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403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docx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前提的特殊性

20世纪中叶的中国,为什么在革命胜利之日建立起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为什么在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在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要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必须认清中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不了解我们的出发点,便弄不清我们前进的方向与我们选择的前进道路的正确性。

要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从了解这个社会的经济入手。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

同时,我们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就是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留下的经济面貌。

为此,本文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便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了。

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落后性

一、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

1842——1949年(中国近代经济史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发生重大的和剧烈的变化。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进入了从使用手工工具生产到使用机器生产的过渡。

在中国几千年的生产力发展史上。

是一次新飞跃的开始,也是中国工业现代化即工业化的开端。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的起步,晚于英、法、美等国100多年,因而有后发现象,即一开始就可以接受、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在19世纪中叶已有的设备和技术。

这使中国的生产力,从设备技术层次上说,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但是,从总体上说,现代化的进展缓慢。

直到1949年,现代生产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中占的比重一直很小。

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在后发地位。

后发地位有其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

中国的半殖民地国际地位使中国生产力现代化处于极为不利的国际环境中。

中国的半封建社会结构又使它的国内环境恶劣,以致引进的和内部发展起来的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长期并存。

在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地区,生产力中存在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各种衔接形式。

社会生产力表现为多元的、多层次的结构。

从部门言,在交通运输业中,从肩挑手提到手推车(鸡公车)、手拉车(板车),到脚蹬的三轮车、自行车,到利用畜力的马车、大车,从电车、汽车、火车,到轮船、飞机等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都同时存在。

工业生产领域里,各个层次的设备,技术几乎无所不有,即使在最先进的部门或工厂里,也并存着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多个层次。

从地区言,在某些边远地区和山区,使用木棍、鱼叉、弓箭、陶石纺轮等王具从事耕作、渔猎、捻线。

这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早期出现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

在部分山区,存在着奴隶社会早期出现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在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牧区的游牧生产方式,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游牧业没有重大区别。

在多元的生产力结构中,最广泛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农业与手工工业的结合。

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便已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

从城乡言,在少数城市与矿区,使用机器生产或半机械牛产。

在农村,某本卜县手工生产。

在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部门中,并存着从原始工具到现代机器的各个层次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

在同一地区、同一城市,或同一生产部门中,生产力的结构也是多层次的。

生产力多层次也就是部门、地区、城乡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之一。

在生产力的多层次结构中,基本的层次是两个:

机器生产力(现代生产力,新式生产力)和手工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旧式生产力)。

无论是就产值言或按从事生产的劳动力计算,比重最大的层次都是手工生产力。

就产值言,1914年,“近代生产”与“旧式生产”的产值(1936年币值)分别为2.9亿元和149.9l亿元,即1.89%和98.11%。

1936年,它们的产值分别为13.12亿元和193.3亿元,即6.35%和93.65①山两者都有增长,但前者快于后者。

另一种估计是:

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手工劳动创造的产值所占比重,1936年是89.2%,1949年是83%。

②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占了4/5以上。

以手工工具进行劳动的部门,主要是农业。

农业中机器生产占的比重微乎其微。

1933年,在国民生产净值中,农业占62%一65%。

1936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949年,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9.4%;农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58.5%,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个手工劳动的农业国。

--------------------------

①刘佛丁、王玉茹、于建玮: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87页。

②根据丁世洵: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第4期数字计算。

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308页)。

在工业总产值中,手工业总产值占的比重,1936年为68.96%,1949年为43.58%,个体手工业总产值占4l。

38%。

在全国运输总量中,木帆船、畜力车、人力车和肩挑背驮运载的占70%以上。

就劳动力计算,1949年,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人数的91.5%,占工农业劳动者总数94%以上;另一种统计数据是:

1.7亿个劳动力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约占80%,从事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约占20%。

在这20%中,约有一半是以传统戴式从事生产的城乡个体手工业者、挑运工人与建筑工人,另一举为现代企业中的产业工人。

在工业中,工场手工业工人与工厂工人的人数约为6:

l。

这就是说,95%左右的劳动者从事手工劳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

二、生产力的落后性

(一)生产力发展速度缓慢

1842年到1949年,中国社会生产力是有发展的。

据中日经济史专家组成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核算组计算的初步数据,1840年国内生产总值129.88亿元(1933年币值),1936年252.64亿元,比1840年增长94.52%。

”1949年190.44亿元比1840年增长46.63%。

英.麦迪逊按固定价格计算的结果,中国192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820年的190.48%,1952年为1820年的168.43%。

