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85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冲击地压概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其主要区别是,对冲击地压而言,弹性能的释放是第一位因素,破坏较猛烈震动更强烈,由已破裂的煤体中释放出瓦斯则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因素。

煤和瓦斯突出则相反,瓦斯释放是第一位的因素,破坏较缓慢,震动也较弱,而煤岩抛出则是第二位的因素。

突出后大部分煤体破坏成碎煤,且具筛选性。

矿震是指由于开采活动引起的矿山岩层震动,它是巷道周围介质突然在一瞬间发生震动同时伴有巨声、冲击波、弹性回跳等作用而不发生煤、岩抛出的一种弹性能释放现象。

它是矿山岩层冲击式破坏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有别于天然地震,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冲击地压、瓦斯突出、大冒顶等都可引起矿震,但多数是由于岩层的沉降运动引起的,它一般并不导致井巷工程的破坏。

岩爆是发生在岩巷、金属矿和地下隧洞中的冲击地压。

一般表现为岩巷或隧道周一壁岩石成片状破裂,岩片向坑道内弹射,伴有“劈裂”声,顶板掉块,底板拱起,洞壁严重变形破坏、甚至大量岩石崩落。

二、冲击地压的显现特征

冲击地压发生如同装在煤岩里的大量炸药爆炸一样,煤和岩石突然被抛出,造成支架折损,片帮冒顶,巷道堵塞,伤及人员,并伴有巨大声响和岩体震动。

监测到的震动频率1Hz~1×

104Hz以上,最大震级3.8级以上,有时在几公里范围内的地面都能感觉到,形成大量煤尘和强烈的空气波。

在瓦斯煤层,往往还伴有大量瓦斯涌出。

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

相当多的冲击地压是由爆破触发的,发生过程短暂,持续震动时间不超过几十秒。

在某些情况下,冲击的同时还发生底鼓和煤岩压入巷道等现象。

概括起来,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显现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发性:

冲击地压发生前一般无明显前兆,冲击过程短暂,持续时间几秒到几十秒,难已事先准确确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的强度。

(2)多样性:

一般表现为煤爆(煤壁爆裂、小块抛射)、浅部冲击(发生在煤壁2~6m范围内,破坏性大)和深部冲击(发生在煤体深处,声如闷雷,但破坏程度不同)。

最常见的是煤层冲击,也有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少数矿井发生岩爆。

在煤层冲击中,多数表现为煤块抛出,少数为数十平方米煤体整体移动,并伴有巨大声响、岩体震动和冲击波;

(3)破坏性:

往往造成煤壁片帮、顶板可能有瞬间明显下沉,但一般并不冒落;

有时底板突然鼓起甚至接顶;

常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并从煤壁抛出,堵塞巷道,破坏支架;

从后果来看冲击地压往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生产损失。

(4)复杂性:

在自然地质条件上,除褐煤以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采深从200~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煤层从薄层到特厚层,倾角从水平到急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在生产技术条件上,不论水采、炮采、机采或是综采,全部垮落法或是水力充填法等各种采煤工艺,不论是长壁、短壁、房柱式或是煤柱支撑式,分层开采还是倒台阶开采等各种采煤方法都出现了冲击地压,只有无煤柱长壁开采法冲击次数较少。

三、冲击地压的分类

冲击地压是一种复杂的矿山动力现象,其生成环境、发生地点、宏观和微观上的显现形态多种多样,以及它的显现强度和所造成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

有的冲击地压影响范围仅几平方米或几十平方米,有的却波及范围很广,达几千平方米;

有的冲击地压发生时测得的地震能量不足10J,仅相当于地震1级以下,有的则高达107J以上,相当于地震级3.9级;

有的震动波衰减很快,仅能传播1000~2000m;

有的冲击地压震动持续不了几秒钟,有的却持续时间长达几十秒。

有的冲击地压仅为煤体冲击,有的则顶底板参与冲击。

此外,由于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存在不同的理论,提出各自不同的冲击地压发生条件和判别准则。

客观上不同矿井的冲击地压成因和特征也不同。

即使同一矿井,由于地质构造、开采条件和开采方法的差异,也使得冲击地压的成因、性质、特征、震源部位和破坏程度不同。

综上所述,冲击地压存在不同种类,不能用同一机理去解释不同冲击地压的成因和现象,更不能用单一方法或措施去预测和防治冲击地压。

因此要对冲击地压进行分类,并且出现了多种分类方法。

目前主要的、最有价值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冲击地压的物理特征,按发生原因分(分为三类)

