绘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题模板 如何准确判断不同曲线中的K值

(1)明确种群数量、增长率、增长速率曲线变化的含义。

(2)明确不同曲线中K值的表示方法

在上述曲线中,A、B、C三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考点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1.填充群落的空间结构

(2)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2.比较并填充下表中的群落演替类型

类型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率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2011·

海南,24B)(√)

提示 演替是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的差异。

(2)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2010·

大纲全国Ⅱ,3B)(√)

提示 群落水平结构是指在不同地段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3)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2009·

全国Ⅱ,5D)(√)

提示 竞争是由于不同生物争夺相同生存条件引起的。

1.生物间的几种关系图示

2.群落演替的方向与结果

(1)演替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3.关注几个误区

(1)“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结构特征:

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畴。

(2)误认为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高山上植物的分布决定于温度,从山顶到山脚下,植物群落的这种结构应该属于水平结构。

(3)误认为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前者属于种群范畴,后者属于群落范畴。

例3

新课标全国卷Ⅰ,32改编)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2

针叶林

52

12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题思路 ①联想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确定第

(1)问;

②联想植物分层与动物分层的关系确定第

(2)问。

个性分析 

(1)该演替是在原有的土壤、种子等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

(2)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越多,对于阳光的争夺越激烈,植物分层越多且明显,而动物分层与植物分层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答案 

(1)次生 土壤 

(2)复杂 针叶林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

考点3 种群密度的调查

例4

海南卷,29改编)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破题思路 ①联想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范围确定

(1);

②根据群落的结构特征确定

(2)(3)。

个性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常见的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是指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

样方法的适用范围:

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所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一。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

所以调查野兔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2)此项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数目越多,其丰富度越大。

(3)此项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

包括植物的垂直分层和动物的垂直分层。

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群落内各植物对光能的利用率。

动物的垂直分层受植物的影响。

因为植物会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此题问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考查垂直结构。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垂直

思维延伸 

(1)若调查该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什么方法?

(2)用适当的方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时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_______(偏小,偏大)。

提示 偏大

种群密度的调查与物种丰富度调查的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

范围

植物或固着生活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

步骤

①随机取样;

②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

③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①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②一段时间后重捕;

③公式计算:

①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

②在实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注意

事项

①在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选取样方;

②必须随机取样;

③样方内、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均计入

①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①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包括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三个操作环节;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是因为其数量增加吸引鹰来捕食所致,这恰恰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增加了。

2.自然界中某种群的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双选)

(  )

A.种群在c点之前呈“S”型增长

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是c点

C.c点时该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负荷值

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答案 AC

解析 如图所示,死亡率逐渐升高,出生率逐渐下降,c点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说明此时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的负荷值,即K值;

在自然状态下,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在c点之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点之后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3.(2013·

江苏卷,10)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边坡

处理方式

植被覆盖率(%)

小型土壤动物

土壤有机质(g/kg)

物种数

个体数

种植植物

97

37

260

19.8

不干预

8

9

28

11.9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 本题只需读懂表格提供的数据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

通过移栽植物可提高某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其稳定性,B正确。

4.(2013·

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87

7

40

58

30

25

42

32

11

20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 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正确。

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B正确。

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正确。

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D不合理。

5.(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31)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随机取样 (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4)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增高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解析 由于食物短缺,空间资源的限制,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K值为环境容纳量,环境条件发生改变,K值可能发生改变。

2.(2013·

福建卷,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人工恢复林和自然恢复林均是在退化的林地上进行的恢复过程,退化的林地还保留了原有的生存条件,故两者均属于次生演替。

3.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A(自然状态)和种群B、C(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调查黄杉各种群的方法是样方法

B.黄杉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为稳定型;

在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均表现为增长型

C.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级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加剧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

自然状态下种群A呈增长型;

适度的人为干扰使高龄级黄杉数量减少,对低龄级黄杉生长有利;

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量锐减,种群呈现增长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4.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

解析 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不正确;

乌鸦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当中,第3年和第9年的数量不会相同,B不正确;

“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不正确;

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第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正确。

5.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解析 从图中看出珊瑚礁体积先增加后减少,减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鱼的种数增加,而是群落的演替受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

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解析 B组酵母菌细胞数目最大值在三组中最大,A正确;

出现三种曲线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营养物质等外界因素不同,B正确;

在最合适的温度下,酵母菌的数量增加最快,所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是B组,C错误;

C组酵母菌数量最少,可能是营养物质太少,D正确。

7.如图是温带某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

Ⅰ、Ⅱ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依次是(  )

A.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B.植被的生物量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C.土壤腐殖质的总量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D.食肉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食肉动物的总生物量

答案 A

解析 温带群落的演替最终会演替成森林,所以草本植物的生物量越来越少,整个群落植被的丰富度不断增加。

8.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