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7452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docx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常州市青龙中心小学执笔:

黄燕娟

一.研究背景

“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小学教学的新理念,然而当前我校学生的学习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其突出的现象就是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课,不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问题,课后的作业完成的质量差,学习效率低,这已是困扰我们学校每一位教师的令人头疼的问题。

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因素,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等,但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是学校,老师则在其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当前,许多教师认为:

教学一旦投入,就要产出;只要教,就会有收获。

所以,有的教师将学生盯得紧,作业布置多,考试考得勤。

对学生的学,习惯于用“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等古训来训导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焦虑、退缩、自卑等消极心态,简单斥之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

这无意之中对自己的题海战、对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作了开脱。

从僵化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表现出的困倦的眼神里,我们可以感到一些课堂教学正在慢慢流失其生命的活力。

一位名人说:

“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是谁帮学生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呢?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反思:

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否过于单一?

呈现问题的情景是否太枯燥?

作业的布置是否过于机械?

备的课是否真正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

……多年来,“教”与“学”的矛盾一直未能得到较好的统一。

教师不教“学”的方法。

学生自然“学不得法”;教师不教“学”的习惯,学生当然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支撑

1.《新课程标准》:

各学科对习惯的培养提出了具体地要求。

2.各类研究表明: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地是依靠非智力因素或认知因素。

这其中就包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习惯,决定了每个人如何更为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从而获得成功。

3.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他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

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4.习惯的改变。

心理学家指出:

人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

显意识和潜意识。

显意识便是人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

潜意识则是各种事物的仓库,人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便在此存放,而习惯就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

但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存在,在等待显意识开小差。

所以,只有改变习惯(潜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

要有意识地与潜意识进行沟通与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潜意识的运行程序。

事实上,我们的显意识完全有能力训练我们的潜意识。

因此,我们不能无意识地任由不良的行为习惯继续下去,而必须有意识地构建新的良好的习惯。

5.教与学的关系。

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整个教育过程而言,始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控制。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发挥着作用。

学生的年龄越小,程度越低,教师的作用就越大。

三.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1)概念界定

习惯:

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学习习惯:

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有好坏之分。

学生有了好习惯,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学习惯:

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倾向。

在本课题中,着重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举止。

良好的教学习惯能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地宽松环境;为学生的成功创设条件;为学生营造各抒己见,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勇于发言的氛围;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及时检测和评价学习结果。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讨论法、观察法、个案追踪法等方法,着力于实践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以提高研究效率。

(3)研究内容

1.小学生习惯、行为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2.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教”之间的关系分析。

A.教师的哪些不良教学行为纵容了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

B.教师的哪些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学生不良习惯的转变?

3.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课堂学习习惯的研究。

4.如何矫治防止学生不良习惯的研究。

5.将“习惯培养”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4)研究目标

在本课题中,仔细分析学生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找到对策,希望通过变革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以“教”带“学”,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

a.改革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学习是学习者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的过程。

教师能做到:

(1)能认真分析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

(2)把握学生的心理,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法。

(3)在课堂上能用适当的语言和得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入。

(4)作业布置有质量。

b.改革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要改变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把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具体表现在:

(1)认真倾听:

既能认真听老师讲解,也能认真听同学发言;

(2)认真思考;(3)不轻易放弃;(4)主动探索研究、乐意与他人合作。

(5)认真完成各科作业,中高年级同学能通过初步分析作业的结果(如知识点的遗漏、正确的检验方法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四.研究的进程及措施

(一)、基本理论的学习

从2004年的10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式开始。

利用这半年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记读书笔记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学习习惯有关的文章,从而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寻找出目前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界定出我们课题研究中的几个概念。

我们以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相继学习了《质疑课堂教学习惯》《家庭环境与学生习惯养成的探究》以及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梅玲主持的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的课题报告,了解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除了集中学习,我们还要求教师们自学,如【美】杰克霍克所著《习惯的力量》《走进新课程》《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教与学的关系的篇章,老师们对这些原著中与我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特别精彩的段落、观点进行了摘记,并认真写好读后心得体会。