1.压力型冲击地压

其发生时,煤柱和岩石将产生爆炸式破坏,如同坚硬的岩样在试验机上加载至强度极限后发生爆炸式破坏一样。

2.突发型冲击地压

其发生原因是突然加载。

是矿层上伏的厚而坚硬的老顶悬伸在矿柱上,先是夹紧矿柱并对它加载。

当达到一定跨度时发生折断和垮落,同时产生压力波,造成处于极限应力状态的矿柱发生瞬时破坏。

3.爆裂型冲击地压

其发生原因是在直接顶上部或直接底板下部存在塑性夹层。

例如,在刚性岩层之间的粘土夹层,一旦条件适当被挤压出来,造成顶底板刚性岩层以冲击形式爆裂。

(二)根据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按冲击时释放的地震能大小分(分五个等级,表1-1)。

表1-1按能量特征分类表

冲击地压级别

地震能(J)

震中的地震烈度(级)

微冲击(射落、微震)

<10

<1

弱冲击

10~102

1~2

中等冲击

102~104

2~3.5

强烈冲击

104~107

3.5~5

灾害性冲击

>107

>5

1.微冲击

表现为小范围岩石抛出和矿体微震动,包括射落和微震。

射落是表面的局部破坏,表现为单个煤(岩)块弹出,并伴有射击的声响。

微震是母体深部不产生粉碎和抛出的局部破坏,常伴有声响和岩体微震动。

2.弱冲击

少量煤(岩)抛出的局部破坏,伴有明显的声响和地震效应,但不造成严重损害。

3.中等冲击

急剧的脆性破坏,抛出大量岩石,形成气浪,造成几米长的巷道支架损坏和垮落,推移或损坏机电设备。

4.强烈冲击

使长达几十米的巷道支架破坏的垮落,损坏机电设备,需要大量的修复工作。

5.灾害性冲击

使整个采区或一个水平内的巷道发生垮落。

个别情况下波及全矿,造成整个矿井报废。

(三)根据参与冲击的岩体类别分(分为二类)

1.煤层冲击(煤爆)

产生于煤体—围岩力学系统中的冲击地压,是煤矿冲击地压的主要显现形式。

2.岩层冲击(岩爆)

高强度脆性岩石瞬间释放弹性能,岩块从母体急剧、猛烈地抛出。

对煤矿,是顶底板岩层内弹性能的突然释放,又称围岩冲击。

按冲击位置又分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顶板冲击按显现形式又可分成典型的顶板冲击和致密顶板岩层突然折断形成的冲击地压,后者往往伴生强烈的煤层冲击与底板冲击。

(四)根据煤岩体应力来源及加载方式分(分为四种类型)

1.重力型

主要受重力作用,没有或只有少量构造应力的影响而引起的冲击地压。

2.构造型

主要受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冲击地压。

3.震动型

煤岩体受震动载荷而产生的冲击地压,它与重力型冲击地压的区别在于载荷的类型为脉冲式动载,载荷方向与震动波的传播形式和途径有关。

4.综合型

受几种载荷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冲击地压。

(五)根据显现强度及其对煤和岩层、支架、设备的破坏程度分(分为四类)

1.弹射

单个碎块从煤岩体表面弹射出来,并伴有强烈的声响。

2.煤炮(深部冲击)

深部的煤岩体发生破坏,但煤或岩石不向已采空间内抛出,只有片帮或散落现象,岩体震动,伴有声响,有时产生煤尘。

3.微冲击

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但对支架和设备无损害,围岩震动,伴有很大声响,产生煤尘,在瓦斯煤层中可能有大量瓦斯涌出。

4.强冲击

图1-1按显现地点的冲击地压分类

部分煤或岩体急剧破坏,大量的煤或岩石向已采空间抛出,出现支架折损、设备移动和围岩强烈震动,伴有巨大声响,形成大量煤尘。

强冲击按显现地点分为以下七类:

①在连续煤体中(图1-1a);

②在被巷道切割的煤柱中(图1-1b);

③在被巷道从煤体分离出来的煤柱中(图1-1c);

④在煤层边缘部分(图1-1d);

