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306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docx

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生物功能

一、简答题

1.答:

1.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3.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生态系统个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超过6个。

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2.答:

1.生产者:

是指能够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的细菌。

是其它生物的根本食物来源,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2.消费者:

是指依靠活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

他们将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实现能量的转化。

3.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其它腐食性动物。

分解生物的残遗物,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进行再循环。

3.答:

1.水的循环:

水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从大气圈通过降水回到地球表面,每年地球表面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是相等的。

2.气体型循环:

凡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形式存在并参与循环过程,如CO2、N2、O2等。

3.沉积型循环:

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绝无气体形态,这些物质主要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的营养物质,如P、Ca、K、Na等。

4.答:

1.收获量测定法,又叫收割法,适用于陆生生态系统的草地、冻原、沼泽和某些灌木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2.氧气测定法,又叫黑白瓶法,适用于水生生态系统;

3.CO2测定法,适用于陆生生态系统;

4.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适用于测定稳定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换率;

5.叶绿素测定法,广泛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测定;

6.pH测定法,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

5.答:

分解效率高是由于其具有两种适应:

1.生长型:

群体生长:

表面扩散快收,有利于侵入微小孔隙。

丝状生长:

能穿透和入侵有机物质深部,破坏弱键,营养传递快。

2.营养方式:

细菌和真菌分泌细胞外酶,使底物分解为简单的分子状态,然后吸收,是一种节能方式,与动物不同,动物是先摄食,再吸收,消耗能量大。

另外,真菌具分解纤维素、木质素的酶,可分解植物性死有机质,细菌在极端的环境中(如缺氧时)可活动,两者结合,分解效果尤佳。

6.答: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变化的;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少的;

4.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质量不断提高。

7.答:

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2.陆地上初级生产量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3.海洋中初级生产量有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的趋势;

4.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往往随系统的发育年龄而改变。

8.答:

1.陆地生态系统中,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和氧气是影响光合效率主要因素。

而食草动物的摄食则是减少光合作用的生物量。

2.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光是影响海洋、湖泊生态系统的最重要因子。

除光因子外,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合温度条件是海洋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主要是N、P)、光照状况以及植食动物的取食量是初级生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9.答:

由于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而这些能量在能流过程中有巨大的损失(约90%)。

较高的营养级(5-6级之后)的生物就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以维持自身存在。

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一般不超过6个。

10.答:

1.分解者生物。

分解过程是由许多生物共同完成的,它们统称为分解者。

分解过程主要是在土壤中进行的,分解者主要包括土壤生物和部分地表生物。

真正的分解者主要是指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土壤动物在分解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食腐性动物、食菌性动物、食根性动物和一些捕食性动物。

2.待分解有机物质资源。

待分解有机物质资源的物理的(表面性质、机械结构等)和化学的(营养物、生长因素、刺激摄食等)性质影响分解的速率。

就物理性质而言,有机物质的相对表面积越大,越容易分解;动物性有机物质比植物性有机物质易分解;植物的不同部位分解速率不同,落叶一般比枯枝易分解。

3.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

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pH状况。

11.答:

1.普遍性;2.传扩性;3.永续性;4.时效性;5.分享性;6.转化性。

12.答:

1.物理信息;2.化学信息;3.行为信息;营养信息。

13.答:

1.生态系统的信息量与日俱增;

2.生态系统信息的多样性;

3.信息传递方式的复杂性;

4.生物物种信息的储存量大;

5.大量信息有待于开发。

14.答:

1.信息的产生;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递;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再生;6.信息的施效。

15.答:

1.阳光与植物之间的信息联系;

2.植物之间的化学信息传递;

3.植物与微生物间的信息传递;

4.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5.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信息传递。

16.答:

1.空气污染和降水;

2.改变地面增加径流;

3.过度利用地下水;

4.水的再分布。

17.答:

1.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得营养物质进行循环,给生产者提供可以利用的无机营养;

2.维持大气CO2的浓度;

3.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物质的含量,为碎屑食物链各级生物提供食物。

4.改变土壤物理性状,改变地球表面惰性物质。

18.答:

1.撕碎。

食屑性土壤动物的取食活动可以将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的组织破坏,使微生物容易侵入。

