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475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小班科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班科学教案.docx

《小班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科学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班科学教案.docx

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眼睛,知道眼睛的外观结构及多样性。

  2.感知眼睛的作用,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并能用语言大胆的讲述。

  活动准备:

  课件;人手一面镜子;糖果及糖果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他是谁”引起幼儿观察眼睛的兴趣:

  师:

“这里有一张亮眼睛小朋友的照片,请你猜猜他是谁?

(PPT幼儿照片遮盖,只留眼睛部分)”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眼睛的外形,猜出了他的名字。

  二.观察眼睛,初步了解眼睛的外观结构及多样性:

  1.幼儿照镜子,观察自身的眼睛:

  提问:

“我们的眼睛长在哪里?

有几只眼睛?

眼睛是什么样的?

会眨的是什么?

眼皮上有什么?

睫毛有什么用?

请你闭上眼睛用手轻轻的摸一摸,眼睛里有什么?

(会动的眼球)看看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2.观看课件,小结眼睛的结构特征:

我们的眼睛长在脸上,每个人有两只眼睛,会眨的是眼皮,眼皮上有睫毛,睫毛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不让灰尘和小虫子飞到我们的眼睛里。

眼睛里面有眼球,黑黑的是黑眼珠、白白的是眼白。

  3.观看课件,感知眼睛外观的多样性:

  提问:

“眼睛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见过什么颜色的眼睛?

”小结:

“人的眼睛在形状、大小、颜色方面都有不同。

  三.扩展话题,了解动物的眼睛:

  提问:

除了我们人有眼睛,还有谁也有眼睛呢?

  游戏:

猜猜它是谁?

(PPT小动物图片遮盖,只留眼睛部分)

  四.感知眼睛的作用:

  提问:

我们的眼睛有什么用?

  五.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

  1.请幼儿闭上眼睛感知,谈谈感受:

  2.说说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

  3.看课件小结保护眼睛的具体方法:

读书、画画时保持正确的姿势;看电视保持一定距离;注意看远处或绿色的景物;眼睛不适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六.游戏“我帮礼物找朋友”,进一步感知眼睛的作用。

小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利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参加观察橘子的活动,学习用语言讲述自身的发现。

  3.体验分享橘子的快乐。

  活动准备:

  大盘子八只,内装与本组幼儿人数相等的橘子。

每组苹果一只。

  活动过程:

  一.幼儿猜谜语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教师出谜面,幼儿猜谜底。

  小小红坛子,

  装满红饺子,

  吃了红饺子,

  吐出白珠子。

(橘子)

  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个橘子。

  1.看一看:

橘子是什么颜色的?

什么形状的?

(黄黄青青的,圆圆扁扁的)

  2.摸一摸:

橘子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再摸摸苹果又有什么感觉?

(橘子软软的,苹果硬硬的。

  3.闻一闻:

橘子有什么气味?

(清香的气味)

  4.师小结:

橘子黄黄青青的,圆圆扁扁的;橘子摸上去软软的,而苹果硬硬的;橘子有一股清香的气味。

  三.感知橘子的内部特征

  1.幼儿讨论:

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

  2.幼儿讨论:

怎样打开橘子?

从哪里打开最容易?

(软的一头)

  3.教师示范,幼儿看。

  大拇指在软的一头挖一个洞,把皮慢慢地往下剥,一片一片的,剥成花瓣状。

  师:

看看像什么?

(橘子花)

  4.鼓励幼儿自身动手剥橘子,剥成橘子花,观察橘子的内部特征。

  师:

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颜色的?

(橘黄色的)

  剥开皮的橘子是什么样的?

(一瓣一瓣的)

  一瓣一瓣像什么?

(像月亮、小船、饺子、香蕉等)

  四.幼儿品尝橘子,说说品尝后的感觉。

  师:

请你尝一瓣橘子,是什么味道的?

