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354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docx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记叙文阅读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

记叙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交友高手汪曾祺

①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文坛公认的写短文高手,而他与人交往中的幽默机智,更显出了他做人的独特魅力。

②一次,著名作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大连开会。

苏叔阳在大会发言中使用了“骈四俪六”的成语,但他错将“骈”读成了“并”,还将“掣肘”的“掣”错读为了“制”。

虽然有许多人听出了错误,但碍于面子,谁也没有给苏叔阳指出来。

吃晚饭时,苏叔阳和汪曾祺在一个饭桌上,趁大家专心吃饭不注意时,汪曾祺悄悄塞给苏叔阳一个纸条,低声对他说:

“吃完饭再看。

③苏叔阳不知纸条上写的什么,,急不可耐地偷偷溜进洗手间,展开纸条一看,脸便蓦地红了。

原来,纸条上汪曾祺用秀丽的字写道:

“骈”不读“并”,读“片”(二声);在空了一行后,又写道:

“掣”不读“制”,读“彻”。

当时,苏叔阳只觉得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泪水顿时就溢满了眼眶,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他努力控制住情绪,擦干眼泪回到饭桌,小声对汪曾祺说:

“汪老,谢谢!

谢谢您!

”汪曾祺却用瘦长的手指嗔怪地戳戳苏叔阳的脸,慈祥的目光里露出了顽童般的笑意。

④20世纪80年代,作家陈国凯一次去湖南开会。

开饭时,他看见一个老头已坐在饭桌前,面前放着一杯酒。

当时,陈国凯只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并未见过其人。

当他刚坐到那老头旁边时,就有人给他介绍了汪曾祺。

还不等陈国凯说话,就听汪曾祺大笑道:

“哈哈,你就是陈国凯啊,想不到你竟是这个鬼样子!

⑤陈国凯一下子就被这个可爱的老头逗乐了,也大笑着问汪曾祺:

“您想我应该是什么样子?

⑥汪曾祺依然笑道:

“我原来以为你长得很高大,想不到你却骨瘦如柴。

⑦两人从此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至交。

⑧对此,作家铁凝也感同身受。

有一次在北京开会,有人指着一个正走过来的女子对汪曾祺说:

“那就是文坛上风头正劲的铁凝。

”汪曾祺站起来,笑着走到铁凝跟前,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慢悠悠地说:

“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

⑨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

铁凝后来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道:

“那一刻,仿佛我是他认识已久的一个孩子。

⑩1986年,高晓声和汪曾祺去香港访问时,同住一室,两人常喝酒聊天至深夜。

1992年,汪曾祺去南京,高晓声去看望他。

一见面,汪曾祺就从头到脚将高晓声看了个遍,忽然像找到老朋友似地指着他脚上的皮鞋说:

“你这双皮鞋,还没有穿破啊。

⑪经汪曾祺这么一说,高晓声便想起来了为什么。

原来,1986年高晓声去香港时,穿的就是这双鞋,难怪被记性特好的汪曾祺一眼就认了出来。

⑫汪曾祺经常以这种亲切友爱的方式与人打招呼,而且这种表达方式,无一例外地让每个人的内心都感觉温暖如春。

(1)汪曾祺先生在与人交往中幽默机智。

读完本文,你一定被汪曾祺先生的人格魅力吸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与人交往中的一些“趣”事。

(2)选文语言朴素风趣,人物立体鲜明。

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铁凝一愣,随即便被他的幽默逗得前仰后合,也将两人陌生的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

(3)读完选文,你觉得汪曾祺先生的交友之道高在哪里?

(4)汪曾祺先生的交友之道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说说。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①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

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②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

她叫王永琴,本地人称“泥人王”。

她在城里捏泥人,这故事听上去有些新鲜。

③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

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操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④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

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

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⑤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

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

不过,再仔细看,会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

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

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

“专心捏泥人吧!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⑥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

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

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⑦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

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

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

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

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

接着是上泥堆大形。

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⑧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等等。

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

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

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

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

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⑨她在城里捏泥人。

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

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1)从普通人到“泥人王”,王永琴的人生经历是曲折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列空白处填写她的人生经历。

(2)王永琴的故事是有温度的,正如题目所言,给人温润的光芒。

你想把这篇小说推荐给校宣传部,将它刊登在校刊“美文选读”栏目中。

请你为它写一段推荐语。

写作提示:

①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等角度任选其一;②结合选文内容;③100字左右。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贫困户王大铜