2.物质转化。

腐食性土壤昆虫通过取食和排泄,改变有机物质的成分,更加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3.食菌作用。

土壤动物对真菌、细菌等的取食,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新老交替,使土壤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19.答:

1.土壤温度。

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5~35℃之间,太高或太低都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所活动,甚至停止活动。

2.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

水分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通气状况又直接影响有机物质转化的方向和速度。

3.土壤pH状况。

所有微生物都有最适活动的pH以及可以适应的范围,过高、过低都会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20.答:

1.碳和能量的来源。

死有机物质碳和能量的来源主要包含在各种聚合化合物中,如多糖、纤维素和木质素中。

一般对单糖、淀粉和半纤维素的分解块,对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则难以分解。

2.营养物。

待分解资源的C∶N能够决定生物降解的程度和速率,最适C∶N一般为25∶1~30∶1。

3.调节剂。

调节剂能够引起分解微生物生理活性和行为特征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分解速度。

包括一些次生物质以及农药等。

21.答:

1.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2.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3.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也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生物的绝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当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变得非常简单的时候,任何外力(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的波动。

4.假如在一个岛屿上只生活着草、鹿和狼。

在这种情况下,鹿一旦消失,狼就会饿死。

如果除了鹿以外还有其他的食草动物(如牛或羚羊),那么鹿一旦消失,对狼的影响就不会那么大。

22.答:

1.苔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因而也是地球上比较脆弱和对外力干扰比较敏感的生态系统。

2.虽然苔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忍受地球上最严寒的气候,但是苔原的动植物种类与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却少得多,食物网的结构也简单得多,因此,个别物种的兴衰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苔原生态系统的失调或毁灭。

3.苔原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是:

地衣——北极驯鹿——爱斯基摩人,如果构成苔原生态系统食物链基础的地衣因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超标而导致生产力下降或毁灭,就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

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苔原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以前,必须对该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结构,生物生产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尽可能减少对这一脆弱生态系统的损害。

23.答:

1.食物链的基本类型包括:

捕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2.捕食食物链是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碎屑食物链是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由于寄生物的生活史很复杂,所以寄生食物链也很复杂。

3.捕食食物链虽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但它在陆地生态系统和很多水生生态系统中并不是主要的食物链,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流的主要渠道。

4.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只有很少一部分通向捕食食物链。

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所分解,因此能流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

5.寄生食物链很复杂,有些寄生物可以借助于食物链中的捕食者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有些寄生物可以借助于昆虫吸食血液和植物液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

食物链也存在于寄生物彼此之间。

在这些寄生食物链内,寄主的体积最大,沿着食物链寄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

24.答:

1.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s)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2.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组织的干重表示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重量。

在陆地和浅水生态系统中,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生物的生物量通常是逐渐减少的,生物量金字塔图形是下宽上窄的正锥形体。

但是,在湖泊和开阔海洋生态系统中,这是由于初级生产者——微小的单细胞藻类只能累积很少的有机物质,并且浮游动物对它们的取食强度很大造成的。

3.数量金字塔:

通常在食物链的始端生物个体数量最多,在沿着食物链往后的各个环节上生物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到了位于食物链顶位的肉食动物,数量就会变得极少,因此数量金字塔一般也是下宽上窄的正锥体,但有时一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很多,但它们的生物量却不一定比较大生物的总重量多,因此数量金字塔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呈现出倒锥形。

4.能量金字塔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态金字塔。

能量随着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流动总是逐渐减少的。

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宇塔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可以呈倒金字塔形,但能量金宇塔绝不会这样,因为生产者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固定的能量绝不会少于靠吃它们为生的植食动物所生产的能量,因为消费者的生物量归根结底是靠消费生产者而转化来的。

总之,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流入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多于从这个营养级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这一点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不会有例外。

25.答:

1.I(摄取或吸收):

表示一个生物(生产者,消费者或腐食者)所摄取的能量;对植物来说,I代表被光合作用色素所吸收的日光能值。

2.A(同化):

表示在动物消化道内被吸收的能量(吃进的食物不一定都能吸收)。

对分解者来说是指细胞外产物的吸收;对植物来说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日光能,即总初级生产量(GP)。

3.R(呼吸):

指在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所消耗的全部能量。

4.P(生产量):

