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373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39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docx

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解析卷

2019年浙江中考化学压轴题汇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5小题)

1.(2018•杭州)CO2的转化和利用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2016年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呼吸CO2”的电池,放电时该电池“吸收CO2”,充电时该电池“放出CO2”。

放电时,金属钠和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和一种常见的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a+3CO2

2Na2CO3+C 。

(2)2018年5月,某杂志介绍了我国的项研究成果:

在一种新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如图所示,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之比为 1:

3 。

解:

(1)由题意可知,金属钠和CO2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一种非金属单质和一种常见的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非金属单质是碳,一种常见的盐应是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Na+3CO2

2Na2CO3+C;

(2)由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相关反应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3H2

CH3OH(g)+H2O,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之比即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应是1:

3。

故答为:

(1)4Na+3CO2

2Na2CO3+C;

(2)1:

3。

 

2.(2018•金华)中国是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可燃冰”是甲烷和水在低

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CH4•nH2O)

(1)在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反应:

CH4•nH2O═CH4+nH2O,该反应属于 分解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甲烷可制成合成气(CO、H2),再制成甲醇(CH3OH),代替日益供应紧张的燃油,由合成气制甲醇的

反应方程式为:

CO+2H2

CH3OH,由甲烷制成合成气有两种方法:

①CH4+H2O

CO+3H2

②2CH4+O2

2CO+4H2

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 ② (填序号)。

解:

(1)CH4•nH2O═CH4+nH2O,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故填:

分解反应;

(2)合成甲醇需要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

2,反应②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

2,故从原料配比角度比较方法①和②,更适宜用于合成甲醇的方法是②,故填:

②。

 

3.(2018•杭州)碱式碳酸锌[Znx(OH)y(CO3)z]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

Znx(OH)y(CO3)z

ZnO+CO2↑+H2O(x、y、z为正整数)。

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吸收碱式碳酸锌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 。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300 ℃(选填“200”、“300”或“1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

“……加热前先通人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

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装置A中不再产生气泡 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

解: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装置A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碱式碳酸锌分解生成的水蒸气;碱石灰中的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均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装置B是用来吸收碱式碳酸锌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故填:

吸收碱式碳酸锌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

(2)由图乙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在减少,当温度达到300℃时,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碱式碳酸锌已经完全分解,所以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300℃;故填:

300;

(3)因为碱式碳酸锌分解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当观察到装置A中不再产生气泡就说明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故填:

装置A中不再产生气泡。

 

4.(2018•衢州)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

得到氨水。

(1)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

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

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 ,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把图乙中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

解:

(1)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欧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

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

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由NH3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4NH3+3O2

2N2+6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第三个方框中缺少1个水分子和1个氮气分子;

答案:

(1)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

(2)

 

5.(2018•台州)图甲是一个“火山爆发”模型。

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C6H8O7)干粉倒入火山模型内,火山模型内没有动静,慢慢注入水,两者就会剧烈反应(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火山”就会爆发出来。

(1)自然界中的火山是 地壳 变动的表现。

(2)这个模拟实验为什么要加水呢?

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干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如图乙),立即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没有熄灭。

用棉花封住管口,静置约半小时后再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

可见,水在本模拟实验中的作用是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

解:

(1)自然界中的火山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故填:

地壳。

(2)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干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如图乙),立即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没有熄灭,说明没有反应或反应很慢;

用棉花封住管口,静置约半小时后再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说明反应生成了较多的二氧化碳,可见,水在本模拟实验中的作用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故填: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二.实验探究题(共10小题)

6.(2018•杭州)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

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

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O2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mLO2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2:

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普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观察对象

现象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较多红褐色锈斑

③潮湿的纯铁丝

没有明显变化

(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2的方法是 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 。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潮湿的普通铁丝,通入氧气后,有较多红褐色锈斑;注射器中氧气减少 。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

解:

(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2的方法是:

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故答案为:

在b口放带火星的木条,如果木条复燃,则装满氧气;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O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潮湿的普通铁丝,通入氧气后,有较多红褐色锈斑;注射器中氧气减少;故答案为:

潮湿的普通铁丝,通入氧气后,有较多红褐色锈斑;注射器中氧气减少;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答案为:

