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480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岩石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石圈教案.docx

《岩石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石圈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岩石圈教案.docx

岩石圈教案

第二章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的结构以及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相互转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学会识别常见的岩石、矿物,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4)学会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5)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了解褶皱、断层及主要外力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1)分组合作进行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分类和识别,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成因,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与实践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阐述其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周期的漫长、新岩石和新矿物形成速度的缓慢,领会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应合理利用和珍惜使用矿产资源。

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2)通过对常见岩石、矿物的收集与识别,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岩石的成因,岩石按成因的分类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探究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矿物标本,各类岩石标本。

(3)多媒体展示,板书板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新课导入:

【自主探究】

阅读第二单元的引言部分及“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整体感知地球由哪些圈层构成,并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或结构示意图。

 

二、推进新课

【合作探究】

1.读教材图2-1-3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涉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两个部分?

(2)分析图中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部分?

其具体位置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

(3)由图分析岩石圈的位置如何?

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地壳

岩石圈不等于地壳,岩石圈>地壳

【板书】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板图】岩石圈的结构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知识拓展】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回答:

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层?

分布各有何特点?

 

硅铝层:

位于地壳上层,密度小,是不连续圈层。

硅镁层:

位于地壳下层,密度大,是连续圈层。

地壳的特点:

地壳厚度不均;分上、下两层,硅铝层分布不连续。

【承转】科学家经过各种方法推断出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但是地球上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却只有42.8亿年!

这是为什么?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

看上去似乎稳定坚固的地壳,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岩石圈里都在发生着什么变化。

【板书】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岩石圈的组成

【阅读回答】岩石圈中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哪三大类?

【生】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合作探究】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活动1】

(教师展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过程的图片和实物标本)你知道这两块岩石那一块是花岗岩吗?

它与玄武岩的结构特点有何不同?

为什么玄武岩会有很多的气孔呢?

你知道这两块岩石是怎么形成的么?

(此时展示黄山飞来石和仙人嗮靴的图片以及东北五大连池附近的岩石图片,问学生这些岩石哪些是花岗岩哪些是玄武岩)

首先在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中形成了岩浆:

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黏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挥发性气体。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叫做岩浆岩。

 

花岗岩:

我国的黄山、华山等都是花岗岩分布区

玄武岩:

我国东北的五大连池是玄武岩分布区

【活动2】

(教师展示页岩和一块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岩石标本)你们能说出我手中这两块岩石是哪一类岩石吗?

这两块岩石各有什么特点?

【播放动画】随着地壳的上升而出露于地表的各类岩石,在风吹、雨打、日晒和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再被风、流水等搬运到地壳凹陷下沉的地区沉积成一层层的沉积层,进而固结成沉积岩。

 

 

【活动3】

(教师展示一块石灰岩和一块大理岩标本)这两块岩石大家见过么?

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岩石吗?

如果我告诉大家我左手中的岩石(大理岩,白色)是由右手中的岩石(石灰岩,灰黑色)变来的你们相信么?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变质岩。

 

 

【板书】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活动】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动画,画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承转】我们说岩石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岩石圈及其物质循环对我们人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板书】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知识窗】

“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以及地壳元素组成”

1.说明岩石、矿物、化学元素的关系。

2.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PPT】展示石英、长石、云母和角闪石等矿物的图片。

矿物: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常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矿产:

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

矿石:

含矿产的岩石,优劣常用品位表示,有些岩石本身就是矿产如:

石灰岩、煤、花岗岩、大理岩。

矿床: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

有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变质矿床。

岩石:

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

 

【总结新课】

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

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

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

2.岩石圈是指(  )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

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3.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

A.喜马拉雅山B.黄土高原

C.大西洋D.刚果盆地

4.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阅读材料,完成5—6题。

明故宫的午门里有一块“血迹石”。

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的绎褐色斑纹,像是渗透到石头中的鲜血。

有人说血迹石是明代方孝孺血浅宫门留下的。

苏州虎丘有一块渗血“千人石”。

传说是吴王阖闾在这块石头上砍死了所有修建坟墓的工匠,千人石每到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

其实“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形成了血迹石。

以后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被工匠从山上采到。

苏州的“千人石”实际上是一种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成而。

经千百年的日晒风吹雨打,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出来,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5.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石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6.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 

B.血迹石的形成是岩浆上升冷却凝结而形成的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二.综合题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有五条连线没有画出箭头,请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在图中补绘箭头。

(2)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概括为:

从到形成,又到新的形成。

2.读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描述的岩石是岩,按成因分类属于

岩。

(2)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

(3)这类岩石中能否找到生物化石?

