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9599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玉米实习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米实习报告.docx

《玉米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实习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玉米实习报告.docx

玉米实习报告

组员:

张坤余泽文

常永林孙菊彭逸云

班级:

农学1404

玉米种植实习论文

一、玉米的发展历史

(一)玉米简介

玉米,又名番麦、御麦、包米、珍珠米、棒子,是今天重要的粮食

和饲料作物。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1492年,当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

就“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

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

哥伦布

的这篇日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玉米的最早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曾认为自哥

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二)玉米起源: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历史估计已有4500~5000年。

1954

年在现今墨西哥城下60~70米处的岩芯中(判断为25000~80000年前的地层)

发现了花粉化石,有人认为可能是玉米花粉,由此推断现代玉米的祖先是野生玉

米。

但此说未被广泛承认。

1964年R.S麦克尼什在墨西哥南部特瓦坎山谷史前人.

类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野生玉米穗轴,据判断为公元前5000

年有稃爆粒种玉米的残存物,现代的栽培种系由此进化而成。

但也有人认为玉米

是从野生墨西哥类蜀黍(Euchl-aenamexicana进化而来,)或是由类玉米与其他禾本

科植物杂交而形成的。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以后知道整个南北美

洲都有栽培。

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估计传入的时间当在1511年前。

传入

的途径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

中国西北部,再传至内地各省。

一说由海路传入,先在沿海种植,然后再传到内

地各省。

在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全国已有20个省区种植玉米了。

玉米

的引进:

由于引进的玉米特别适合山地种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一

些社会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扩大了土地播种面积,促进

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玉米的引进栽培在解决了一定的

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

玉米植株吸水较多,盘根极

深,在人类栽培的主要谷类粮食作物中,种植玉米产生的水土流失是最严重的。

玉米一般的分类标准:

硬粒型:

也称燧石型。

籽粒多为方圆形,顶部及四周胚乳都是角质,仅中心

近胚部分为粉质,故外表半透明有光泽、坚硬饱满。

粒色多为黄色,间或有由、

红、紫等色。

籽粒品质好,是中国长期以来栽培较多的类型,主要作食粮用。

马齿形:

又叫马牙型。

籽粒扁平呈长方形,由于粉质的顶部比两侧角质干燥

得快,所以顶部的中间下凹,形似马齿,故名。

籽粒表皮皱纹粗糙不透明,多为

黄、白色,少数呈紫或红色、食用品质较差。

它是世界上及中国栽培最多的一种

类型,适宜制造淀粉和酒精或作饲料。

半马齿型:

也叫中间型。

它是由硬粒型和马齿型玉米杂交而来。

籽粒顶端

凹陷较马齿型浅,有的不凹陷仅呈白色斑点状。

顶部的粉质胚乳较马齿型少但比

硬粒型多,品质较马齿型好,在中国栽培较多。

各种玉米(9张)

粉质型:

又名软质型。

胚乳全部为粉质,籽粒乳白色,无光泽。

只能作为制

取淀粉的原料,在中国很少栽培。

甜质型:

亦称甜玉米。

胚乳多为角质,含糖分多,含淀粉较低,因成熟时水

分蒸发使籽粒表面皱缩,呈半透明状。

多做蔬菜用,中国种植还不多。

甜粉型:

籽粒上半部为角质胚乳,下半部为粉质胚乳。

中国很少栽培。

蜡质型:

又名糯质型。

籽粒胚乳全部为角质但不透明而且蜡状,胚乳几乎全

部由支链淀粉所组成。

食性似糯米,粘柔适口。

中国只有零星栽培。

爆裂型:

籽粒较小,米粒形或珍珠形,胚乳几乎全部是角质,质地坚硬透明,

种皮多为白色或红色。

尤其适宜加工爆米花等膨化食品。

中国有零星栽培。

有稃型:

籽粒被较长的稃壳包裹,子粒坚硬,难脱粒,是一种原始类型,无

栽培价值。

玉米用途:

