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2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docx

最新湖北省黄冈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

湖北省黄冈市2018届高三4月统考

语文试题

一、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针灸/炙烤卡片/关卡应有尽有/应接不暇纵横捭阖/稗官野史

B.篡改/编纂解嘲/押解安步当车/长歌当哭买椟还珠/穷兵黩武

C.剽悍/剽窃蹊跷/蹊径强弩之末/强人所难改弦更张/玄妙莫测

D.赝品/荣膺宿仇/宿将功亏一篑/振聋发聩曲意逢迎/曲高和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编辑脆弱心心相映孽根祸胎

B.寒暄怨府谈笑风生轩俊壮丽

C.殆惰懵懂归根结蒂归咀嚼赏鉴

D.杜撰囊括融会贯通枯燥乏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学校日常管理上,我们强调组织纪律性并不反对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还要保护这种个性。

(2)自古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不容,更不容挑战。

(3)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范围,则轻率。

A.反之置疑不容置喙/失之B.相反置疑无可厚非/失之

C.反之质疑无可厚非/有失D.相反质疑不容置喙/有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B.法国各界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主席此次出访法国,在中法两国建交50年友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双方的合作空间,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必将影响深远。

C.自强不息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

D.面对雾霭天气,人们大多选择在室内,实在不得已必须出行时就钻进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里,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雾霭不再侵袭我们的健康。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B.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和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写短篇小说名噪于世,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C.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之一,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授连环计、七擒孟获、空城计、火烧乌巢等故事都是他智慧的体现,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已成为智慧的化身。

D.《战争与和平》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的社会风貌,自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渡月,今作流相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

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

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

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

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

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象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

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

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

所以说: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

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

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

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

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

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

《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

《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

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

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

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又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6.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7.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制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

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

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是知君逸于上,臣势于下,法乎天也。

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②至房、魏可数也。

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③銮声。

金门未辟,玉漏犹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

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④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忧心忡忡,待旦而入。

九门既启,四聪甚迩。

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

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

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

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

①待漏院:

古代朝臣晨集等待召见的地方。

②咎(gāo):

通“皋”,即皋陶(yáo),相传曾被舜选为掌管刑法的官。

夔:

尧舜时的乐官。

③哕哕(huì):

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

④眚(shěng):

愿意为日食或月食,后引申为灾异。

⑤慆慆:

纷乱不息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未息,何以弭之弭:

消灭,平息

B.愿避位以禳之禳:

举行祛除邪恶的祭礼来消除灾祸

C.奸人附势,我将陟之陟:

惩罚

D.构巧词以悦之构:

编造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说明“善相”职责和品行的一组是()

①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耳②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

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④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

⑤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⑥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

A.②③⑤B.①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

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探究天道的运行规律、圣王的政治模式及如家的政治理想,借以导出宰臣要

善于治致、精于治政,全文是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证的。

B.本文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对称美,语言成就更为突出;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式,明快平易

而琅琅上口;某些段落灵活押韵并自由换韵,充满节奏美、韵律美。

C.全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章重点写的是贤相与奸相,两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写庸相时只以寥寥几笔勾勒其脸谱,说他们既无过不必挨骂,又无功不受赞誉,成天随

大流,尸位素餐、滥竽充数、明哲保身而已。

D.本文以宰相待漏之时的不同思想状态,将宰相分为贤相、奸相、庸相三个类型,褒贬鲜明,意在告诫当权的宰相要勤政于政事,不可贪图禄位,无所作为。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3分,共9分)

(1)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

(2)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3)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慕容雋乘石氏之乱,跨据河山,亦仅终其身,至子而灭。

苻坚之兴,又非刘、石比,然不能自免,社稷为墟。

慕容雋乘苻氏之乱尽复燕祚死未期年基业倾覆此七人者皆夷狄乱华之巨擘也而不能久如此。

今之金虏,为国八十年,传数酋矣,未亡何邪?