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7.(2018•宁波)小科从标签得知雪碧成分中有水、二氧化碳、柠檬酸、柠檬酸钠等。

查阅资料知道1体积雪碧中含有约3体积二氧化碳,柠檬酸的含量约为2.8g/1000mL.柠檬酸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6H8O7+3Na2CO3═2C6H5O2Na3+3CO2↑+3H2O。

他用一瓶500mL的雪碧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

步骤

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四

操作

过程

倒出三分之二雪碧,

测其pH

在剩余雪碧中加入约6gNa2CO3

立即盖上瓶盖,

摇匀。

测溶液pH

现象或结果

pH约为3

产生大量气泡

气泡消失,瓶子

略瘪

pH约

为9

【发现问题】CO2去哪儿了?

【提出猜想】①CO2被溶解了;②CO2与H2O发生了反应;③CO2与Na2CO3溶液发生了反应。

小思否定了猜想①和②,其理由是 如果二氧化碳被溶解、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不会产生气泡 。

【设计实验】对猜想③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装置

操作过程

Na2CO3溶液中滴加CaCl2溶液

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后,滴加CaCl2溶液

收集一瓶CO2,加入30mL饱和Na2CO3溶液,盖上瓶盖摇匀

将实验三的溶液低温蒸发、干燥,得到的白色粉末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現象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变化

瓶变瘪,瓶底有

晶体析出

A试管口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实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实验一的作用是 进行对比 。

(2)实验四中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

(3)根据实验探究得出:

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H2O+CO2=2NaHCO3 。

解:

【提出猜想】

小思否定了猜想①和②,其理由是如果二氧化碳被溶解、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不会产生气泡。

故填:

如果二氧化碳被溶解、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不会产生气泡。

【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一的作用是和实验二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碳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故填:

进行对比。

(2)实验四中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其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故填: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3)根据实验探究可知,将实验三的溶液低温蒸发、干燥,得到的白色粉末,A试管口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白色粉末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白色粉末是碳酸氢钠,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故填:

Na2CO3+H2O+CO2=2NaHCO3。

 

8.(2018•湖州)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

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

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

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

资料2:

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

反应加快;温度开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

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

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 。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

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

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

解:

(1)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在不断地降低,所以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不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故填:

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

(2)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故填:

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9.(2018•绍兴)小敏研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快慢的因素。

序号

盐酸溶液浓度

2分钟内产生氢气的体积

1

5%

10mL

2

15%

28mL

(1)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的 b 管接c。

(2)他选用2克完全相同的锌片分别和同体积5%、15%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获得表格数据。

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 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 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小敏分析数据得到如下结论:

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

 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等 。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

由此作出猜想:

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 温度 有关。

解:

(1)气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所以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利用该装置时A中的b管接c。

(2)通过比较相同温度、时间内,不同的盐酸浓度产生的气体体积来确定金属和酸反应的快慢;由此推断实验是通过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来体现反应快慢的。

(3)锌与盐酸反应快慢与盐酸浓度有关,盐酸浓度越大反应越快。

其他同学认为结论不可靠,他们的依据是:

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等;

(4)实验中小敏发现锌与盐酸反应时,一开始产生氢气速度并没有随盐酸浓度的减少而减慢,查阅资料得知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

由此作出猜想:

锌与盐酸反应快慢还与温度有关。

答案:

(1)b;

(2)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多少;

(3)没有换用不同浓度盐酸多次实验等;

(4)温度

 

10.(2018•湖州)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

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

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

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 装置冷却至室温 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 V1﹣V3 (选填“V1﹣V2”、“V1﹣V3”或“V2﹣V3”)。

解:

(1)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所以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故填:

大于;

(2)在实验结束后,必须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才能打开活塞;故填:

装置冷却至室温;

(3)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其体积为:

V1﹣V3;故填:

V1﹣V3。

 

11.(2018•金华)某混合气体由CO、CO2、SO2三种气体组成,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②SO2易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被吸收,并能使其褪色;③SO2能使氢氧化钡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CO和CO2均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不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实验研究】为验证这三种气体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事实与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了以上三种气体都存在。

(1)装置A的作用是 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 ;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2的现象是 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

【反思与评价】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 ;