我们在固定的半月一次的碰面会上做了交流,大家受益匪浅,理论知识扎实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也明显增强了。

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几个关键字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调查与分析

我们针对教师中反映的“上课时,我们班没有几个人举手发言”这一热点问题,从低、中、高各个年段中确定了二(3)班、四

(1)班、五

(1)班为本课题的实验班,该班所有的任课老师作为重要参与人员对现任学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我们要求:

在无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教师上课,向学生提出问题,看看班中有多少学生在作积极思考,并已获得答案;有多少学生没有放弃,也在思考,但未有结果;有多少作放弃状。

教师通过观察,并作出记录。

教师再耐心地等候,看情形有否改变,再次作出记录。

课后以“故事”的形式写下这过程(包括提的问题、各项数据),自己分析这个中原因:

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是否理解;学生是否愿积极动脑发表意见等,形成书面材料。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学生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浮躁现象比较严重:

往往是容易的题目积极回答,稍难的题目消极应对,一部分同学甚至作观望状。

2.注意力不集中:

不会好好听课,手里老有东西在把玩。

在这中间,我们也发现了教师存在的一些不可忽略的问题:

1.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当看到有人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往往就迫不及待地叫那些学生回答,从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但却忽略了那只是教室里的一部分优秀学生,大部分同学的思考还不够完善,导致不愿举手。

2.教师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到位,问题的跳跃性较大,学生跟不上节奏。

3.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没有兴趣老围着教师转。

4.教室里学生人数过多,教师不能兼顾每一个角落。

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我们决定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为主要研究内容。

(三)、师生的转变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班级都有了不小的收获。

1.认真研读了“思维的技能”这篇文章。

我们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并撰写读后感。

每一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都谈了自己的体会。

同时,我们清醒地意识到:

思维品质的优劣是思维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应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1)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广阔性;(3)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4)环环相扣,培养思维的逻辑性;(5)利用错解诊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有了这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的师生才有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2.教师的转变。

(1)备课方式的转变。

我们学校是三轨制,原来是每个老师各执己班,各教各的课,各批各的作业,只有在教研活动时才会对某一课的内容作出重点的剖析,平行班的优势(互补、借鉴)几乎得不到体现,教师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的体现也是相形见绌。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在语文组五年级开始了变革:

三人分工,每人各主备一个单元,在每周定时的教研活动中讨论教案主要流程的得失,再在上课之后,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在旁边写出修改之处、精彩之处与不足之处。

这样,一节课做到了三备,体现了几大优势:

a.一人主备,充分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b.集体讨论,充分体现思维的广阔性;c.及时反思,充分体现思维的批判性。

(2)备课观念的转变。

许多老师写教案,往往是把一节课的过程写下来,却往往忽略了一节课的精华有时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有时是师生之间一段精彩的对话。

古人云:

思源于疑。

我们要通过质疑设问,创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

我们一改照抄教案的陋习,争取在备课时写出有份量的问题,具体从五个方面考虑入手:

a.抓住关键,有的放矢;b.针对迷津,设置悬念;c.明确具体;d.新奇有趣;e.有启发性。

(3)教学方法的改变。

长期以来,教师大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忙着完成自己早已写好的教案,匆匆应对每个教学流程,考虑的是学生在这一节课中该掌握些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收到怎样的效果,而最最忽略的却是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的感受,很少考虑该以怎样的方式去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其实,不论什么学科,我们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生动活泼的时(思维时间)空(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对五

(1)班的朱一萍老师进行了为期一个多学期的跟踪调查,从她的备课到教学,从作业的批改到对学生的指导,在她的课堂上,处处闪现着灵动。

她说:

“首先,我相信学生能行,所以课堂上常常由我讲变成学生讲,由我问变成学生问。

其次,我们可以改变学生的座位安排,可由传统的“插秧”形变成根据需要的圆形或其他形等。

再次,我们可以改变授课地点,可由传统的教室换至花园甚至田径场。

而从考试情况来看,她所任班级的语文成绩要比平行班高出三至五分。

3.学生的转变.

