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777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做好遵循性审计中的保密

工作。

第三章遵循性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八条遵循性审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国家相关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行业、部门政策的遵循情况;

(三)组织经营计划和财务计划的遵循情况;

(四)组织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的遵循情况;

(五)组织所定各种程序标准的遵循情况;

(六)组织签定的各类合同的遵循情况;

(七)其它标准的遵循情况。

第九条在确定审计目标时,内部审计人员应考虑向以下方面询问相关遵循性标准:

(一)组织经营、财务等相关方面负责人;

(二)组织的法律顾问;

(三)投资人、合同方;

(四)政府及其他主管机构;

(五)外部审计人员;

(六)其他。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遵循性审计时,应当充分关注组织的以下情况:

(一)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或处罚;

(二)重要的法律诉讼;

(三)异常的交易或事项;

(四)计划、预算执行结果严重偏离标准;

(五)信息严重失真或资料不完整;

(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或相关内部控制无效;

(七)其他可能导致违反遵循性标准的情况。

第十一条在实施遵循性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应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并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第十二条在评价遵循性标准的执行情况时,若相关标准之间存在不一致,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一)国家制定的法规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处理;

(二)行业、部门的政策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应当由其共同的上一级机构进行裁决和解释;

(三)组织内部的计划、预算、程序之间存在不一致时,应当按照标准制定者的管理层次由高至低进行取舍;

(四)涉及合同问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当有证据表明组织可能存在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事项,或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事项发生时,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及时将有关事实告知适当管理层。

第十四条遵循性审计情况和结果必须反映在审计报告中。

对严重违反遵循性标准的审查结果,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第十五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日期:

2005-1-17 作者:

 阅读:

95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工作,有效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指由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过程及结果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活动。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在需要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成果,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审计效率时,应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第五条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适当的标准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合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

第六条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可以按照评价准备、评价实施和评价报告三个阶段进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应挑选具有足够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第三章评价准备

第八条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之前,内部审计机构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评价活动的必要性;

(二)评价活动的可行性;

(三)评价活动预期结果的有效性。

第九条在决定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后,内部审计机构应编制适当的评价方案。

评价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

(三)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四)评价的依据;

(五)评价工作的主要方法;

(六)评价人员的分工。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取得反映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审计报告及其它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机构应详细了解外部审计所采用的审计准则及其在执业过程中与组织之间协调的情况。

第十二条如果有必要,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与外部审计机构就评价事项进行适当的沟通。

第四章评价实施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一)外部审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

(二)外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外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谨慎性;

(四)外部审计机构的信誉;

(五)外部审计所用审计程序及方法的适当性;

(六)外部审计所用审计依据的有效性;

(七)外部审计范围和内容与内部审计机构要求的一致性。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内部审计活动的差异。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在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时,可以采用审核、观察、询问等一般方法以及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的特殊方法。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将评价工作过程记录于工作底稿中。

第五章评价报告

第十七条在形成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结论之前,内部审计机构应征求组织内部有关部门与相关人员的意见。

第十八条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应编制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评价报告的名称;

(二)被评价外部审计组织的名称;

(三)评价目的;

(四)评价的主要内容;

(五)评价结果;

(六)评价报告编制的时间。

第十九条编制对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价报告,应当做到客观、清晰、及时。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137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的行为,获取充分、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聘请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专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个人或单位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审计活动中利用其工作结果。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可根据需要,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是为了获取充分、相关和可靠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第五条外部专家应当对选用的假设、方法及其工作结果负责。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所形成的审计结论负责。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可在以下方面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一)特定资产的评估;

(二)工程项目的评估;

(三)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

(四)信息技术问题;

(五)衍生金融工具问题;

(六)舞弊及安全问题;

(七)法律问题;

(八)风险管理问题;

(九)其他。

第八条外部专家可由内部审计机构从组织外部聘请,也可在组织内部指派。

第三章对外部专家的聘请

第九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独立性进行评价,考虑以下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一)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利益关系;

(二)外部专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重要人员是否存在私人关系;

(三)外部专家与审计事项之间是否存在专业关系;

(四)其他可能影响独立性的因素。

第十条在聘请外部专家时,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价,考虑其专业资格、专业经验与声望等。

第十一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与外部专家签订书面协议。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外部专家服务的目的、范围及相关责任;

(二)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预定用途;

(三)在审计报告中可能提及外部专家的情形;

(四)外部专家利用相关资料的范围;

(五)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六)对保密性的要求;

(七)违约责任。

第四章对外部专家服务结果的评价与利用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结果作为审计证据时,应当评价其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评价外部专家服务结果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外部专家选用的假设和方法的适当性;