代表呼吸消耗后所净剩的能量值,它以有机物质的形式累积在生态系统中。

对植物来说,它是指净初级生产量(NP);对动物来说,它是同化量扣除维持消耗后的生产量,即P=A-R。

26.答:

(动物)

物)

(植物)

 

27.答:

(1).一般说来,大型动物的生长效率要低于小型动物,老年动物的生长效率要低于幼年动物。

(2).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要高于植食动物。

但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呼吸消耗所占的比例也相应增加,因而导致在肉食动物营养级净生产量的相应下降。

(3).就利用效率来看,从第一营养级往后可能会略有提高,但一般说来都处于20~25%的范围之内。

(4).而林德曼效率似乎是一个常数,即10%,生态学家通常把10%的林德曼效率看成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学规律。

28.答:

(1).生态系统的普遍存在着反馈现象。

所谓反馈是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和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2).负反馈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反馈,它的作用是能够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或稳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数量。

(3).正反馈是比较少见的,它的作用刚好与负反馈相反,即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反过来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因此正反馈的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

如果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正反馈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

29.答:

(1).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

(2).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3).能量和物质每时每刻都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移动和转化。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状态为止。

(4).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这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5).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6).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定与平衡。

30.答:

(1).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production)。

(2).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了,我们把剩下的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primaryproduction),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primaryproduction)。

(3).初级生产量通常是用每年每平方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方米所固定能量值(J/m2·a)表示,所以也可称为初级生产力

(4).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内所积存的这些生活有机质就叫生物量(biomass)。

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积量,某一时刻的生物量就是在此时刻以前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活有机质总量。

生物量的单位通常是用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干重(g/m2)或平均每平方米生物体的热值(J/m2)来表示。

(5).生产量和生物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生产量含有速率的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31.答:

(1)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受温度和雨量的影响最大,所以,地球各地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随气候的不同而相差极大。

(2)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热带雨林,其平均值为2000g/m2·a,生物量也以热带雨林最大,其平均值为45kg/m2。

温带森林的气温和雨量都较热带雨林低,所以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300g/m2·a。

生物量平均为30kg/m2。

温带草原的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500g/m2·a,生物量平均为1.5kg/m2。

冻土带的净初级生产力只有140g/m2·a,生物量只有0.6kg/m2。

(3)开阔大洋的净初级生产力是很低的,但在某些海水上涌的海域,净初级生产力却相当高,如在秘鲁海岸的海水上涌区,其净初级生产力可达到1000g/m2·a。

总的来说,海洋的净初级生产量要比陆地低得多。

海洋的面积约比陆地大一倍,但其净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

(4)在水陆交界的沼泽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可高达3300g/m2·a。

在河口生态系统中,由于有来自河流和潮汐的营养补给,净初级生产也可高达1000~2500g/m2·a。

32.答:

(1)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的生产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secondaryproduction),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能量的唯一来源。

(2)从理论上讲,净初级生产量可以全部被异养生物所利用,转化为次级生产量,但对动物来说,初级生产量或因得不到,或因不可食,或因动物种群密度低等原因,总是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被利用。

即使是被动物吃进体内的植物,也还有一部分会通过动物的消化道被原封不动地排出体外。

(3)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能用于动物各器官组织的生长和繁殖新的个体,这一部分才是次级生产量。

33.答:

(1).生态系统的分解(decomposition)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

分解时,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称为矿化,它与光合作用时无机营养元素的固定正好是相反的过程。

从能量而言,分解与光合也是相反的过程,前者是放能,后者是贮能。

(2)分解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碎裂、混合、物理结构改变、摄食、排出和酶作用等过程。

它是由许多种生物完成的。

(3)分解过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它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

由于物理的和生物的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为碎裂;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矿物成分,称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来,是一种纯物理过程。

在尸体分解中,这三个过程是交叉进行,相互影响的。

(4)分解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所组成的。

从开始分解后,物理的和生物的复杂性一般随时间进展而增加,分解者生物的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

随着分解过程的进展,分解速率逐渐降低,待分解的有机物质的多样性也降低,直到最后只有组成矿物的元素存在。

34.答:

虽然分解者亚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的基本原理与消费者亚系统是相同的,但其营养动态的面貌则很不一样。