(酸酸甜甜的)

  五.与同伴、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分享品尝橘子

  师: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非常辛苦,我们和他们一起分享橘子吧,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引导幼儿边送边说:

某某,我给你吃橘子。

  六.师小结:

橘子的肉食橘黄色的,一瓣一瓣像月亮、像小船;水分多;有点酸,有点甜;有的橘子有种子,种子像一颗颗白色的珠子,吃的时候要吐出。

我们都要喜欢吃橘子。

  七.收拾与整理。

  活动反思:

  平时在家中也一直吃橘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是为了让家长看到我们的孩子都是很行的,都会自身做事情的,而且是很讲究卫生习惯的。

活动中,不但从颜色、形状、数量、味道等方面认识了橘子的一些基本特征,还培养了孩子与人分享物品的品质。

分享橘子这个环节非常活跃,很多孩子都拿着自身剥的橘子分给爸爸妈妈、好朋友吃;在剥桔子花环节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孩子们个个兴致高涨,都高高地举着自身剥的橘子花,兴奋地说着:

“看,我的橘子花漂亮吗?

”家长们看到了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点滴进步,都兴奋不已,整个活动不但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体验到了活动带来的无穷快乐,而且增进了家园了解和亲子感情。

小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观察小蚂蚁。

  2.初步了解蚂蚁的特征、生活的地方及喜欢吃的东西。

  活动准备:

  提前请幼儿准备蚂蚁喜欢吃的食物(糖果、饼干等),放大镜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活动

  1.你为小蚂蚁准备了什么吃的?

  2.小蚂蚁住在在哪里呢?

我们一起去找找,给它们带去好吃的。

  二.找蚂蚁

  1.带领幼儿到小区公园,请幼儿找一找小蚂蚁

  2.你在哪里看到了蚂蚁?

它是什么样子的?

  三.喂蚂蚁

  1.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给蚂蚁吃,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2.引导幼儿与蚂蚁说说话。

  如:

小蚂蚁快来尝一尝;好吃吗?

等小蚂蚁好像说了什么?

(真好吃,谢谢)

  3.你还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请幼儿走走看看蚂蚁最喜欢吃什么?

  四.与蚂蚁说"再见",带幼儿回园,教师进行小结。

  活动反思: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从身边生活开始。

对于幼儿来说,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不是目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

本次活动,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围绕活动重点,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按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提供支持性的操作材料和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爱吃的食物,即在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小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大蒜的形状、构造。

  2.用“按”的方法种大蒜。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身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大蒜若干,废旧杯子、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大蒜

  出示大蒜,认识大蒜的外形。

  你认识它吗?

  大蒜是扁扁的球形的,中间有一个尖尖的小柱子,摸起来还有一个一个的小槽,这样的大蒜我们叫它大蒜头。

  大蒜头把“衣服”脱掉,它会变成什么样?

  二.认识蒜瓣

  1.分解大蒜头成为蒜瓣。

  大蒜头有好几个小宝宝,我们把小宝宝请出来。

  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了解分解的方法。

(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2.认识把蒜瓣剥皮。

  蒜宝宝也有“衣服”,我们给蒜宝宝脱“衣服”。

  边剥边用儿歌告诉幼儿剥的方法。

  3.观察蒜瓣。

  近距离观察、触摸。

  三.操作

  用“按”的方法种大蒜。

  小朋友们知道吗?

大蒜宝宝也是有小宝宝的,但它必须到一个新家里才能生出来,我们来送它到新家好吗?

  1.示范把蒜瓣按到土里种大蒜。

  大蒜宝宝的小脚朝下,尖尖的头朝上,小手按一下,按到土里去。

  2.用“按”的方法种大蒜。

  幼儿试一试把大蒜宝宝送到新家里去吧。

  给幼儿提供事先准备好的蒜瓣、装好土的纸杯,并且指导幼儿亲手种植大蒜,最后给大蒜浇一点水。

  四.交流

  让幼儿再次观察大蒜头、蒜瓣,可以摸一摸、闻一闻,互相观察自身种的大蒜,提升幼儿的感官经验。

  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去和大蒜宝宝交朋友。

  五.扩展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种大蒜。

  教学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从认识大蒜头、认识蒜瓣到用幼儿能力范围内的“按”的方法种大蒜,始终让幼儿以高涨的热情参与活动,进行探究与操作,并且能用简单但清晰的语言描述自身的看法。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喜欢和老师互动,因此,引导幼儿模仿老师用“按”的方法种植自身的大蒜,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同时也增长了幼儿的种植能力,提升了手指的灵活性。