(选自《容斋随笔·卷九·五胡乱华》,有删节)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唐叔良溪居

【明】张羽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注:

灺(xiè):

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屡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

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如闻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2)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3),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4)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5)怀良辰以孤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最后一只红富士

黄建国

果园里摘完了苹果。

摘完苹果的果园就很萧条了,仿佛挖掉眼珠子的人脸,看上去怪模怪样,不像个果园了。

晚秋的风已有些凌厉,把乱糟糟的树叶拍打得哗哗作响。

果园主人韩保库中午把剩下的一堆苹果甩卖给果汁厂,转身向前来催账的村主任马堂交清某项收费款,此后他一头扎进房间里,关上门,一直没有出来。

几次曾有人在地头伸长脖子大声喊他,都没什么反应,倒是卧在树下的狗汪汪应了两声。

  傍晚时分,韩保库从房间里钻了出来,先眯眼看了看将要沉落的太阳,然后沿着园中小路走来走去,似乎在巡视他的果树。

他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狗跟在后面,疑惑地走走停停。

“垃圾,”韩保库说,“全是狗屎,”韩保库说,“简直狗屎不如!

”韩保库说。

他说这后一句时声音很大,把狗吓了一跳。

  后来,韩保库就看见了那只苹果。

  他看见一棵红富士果树顶上还有一只苹果,亮亮的,在树叶中隐约闪现。

可以断定,这是果园里的最后一只苹果。

韩保库仰脸打量了一阵子,扭头对狗说:

“树上还有一只苹果哩。

”他指给狗看,但狗很茫然,几乎没有理睬。

韩保库弯腰捡一块土坷垃,瞄了瞄,扔出去。

土坷垃砸在另一条树枝上,碰碎了。

他低头想寻找一粒石子,可他的果园太像个果园了,连一小块瓦片都寻不见。

韩保库脱下一只鞋,朝手心吐点唾沫,照准苹果甩上去。

还是落空了。

韩保库便“咿呀”一声,往后缩一缩,突然纵身一跃,蹿上了树杈。

那只红富士苹果挂在一条指向天空的树枝上,被夕阳一照,如同一只耀眼的红灯笼,在他眼前晃荡。

他像伸手摸了一下,又摸了一下,然后他把它攥住,揉了揉,然后,拧了下来。

  这是一只很漂亮的红富士苹果,韩保库把它托在掌心,仔细端详。

他弄不明白,三亩果园怎么会偏偏遗漏掉这么好的一只苹果呢。

  “红富士。

”韩保库说。

他想起八年前在保当村买这批树苗时,每棵国光苗十块钱,他觉得太贵,趁人不注意,临走的一刻闪电般从另一捆树苗中多抽了一根,大概就是这棵树了。

他记得树干上画了两道红杠杠,是红富士的标记。

那时,他万没有料到八年之后,遍地麦田变果园,苹果如粪土一般不值几个钱了。

  现在,韩保库凝视这只苹果,他拿不定主意,是该留作纪念,还是该吃了它。

那条狗歪着头,看着他看苹果。

在狗的眼里,韩保库这么认真看一只苹果的样子,是它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

“吃了它,”韩保库说,“吃了就干净了。

”于是,他喀嚓咬了一口,嘴角流出一股苹果汁。

他发现狗在看他,忽然觉得应该给狗也吃一口。

“来,你守果园守了六年,应该给你吃一口最后的一只苹果。

  然而狗是不吃苹果的,它把脸摆向一边。

  韩保库不满意狗的态度,瞪起眼睛说:

“我务果园务了八年,你应该吃一口,不吃就不对了。

  狗根本不看苹果,把脸又拧到另一边。

  韩保库再次“咿呀”一声,在狗脸上扇了一把,说:

“你不吃?

你竟敢不吃?

”他揪住狗耳朵,把苹果硬往狗嘴里塞。

这一招不奏效,他又将狗头使劲往下摁,一边说:

“我今天倒要治治狗不吃苹果的毛病。

村主任马堂三天两头让我交税交费,我不敢不交;我现在让你吃一口苹果,你竟敢不吃?