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成为营养级的输入而再次被利用,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作为再循环。

在此过程中,有机物质每通过一种分解者生物,其复杂的能量、碳和可溶性矿质营养都再释放一部分,如此一步步释放,直到最后完全矿化为止。

35.答:

一般根据身体大小把陆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动物分为下列四个类群:

(1)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体宽在100µm以下,包括原生动物、线虫、等,它们都不能碎裂枯枝落叶,属粘附类型。

(2)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体宽100µm~2mm,包括弹尾、螨、线蚓、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大部分都能进攻新落下的枯叶,但对碎裂的贡献不大,对分解的作用主要是调节微生物种群的大小和对大型动物粪便进行处理和加工。

(3)大型(macrofauna,2mm~20mm)和巨型(megafauna,>20mm)土壤动物,包括食枯枝落叶的节肢动物,如千足虫,等足目和端足目,蛞蝓,蜗牛,较大的蚯蚓,是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主力,因而对分解和土壤结构有明显影响。

36.答:

水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动物通常按其功能可分为下列几类:

(1)碎裂者,如石蝇幼虫等,以落入河流中的树叶为食。

(2)颗粒状有机物质搜集者,可分为两个亚类,一类从沉积物中搜集,例如摇蚊幼虫和颤蚓;另一类在水柱中滤食有机颗粒,如纹石蛾幼虫和蚋幼虫。

(3)刮食者,其口器适应于在石砾表面刮取藻类和死有机物,如扁蜉蝣若虫。

(4)以藻类为食的食草性动物。

(5).捕食动物,以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蚂蟥,蜻蜓若虫和泥蛉幼虫等。

37.答:

(1)微生物的分解活动以及合成其自身生物量需要有营养物的供应,因而营养物的浓度常成为分解过程的限制因素。

(2)分解者微生物身体组织中含N量高,其约为10∶1,即微生物生物量每增加11g就需要有1gN的供应量。

但大多数待分解的植物组织其含N量比此值低得多,C∶N为40~80∶1。

因此,N的供应量就经常成为限制因素,分解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N的供应。

(3)待分解资源的C∶N比,常可作为生物降解性能的测度指标。

最适C∶N比大约是25~30∶1,此值高于微生物组织的C∶N比(10∶1),这是因为微生物在进行合成时同时要进行呼吸作用,使C消耗量增加。

(4)如果C∶N比大干这个最适值,C被呼吸消耗和从有机物丢失,全部的N都转为微生物的蛋白质中。

C∶N比也随时间而逐渐降低,直到接近于25∶1的最适值。

相反,如果C∶N比小于25∶1,这意味着N的过多,多余的N将以氨的形式而散出。

因此,有机物质的C∶N比与分解速率之间有一明显的相关。

38.答:

热力学第—定律是说:

在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又称为能量守恒定律。

对生态系统来说,光合作用生成物所含有的能量多于光合作用反应物所含有的能量,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所增加的能量等于环境中太阳所减少的能量,总能量不变。

39.答:

在生态系统中,当能量以食物的形式在生物之间传递时,食物中相当一部分能量被降解为热而消散掉(使熵增加),其余则用于合成新的组织作为潜能储存下来。

所以一个动物在利用食物中的潜能时常把大部分转化成了热,只把一小部分转化为新的潜能。

因此能量在生物之间每传递一次,一大部分的能量就被降解为热而损失掉,这就是为什么食物链的环节和营养级的级数一般不会多于5~6个以及能量金字塔必定呈尖塔形的热力学解释。

40.答: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正是这两个基本过程使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和各种成分之间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功能单位。

(2)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性质不同,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因此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

而物质的流动是循环式的,各种物质都能以可被植物利用的形式重返环境。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而进行的,但这两个过程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为能量是储存在有机分子键内,当能量通过呼吸过程被释放出来用以做功的时候,该有机化合物就被分解并以较简单的物质形式重新释放到环境中去。

41.答:

(1).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即水循环,气体型循环(gaseouscycles)和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cycles)。

(2)在气体型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其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

凡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属于这类的物质有氧,二氧化碳、氮、氯、溴和氟等。

(3)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绝无气体形态,这些物质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分解转变为可被生态系统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