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291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重点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逍遥游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上)

预习提示

《逍遥游》主要说明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的小动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

它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以神话传说熔铸成篇,构思宏伟,气势磅礴,笔墨恣肆,洋洋洒洒,“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艺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喻的运用,繁复灵活,令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至人,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文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称“老庄”。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对《庄子》散文的辉煌艺术成就,鲁迅曾说: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的文章深赜古奥,对于中学生,难度很大。

阅读时,要注意下面两点:

第一、把握庄子的风格。

这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文章,但除了在关节眼上点明意旨外,几乎全用寓言,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这对初读《庄子》者造成一定的障碍。

因此,阅读《逍遥游》首先应对本篇的思想主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才能不被文中各个恣意变化的故事所牵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本文主旨较难理解,但是“遵路斯得真”,只要理清思路,就不难把握。

文章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文章由反而正,由外而内,尽管千变万化,诙诡谲怪,但只要抓住这一点,便可理清思路,明确主旨。

课文解读

 北冥①有鱼,其名曰鲲②。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①北冥:

北海。

冥,通“溟”,大海。

下文“南冥”仿此。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

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①。

(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①鹏:

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①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①怒:

奋发。

这里指鼓起翅膀。

②垂天之云:

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

垂,悬挂。

另解,天边的云。

垂,边远,通“陲”。

)是鸟也,海运①则②将徙③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④也。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①海运:

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

②则:

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

③徙:

迁移。

④天池:

天然形成的大池。

)[文章起笔气势非凡。

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

“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

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

]《齐谐①》者,志②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①齐谐:

书名,齐国俳谐之书。

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

②志:

记载。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①,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

”(《齐谐》中的话说:

“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

”①水击三千里:

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

击,拍打。

另解,水击,指鹏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

击,通“激”。

三千里,古文中的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

②抟,tuán,环旋着往上飞。

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

③扶摇:

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尔雅》:

“扶摇谓之飙。

”④去:

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⑤以:

用、凭。

⑥息:

气息,这里指风。

“六月息”与上文“六月海动”之说照应。

)[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

“以六月息者也”。

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

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

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

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野马①也,尘埃②也,生物③之以息④相吹⑤也。

(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之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

①野马:

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②尘埃:

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③生物:

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

④息:

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与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

⑤吹:

吹拂。

)[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

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与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

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天之苍苍①,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②邪③?

(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真正的颜色呢?

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

 ①苍苍:

青色。

《诗经•黍离》: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②无所至极,没有用来到达极点的办法。

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

③其……邪,其……邪: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

)[这个句子几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实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

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

]其①视下也,亦若是②则已矣。

(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

①其:

指代鹏。

②若是:

像这样,像“苍苍”之色。

)[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

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人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

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际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

]且夫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②大舟也无力。

(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①且夫:

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题。

②负:

负载、承载。

)[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么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

]覆①杯水于坳堂②之上,则芥③为之舟,置杯焉④则胶⑤,水浅而舟大也。

(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①覆:

倾倒。

②坳堂:

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

坳,ào,坑凹。

③芥:

小草。

④焉:

于之,在杯水之上。

⑤胶:

粘,指贴着地面。

)[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

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

由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

] 风之积也不厚,则负①大翼也无力。

(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①负:

承载。

)故九万里,则①风斯②在下矣,而后乃③今培④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⑤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⑥。

(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

①则:

是因为。

②斯:

就。

③而后乃今:

意思是这之后方才。

乃今,而今、现在。

④培:

通“凭”,凭借。

⑤莫之夭阏:

即“莫夭阏之”的倒装。

莫,指“没有什么力量”。

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

⑥图南:

计划向南飞。

)[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

“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行。

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有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

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

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

]蜩①与学鸠②笑之曰:

“我决③起而飞,抢④榆枋⑤而止,时则⑥不至,而控⑦于地而已矣,奚以之⑧九万里而南⑨为⑩?

