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273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1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docx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高中化学真题及答案

高中化学《萃取》

不能。

因为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碘能溶于四氯化碳中,故不能用分液漏斗分离。

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萃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萃取的原理和适用条件;了解萃取的一般步骤;知道分液漏斗的基本操作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学习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萃取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萃取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常常用汽油擦洗,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是利用了萃取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萃取。

环节二: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相信大家冬天都喜欢吃火锅,但是有时候火锅上会漂浮着一层油,你们是如何把上面的油层和下面的汤分开的?

教师展示分液漏斗,并讲解使用原理,学生认真观察。

【实验1-4】

(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如图1-7);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如图1-8)。

(4)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如图1-9)。

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步骤、观察震荡前和震荡后的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什么是萃取、什么是分液?

【教师讲解】萃取就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就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环节三:

巩固提升

【实验探究】给出药品:

苯、溴水、蒸馏水、酒精,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萃取溴单质、汇报现象和结论。

请学生根据分组实验探究,归纳总结选择萃取剂时的标准。

【学生归纳总结选取萃取剂的标准】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原溶液无反应。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离子反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

探究活动为:

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

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与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

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

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

然后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与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

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之后,让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理解电解质的定义,把自己的理解与其它组员交流,组内形成统一意见,举手发言。

我引导学生总结,并对学生的说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学生交流。

同时为了加深对电解质定义的理解,让学生说出开始呈现的物质哪些是电解质。

结合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学生开展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电解质概念。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碱、盐等。

提出梯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

问题1:

氯化钠是电解质,为什么氯化钠固体不导电,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呢?

利用flash课件展示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本质。

从而引出电离的概念,像NaCl这样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同时强调电离的条件有2个:

溶于水或受热熔化,酸、碱、盐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都能发生电离。

问题2:

如何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从而引出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开展组内讨论,提出预设。

让学生走上讲台试着书写电离方程式,教师对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

学生阅读课本,学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注意点(写电离方程式,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分析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的特点,推导出酸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写出NaOH、KOH、Ba(OH)2的电离方程式。

NaOH=Na++OH-

KOH=K++OH-

Ba(OH)2=Ba2++2OH-

学生通过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碱的概念。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着进行探究学习,请学生写出Na2SO4、KNO3、NH4Cl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2Na++SO42-

KNO3=K++NO3-

NH4Cl=NH4++Cl-

引导学生分析上述电离的特点,总结出盐的定义,即,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三)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发言,自主概括本节课内容(电解质、电离的概念,需要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知道酸、碱、盐的定义)。

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4题

2.书写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1)硫酸钠溶液

(2)氯化铁溶液(3)硫酸铝溶液(4)氢氧化钡溶液

六、说板书设计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解质:

水溶液、熔融状态

2.电解质的电离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盐:

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包括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高中化学《电解》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电解》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情景引入

【复习导入】回忆初中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初步理解电池、电极、电解质溶液。

第二环节:

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

接通电源,学生观察两极现象。

(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得出结论】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小组讨论】

(1)通电前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

(2)通电时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

(3)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

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

总反应如何呢?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

【视频演示】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

【提出问题】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得出结论】电解是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为电解池。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

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N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第四环节:

小结作业

小结:

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整理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列成表格。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会判断两极所发生反应的类型;能独立地正确书写几种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电解氯化铜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简要说明电解的原理。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2016下半年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2016下半年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精选真题及中公教师命中分析

题目:

高中化学《萃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萃取》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的衣服粘了油渍,常常用汽油擦洗,你知道为什么吗?

【引入新课】这是利用了萃取原理,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时,我们用分液漏斗。

环节二:

讲授新课

【展示讲解】分液漏斗的构造与使用原理(斗体,盖在斗体上口的斗盖,斗体的下口安装一三通结构的活塞,活塞的两通分别与两下管连接。

【演示讲解】实验1-4: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使用前要验漏②振荡时要及时放气③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流下。

【提出问题】请尝试归纳什么是萃取、什么是分液?