李晓

①这名字听起来好沉,我说的是王大铜。

②王大铜是我联系的扶贫户。

③王大铜所在的村子,与我的单位相隔30多公里。

沿着崎岖山路前行,看到一个耷拉在山坳下的土房,那就是王大铜的家,屋后,是黑压压的松柏树。

④他的家,土墙的裂缝里露出了竹篾,檩子上披盖着破旧的青瓦。

床铺上潮湿的被子发出一股霉味,灶房里一口铁锅紧挨着一口铝锅。

王大铜说,灶是连通灶,烧柴火时,铁锅煮猪食,铝锅煮饭。

⑤王大铜喂了一头猪,屋后坡地里种着蔬菜,插在地里的竹竿上牵起了四季豆、豇豆、丝瓜、南瓜之类的藤藤蔓蔓。

松树林里,有几座瘦弱土坟,王大铜指着土坟说:

“这有我父母,还有两个哥哥王大金、王大银。

我老汉儿取这名,是希望我们不缺钱,身子骨还要硬。

⑥70岁的王大铜其实长得虎背熊腰,只是背有些佝偻,那是一辈子在泥土里求食铸成的姿势。

他的建档立卡资料上致贫原因是缺乏劳动力,对此他有些不认同,他说:

“我劳动力不错,现在还能挑着100多斤担子走10多里山路呢。

⑦根据他家情况,政府在他家老屋旁建了30多平方米的青砖小房,接通了自来水,配置了电视机。

搬家那天,王大铜盛情挽留我吃饭。

吃饭时,他边喝酒边往我碗里不停地夹菜,还跟我摆起了家事。

⑧一辈子独身的王大铜,有个24岁的女儿小英,17岁出门打工,现在湖南成了家。

这些年,女儿只回来过一次,住了两天给他留下300块钱就走了。

女儿是王大铜在屋后山包上捡来的,当时才出生不久,襁褓里写着孩子出生日期,王大铜既当爹又当娘,终于把孩子拉扯大。

女儿15岁时,王大铜告诉了她的身世,女儿出奇地平静,不过从那以后,女儿不再喊他“爸爸”,改叫他“老汉儿”。

⑨后来一天,一个走路呈罗圈腿的男人来到王大铜家,说小英是他女儿。

女儿回来,王大铜指着男人对女儿平静地说:

“小英,他是你亲爸,你跟他回去吧。

”女儿对那男人吼:

“你滚!

”那男人灰溜溜地走了。

⑩我安慰王大铜:

“大铜啊,她还是你的女儿。

”王大铜说:

“我不奢求什么,只希望她过得好。

⑪我加了小英的微信,经反复沟通,终于消融了小英冰封已久的心门,同意给王大铜打电话。

我赶去王大铜家,拨通了小英的电话,王大铜走到一旁与小英讲电话。

他回来时,我见他鼻翼上挂着泪,但沟壑纵横的脸上绽开了一朵太阳花。

王大铜一把抓住我,激动地说:

“小英喊我爸爸了,还说今年春节回来。

⑫王大铜带我到屋后山包上,指着棵树说:

“就是这,当年我就是在这捡到的小英。

我没有娃,把她当成自己亲骨肉养,有一次小英想吃肉,我追赶一只野兔,险些跌下山谷……”

⑬一天上午,我接到一个电话:

“李干部,我是王大铜,我在你家楼下,你下来一下。

”我到楼下,王大铜是借保安手机给我打的电话。

王大铜一把拉过我,指着一个尼龙口袋说:

“那里头是两只土鸡,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我顿时难堪起来,王大铜带着命令的语气说:

“李干部,你要收下,你要同群众打成一片。

⑭中午,我留王大铜吃饭,并同他商量,如何根据他的情况脱贫。

王大铜说:

“我身子骨还硬朗,可以种粮食,种蔬菜。

”我说:

“单种粮食、蔬菜,想脱贫很难,现在城里人都重视养生,你可以养土鸡土鸭,销售包我身上。

”王大铜点头说:

“你这个主意要得。

”送他上车时,我悄悄在他口袋里塞了500元钱。

⑮秋收时节,我又去王大铜家。

从山上俯瞰,山腰田园里,风吹金黄稻浪,我扩胸,深呼吸来自大地的沉香,感觉胸腔里颤动的肺叶与山上枝叶连成一片轻舞飞扬。

⑯他刚从镇上铁匠铺里磨了镰刀回来,准备开镰收割稻谷。

房前树林里,上百只鸡鸭低头踱步,悠然觅食。

王大铜说,他听取了我的建议,趁自己还能动,多养殖点鸡鸭出售。

⑰我拍了几张图片配上文字发了朋友圈,很快,预约购买土鸡土鸭的朋友纷纷来电询问,到了销售季,王大铜的土鸡土鸭几乎一抢而光。

我见他数一次钱,就忍不住在脑袋上摸一把,不过他头上头发流失得没几根了。

边数钱边喃喃自语:

“国家政策真好!