”(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

“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①蜩:

tiáo,蝉。

②学鸠:

斑鸠,这里泛指小鸟。

③决:

xuè,通“趐”,迅疾的样子。

④抢:

qiānɡ,触、碰、撞;又解,突过。

⑤榆枋:

榆树和檀树。

⑥则:

或。

⑦控:

投下,落下来。

 ⑧之:

去、到。

⑨南:

南行、向南飞。

⑩奚以……为,何以……为。

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文字当出于《齐谐》。

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言故事呢?

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于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鸟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

如晋郭象所说,“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

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

前面庄子写道,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

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是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它们以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也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

它们真的“无所待”吗?

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

]适①莽苍者②,三餐③而反④,腹犹果然⑤;适百里者,宿⑥舂⑦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到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

① 适:

往、去、到。

②莽苍者:

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③三餐:

即一日的意思。

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

④反:

同“返”,返回。

⑤果然:

很饱的样子。

⑥宿:

这里指一夜。

⑦舂:

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

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的多少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

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大小不同罢了。

]之①二虫②,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①之:

这。

②二虫:

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虫,古代泛指动物。

)[ 作者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其实,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

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自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

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

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要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

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飞,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

作者用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

“之二虫,又何知?

”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己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论。

小知①不及大知,小年②不及大年。

(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①知:

zhì,通“智”,智慧。

②年:

年寿。

)[ 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

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到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

]奚以知其然①也②?

朝菌③不知晦朔④,蟪蛄⑤不知春秋⑥,此小年也。

(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

这是寿命短的。

①然:

指代“小年不及大年”。

②奚以……也:

凭什么……呢,反问句。

③朝菌:

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见到太阳就死去。

朝,zhāo,清晨。

④晦朔:

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

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晦朔”代指一天。

⑤蟪蛄:

huìɡū,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

⑥春秋:

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

)[“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证明“小年不及大年”。

]楚之南有冥灵①者,以五百岁为春②,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③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④。

(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

这是寿命长的。

①冥灵:

树名。

一说是指传说中的大龟。

②以五百岁为春:

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

下“以五百年为秋”“以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

③大椿:

传说中的古树名。

椿,chūn。

④此大年也:

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当有此句。

但传统版本均无此句。

)而彭祖①乃今②以③久特④闻⑤,众人匹⑥之,不亦悲乎?

(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

①彭祖:

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

②乃今:

而今、现在。

③以:

凭。

④特:

独。

⑤闻:

闻名于世。

⑥匹:

配,比附。

)[在上文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晦朔、春秋相比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这里进一步指出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也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

为什么“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是可悲的事情呢?

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而不知道冥灵、大椿更是大年,也就是说众人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其识见的短浅和局限不是非常可怜的吗?

]汤①之问棘②也是③已④。

汤问棘曰:

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商汤询问夏棘是这样的。

商汤询问夏棘说:

“上下四方有极限吗?

”夏棘回答说:

“无极之外,还有无极。

”①汤:

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

②棘:

商汤时的贤大夫。

《列子•汤问》篇作“夏革”。

革,jí。

革、棘,古代同声通用。

③是:

代词,这样。

④已:

同“矣”。

按: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汤之问棘也”后当脱汤问棘事一段:

“唐僧神清《北山录》曰:

‘汤问革曰:

“上下四方有极乎?

”革曰:

“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僧慧宝注曰:

‘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

’”本书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补上。

)[补充的这个句子,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的思想极为重要,无极之外复无极,即大知之外复大知,大年之外复大年,反过来,小知之外复小知,小年之外复小年,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之中,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告诉我们的基本观点。

]穷发之北①,有冥海者,天池也。

(极北之外的地方还有极北,那里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①穷发之北:

一说指传说中极北处荒远不长草木的地方。

穷,终、尽。

发,毛,指草木。

一说“穷发之北”当是“终北之北”,即极北之外复有北。

本书认为,从“无极之外,复无极”来看,当以“终北之北”为是。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①者,其名曰鲲。

(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

①修:

长。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①而上者九万里,绝②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①羊角:

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与“扶摇”同义反复。

②绝:

横渡、穿越。

)[ 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

《列子·汤问》:

“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世岂知有此物哉?