⑤在掘进的煤层巷道中(图1-1e);

⑥在有底板或顶板破坏的巷道中(图1-1f);

⑦在掘进的岩层巷道中。

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分析支承压力的分布情况,有利于制定防治措施。

(六)我国的分类

我国目前使用的分类方法是煤炭工业部于1983年9月颁布的《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中公布的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统计分类方法。

该分类法采用了世界上流行的,在我国得到公认的两类分类指标。

即:

1.根据冲击地压的破坏后果分(分为三类)

1)一般冲击地压。

对生产的破坏后果轻微,不需要进行修复。

此类包括地震台记录到但未能定位的各种冲击、震动现象。

由矿井冲击地压防治组填写Ⅱ类记录卡。

2)破坏性冲击地压。

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进行修复工作。

此类冲击地压包括井下实际发生并已观测到的,达到各矿自定的破坏性标准的冲击地压。

由矿井冲击地压防治组负责进行现场调查,填写Ⅰ类记录卡。

3)冲击地压事故。

由于冲击地压及其伴随现象(冒顶、瓦斯突出等)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或由于井巷或采场被破坏造成中断工作8h以上的冲击地压。

此类冲击地压由矿井总工程师负责组织现场调查,填报I类记录卡,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2.根据地震仪或微震监测系统观测记录确定的冲击地压显现强度,按里氏地震级分(分6级,表1-2)

表1-2按显现强度分类

等级

1

2

3

4

5

6

里氏地震级

0.5~1.0

1.1~1.5

1.6~2.0

2.1~2.5

2.6~3.0

≥3.0

第二节冲击地压的历史及现状

一、国内冲击地压历史及现状

我国最早记录的冲击地压现象于1933年发生在抚顺胜利煤矿,当时的开采深度为200m左右。

50年代以前只有两个矿井发生了冲击地压。

50年代增加到7个,60年代为12个,70年代达到22个,进入80年代以后,猛增到50多个。

从1949年以来,已发生破坏性冲击地压2000多次,震级ML=0.5~3.8级,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破坏巷道约20km,停产1300多天。

近年来,我国一些金属矿山、水电与铁路隧道工程也出现了岩爆现象。

以下是我国典型冲击地压矿区的情况。

(一)北京矿务局

冲击地压在北京矿务局属于全局性问题,10个生产矿井中,有5个矿井和1个坑口受到冲击地压的威胁。

门头沟煤矿是我国冲击地压最严重的矿井之一。

该矿开采侏罗纪无烟煤,属低瓦斯矿井,可采煤层有一、二、五、七槽四层,层间距80~100m,厚度一般0.7~3.5m。

各煤层顶板均为高强度的石英砂岩,平均厚度10~30m。

煤层倾角由缓至急,在缓倾斜煤层中主要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刀柱采煤法,沿走向每推进35~40m留一刀柱,刀柱宽为采高的2~2.5倍。

该矿的二、五、七槽均为冲击地压危险煤层,该矿早在1947年就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至1985年底,共发生破坏性冲击地压303次。

1959年8月3日,工作面放炮引起冲击地压,顶底板瞬间移近0.3m,木支柱折断600余根,有感震动半径5km,67间房屋震坏,震级ML为3.8级,属我国目前强度最大的一次冲击地压。

该矿1980年平均震动记录达500余次,亦属我国震动频度最高者。

(二)抚顺矿务局

抚顺矿务局三个井工开采的矿都有冲击地压发生,其中以胜利矿为最早,而龙凤矿目前最为严重。

龙凤矿井田煤层生成于新生代第三纪,主煤层有三、四、五、六共四个自然层群,总厚6~50m,倾角0°

~45°

煤层顶板为厚48~195m的油母页岩,底板为76.5~115m的凝炭岩。

该矿采用倾斜分层上行V形水砂充填采煤法。

一般开采第一人工分层时,顶板为煤层,底板为砂页岩,无周期来压显现。

冲击地压多发生于新采区第一分层开采过程中,约占总数的83%。

冲击影响范围达几米到几十米,冒顶高度1~3m,突出的煤达10~50t,严重时摧毁巷道达几百米,地面有震感。

1975~1983年共发生0.5级以上冲击地压675次,最大震级ML为2.5级,其中23次造成严重破坏。

抚顺矿务局是我国非坚硬顶板、特厚煤层冲击地压的典型。

(三)枣庄矿务局陶庄矿

枣庄矿务局陶庄矿属水、旱采并举的矿井,采深400~700m,主采煤层为2~6m的厚煤层。

煤的单轴抗压强度约10~20MPa。

顶板为砂岩,强度90~130MPa。

自1966年至1985年10月共发生了147次破坏性冲击地压,冲击强度一般不大,为1.5~2级左右。

1982年1月27日水采区上山煤柱(宽160m)发生了该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冲击地压(3.6级),而且时隔25min后又发生一次(2.7级)。