对我这70多岁的人,还来帮我脱贫,今后我得把日子好好过下去……”

⑱王大铜年纪与我母亲差不多,我本该喊他“王叔”,与他认识交往后,我直接叫他名字,我感觉我体内与他贯通了什么。

或许,是大山里蒸腾缭绕的地气;或许,是大山里某种朴素的品质,草木一样,簇在我心上。

(选自《特别关注》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我”与王大铜之间的关系,接着介绍王大铜致贫原因,针对致贫原因制定帮助王大铜脱贫的办法,最后是“我”的扶贫感悟。

B.政府帮助王大铜脱贫,首先帮助他解决基本的生活条件,其次帮助他树立生活的信心,最后针对他的具体情况给出精准的脱贫办法。

C.文中王大铜致贫的原因可概括为缺乏劳动力、因学致贫、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以及缺少脱贫致富的办法等。

D.第⑰段中画线句通过描写王大铜数钱摸脑袋的动作,反映了王大铜内心既高兴又不敢相信自己能赚那么多钱的复杂心理。

(2)结合选文,简述你对第①段中“这名字听起来好沉”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王大铜的形象。

(4)文章第⑨自然段画线句子“王大铜指着男人对女儿平静地说”,那时的王大铜是真的平静吗?

为什么?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槐花飘香

申  琳

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

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

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

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

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

”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

“香不香?

”带头的孩子高声问。

“香!

”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

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

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

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

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

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

”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

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

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

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

“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

”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

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

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

那些日子的傍晚,等我放了学,我牵牛,伯父拉着一车绿肥,缓缓走过槐花飘飞、清香四溢的村庄。

如今,伯父去世快一年,他院内的那棵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

⑨在这座江南城市,不知是谁,在小区墙角种下一棵槐树。

也不知何时,我突然抬眼看到它就近在咫尺。

我会静静地站在这棵槐树下,呼吸着那一缕缕淡淡的槐花香,仿佛置身于我那远隔千里的故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由小区里的槐花开了,联想到飘着槐花香的故乡,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的回忆,行文简洁自然。

B.伯父院里的老槐树“不知道是否和往年一样开得满树洁白”,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着对伯父和故乡的怀念之情。

C.作者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心理,比如在写等待槐花蒸菜出锅时,用“心不在焉”

一词,就形象地刻画出孩子们的期待心理。

D.看我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爱上了槐花蒸菜,拿筷子夹了一块,我们家的故乡情愫也开始传承到儿子身上。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请结合下列画线词语,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

(3)本文以“槐花飘香”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庚子年的一粒谷子

当村子里开始荡漾着桂花的香气时,田野里的太湖糯黄了。

今年的稻子真黄啊,置身白荡湖畔的田野里,我被一望无际的稻谷包围了。

一粒粒的谷子挤满了枝头,金黄、饱满,贮藏着天地日月,风花雨雪。

庚子年尤其不容易,长达数月的新冠病毒疫情,接着又是几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一场又一场考验扎堆般来了。

一粒谷子跑啊跑,像出膛的子弹,无论如何不能停下,穿过黑夜和风雨,穿过侵蚀和戕害,有些谷子在路途上夭折了,更多的谷子顺利地抵达了终点。

现在,它们谦逊地低下头来,这走上国徽的稻穗,包围着家园,它的姿态已说明了一切。

每一粒谷子都带着微笑。

像贫困户施祥龙般敦厚、朴实的微笑。

他皮肤漆黑,像一个烧炭工人。

那种黑,是堆在脸上的。

他说,这不是阳光晒的,而是药物副作用的结果。

他是一个农民,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换肾病人。

对施祥龙来说,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

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他开着一辆红四轮拖拉机,在攀爬一段陡坡时,水箱里沸腾的开水突然倾泻出来,劈头盖脸地浇到他的身上,他被大面积烫伤,当场就昏迷过去。