给幼儿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调动多感官参与活动,在自身种大蒜的真实体验中,提升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也真正地做到了让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不足之处:

  对个别幼儿的指导不够,对于有困难的幼儿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等

  小百科:

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皮,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

小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知春笋的外形特征。

  2.了解春笋与竹子的关系。

  3.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剥笋、玩笋壳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两支春笋、一把刀(供教师用)、沙盘、色拉油、每组两个篮子、春笋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春笋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猜谜语:

“底粗顶尖像宝塔,层层衣服粘泥巴,衣服里面节节肉,做菜汤顶呱呱。

  2.分给幼儿每人一支春笋,让幼儿摸摸、看看。

  3.请幼儿说说春笋是什么样子的?

(长长圆圆,下粗,上尖)看上去像什么?

什么季节长出来的?

长在什么地方?

(出示图片)春笋外面包着什么?

是怎么包着的?

  4.请幼儿将春笋的外壳一层一层地剥去,提醒幼儿不要把外壳剥破。

  5.教师把剥好的笋竖着切开,让幼儿观察笋的内部。

  6.请幼儿说说,笋肉是什么颜色的?

  7.小结:

春笋长在竹园里,“春笋娃娃”的妈妈是竹子,春笋长大以后也变成竹子,笋壳可以一层一层地剥去,里面是一节一节的笋肉,它可以当菜吃。

  二.玩笋壳

  1.再给幼儿一支笋,让他们剥,剥下的笋壳让幼儿玩。

如把笋壳从小到大套起来看看像什么。

  2.将幼儿的作品放到沙盘里,供幼儿欣赏。

  三.品尝笋肉

  教师将笋肉洗干净,切成数块。

淋上色拉油,请幼儿品尝。

小班科学教案6

  设计意图:

  幼儿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溶解现象:

果珍、牛奶、糖水、盐水等,幼儿对这种现象非常好奇,经常会说“果珍不见了”“牛奶化掉了”,从而发出疑问“果珍哪里去了,糖到拿里去了”。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溶解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

在设计活动前,我仔细研究了以前的小班溶解教案,发现活动很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到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但活动过于简单(分两步走:

感知果珍、牛奶、糖、盐会溶解;尝一尝溶解后的果珍、牛奶、糖、盐)。

由此我设计的活动分三步走:

感知、区分什么东西能在水里溶解,什么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了解溶解的过程;尝一尝果珍在水里溶解后的水的味道。

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身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根搅拌器。

  2.白糖、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苹果片、橘子瓣等)大豆、红豆、绿豆、小石子,沙子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白开水和奶粉、细盐、苹果、各种豆豆)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认识苹果、奶粉、细盐、各种豆豆)这里还有一杯白开水。

如果我把这些东西都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

(请幼儿回答)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二.动手试一试

  1)观察教师实验: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看不见了、溶化了)

  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

  (还能看见、不溶化)

  问:

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

(盐、果珍、奶粉等)

  教师小结:

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3.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

  盐、奶粉、果珍、味精、肥皂片、水果片、红豆、绿豆、大豆、小石子、沙子等。

  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

  3)交流实验结果:

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4.提问个别幼儿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到水里了?

怎么样了?

  鼓励幼儿把自身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延伸:

  教师继续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溶解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小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观察、感知自然现象——风的存在,知道风能使风车转动。

  2.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4.能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讲述自身的发现。

  5.提升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纸扇、彩带、书本若干,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2.多于孩子人数的风车、盆子、米若干。

在角落里摆放一只电风扇和若干风车用布遮住。

  活动过程:

  一.感知风,认识自然界的风,自身动手制造风。

  1.王老师今天要和小朋友玩变魔术的游戏,请小朋友闭上眼睛。

(教师用扇子给小朋友扇风。

)教师:

你们感觉到了什么?