(4)有同学提出上述原装置中省略D装置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该同学的设计有无道理并说明理由 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

解:

(1)装置A的作用是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

故填:

检验并且除去二氧化硫。

(2)能证明气体中含有CO2的现象是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二氧化硫被A装置完全吸收),C中溶液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沉淀)。

故填:

B中品红溶液不褪色,C中溶液变浑浊。

(3)若装置按C→D→A→B→E的顺序连接时,C、D中溶液都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或含有二氧化碳,或含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A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则无法验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故填:

二氧化碳。

(4)该同学的设计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故填:

有道理,这是因为省略D装置后,如果E装置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固体,说明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

 

12.(2018•衢州)小柯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井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氧气浓度%

79.6

79.7

79.9

90.0

89.8

89.3

氧气平均浓度%

79.7

89.7

(1)小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以能使放置在集气瓶瓶口的带火星木条复燃为氧气集满的标准;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以观察到 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时 为氧气集满的标准。

(2)以上两种方法中, 排水 法收集到的氧气更纯净。

(3)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 ACD 。

A.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

C.当观察到带火星木条复燃时,集气瓶内还有空气

D.当氧气进入集气瓶时,瓶内空气与进入的氧气相互扩散

解: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时,说明该瓶内的气体已集满;

故答案为:

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或观察到瓶中水排尽时;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由以上信息中也可得到同样结论;

故答案为:

排水;

(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浓度只有80%左右的原因有很多,如:

氧气密度只是略大于空气,很容易出现排不净空气或少量混合的情况;当用带火星木条验满复燃时,只能说明瓶中的氧气浓度大,不能说明集气瓶内一点空气也没有;在收集氧气时,氧气与空气可能进行少量的扩散混合,这些都会造成氧气浓度的减小;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产生氧气的浓度只有80%左右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ACD。

 

13.(2018•金华)小君和小英同学发现:

带火星的竹签在空气中不会复燃,若用装有60%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气,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竹签复燃。

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小君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该装置的圆底烧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 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

【实验研究】第一组实验:

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30%和45%的水,盖上盖玻片倒置在水槽中。

当气泡 连续、均匀 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将相同的3支带火星竹签分别插入①~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获得第一组实验现象后,小君又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竹

签状况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小英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应该是 36 %。

【实验结论】再经过数次实验并计算后得出:

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48.7%。

【继续探究】小君认为采用该方法收集的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请你提出实验改进的措施 收集氧气前增加气体的干燥装置,再用抽气法收集氧气 。

解:

【设计实验】小君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该装置的圆底烧瓶中放入25毫升水的目的是:

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答案为:

稀释过氧化氢溶液,减缓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实验研究】第一组实验:

取3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30%和45%的水,盖上盖玻片倒置在水槽中。

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得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后,小英认为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应该是36%;故答案为:

连续、均匀;36;

【继续探究】小君认为采用该方法收集的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实验改进的措施是:

收集氧气前增加气体的干燥装置,再用抽气法收集氧气;故答案为:

收集氧气前增加气体的干燥装置,再用抽气法收集氧气;

 

14.(2018•台州)氨气的水溶液称为氨水,呈碱性,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某兴趣小组利用浓氨水和浓盐酸探究分子运动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方案Ⅰ:

在两玻璃片上同时分别滴加少量相同体积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将2张湿润的pH试纸分别置于距玻璃片上方15厘米处(如图甲),比较2张pH试纸变色的时间。

方案Ⅱ:

将一支约35厘米长的玻璃管水平放置,将一湿润的pH试纸置于玻璃管的中间。

在玻璃管两端同时分别滴加2滴浓氨水和浓盐酸后,迅速塞上橡皮塞(如图乙),观察pH试纸的颜色变化。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

针对此现象,你的合理猜想是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

(2)请指出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 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

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解:

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颗粒,氨气、氯化氢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

(1)方案I实验中,观察到两液滴间的上方出现白烟,针对此现象,合理猜想是: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通过分析可知,方案I的两点不足之处是:

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3)多次进行方案II的实验,均观察到试纸先变蓝色,得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度越快的结论。

为使该结论更具有普遍性,还应继续研究:

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

(1)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颗粒;

(2)污染空气,现象不明显;

(3)浓氨水、浓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