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004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docx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

西南财经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

 

姓名李小利

 

专业财务管理

 

研究方向资本市场财务研究和资产评估

 

选题名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横向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指导教师黄娟

 

论文起止日期

 

填表时间: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本表由研究生本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

2、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

3、本表连同选题论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

4、本表第一项“选题来源”,是说明选题属于国家、省、市、学校、自选中的哪一类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应注明选题编号。

5、本表第八项“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应包括:

研究生是否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开题论证报告进行了修改,并明确说明是否同意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一、课题来源:

自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对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横向并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到并购后两类上市公司是否实现并购的初衷——做大做强的目的。

2、研究意义

国有企业近年来在政策导向下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从2003年以来推行“央企横向整合,做大企业,3年要进入行业前3名,否则将被重组合并”的政策,到2010年国资委发出《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央企已从以前的196家减至现在的120家。

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央企的并购重组实则是由政策推动,并非是市场自然的优胜劣汰,其中不乏“拉郎配”,促使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虽然央企的兼并重组能够减少重复建设,扩大企业规模,但是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穷拖富,瘦拖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竞争力,反而降低了企业效率,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虽然10年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民营企业却遇到了“天花板”,这与我国的制度和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为了体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本文引入了民营企业作为对比组,认为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市场驱动型,而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政策导向型,通过实证研究来判断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

1、与并购动机相关的文献综述

传统上,人们经常用“协同效应假说”(SynergeticEffectsHypothesis)来解释并购动因,该理论认为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各项资产的有机组合将使企业产生“系统放大效应”,表现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种形式。

因此,谋求并购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但仍有大量文献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但无论是从收购日前后3-5天的短窗口还是从收购后3-5年内的长时间来看,收购企业的股东财务都受到了显著的损失(Jensen和Ruback,1983;Andrade等,2001;Jarrell等,1988),“协同效应假说”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金融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收购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滑坡,例如Roll(1956)的“自大假说”(HubrisHypothesis),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FreeCashFlowHypothesis)以及Shleifer和Vishny(2003)的“套利假说”(ArbitrageurHypothesis)。

在规范研究方面,国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丰富:

陈宏民和AnmingZhang(1994)从企业兼并行为对社会财务的增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何新宇、陈宏民(2000)研究了寡头垄断情况下、技术差距对企业并购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并购动机的因素之一;余光、杨荣(2000)通过构建企业并购动机模型和企业并购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企业并购的动机,提出了企业并购的防御假说;杨晓嘉、陈收(2005)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进行了管理学分析,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在实证研究方面,张新(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1993年——2002年的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狂妄假说”和代理问题等传统的并购动因理论有助于解释收购方公司的价值受损,并提出“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这一新的假说;李增泉(2005)认为西方学者用来解释英美等国并购实践的传统理论(如协同效应、代理成本、自大假说等)很难对我国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进一步主张用掏空与支持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并购实践。

2、与并购绩效相关的文献综述

在并购所带来的收益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是用并购事件引起的股票价格波动所产生的非正常收益(AbnormalRetums)来测算。

和通过对13件并购案的研究,认为并购中被并购企业即目标企业(TargetFirms)股东的非正常收益为30%,而并购企业(AcquiringFirms)股东的非正常收益为4%。

和对1963一1986年期间的526件并购事项进行研究后得出,并购中目标企业股东的非正常收益为29%,并购企业股东的非正常收益则为1%。

各个国家得出的实证结果都有不同,即便是针对同一国家的并购活动,由于不同学者所选择的样本和时间窗不同,结果也各异。

国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在继续西方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市场的特点也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陈信元、张田余(1999),以1997年沪市发生资产重组的9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超常收益率法得出,并购企业异常收益率在0-3%之间,目标企业异常收益率在%之间,他们将这一现象主要归结为中国股市不健全这一原因(如股东操纵、政府干预、报表性重组等)。

郭永清(2000)将1994一1998年深沪两市并购案例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模式,分别考察三种并购模式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结果表明混合并购模式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有明显效果,纵向并购在并购前后经营状况变化不大,而横向并购不但没有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反而使其更加恶化。

朱宝宪和王怡凯(2002)以1998年深沪两市发生并购的全部67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

业绩较差的公司较愿出让控股权;多数并购是战略性的,获上市地位是主要的并购动力,并购后主业得到明显加强;市场化的战略性并购效果较好,有偿并购的效果较好。

李善民和陈玉罡是(2002)对1999一2000年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并购能够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

李心丹,朱洪亮等(2003)筛选了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10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出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稳定性指标,研究证实,并购活动总体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而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的并购效率不高;不同的股权结构类型对并购的效率有显著影响,国有股权的集中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法人股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在并购后的绩效提高较快。

李善民和李晰(2003)选用多项财务指标,使用评估体系对各类重组公司各年绩效进行评分,对2000年发生资产重组的公司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控制权转移,扩张,战略转移类的公司在重组当年,重组后一年以及重组后二年内绩效都没有明显改善或下滑,而收缩类公司在重组二年后绩效发生显著性改善。

从以上综述中可以发现并购对于企业的财务绩效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从非财务角度来看很多并购对于增强企业市场势力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企业经营的多元化和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入新的行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在长期中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1、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内容为:

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对论文内容有一个大体的概括。

2、第二章为与选题相关的文献综述,本文从四个角度对并购进行综述,分别为:

从并购方角度、从并购模式角度、从并购动机角度、从并购绩效角度。

3、第三章为与横向并购相关的理论分析以及制度背景分析,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与垄断竞争理论。

4、第四章与第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假设的提出、样本的选择以及模型的确定,检验的结果与分析。

本文是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两类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5、文章的最后部分为实证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针对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支持假设,给出建议。

如果不支持假设,深入分析原因寻求理论支持。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和完成时间:

1、5月上旬搜集资料,阅读文献,确定选题。

2、5月下旬拟定大纲,修改大纲。

3、6月初开题。

4、6—7月搜集数据,撰写实证部分并完善。

5、8月份补充完善其余内容。

6、8月底形成初稿,交由导师指导。

7、9—10月份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8、11年底之前争取毕业论文大体定稿。

若有问题再进行修改完善。

 

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等及采取的措施:

 

本文在搜集样本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样本的各种财务数据:

净资产收益率、主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以及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

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并购前后财务状况进行初步审视。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进行深入分析。

 

七、可能遇见的困难、问题及拟采取的解决办法、措施:

 

1、有可能实证结论不支持假设,如果这样的话,将寻求其他实证方法进行检验,或寻求相应理论解释实证结果。

 

八、大纲: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横向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

一、导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研究框架与内容

研究方法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二、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机的文献述评

企业并购绩效的文献述评

本章小结

三、企业横向并购与并购绩效的理论分析

企业横向并购的理论基础

企业横向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横向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四、我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横向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研究假设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及指标设置

4.3.1主成分分析法

4.3.2绩效指标设置

检验模型的确定

国有上市公司横向并购的绩效检验

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检验

民营上市公司横向并购的绩效检验

财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

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检验

本章小结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政策建议

研究展望

九、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签名:

年月日

十、学院(系、所、中心)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