  2.平时你看到什么就知道有风来了?

教师引导天上白云飘、树叶摇、红旗舒展、小草点头、河里有波纹来理解。

还可以说舒服、冷热等感觉中理解风。

  3.教师出示电吹风,给幼儿吹风,让幼儿感知风的存在。

  4.我们小朋友也能制造风,大家动手试一试。

(幼儿身边准备了纸扇、彩带、书本等让幼儿制造风、感知风的工具)

  二.玩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小朋友和风玩得真开心,有些宝宝他们也想出来和小朋友玩了。

教师出示五颜六色的风车,提问:

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

看看我身上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

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

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挑选插在米里的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

教师放音乐,制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典型的玩法。

教师:

倪可可真棒,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身的玩法和发现。

你的风车宝宝是怎么转起来的,快告诉小伙伴吧!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身玩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

  教师:

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

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

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

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身的玩法,教师:

“你是怎样和风车宝宝玩的?

”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教师: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知道用嘴巴吹吹,用手拨,迎着风跑、顶着风推、甩、用手搓等方法让风车宝宝转起来。

风车宝宝可高兴了。

他们要跳集体舞给小朋友看呢!

  三.多观察,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

老师这儿还有一个较大的本领,可以让很多的风车一起转起来,你们相信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很多转的风车)请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东西让很多风车一起转起来?

小朋友猜猜得对不对呢?

(出示电风扇)小朋友除了电风扇还可以有什么办法使风车宝宝转起来?

  2.幼儿相互讨论。

  提问:

风车会转吗?

怎么才能转起来?

人不跑动,风车能转起来吗?

风车对着风,为什么也没转?

  3.拿好我们的小风车,用刚才我们想到的方法和风车宝宝开心的玩吧!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风,和风车宝宝玩得真开心。

可是风车宝宝累了,让风车宝宝休息吧。

以后,我们再和他一起做游戏。

小班科学教案8

  设计意图:

蛋是幼儿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来源于生活的好教材。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与蛋宝宝做游戏——发现蛋的特点——找出鸡蛋和鹌鹑蛋的异同点——尝蛋的活动,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蛋的兴趣。

  2.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鸡蛋、鹌鹑蛋若干,母鸡和鹌鹑图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动进程:

  一.寻找蛋宝宝并与蛋宝宝做游戏。

  二.知道鸡蛋和鹌鹑蛋的外形特征。

  提问:

刚才是怎样与蛋宝宝做游戏?

  蛋宝宝为什么可以滚动?

搓蛋宝宝时有什么感觉?

它们的妈妈是谁?

  三.游戏:

给蛋宝宝送红花

  提问:

你喜欢哪一种蛋宝宝?

为什么?

  四.找出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提问:

鸡蛋与鹌鹑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

鸡蛋与鹌鹑蛋的相同之处:

都有蛋黄和蛋白、蛋壳,都是椭圆形,都有营养,都可以进行孵化。

  鸡蛋与鹌鹑蛋的不同之处:

大小不同,蛋壳上的花纹不同,妈妈不同,孵化出来的宝宝不同。

  五.自身剥蛋壳并品尝蛋宝宝。

  延伸活动:

  区分熟蛋和生蛋。

小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磁铁吸铁的特性,初步感知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2.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发展幼儿探索的能力。

  3.巩固学习操作的记录方式,通过记录提炼认知经验。

  活动准备:

  人手三块磁铁(一个彩色磁铁,两个环形磁铁),两份记录纸,红蓝蜡笔和贴贴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活动课题。

  1.小朋友,你们猜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新朋友是谁?

2.(老师出示彩色磁铁)你们瞧这是什么?

你们认识它吗?

在哪里见过它呢?

请你们来说说看好吗?

它也有自身的好朋友呢!

它找到好朋友的时候会和好朋友紧紧地吸在一块儿。

你们猜黑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

(教师演示实验,并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如果是他的好朋友就画上蓝点,如果不是它的好朋友就画上红点。

  3.出示第一张记录纸。

彩色磁铁还想找朋友呢,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是它的朋友呢?