  狗毕竟不是人,它不懂这些,喉咙里呜呜地响,惊恐不安。

韩保库抬腿狠狠踢了狗一脚。

狗嗷嗷叫着跑开,但又不敢跑远,蹲在了路边。

一双人眼和一对狗眼在暮色中远远对视起来。

  天已黑,月亮只有半个脸,没多少光气。

夜风似乎更尖锐了,果园里一片呼啸之声。

韩保库在黑暗中站了片刻,然后进了一趟房间,出来时双手背在身后,一步步接近那条狗。

狗蹲在那儿不动,它大约知道有些事情一旦走到尽头,是怎么躲也躲不过去的。

它已经没什么用了。

它耷拉下眼皮,等待着。

  韩保库非常顺利地将绳索套在了狗脖子上。

他把它拉到那棵红富士树下,然后吊了起来。

在狗张开嘴之际,他从兜里掏出那只果园里惟一的红富士苹果,填进一个并不太深的黑洞里。

  后来,在满天星光下,他开始一棵挨一棵锯树。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韩保库为了摘下最后一个红富士,他用土坷垃砸,用鞋子砸,蹿上树杈等,表现了他收获苹果之后的轻松心态,突出了他率真执拗的性格。

B.这篇小说基本上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情节的:

巡果园,摘苹果,喂狗吃苹果,杀狗,锯果树。

中间插叙韩保库对红富士果树来历的回忆。

C.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叙述简洁生动,描写细致入微,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典雅秀丽、凝练传神的特色。

D.小说通过韩保库的遭遇,表现了中国不少农民在致富路上的迷茫与困惑,反映了他们遭受失败后的痛心与绝望,暗示了造成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

E.通观全文之后,不难看出小说以“最后的红富士”作为题目的深意:

既意味着果园将会消失,也象征希望的破灭。

17.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果园的什么特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18.狗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结合文本分析。

(4分)

19.韩保库在致富路上遭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们从中可获得什么启示?

请结合原

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批注”就是写下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是阅读后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挖掘和整理。

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给《窦娥冤》选段写一条批注,要求语言简洁流畅。

(4分)

【示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他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的卸载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批注:

表现先生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表达作者对先生的敬重。

《窦娥冤》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批注:

21.春节后,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经公布,就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匡扶正气,凝聚人心,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德回归。

最近,班上准备举行一次“学习核心价值观”的主题班会,请你在黑板上写两句话,以彰显主题,营造气氛。

要求每句话不少于7个字,两句话字数相等,句子结构大体一致。

(4分)

22.下面是2013年12月10日《环球时报》对“中国是不是世界强国?

”的调查,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4分)

表1:

中国是世界强国吗?

受访国家

英国

美国

俄罗斯

韩国

菲宾律

澳利亚大

南非

巴西

认同比例

74.2

60

45.5

60

45.2

60

76.9

60

(1)请用一句话概括表1的结论。

(不超过20字,2分)

表2:

中国具备世界强国的现有条件

世界强国必备条件

经济实力

政治及外交实力

军事实力

文化实力

中国现有实力百分比

73

34.3

23.6

22.2

(2)根据表2的内容,你认为中国要早日成为世界强国该怎样做?

请写—条建议。

(2分)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李鸿章曾经在签押房(相当今天机要办公室),看到过这样一副对联: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

看后满心欢喜。

想来,写这副对联的人也许受了不少窝囊气。

然而,难得有这样的心性和胸怀。

受尽百官气,可见其自寻阔达;养就一段春,可见其自逐明媚。

请以“养就心中一段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7.B(不符合生活常理,但在艺术上却是可取的。

8.C(C“千里目”运用了夸张。

9.C(陟:

升官,提拔。

如《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

10.B(②设置待漏院缘由;⑤善相对国家的作用;⑥庸相的表现。

11.A(“善于治政、精于治政”不是原文的中心,“勤政”则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全文提出宰相应忠于国事,勤于政务,使国家安定,百姓富庶,阐明了宰相品行和职责,未提及宰相的执政才能。

12.

(1)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言”、“亨”、大意各1分。

(2)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

(“措”“厘”、大意各1分。

(3)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被他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

(“惑”被动词,“隳”、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调雨顺的结果。

皇帝不说话,但是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

所以我们知道,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就是效法天道。

古代的贤相名臣善于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

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

早起晚睡为国君效力,连卿大夫都是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

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

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当,富有节奏。

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

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或许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

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野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

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将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贬斥他们。

气候反常,天时不正,灾害一次次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来乞求上天消除灭害;各种刑罚未能废止不用,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施行文德教化来矫正这些人。

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

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

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于是世风清明安定,百姓因此而富裕。

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或许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