该冲击区顶板砂岩厚达43m左右,为我国厚层砂岩顶板条件下发生冲击地压的典型。

(四)开滦矿务局唐山矿

开滦矿务局唐山矿的冲击地压大多发生在两面或三面临空的半岛形或孤岛形煤柱中。

以及上层开采遗留的残柱下方的应力传递区域。

这种残柱影响深度可达150m。

在这些煤柱中掘进回采巷道或进行回采时发生冲击地压。

以及位于这些煤柱下方的开拓巷道(大巷、石门)受采动影响也发生冲击地压。

(五)徐州矿务局

徐州矿务局主采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太原组煤层。

矿区地质构造情况较为复杂,煤层赋存条件为近水平、倾斜、急倾斜多种形式并存,且厚薄不一。

特别是随着可采煤层的逐步减少,各采区都在向复杂地质构造带和深部延伸,因而给巷道和采场矿压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例如,深部(软岩)巷道支护技术和冲击地压预测预防技术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

徐州矿区原来被认为不属冲击地压威胁地区,由于采深增加和复杂地质构造影响,使这一早已隐藏的危害被揭开。

自1991年以来,该局已发生较为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近20次,造成多人伤亡,以及不同程度的巷道支护损坏。

三河尖矿自1991年9月5日在7110材料道发生第一次冲击地压事故,是全局发生冲击地压次数最多的矿,占全局的大多数。

张集矿与三河尖矿同为“三硬”矿区,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较大。

1994年8月到11月在9606综采面共发生冲击地压事故3起。

发生的地点比较集中,事故现场的特征基本相似,即发出巨大声响,煤尘飞扬,煤体突出且呈现粉末状,冲击波推倒大型物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

旗山矿与权台矿同属“三软”矿井,传统理论认为不可能发生冲击地压,但事实上这两个矿都曾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

(六)近几年出现的冲击地压矿井

近年来,我国东部大部分矿区的地下煤炭开采也转入深部开采,一些原来少见的冲击地压和矿井突水等灾害事故频频发生,这些现象在我国东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尤为突出。

例如,像兖州、新汶、大屯、徐州、淮南、淮北肥城等矿区,在采深不超过500m时从来没发生过冲击地压事故,但采深超过500m后就出现了,并且随着采深的增加,这种灾害起越来越严重,特别在被传统理论认为不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的“三软”矿区(如徐州东部矿区)也发生了严重的冲击地压事故。

据统计,近5年来,兖州、新汶、大屯、徐州四大现代化矿井累计发生100余次冲击地压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我国冲击地压的显现特点

我国冲击地压除了突然性、瞬时震动性和破坏性等显现特征以外,从显现情况和发生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类型多种多样,灾害严重程度不同

我国冲击地压一般表现为煤层冲击,以破碎煤块从煤壁抛出最为常见,也有极个别情况为上百立方米的煤整体滑移。

我国煤矿也发生过顶板冲击和底板冲击。

如房山矿发生一次冲击地压,底板突然鼓起并开裂成5cm宽的裂缝。

此外,我国有台吉矿、大台矿、八一矿、柴里矿及南桐一井等五个煤矿已发生43次典型的岩爆。

各矿井冲击地压的强度、频度、灾害程度、伴生灾害情况等差别很大。

在统计的32个矿井中有24%的矿同时存在冲击地压及煤与瓦斯突出等两种以上灾害。

根据历次冲击地压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破坏生产情况以及当前矿井的生产情况,可以将这32个矿井分为三类四级,见表1-3。