130年或1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不到避免1倍,这种速度很慢。

相对于此前和此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速度最慢。

据英·麦迪逊的数据,中国1700~18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是O.85%,1820~1952年是O.22%,1952~1978年是4.4%,1978~1995年是7.49%。

1820~1952年的增长率是最低的。

------------------------------

①江海:

《中国近代经济统计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l期

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生产力发展速度来说,中国也是很慢的。

1820~1952年,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率1.62%,欧洲是1.7l%,美国3.78%。

中国的邻国印度是O.54%。

日本1.74%,俄罗斯2.08%。

中国仅0.22%,比这些国家慢得多。

上述统计年限选择1820年和1952年,是因为前者代表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后者是国民经济恢复期之末年,其经济发展指标代表的是1949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

在1820~1952年期间,中国人口由3.8l亿增加到5.69亿,增长率比许多国家高,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快,以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是负增长,比许多国家慢:

世界平均是0.92%,欧洲1.03%,美国l.63%,日本0.95%,俄罗斯1.04%,印度0.1%,中国是一0.08%。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820年为28.67%,1929年为lO.3%,1950年降至6.25%。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与落后的第一个表现是,在生产力多层次结构中,现代化生产力很薄弱。

现代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在1936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只占34.9%,其中,现代工业只占10.8%。

1949年,相应的比例是3。

.1%和17%。

-------------------------------

①英.麦迪逊(AngusMaddison):

《世界经济200年回顾》,中译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31~135、158页。

②根据丁世洵: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几个问题》,《南开大学学报》1976年第4期数字计算。

据刘佛丁、王玉茹计算,1936年,在国民收入中农业占64.5%.工业、服务业占35.5,%在就业人口中,农业占75.52%,工业、服务业占24.28%(见上引书第308页)。

在现代工业中,重工业的比重很小。

据估算,在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的比重1936年为23%左右,1949年28。

8%。

①生铁在历史上的最高年产量(1943年)是180万吨,钢92.3万吨。

②重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最大、最先进的钢铁企业鞍山钢铁厂,其技术设备也不是世界先进水平,技术操作没有全部机械化。

重工业中,大多是外国在中国的机械修理厂,以及为外国提供原料和半成品的矿山和工厂。

这种状况的重工业,无力为轻工业和农业以及自身提供现代化的装备,不能成为工业独立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水平低下与落后,直接表现为人均产量少。

1936年,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几种主要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对比,情况电力,苏联219.3度,美国1144.5度,英国514.9度,中国7.9度;钢,苏联95.3公斤,美国376.3公斤,英国253.2公斤,中国O.9公斤;棉布,苏联20.28米,美国61.42米,英国70.38米,中国7.34米(包括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的棉布在内)。

1949年中国的人均占有量与1950年的印度相比:

电力,印度为中国的l.7倍,钢为13倍,棉布为2.75倍。

中国比长期是殖民地的印度还要落后。

在农业方面,生产经营是以个体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劳动生产率很低,每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少,产值低。

粮食和棉花的最高年产量是在1931一1937年。

一种估计是粮食12069万吨,棉花80.5万吨。

③另一种估计是粮食15188.5万

-----------------------

①杨坚白:

《我国八年来的经济建设》.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3页。

按净产值计算.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

1949年,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

在工业的15.5%中,轻工业为11%,重工业为4.5%。

②李富春: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63~164页.

③许道夫: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38、34l页。

吨,棉花94.5万吨。

①1949年,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单产每亩68.5公斤;棉花总产量44.4万吨,单产每亩10.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O.8公斤。

②1949年,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是245亿元(折合新人民币1955年币值),占国民收入总额的68.4%。

以4.8亿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创造国民收入5l元。

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中可以用于积累的部分是很小的,决定了人口中的大多数只能去生产粮食、棉花,抽不出更多的劳动力与资金去经营农业的其他部门和农业以外的产业部门。

所以,农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种植业。

以1949年的农业总产值为100%,农业各部门之间的状况是:

农业占82.5%,林业0.6%,牧业12.4%,渔业O.2%,副业4.3%。

全国总人口89%以上的人忙于生产粮食、棉花,同时还要进口粮食和棉花。

尽管如此,:

大多数劳动者依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过上吃饱穿暖的小康生活。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均国民收入必然少。

学者们对1933年、1936年、1949年的国民收入与人口数有多种估:

