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290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1讲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

第21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考纲要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

2.内容

3.意义

[图示图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轻巧识记 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两个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三个关键点:

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四个转变:

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解读 史料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及带来的积极作用。

划线部分反映了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史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时,人们议论纷纷,一些人感叹说: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不但是资本主义要复辟了,地主富农也要回来啦。

解读 史料表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有人对此认识有误区,农民承包的是土地的使用经营权,没有变耕土地所有权,故谈不上资本主义复辟。

史论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调整

主要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1950~1952)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年)

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安徽、四川最先试点包产到户。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史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欲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

当时需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解读 本史料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史料二 “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引自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解读 本史料主要体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什么是增强企业活力。

具体原因是:

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改革就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史论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大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

史论2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几次转变

(1)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多种所有制并存(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体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2013·海南高考)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答案 C

解析 关键信息有两个:

一个是“1983年”,此时中国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但还未建立经济格局,可排除D项;第二个是“个体户从事运输售销行业”,可促进城乡市场活跃,但体现不出“劳动生产率提高”、“城乡人员交流”等信息,可排除A、B两项。

2.(2013·天津高考)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如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达仁堂出现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茫然”状况。

3.(2011·广东高考)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答案 (3)西方: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

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 第(3)问的第一小问涉及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经济滞胀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措施。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企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等方面回答。

第(4)问解答时应该从前三问中收集答题信息:

各国经济体制调整、创新的原因和影响,从中得出历史启示。

注意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

4.2013年中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后,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了与他们有关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及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A.清算“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B.总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理论成果

C.记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历程

D.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答案 D

解析 考查学生的史学常识和判断分析能力。

图片反映该书的后记“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体现了该书的主题——改革,再结合第一、五、七章目录,分别为经济改革、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由此可判断出选D。

5.2013年中国市场利润最高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眼镜、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社会上相当多的游资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资金的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着重理解“看不见的手”的含义,“看不见的手”指市场的经济规律。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过程

2.对外开放格局

轻巧识记 对外开放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特征:

“渐进性”。

两个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

“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史料一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解读 特区在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方便,建设上以吸收外资为主。

这些创新反映了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史料二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依托国家批准设立“中国-喀什经济特区”的特殊扶持政策,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加快超常规发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解读 “东有深圳、西有喀什”、“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是对外开放“多层次”和“全方位”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

史论 从封闭保守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1)根本目的: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2)内容:

主要是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等。

(3)途径:

主要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进一步开放内地城市。

(4)特点

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友好国家的经贸关系;

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多角度认识

①从历史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党中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形成的。

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③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对外开放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

1.(2012·江苏高考)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我国政府对外债的认识入手考查国家政策的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说明我国在重视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向苏联贷款的史实,可以排除A、B两项。

从“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说明国家发展不是依靠“民间融资”和“政府贷款”,排除D项。

1969年之后我国长期不向国内外借债,联系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说明国家受“左”的思想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政策也随之作出了改变。

2.(2011·福建高考)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示意图的信息可知,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是1984年,符合题意。

3.(2011·上海高考)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答案 C

解析 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D项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

4.“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

”第一扇“窗”是指(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深圳出口特区

C.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 B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抓住时间信息“1979年”,内容“新中国融入世界”。

A项是对内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发生在1984年,排除;D项发生在1992年,排除。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1979年深圳出口特区的建立打开了中国融入世界的第一扇“窗”,答案为B项。

5.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美国人发现,自己家里的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均来自中国。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②经济全球化 ③中国改革开放

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所述现象说明中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B项。

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中,广东省的

有广州和湛江;第一批经济特区中的深圳、珠海

和汕头属广东省。

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

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审解组合类试题的技巧

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筛选法、辨异法。

最常用的是筛选法,又称排除法,以题干条件为“筛子”将备选项逐一过筛,排除那些与题干无关显然错误的选项,逐步缩小包围圈,最后留下正确答案。

组合式选择题常出现提法错误,那么凡含该内容的选项均错,称为“定一排三”法。

1.“文革”结束也就意味着“左”倾错误的结束。

错误。

“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并没有完全结束,“两个凡是”的实质仍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2.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造。

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农民,产品的分配原则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所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只是扩大了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其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社会属性不同,其运行机制是一样的。

错误。

两者有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具有很强的调控能力。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施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体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特点,1978~1983年底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改革重心转入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

4.我国的经济体制有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1956~1978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1978~1992年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管理体制,1992年以后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6.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