(二)外部专家所用资料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条在利用外部专家服务时,如果有必要,应该在审计报告中提及。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对外部专家服务评价后,如果认为其服务的结果无法形成充分、相关、可靠的证据,且无法通过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相应的审计证据时,应当在审计报告中具体说明原因。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

204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复核的行为,提高审计效率,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分析性复核,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之间的关系或计算相关的比率,以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在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完成阶段执行分析性复核。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复核有助于以下目标的实现:

(一)确认经营活动的完成程度;

(二)发现意外差异;

(三)分析潜在的差异和漏洞;

(四)潜在的不合法和不合规的行为。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复核能够获取与以下事项相关的证据:

(一)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

(二)被审计事项的总体合理性;

(三)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中可能的差异和漏洞的严重程度;

(四)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

(五)计划、预算的完成情况;

(六)其它事项。

分析性复核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主要为间接证据,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仅依赖分析性复核结果得出审计结论。

第七条分析性复核所分析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二)实物量信息与货币量信息;

(三)电子数据信息与非电子数据信息;

(四)绝对数信息与相对数信息。

第八条执行分析性复核时,应考虑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以免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考虑以下因素以确定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依赖程度:

(一)分析性复核的目标;

(二)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三)已收集信息资料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四)以往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

(五)以往审计中发现的差异与漏洞。

第三章分析性复核的执行

第十条分析性复核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将当期信息与历史信息相比较并分析其波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二)将当期信息与预测、计划或预算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三)将当期信息与内部审计人员预期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四)将被审计单位信息与组织其他部门类似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五)将被审计单位信息与行业相关信息相比较并作差异分析;

(六)对会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之间的关系、比率的计算与分析;

(七)对重要信息内部组成因素的关系、比率的计算与分析。

第十一条执行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主要包括:

(一)简易比较法;

(二)比率分析法;

(三)结构分析法;

(四)趋势分析法;

(五)回归分析法;

(六)其他技术方法。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上方法。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准备阶段执行分析性复核,以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情况,确定审计重点,帮助编制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执行分析性复核,对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获取审计证据。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完成阶段执行分析性复核,验证其它审计程序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以保证审计质量。

第四章对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利用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以下影响分析性复核效率和效果的因素:

(一)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

(二)内部控制的适当、合法和有效性;

(三)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四)分析性复核执行人员的素质。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在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得出审计结论。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分析性复核发现意外差异时,应采用以下方法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价:

(一)询问管理层获取其解释和答复;

(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认管理层解释和答复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三)如果管理层没有作出恰当的解释,应扩大审计测试,执行其它审计程序,作进一步的审查,以便得出结论。

第十八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准则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印发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通知

2005-4-9 作者:

30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文件

中内协发[2OO5]5号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关于印发

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各分会,各会员单位:

为了规范内部审计的职业行为,促进内部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现将第三批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见附件)予以发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各分会,各会员单位应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宣传,以确保内部审计准则的全面贯彻与实施。

附件: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2.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5.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二〇〇五年三月九日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6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对组织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审查与评价,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四条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

第五条组织管理层负责确定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第六条风险管理包括以下主要阶段:

(一)风险识别。

即根据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识别所面临的风险;

(二)风险评估。

即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

(三)风险应对。

即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八条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

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整体风险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

第三章风险管理的审查与评价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第十条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

(一)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三)科技的快速发展;

(四)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

(五)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

(六)其他。

第十一条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因素:

(一)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

(二)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

(三)组织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

(四)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

(五)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大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以下两个要素:

(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

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

(一)定性方法。

是指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

(二)定量方法。

是指运用数量方法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一)已识别风险的特征;

(二)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

(三)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

(四)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

(五)其他。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二)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

(三)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第十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避。

是指采取措施避免进行可产生风险的活动;

(二)接受。

是指由于风险已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

(三)降低。

是指采取适当措施将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

(四)分担。

是指采取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组织或保险机构。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二)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

(三)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

第十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向组织适当管理层报告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十九条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结果应反映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必要时应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第二十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准则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和评估审计风险,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偏离特定目标的差异或缺陷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的差异或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管理层的判断或决策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

本准则所称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运用专业判断,确定重要性,评估审计风险。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考虑并运用重要性标准。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标准时,应当充分考虑差异或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重要性标准量越高,审计风险越低;

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重要性标准的确定以及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章重要性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在编制项目审计计划时,应当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合理估计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重要性标准量越低,应当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范围中各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相关管理层的需要;

(二)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受法律、法规的影响程度;

(三)被审计单位在组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