 

课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设计形式可以多样,但需要包含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边讲边画,在板图过程中加强记忆。

 

对地壳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充实知识体系。

 

在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发现的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讲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形成过程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在“岩石类型”部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类岩石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使学生了解侵入岩由于是岩浆在地壳中冷凝结晶成岩,冷却十分缓慢,因而矿物晶粒较粗。

喷出岩,是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结,没有充足时间结晶,加上气体未来得及挥发使之具有气孔。

在讲解岩浆岩时,要指出“侵入”和“喷出”的区别。

岩浆在冷却凝结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时所处的部位不同而形成侵入岩与喷出岩。

 

在讲解沉积岩时,教师可出示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的岩石标本及教学图片,使学生了解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的两个显著特征。

使学生认识沉积岩主要种类,并指出煤也是沉积岩。

 

在讲解变质岩时,教师可出示片岩、片麻岩标本,使学生认识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片理构造、片麻状构造)的情况。

出示大理岩标本,指出它是由石灰岩变质而成,让学生比较大理岩和石灰岩的结构,了解变质岩形成过程中的重结晶现象。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设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画示意图的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对三大类岩石的转换的理解程度。

 

指导学生看课件中的“黄山”、“张家界”、“泰山”等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岩石不仅造就了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地貌景观,并对人类的的生产、生活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探究性学习,及相关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反馈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评价设计方法主要采用作业与检测法。

评价形式应多样,评价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多种能力。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

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它们变化不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板书 】三、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学生看书归纳】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能

①风化②侵蚀③搬运④堆积⑤固结成岩

削低高山填平盆地,地表趋平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

【教师提问】洛杉矶过去多次发生大地震,科学家说,近年洛杉矶必有大震。

请问这是为什么?

(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使得地壳运动很活跃,并常导至地震。

【拓展】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性质方向

概念

结果

关系

水平运动

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使地壳物质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有的断裂张开,形成裂谷和海洋

相伴发生,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

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2)板块构造

板块概念:

岩石圈(地壳和地幔上部软流层以上)被一些断裂构造如:

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全球六大板块:

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南极洲、太平洋(全部是大洋板块)

需要关注的几处地方:

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

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

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地区——裂谷或海洋(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孤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注意: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板书】四、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学生自学】什么是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有哪两种最常见的类型?

【板书】1.褶皱与断层

【学生活动】什么是褶皱?

什么是断层?

比较并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说出它们各自形成了哪些地貌?

类型

 

概念

联系

区别

构造

地貌

地质构造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

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岩层未丧失连续性

褶皱山脉、山岭、谷地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岩层已丧失连续性

断块山、谷地、陡崖

【观看图片】“褶皱景观”、“断层示意图”、“华山中峰断块山”、“华山西峰北坡大断崖”。

【板书】2.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生自学】归纳并填表比较

基本形态

岩层状况

形成的构造地貌

初期(内力)

后期(外力)

背斜

向上拱起

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多,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谷地、盆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观看动画】背斜受张力后,组成背斜的每一层岩层的上表面都会形成许多裂隙,这就为后来的外力侵蚀创造了条件,最终成谷。

【学生讨论填表,教师讲解补充】学生讨论、归纳: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实际应用

找石油、天然气

找地下水

工程建设

隧道

隧道、水库

地质构造

褶皱中的背斜

褶皱中的向斜

褶皱中的背斜

避开断层

 

【板书】 五、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学生看书回答】

1.外力作用的实施者(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3.本质上是哪几种能量?

(太阳辐射、风力、重力)

4.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一、二、三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沟谷,瀑布、峡谷,溶洞、石林;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地貌与风力地貌的对比

地貌名称

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

 

主要分布地区

 

沟谷、瀑布、峡谷、溶洞、石林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作用

湿润、半湿润地区

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流水沉积地貌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沙垄

风力沉积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四、五、六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地貌)。

【板书】5.风力作用与风力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七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八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沙丘、沙垄;风力沉积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九、十组地貌景观照片,要学生说出地貌名称、分析成因,判断其所属的地貌类型(冰斗、刃脊、角峰、冰川U谷,冰川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地貌)。

【板书】6.冰川、海浪侵蚀地貌

【板书】7.人类活动与地貌

【观看图片】看第十一组地貌景观照片(梯田、河渠、水库、黄河大堤,黄土塬附近的水土流失、山地滑坡),要学生说出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成因。

8.板书设计

内部圈层

地球圈层

外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下地幔

上地幔下部

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

地理环境

9.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两课时,本节为第一个课时,课堂容量适中,所以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多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并穿插活动将结果逐步呈现,给了学生一个很清晰的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

(2)本课的探究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三大类岩石的讲解通过辨认岩石的活动和教师预设的问题来启发学生从中感受发现的快乐,使学生的兴趣高涨,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完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相互转化的教学任务。

(3)选取代表性的岩石进行展示贯穿于教学过程,这使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

(4)对问题的设计,感觉还不够完美,问题设计深度的把握和层层推进的层次性有待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