算。

1936年国民收入258亿元(当年币值),按当年汇率为77.36亿美元,按5亿人口计算,人均52元,折合15.45美元。

1949年国民收入,按1936年中国币值计算为189.48亿元,人均34.98元,③按当年汇率折合239亿美元(从1936年到

------------------------

①[美]珀金斯:

《中国农业的发展:

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37、339页。

②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与农业部统计局1958年公布的数据(1949年每亩单产70.9公斤,10809.5万吨。

棉花44.5万吨,每亩单产l0.7公斤),稍有不同。

见该局编: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农业生产统计资料汇编》,农业出版社,1958年,第7、9、34、36页。

③刘佛丁主编: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6页。

1949年,美元也在贬值),按5.4亿人口计算,人均44.26美元。

①是当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的l/20,英国的l/ll,法国的l/6。

1950年,中国人均国民产值比印度低20%。

社会生产力的两个层次,即现代的机器生产力与传统的手工生产力之间,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

例如,机器纺纱能力的增长,使农民家庭手工纺纱受到排斥和淘汰。

机器纺纱用的原料——棉花,是手工生产的。

它的产品——棉纱,有很大一部分售给农民家庭和城乡手工工场,作为织布的原料,推动了手工织布业的发展。

从家庭手工业、个体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

例如,轮船与火车会代替沿途传统运输工具及相关从业者。

许多农副产品,靠肩挑、手推车、马车、木帆船等,从深山邃谷、穷乡僻壤运至车站、码头,由人力搬运到火车、轮船上,然后由火车、轮船运到国内各地。

而外国进口的和城市生产的部分工业品,由火车、轮船运至一些车站、码头后,由人力搬运下来,再由人力挑、推或驾驶马车、帆船运至其他城镇或乡村。

在社会生产中,普遍地存在着这种现代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既竞争又衔接、互补的现象。

从手工生产为主转变到使用机器生产为主,:

是中国工业化的过程。

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经济现代化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生产力去替代传统生产力,而是在培育现代生产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生产力中有价值的东西(如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有机种植,家庭生产;手工业中的传统工艺等)及其对现代生产力的互补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的生产能力受到破坏,才能使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并带来各阶层收入的普遍增加和社会稳定。

----------------------

①赵德馨等:

《近代小西关系与中国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9~241页,表3.表4—1,表4—2中的人口数45000万人,应为54000万人。

人均数值随之变动。

据联合同的地区组织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美同是1453美元,西欧是173美元。

日本是100美元,印度是57美元.中国是27美元。

(日本)小岛朋之:

《“东方巨人”面临各种课程》:

“1949年时的入均国民收入仪为18美元”。

载[日本]《产经新闻》1999午10月4日。

折合美元数宁的不同,是由于采用不同年份的美元值,以及不同的折算的方法。

②前引刘佛丁等人之书第五章附录。

生产力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生产力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多层次结构的这个特点有重要意义。

只看到手工生产为主这个方面,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中的现代生产力部分,是认为中国缺乏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物质技术基础的认识根源。

谁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谁就要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如果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这个特点,忽视或轻视了多层次中手工劳动为主的这个方面,是认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可以在短时期内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即盲目求纯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认识根源。

谁犯了这种认识上的错误,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国现代化过程,在经济领域内,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上:

以卷入世界市场为特征的商品交换的发展和以使用机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后者为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1842~1949年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表现,一是上述现代生产力的出现与发展,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

1842年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强迫中国在沿海、沿边、沿江及主要陆路干道上,向它们开放了85个商埠。

1898~1930年,中国政府又主动开放2O多个口岸。

这些地方成为中外经济交往的基地。

随着外国商人到这些城市经商、设厂、办银行,带来了商品、资金以及股份公司等经济组织。

19世纪末,中国自己也办起了银行,后来又创立各种交易所。

到了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等少数城市中,已出现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房地产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形成一整套现代市场体系.银行、各种交易所、证券买卖相当规范。

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各类经济组织与工具,在这些城市中已是应有尽有,只不过规模和程度不同罢了。

城市与城市之间,通过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交通运输工具,各种经济联系颇为密切。

法定的全国统一的度量衡与货币制度在逐步推行。

各地区有层次不同的地区中心市场。

上海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和远东地区的商业中心、运输中心和金融中心。

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已初具规模。

市场有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

1864年(有海关统计的一年)至1931年(进出口最多的一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由9486.5万海关两,增加到234296.5万海关两,67年间增加近24倍(以美元计算的贸易值和物量指数仅5倍多),速度不慢,但人均不足s两。