附近几个正在锯树的乡邻急忙将他送到医院。

由于抢救及时,他好歹捡回了一条性命。

几年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双腿浮肿,经检查,确诊患上了肾炎。

这个原本身高一米八体格魁梧能挑两百斤担子的汉子,从此又走上了四处寻医问药的路途。

一张又一张“单方”,一剂又一剂“良药”。

两年后,他骨瘦如柴,不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被医生宣布为尿毒症。

一周三次透析彻底摧垮了这个铁打的汉子,他的双腿软得像棉花,再也无法在家乡的土地上疾走如飞了,他感觉自己像一棵病虫缠身的水稻,随时有枯萎的可能。

每粒谷子都千锤百炼,每个农民都九死一生。

一个伟大的女人挽救了他。

在透析期间,他的妻子唐传云瞒着他,悄悄地去做了肾源匹配检查,万幸的是,肾源配型成功。

在妻子的强烈坚持下,施祥龙顺利实施了肾脏移植手术。

无论是赖活、歹活、偷活或借活,他都要顽强地活着。

他相信命运可以改写。

施祥龙高大的身影又出现在了白荡湖畔的田野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他不仅活过来了,而且还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家庭农场。

他的农场里,良田千顷,稻虾共生,鹅鸭成群,瓜果飘香。

祥龙牌稻虾米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产品。

能有这一天,怎能不好好庆祝一下呢?

在县融媒体中心的朋友王建生的帮助下,施祥龙决定以他个人的名义举办一场丰收节,地点就选在他的农场里。

在这个节日里,他要让自己的农场露露脸,要带着他的谷子们,一起欢庆这个难忘的庚子年丰收。

9月23日,雨后天晴,是举办丰收节的好日子。

施祥龙是一个种田好手,可是,要他牵头举办这样一场庆祝活动,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他愿意去尝试新生事物。

红色的舞台在稻田中央搭了起来,正面是一个巨大的“丰”字。

设计简洁而富有特色,“丰”字下面,挂着一捆金黄的稻束,这是刚从田野里收割来的,上面还沾着新露。

再下面,是一只装满新谷的稻箩,谷子堆得冒尖。

今天是谷子的节日,它们成了舞台上的主角。

我们看着它们微笑,看着它们放歌起舞,在大鼓书的鼓点声里,演绎这个秋天最动人的故事。

舞台前方并列排放一把把崭新的镰刀,新镰如月,秋风试刃,我们在它的光芒里看见了时丰廪实。

新米已碾了出来,一袋袋地码放着,一只海碗装满了新米摆放在桌上。

空气中飘荡着米香。

瓷白的新米,像妹妹的肌肤,像母亲的白发,像那艰难的岁月里,一张张饥饿的脸。

村子里还有嗷嗷待哺的人么?

想起了一个世代相传的风俗:

半碗白米送亡者上路;安葬时,也会将包括米在内的五谷撒进吉壤。

米陪伴着人,生或死,米能安妥灵魂。

面对着自己的农场,施祥龙开始直播,介绍起自己的稻虾米。

一个黑炭般的农民,站在田间,面对着直播架,运用地道的枞阳方言,向外面的世界介绍着自己的产品。

施祥龙是一个有想法的农民,他在不停地奔跑着,和时间赛跑,和市场赛跑,他有着无穷的力量。

每一颗有梦想的谷子,都会有沃野和远方。

(选自《声音合肥》,作者:

枞阳谢思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请简要分析施祥龙的形象。

(3)本文采用了双线索叙述,各是什么?

(4)按要求品析词语和句子。

①今年的稻子真黄啊,置身白荡湖畔的田野里,我被一望无际的稻谷包围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一个黑炭般的农民,站在田间,面对着直播架,运用地道的枞阳方言,向外面的世界介绍着自己的产品。

(人物描写的角度)

(5)说说作者以“庚子年的一粒谷子”为题的好处。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薄暮下的刀锋

凸凹

①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

②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

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

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

“磨剪子磨刀不?

”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

“磨。

③至楼口,我说:

“你且等一等。

”他笑笑:

“好,不急。

④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

⑤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

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

“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

”我说:

“这怎么可能?

”他说:

“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

”一试,果然。

⑥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

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

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

“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

”他说:

“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

”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

“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

”他说:

“论件,一把四块。

”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

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

⑦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

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温长,烟火竟断了数次。

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

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⑧这把刀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

他也笑着摇了摇头:

“还是一把合金做的。

”我说:

“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

”他说:

“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

”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

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⑨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

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⑩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

”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

“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

”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喊了一句:

“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

⑪真有数邻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却推车欲走。

我说:

“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

“天黑,看不清物件了。

”我说:

“不是有路灯吗?

”他说:

“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

”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⑫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是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

“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1)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

(2)第⑨段中画线语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