【得出结论】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是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环节三:

巩固提升

【实验探究】给出药品:

苯、溴水、蒸馏水、酒精,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萃取溴单质、汇报现象和结论,讨论萃取剂的选取标准。

【得出结论】选取萃取剂的标准为:

萃取剂与原溶液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萃取剂与原溶液无反应。

环节四:

小结作业

【小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容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时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作业】请尝试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解释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了萃取原理?

板书设计

萃取

1.萃取:

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步骤:

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2.分液:

萃取后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

3.萃取剂的选择标准:

(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不反应;

(2)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大于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溶质不与萃取剂发生反应。

答辩题目解析:

1.请问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突破的?

【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萃取的操作方法。

本课首先教师通过直观出示分液漏斗,对分液漏斗的组成进行系统介绍,再此基础之上,教师边讲解边操作,对于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分液的方法等加以重点强调,学生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实验表格的填写,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萃取以及分液的概念。

在系统完整的操作理论指导下,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药品及仪器设计实验,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再次进行巡视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萃取的操作方法。

2.碘和四氯化碳能用分液漏斗分离吗?

【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碘能溶于四氯化碳中。

[page]

题目: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化学《气体摩尔体积》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公式N/NA=n=m/M,再一次明确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同时考虑另外一个宏观物理量——体积。

提出新问题:

如何建立V与n之间的关系呢?

引入新课《气体摩尔体积》。

(二)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1.提出问题:

什么是气体摩尔体积?

请学生根据摩尔质量的知识从理论上试着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小组内讨论交流。

并在ppt上给出气体摩尔体积的相关知识。

2.学生对课前计算结果和课上的实验的观察,从中归纳结论。

①观察课前对lmol物质体积的计算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②通过课前对电解一定量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物质的量比,结合课堂上对实验的观察,能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得出结论:

同温同压时,lmol的气体——体积大,不同气体体积大致相同。

固、液体——体积小,不同物质体积各不相同。

对于气体,同温同压时:

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3.结合刚刚得出的结论提问:

为什么在同温同压时,相同物质的量的不同气体,体积却大致相同?

请小组内总结,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决定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决定物质体积的因素:

①粒子数目(相同);②紧密排列时取决于粒子大小(固体和液体);③离子间距离很大时取决于粒子间距(气体)。

并及时强调,气体分子间距离取决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所以才会出现,分子数相同(即物质的量相同)时体积也相同。

4.通过数据进行讲解和得出结论:

0℃,101kPa(标准状况),l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即此时,气体摩尔体积Vm=22.4L。

提示学生从微观粒子角度考虑,并将模型中的小球换成大小不一的,进行展示,依据模型理解。

通过模型中大小不一的小球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条件下,不同气体的Vm相同的本质原因。

(三)巩固提升

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当堂课学到的知识。

布置作业:

课下总结物质的量n与质量、粒子数、气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说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出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③能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简单判断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气体摩尔体积;②通过制作模型和动画演示理解各因素如何影响气体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进一步体会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②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什么?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气体摩尔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取决于温度和压强。

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气体摩尔体积大小相同。

[page]题目:

初中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回顾旧知,引出新课

【教师提问】绝大部分金属有金属光泽,观察实验台上的镁条有没有金属光泽?

拿砂纸对镁条进行打磨,会发现什么?

【引出新课】氧化是金属的一种化学性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环节二:

对比探究,讲授新课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铁在氧气中点燃,铝、铜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描述】铁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有火星,最后生成了黑色的物质;铝在空气中加热,逐渐熔化、失去光泽,但过一会儿不再变化;铜在空气中加热,红色逐渐变成黑色。

【教师讲解】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原因是铝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得出结论】氧化是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金属与酸的反应

【实验探究】提供铝、铁、铜与稀硫酸,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得出结论】铁、铝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铜不能与酸反应。

3.置换反应

【发现规律】观察铁、铝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发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规律。

【概括引出概念】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称为置换反应。

环节三:

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常见金属与氧气、硫酸的反应,置换反应的概念。

教师补充。

【作业】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鉴别金项链的真假的实验方法。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加号应该怎么读?