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斥鴳①笑之曰:

“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②而下,翱翔蓬蒿③之间,此亦飞之至④也。

而彼且奚适也?

”(斥鴳嘲笑它说:

“它将要到哪里去?

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①斥鴳:

鴳雀,一种小鸟。

鴳,yàn,也写作“鷃”。

②仞:

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③蓬蒿:

两种草名。

蓬,飞蓬;蒿,蒿子。

④至:

极点。

)此小大之辩①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①辩:

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 [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两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

开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

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鸠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也需要凭借。

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

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

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

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遥呢?

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

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

第二段说明的中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文章列举朝菌、蟪蛄说明什么是小年,列举冥灵、大椿说明什么是大年,指出彭祖对于众人是大年,而对于冥灵、大椿则是小年,但是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所以“可悲”。

接着叙述汤问棘的典故,点出中心“无极之外复无极”,并再次描写大鹏、斥鴳两种不同的逍遥之境,说明逍遥之外还有逍遥,用“小大之辩”归结,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在上述两段文字里,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开议论。

第一段文字,侧重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强调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第二段则是侧重指出“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之九万里”的大鹏与“不过数仞而下”的斥鴳,活动空间大小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不同,生存时间不同。

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各类物种,形状不同,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

斥鴳笑大鹏,众人攀比彭祖,只不过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已,是十分可悲的事情。

庄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调了小与大的相异之点。

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遥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的精神有境界的差别,人的认识有层次的高低。

所以庄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全面的。

故夫知①效②一官③,行④比⑤一乡⑥,德合一君,而⑦征⑧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⑨。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调协、统一全乡百姓意志、道德符合做一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之类一样。

①知:

通“智”。

②效:

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

③官:

官职,是指一种职务,一种社会分工,与现在的“官”意义不同。

④行:

xìnɡ,品行。

⑤比:

合。

⑥乡:

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下句“国”即指诸侯国,“君”即指诸侯国国君。

⑦而:

通“耐”,能耐,能力。

⑧征:

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

⑨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意思是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鴳之类一样,所见甚少,见识短浅。

其,指上述四种人。

此,指斥鴳。

)[从这段开始,文章进入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事现象,“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不是很好吗,庄子为什么说他们像斥鴳一样无知?

这是因为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

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而已,是低层次的境界。

对这四种人,庄子按照社会地位从低到高,影响范围从小到大来排列,更能表现他们对名利的追求,这是作者笔下的众人、凡人。

]而宋荣子①犹然②笑之。

(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

①宋荣子:

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②犹然:

讥笑的样子。

)[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

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小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

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

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

]且举①世誉之而不加②劝③,举世非④之而不加沮⑤,定乎内外⑥之分⑦,辩乎荣辱之境⑧,斯已矣。

(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

①举:

全。

②加:

更。

③劝:

劝勉,努力。

④非:

责难,批评。

⑤沮:

jǔ,沮丧。

⑥内外:

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

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

⑦分:

fèn, 分际,合适的界限。

⑧境:

界限。

)[“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

“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

“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罢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

]彼其①于世,未数数然②也。

(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①彼其:

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

②数数然:

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

数,shuò。

)[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

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却是“数数然也”。

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

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也是不逍遥。

]夫列子①御②风而行,泠然③善④也,旬⑤有⑥五日而后反。

(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

①列子:

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

②御:

驾驭、乘。

③泠然:

轻盈美好的样子。

泠,línɡ。

④善:

善于、擅长。

⑤旬:

十天。

⑥有:

又。

)彼于致福①者,未数数然也。

(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

①致福:

招福。

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①者也。

(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要有凭借的东西。

①待:

凭借,依靠。

)[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者”指什么?

“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

“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

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

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

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