事实上,老师准备得再充分,没有学生的配合,我们的戏无论如何也唱不下去。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几个方面要刻意培养,而学生也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1)集中注意力。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仍做不好。

如:

上课铃响后,才匆匆忙忙拿出本节课的书;上课时,经常把玩铅笔、橡皮之类的小学习用品,而且玩得专心致志,对于老师的提问、同学的发言时一问三不知;读书是口到眼到,心却没到……如此种种,老师就经常批评那些学生,而学生却不得其法。

在老师对每一环节作出具体的要求后,这一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a.上课前,同桌相互提醒准备好课本,放在桌角上,把所有的小学习用品都放到文具盒里,盖好,放在书旁边。

b.上课时保持一定的坐姿。

c.注意经常和老师的眼睛交会。

d.读书时采用手指或圈点的方法。

(2)学会倾听。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其实也是信息交换的主阵地。

学生只有在信息频繁交换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信息才能学会新知。

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

教师、学生和课本。

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听,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话,也要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以便于自己产生思维的碰撞。

在课堂上不认真倾听的恶习有:

当别人发言时,不注意听,而是准备自己的事;当于别人的意见相左时,不能静下心来等别人说完,马上抢嘴;当别人说错时,马上大笑,或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教师可采用一定的方式训练听的能力,培养听的习惯:

a.复述法:

对于重要的概念、重点语句多请几个同学叙述。

b.提问法:

对于学生发言的内容,教师可灵活地向其他学生提问,或者在听某一段内容时,根据需要预先设置问题。

c.细化要求法:

教师根据不同的说话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听优点、听异同等。

(3)学会交流。

只有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或观点时才是学生思维的真正体现。

它包括回答老师的提问、修正他人的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

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并逐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

(四)、评价的标准

恰当的评价是检验课题研究成效的有效方法,本课题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的教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力争突出教师培养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设计评价量表如下:

(表一为学生学习习惯水平评价量表,表二为教师教学水平评价量表。

表一:

学生学习习惯水平评价量表(在一定能做到的项目后打√,在基本能做到的项目后打○,不能做到的打X。

 

多数学科能经常预习

预习有重点

边预习边思考

边预习边请教

能抓住老师的讲课思路

掌握本节重点,解决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

独立思考

积极举手发言

先看书复习、后做作业

及时、独立完成

对照老师批改、订正错题

表二:

教师教学水平评价量表

姓名

学科

上课时间

课题

得分

评价指标

分值

教学

目标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化教材的基本要求,基础性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发展性目标有所体现。

8

8

7

4

2

教学

内容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7

7

5

4

2

教学策略与方法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7

7

5

4

3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8

8

6

5

4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10

10

8

6

4

根据教学实绩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10

10

8

6

4

教学效果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定的基本策略和能力。

10

10

8

6

4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10

10

8

6

4

教师素养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8

8

6

5

4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有教改创新精神,有独特良好的教学风格。

6

6

5

4

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12

12

11

8

6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4

4

3

2

1

备注

各项累计得分90分以上为优,89-80分为良,79-6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合计

评价人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2.《学生行为习惯》的校本教材。

3.课堂教学优秀教案若干。

4.个案研究若干。

5.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

(包括论文、基本功)

六.对本课题的思考

1.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不断更新理念,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掌握最前沿的理论知识。

课题研究应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进行,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

此外,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带着研究的意识进行教学实践,及时整理、总结、提炼,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2.专家实地指导是课题研究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

专家深入课堂及时多作指导,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习惯进行研究,就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作用从而避免走入误区。

3.由于习惯的养成、习惯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

通过一节、两节研究课发现的因素,有些往往带有偶然性,而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却不能很好地帮助分析、解决,还需提高教师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006.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