【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化学反方程式应该以“……与……发生反应,生成……”的形式读出来,而不能用“……加……等于……”的形式,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加号应该读作“……与……发生反应”。

刚才我在试讲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忽略了这个问题,以后一定时刻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为学生作准确的示范。

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教学设计】

【参考答案】

重点: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

因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中学化学学习比较重要的一个规律,与后面要学习的置换反应直接相关,是将要学习的金属性、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等知识的基础。

难点:

理解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置换反应。

因为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涉及到的元素较多记忆负担较大,而置换反应则是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新概念,没有知识基础。

题目: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化学《复分解反应》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请学生列举一些复分解反应,引入本节课“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1.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

是否化合物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请学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和药品,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归纳实验过程和现象。

老师根据学生实验,归纳如下的实验结果。

(“+”表示反应,“-”表示不反应)

2.请学生判断上述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不是属于复分解反应,并且根据实验现象归纳:

在怎样的条件下,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加以讲解: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有气体,沉淀或有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三)习题演练巩固提高

判断下列物质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

如能发生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2)氢氧化钾溶液和盐酸

(3)硫酸和氯化钠溶液(4)碳酸钾溶液和盐酸

(5)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四)总结归纳作业布置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布置作业:

从微观的角度思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是什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你能归纳出初中化学中常见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吗?

【专业知识问题】

【参考答案】

常见的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有:

2.你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教学设计问题】

【参考答案】

重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度:

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过程

[page]2016年下半年全国教资统考面试化学学科命中分析

第一批:

命中说明:

初中化学学科命中3道,高中(化学学科)命中3道。

化学学科备课纸考查与往年一致,均为较小的知识片段考查,来源于教材,答辩问题主要考查类型为专业知识与教学设计两大类。

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page]

第二批:

命中说明:

初中化学学科命中3道,高中化学学科命中4道。

化学学科备课纸类型与往年相同,内容来源于中学化学教材片段;答辩问题主要考查化学教学相关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

 

[page]第三批:

命中说明:

初中化学命中3道,高中化学命中3道。

化学备课纸与往年一致,内容来源于教材中的选段,答辩问题的考查主要涉及化学专业知识、教学设计、教师实施。

初中化学

 

高中化学

 

2016下半年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学员回顾版)

学员分享试讲真题:

高中化学:

1、《电解质》

备注:

以上所有真题,均来自中公学员整理,请收藏此页面,更多真题正在收集并同步更新中!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的定义,会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知道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获取、分析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1:

飞机、汽车、自行车。

描述:

根据物理知识和常识,假设要花费最短的时间从北京到海南,我们会选择以下交通工具中的飞机,因为它们之中飞机的速度最快。

  展示图片2:

爆炸、面包久置发霉、溶洞。

  引入:

与我们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类似,化学反应也有快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

  环节二:

实验探究,新课讲授

  1.化学反应的速率

  展示图片3:

初中阶段学过的不同金属单质与稀盐酸的反应。

  请学生对比图片2和图片3,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根据图片2的实验现象,说说你是如何判断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

  归纳并讲解:

化学反应的快慢是相对而言的。

化学反应速率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溶度的增加量来表示。

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min)或者mol/(L·s)。

  请学生思考:

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的浓度在5分钟内由20mol/L变成了10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是多少?

  讲解:

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V=ΔC/ΔT,则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2mol/(L·min)。

  课堂练习:

中公教育提供

  讲解:

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注意事项:

反应速率要指明具体的物质并取正值;表示气体或溶液的反应速率;指的是该反应的平均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问:

不同的金属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