到底这些东西是不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

我们一起试一试并且把它记录下来。

  4.集中。

你发现哪里有彩色磁铁的朋友?

(总结出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二.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磁铁的两极。

(正极。

负极)

  1.彩色磁铁能和铁做的东西做好朋友,那它能和环形磁铁做好朋友吗?

是不是环形磁铁的两个面都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呢?

我们来试一试。

交流幼儿的发现。

  2.我们发现环形磁铁有一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面不是。

那我们怎么记录下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哪一面是彩色磁铁的朋友,哪一面不是呢?

(引导幼儿在是朋友的一面贴上蓝色笑脸不是朋友的一面贴上红色笑脸。

  3.幼儿根据实验在两个环形磁铁上贴上相应的即时贴。

老师验证幼儿贴得是否正确。

  三.引导幼儿发现磁铁两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1.刚才我们发现环形磁铁都有一个面是彩色磁铁的好朋友,一个面不是。

那环形磁铁和环形磁铁是不是朋友呢?

是不是每个面都能做朋友呢?

  2.出示第二张记录纸,蓝点和蓝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

红点和红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

红点和蓝点的一面会是好朋友吗?

幼儿猜测并把自身的想法记录下来。

  3.到底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集体。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引导幼儿总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四.结束。

今天我们用磁铁玩了找朋友的游戏。

你还会用磁铁怎么玩呢?

幼儿自由玩磁铁。

小班科学教案10

  活动准备

  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瓶口套有气球(如图所示),课件。

  幼儿记录纸人手一份,哭脸和笑脸娃娃若干,教师记录纸,记号笔。

  操作音乐、集中音乐。

  活动目标

  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身的发现。

  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在小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1.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

  师:

小朋友们想不想吹气球呀?

  幼:

想。

  2.分别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

  师:

请你来试试。

气球怎么样了?

  幼:

变大了。

  师:

说说你是怎么吹的。

  幼:

我是用力吹的。

  小结:

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用力,才能吹得大大的。

  3.教师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一个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并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

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

  幼:

能。

  师:

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纸,来认识一下,瓶子代表什么?

问号呢?

小手呢?

  师:

好,猜测能吹大的小朋友举手,用什么来表示能吹大呢?

  幼:

打钩。

  师: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到底能不能吹大,还要验证一下。

请你轻轻地从背后的口袋里拿出装好气球的瓶子,试一试。

  4.幼儿自由在座位上吹气球。

  5.师幼讨论。

  师:

成功了吗?

那“小手”标记下面怎么记录?

  幼:

打叉。

  小结:

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评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环节中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调动幼儿已知经验,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为下一环节感悟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用大小不一的四种瓶子吹气球

  1.根据幼儿需要,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儿童

  师:

为什么一开始这两个气球能吹大,现在不行了呢?

  幼:

没用力。

  幼:

瓶子太小了。

  师:

那我再给你们几个大的瓶子,猜猜能不能吹大。

  教师记录幼儿的猜测。

  师:

你们的猜测记录好了,轮到你们要去实验了。

请小朋友记住:

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筐,里面有四个瓶子,每个瓶子都试一试,听到音乐就回到座位上。

听清楚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指名幼儿说说有没有成功。

  小结:

原来,能不能吹大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什么关系。

  (评析:

《纲要》指出:

“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利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

原来,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三.幼儿再次探索,寻找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

两次都没成功,你们失望吗?

别急,老师这里有好办法。

  2.出示幼儿记录纸,交代要求。

  师:

这是你们的记录纸,我再请你们去实验一下上面的这四个瓶子。

记录纸的背后有笑脸娃娃和哭脸娃娃,如果哪个瓶中的气球吹大了,就在旁边贴上笑脸娃娃,如果没成功就贴上哭脸娃娃,好玩吗?

  在实验之前,我有三个小要求:

①还是每个瓶子都试一下;②认真做好记录;③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