①1840年前后国内贩运贸易7种主要商品的流通额估计为3.5亿两(规元)。

②1890年国内市场商品量11.74亿两。

1936年120.17亿两。

46年间增加9.24倍。

粮食的商品率,1840年为lO.5%,1894年为15.8%,1931年31.4%。

1920年,工农业总产值159.3亿元,其中商品值92.4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8%。

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242.4亿元,其中商品值168.1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9.4%。

③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商品值已近60%~70%。

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中还包括进口商品,其价值,1920年约11.9亿元,1936年约15.6亿元。

--------------------

①据刘佛丁、王玉茹:

《中国近代的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第59~63页的数据计算。

②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53页。

③吴承明:

《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7页,第153~154页,第209~210页。

在农村,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在1937年以前相当快。

1894—1919年的25年间,中国农村几种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43.4%。

1919~1936年增长了1.07倍,年增长率近5%。

1936年,农产品的商品率已达30%。

1842—1949年,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期快。

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起基础性作用的时期,亦即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时期。

二、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

1842~1949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很不充分;发展的程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差距很大。

这种状况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决定的。

直到1949年,以手工劳动为特征、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在生产单位中占绝大部分。

它们是基本的生产形式与经济单位。

其中,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在一起的农民经济占主要地位,其次是个体手工业者。

中国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国。

在1842~1949年的108年间,农民经济从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但是农民中成为小商品生产者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从全国农业产品来看,商品率仍低;从全国农民经济来看,商品化的程度不高,处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

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是一种半自给自足经济。

-------------------------

①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lO9~110页。

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地区调查资料说明,除了上海、无锡、苏州、嘉兴、湖州、杭州一带的农村和广州、天津的近郊外,在广大乡村,农产产品的商品率,从总体上说,是低下的。

农民在经济上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实际的进展情况很慢。

原因在于:

只有极少数的农户可以看成是农业小商品生产者,即他们的大多数产品是为市场生产的,同时大部分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从市场上购买的。

绝大多数的农产仍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结构,产品的主要部分是供自己直接消费,偶而出售部分产品,主要是为了购买物品及交纳租税而需要货币。

农户产品的商品率各地不同,同一地区内各户不同,但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却基本相同。

下列数字可以说明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这个问题。

20世纪30年代,农产品商品率30%;对外贸易总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

据1936年40个海关货运单统计,国内埠际轮船运载的贸易额为11.85亿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242.39亿元)的4.8%,占当年国民收入(258亿元)的4.6%。

全部埠际贸易额估计为上述轮船运载数的4倍,即47.30亿元,上述百分比相应为16.3%和18.6%。

货币流通总量31.9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3.19%。

①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商品——市场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很不充分。

必须提到的是,在1937年以后,由于战争造成的生产力受破坏,地区分割,城乡交流阻塞,原有的商品流转路线中断,对外贸易不畅,田赋由征收货币转为征收实物,恶性通货膨胀使一些地区实行以实物、黄金、银元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商品经济曲向前发展转为后退。

到1948一1949年,商品流转额在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粗略地估计,大概在lO%~12%左右。

中国近代的经济处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阶段,因而是一种半自然经济。

--------------------

①工农业总产值,据上引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第210页;货币流通总量,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s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3页。

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城市化水平低。

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1800年,世界平均为3%,低于中国的水平。

1900年,世界平均为13.6%,中国1893年为6%。

1949年,世界平均为28.8%,中国为lO.6%。

①这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时期,城市化进展慢,水平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扩大。

  所有制结构的复杂性一、八种所有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包括8种所有制:

①原始氏族所有制。

②奴隶主所有制。

③领主所有制。

④地主所有制。

⑤资本家所有制。

⑥国家所有制。

⑦在华外国资本所有制。

⑧劳动者个体所有制。

前3种所有制只存在于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②后5种存在于广大地区,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大。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之所以有多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多层次结构状态。

这是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最后,是由于中国从传统社会步人现代社会的国际环境与转机。

中国由独立的形态转变为半殖民地性质的经济形态,是一系列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造成的。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所到之处,总是按照自己的面貌与需要来改造和影响中国经济。

它们为了自己的利---------------------------①胡焕庸:

《中国人口地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5l、26l页。

②关于这8种所有制,参见赵德馨主编:

《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结束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