表1-3矿井冲击灾害程度分级

类别

矿井

总数

严重

目前严重

门头沟、房山、大台、龙风、老虎台、陶庄、唐山、天池、砚台矿、台吉矿、西安

11

曾经严重

胜利、城子

中等

高德、五龙、营城、长沟峪、忻州窑、煤峪口、八一、五一、擂鼓、南桐一井

10

一般

滴道、南山、铁厂、牛心台、木城涧、永定庄、柴里、花鼓山、冰沟

9

2.发生条件极为复杂

我国煤矿发生冲击地压的典型条件为:

初始深度200~600m,煤的单向抗压强度10~30MPa,顶板一般为厚10~40m的坚硬砂岩,强度100~600MPa。

然而,具体分析起来,我国冲击地压发生条件极为复杂。

从自然地质条件来看,除褐煤以外的各煤种都记录到了冲击现象,采深从200~800m,地质构造从极简单至极复杂,煤层从薄到特厚,倾角从水平到急倾斜,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

从生产技术条件来看,水采、水砂充填、综采、炮采、机采、手采等各种工艺,长壁、短壁、巷柱、倾斜分层、水平分层、倒台阶、房柱式等各种方法都出现了冲击现象。

3.发展趋势是矿井数量逐渐增多,灾害的危险程度日趋严重

1949年以前我国发生冲击地压的矿井只有12个,50年代增加为7个,60年代为12个,70年代为22个,截至1987年已猛增到35个,目前达40多个。

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开采范围的扩大,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全国矿井数和总的冲击次数并未减少。

可见,我国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任务甚为艰巨,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长远的重大意义。

三、我国冲击地压研究情况

我国矿井的冲击地压从全局看,仍属局部性灾害范畴。

但其发展趋势是严酷的。

由于开采深度及采掘范围的扩大,虽然采取了许多针对性措施,但冲击地压次数并未明显降低。

所以开展冲击地压基本知识教育,加强冲击地压煤层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深入开展冲击地压的预测和防治研究,仍是十分必要的。

从20世纪60代开始,一些冲击地压较严重的局矿,在生产实践中,根据生产急需和可能条件,试验采取了一些防治措施,取得一定效果。

近十年来,随着冲击地压灾害日趋严重,现场预测和防治工作得到煤炭部等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

投入资金引进监测设备、开展现场防治。

分别在天池、门头沟、龙凤、陶庄、唐山、房山等矿井,由科研与高校等单位参加,相继开展了有组织、有系统的科学研究工作,大大推动了全国性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

与此同时,建立和健全各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组织和管理机构,冲击地压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1987年我国煤炭部正式颁布了《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

标志了我国煤矿冲击地压管理工作进入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1.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矿已经试验或实施的冲击地压预测预报手段有10多项,采取的治理措施也有10多项。

可以说,世界各采矿国家现有的预测和防治措施,在我国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试验和应用。

而且在诸如综合治理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冲击地压研究课题研究,通过专家鉴定,并在现场得到实施应用。

研究成果有的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部分课题获得省、市或部级科技进步奖。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冲击地压机理研究。

已从冲击地压表面现象的观察描述过渡到物理过程的揭示;

从一般的理性认识发展到对本构关系的论证;

进而提出若干种机理假说,其中冲击地压三准则机理模型和变形系统失稳模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特色。

目前已经能够利用有关理论去解释相应的冲击地压现象,为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煤层冲击倾向试验研究。

冲击倾向试验是冲击地压预测的前提条件之一。

其中弹性能指数WET、冲击能指数KE和煤体动态破坏时间DT等三项指标已列入《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暂行规定》。

3)钻屑法的研究。

通过现场实测、实验室试验和数值分析,对钻屑法的原理、钻屑量组成、极限应力、钻孔扩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确定了冲击地压矿井的冲击危险指标,研制了专用配套机具。

钻屑法已在全国推广应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预测方法之一。

4)地音、微震、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70年代研制的便携式流动地音仪已经推广应用。

80年代从波兰引进的SAK地音系统和SYLOK微震系统已在门头沟、陶庄等矿安装使用。

此外还开发了MAE地音装置。

近几年,在多个矿区已成功使用电磁辐射监测手段。

5)煤层注水。

已全面推广应用。

6)煤层卸压爆破。

7)坚硬顶板处理。

使用了爆破及注水软化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大冒顶等冲击地压事故。

8)水力割缝卸压。

已部分推广应用。

2.研究单位及科研情况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冲击地压失稳理论研究、矿井动力现象区域预测、冲击地压监测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用地质动力区划进行区域预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相继完成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