由于玉米籽粒和植株在组成成分方面的许多特点,决定了玉米的广泛利用价

值。

就玉米用途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人类口粮、牲畜饲料和工业生产原料的三种

用途。

玉米是重要的传统食品:

营养丰富:

玉米籽粒中含有70-75%的淀粉,10%左右的蛋白质,4-5%的脂

肪,2%左右的多种维生素。

籽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

生素B2含量均比稻米多。

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加工产品有3000种以上。

玉米是

制造复合饲料的最主要原料,一般占65-70%。

食用广泛:

玉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粮之一,特别是一些非洲、拉

丁美洲国家。

现今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以玉米籽粒作为主要食粮,其中亚洲

人的食物组成中玉米占50%,多者达90%以上,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

在“玉米的故乡”墨西哥,“国菜”玉米饼的年消耗量达到1200万吨之多,人

们无论贫富贵贱都非常喜欢食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玉米也被作为补充人体所

必需的铁、镁等矿物质的来源为人们广泛食用;在某些贫困国家和地区,玉米依

然是人们廉价的裹腹之物。

食品加工优势:

玉米的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等,缺点是颗粒大、

食味差、粘性小。

随着玉米加工工业的发展,玉米的食用品质不断改善。

形成了

种类多样的玉米食品。

如特制玉米粉和胚粉、膨化食品、玉米片、甜玉米整穗速

冻、籽粒速冻、罐头和玉米啤酒等

玉米是饲料之王:

据报道,100千克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135千克燕麦,120千克高粱或150

千克籼米。

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每2~3千克即可换回1千克肉食,玉米

的副产品秸秆也可制成青贮饲料。

饲料消费是玉米最重要的消费渠道,约占消费

总量的70%左右,发达国家高达80%,是畜牧业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该项消费

可以看作是生活水平和人口数量随时间变化的一个函数: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初

期,恩格尔系数较高,人们对肉、蛋、禽、奶的强劲需求拉动了畜牧业和饲料业

的大发展,导致饲用玉米需求大幅度增加,成为玉米增产的主要动力;在生活达

到一定水平后,恩格尔系数下降,对肉、蛋、禽、奶等的需求将保持平稳,此时

饲用玉米消费将仅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具体应用包括:

(1)玉米籽粒:

玉米籽粒,特别是黄粒玉米是良好的饲料,可直接作

为猪、牛、马、鸡、鹅等畜禽饲料;特别适用于肥猪、肉牛、奶牛、肉鸡。

随着

饲料工业的发展,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广泛应用,单纯用玉米作饲料的量已大为

减少。

(2)玉米秸秆:

也是良好饲料,特别是牛的高能饲料,可以代替部分

玉米籽粒。

玉米秸秆的缺点是含蛋白质和钙少,因此需要加以补充。

秸秆青贮不

仅可以保持茎叶鲜嫩多汁,而且在青贮过程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乳酸等物质,增

强了适口性。

(3)玉米加工副产品的饲料应用:

玉米湿磨、干磨、淀粉、啤酒、糊

精、糖等加工过程中生产的胚、麸皮、浆液等副产品,也是重要的饲料资源,在

美国占饲料加工原料的5%以上。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玉米淀粉:

玉米在淀粉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世界上大部分淀粉是用玉米生

产的。

美国等一些国家则完全以玉米为原料。

为适应对玉米淀粉量与质的要求,

玉米淀粉的加工工艺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

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玉米淀粉加

工已形成重要的工业生产行业。

玉米的发酵加工:

玉米为发酵工业提供了丰富而经济的碳水化合物。

通过酶

解生成的葡萄糖,是发酵工业的良好原料。

加工的副产品,如玉米浸泡液、粉浆

等都可用于发酵工业生产酒精、啤酒等许多种产品。

玉米制糖:

随着科技发展,以淀粉为原料的制糖工业正在兴起,品种、产量

和应用范围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为原料的制糖工业尤为引人注目。

专家预计,

未来玉米糖将占甜味市场的50%,玉米在下一世纪将成为主要的制糖原料。

玉米

油:

是由玉米胚加工制得的植物油脂,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

其中亚油酸是

人体必需脂肪酸,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组成部分,在人体内可与胆固醇相结合,呈

流动性和正常代谢,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中的谷固醇

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富含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干眼病、夜盲症、

皮炎、支气管扩张等多种功能,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由于玉米油的上述特点,

且还因其营养价值高,味觉好,不易变质,因而深受人们欢迎。

二、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玉米的一生:

发芽出苗--拔节---孕穗抽雄开花---吐丝---受精---灌浆

70-150天)

物候期:

出苗:

苗高2cm

拔节:

雄性生长锥伸长,伸长节间伸长2-3cm,

大喇叭口:

心叶丛生,形成大喇叭口状。

抽雄开花:

雄穗主轴从顶叶抽出3-5cm

吐丝:

雌穗花丝开始露出苞叶2cm左右

成熟:

苞叶变黄而且松散,籽粒脱水变硬。

(二)、器官形态发育

形态:

须根系,由次生根和初生根组成。

次生根又称节根,地下部分的节根

成为地下节根,地上茎节的节根为地上节根或气生根。

生长:

幼苗2-3叶时,开始发生第一层地下节根,一般4--6条。

随着茎叶

生长,依次向上发生,可达4-8层。

地下节根是玉米主要根系。

生理功能:

根系每层所吸收的矿物质主要输往该层根所在的节位以上的叶,

而不向下输送。

影响根系生长的和功能的因素:

氧气,水分,养分供应。

应该多中耕,保持

土壤疏松。

形态:

胚轴分化发育形成茎,由若干节和节间组成。

茎节数目和叶片数目相

同。

生长:

茎的纵向生长是顶端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活动的结果,横向增粗

靠每个细胞的体积扩大。

通常,位于地上部分有3-7个不生长节间为不伸长茎节。

生产上的要求:

下部节间短而粗,上部分节间要适当拉长。

形态:

叶着生在茎节上,一般由叶鞘,叶舌,叶片组成。

生长:

叶片一般是14-24片,根据单株叶片的多少可以判断品种的熟期。

般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的适期栽培的叶片数目是比较稳定的,年际变化小。

叶的功能分组:

玉米不同部位叶片对器官的建成作用不同,按“供长中心叶”

和“生长中心叶”的关系,把叶片分成4组:

根叶组,茎叶组,穗叶组,粒叶组。

花序与穗的发育

花序的形态:

雌雄同株异花,异形异位的异花授粉作物。

雄花序为圆锥

花序,由主轴和若干分枝组成,主轴上着生若干行成对小穗,分枝细,每个小穗

由两片护颖和两朵小花组成,每朵小花由内颖,外颖,鳞片和雄蕊组成,正常雄

蕊产生大量花粉粒。

雌花属于肉穗状花序,结实后成为果穗。

雌穗为变态的侧枝,

由茎节上叶腋中的腋芽形成,由穗柄,苞叶和果穗组成。

雌雄穗的分化与发育:

主要分为生长锥伸长期,小穗分化期,小花分化

期,性器官发育成熟期,雌雄穗的形态变化有差异。

开花授粉与授精

当雄穗散出花粉,雌穗花丝露出苞叶时称为开花。

花粉落在花丝上面,在柱头上面萌发并且完成授精。

一般在温度

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花粉授在柱头上10min后开始萌发,30min

后大量萌发,1-2h花粉管进入花丝中。

子粒的形成与发育

子粒形成期:

授粉后1-15d,种子像半透明小珠子,体积和含水量迅速增

加。

乳熟期:

授粉后15-35d,种子由扁圆形逐渐变成长圆形,种皮由白色转

化为淡黄色,体积增大至三倍,并在最后达到最大值。

蜡熟期:

授粉后36-50d,随着淀粉的沉积和含水量的下降,子粒内含物

逐渐浓缩而呈蜡状,含水量下降,干物质大量积累。

完熟期:

授粉50d后,进入子粒的脱水过程,仍有干物质积累。

三、对环境的要求

温度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喜温的特性,整个生育期要求较高的温度。

常以10℃为其生物学起点温度。

发芽最适温度为25-35℃.当日均温度达到18℃以上时,植株开始拔节,在一

定范围,温度越高,生长越快。

抽雄开花期要求日均温度为25-28℃.子粒形成和

灌浆期要求温度20-24℃为宜。

玉米生育期间对有效积温要求比较稳定。

在生产上,适当早播,延长出苗到抽雄阶段时间,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和幼

穗分化。

水分

需水特性,玉米的蒸腾系数约为250--320,比小麦和大麦低,但是玉米产量

高,所以消耗水的绝对数量大。

播种至出苗期,需水量少。

拔节至抽雄期,茎叶增长迅速,雌雄穗不断分化

和形成,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气温升高,叶面蒸腾强烈。

抽穗开花前一个月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对水分需求敏感,此时要保证土壤

水分在田间持水量在70%-80%比较合适。

抽雄至子粒形成期,玉米进入开花,受精和子粒建成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

键时期。

对水分需求达到顶峰。

子粒形成至蜡熟期,充足的水分保持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

蜡熟至完熟,进入干燥脱水时期,需少量水,维持生命活动。

光照

玉米属于喜温短日照作物,短日照可以加速生育进程,同时生育进程的加速

又与温度高低密切相关。

养分

氮的吸收、积累:

吸氮量随着产量的提高而提高,充分发挥品种生产潜力。

从阶段吸收量来看,苗期少,穗期多,粒期其次。

磷的吸收、积累:

吸磷量随着产量升高而降低,这表明,愈是高产,磷肥效

益愈高。

前期需磷少,后期多。

钾的吸收、积累:

吸钾量随着产量升高而升高。

三、玉米水肥管理

作物需求方面

(一)水分

玉米植株高大,在生长期间必然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和水分,但生育中水分过

多,会造成土壤缺氧,这时根系活力减弱,吸水困难,但叶片蒸腾不减,尤其是

晴天,叶片消耗水分更多,易造成生理代谢失调,出现叶片卷曲,生长缓慢。

若播后遇大雨,天晴后土壤板结,应及时破板松土,散湿通气,助苗出土;

播后若遇天气干旱,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60%,应采取浇水和松土措施保墒。

(二)肥料

1、基肥不足追肥补基肥(以农家肥为主)

追补农家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团粒结构。

如果基肥不

足只是单纯追施化肥,容易导致土壤越种越瘦,越种越板结。

2、有肥就追,有水就浇?

在玉米拔节前的苗期,如果不进行适时、适量地追肥、浇水,往往造成玉米

地上部分幼苗徒长,而地下部分根系难以下扎,致使玉米失去蹲苗锻炼的机会,

从而给玉米植株倒伏埋下隐患。

在玉米灌浆期追肥浇水,既加大了玉米生产投资,

又浪费了肥料,同时还会造成玉米贪青晚熟,甚至导致遭受霜冻等不良后果。

3、重氮磷钾,轻施微肥

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氮磷钾等“大量”肥量,还需要微量元素

等微肥。

微肥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虽然需求量小,却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玉米适量施用锌肥,可以有效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

4、抽穗后不追肥

玉米抽穗后,有大多数地块由于基肥施用不足或基肥质量不高,肥效基本耗

尽,土壤中的养分已经满足不了玉米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想获得玉米优质丰

产,必须酌施一些速效性氮肥,以防止玉米早衰,促进玉米灌浆和籽粒饱满,提

高千粒重。

“攻粒肥”不但不可省,反而要早施、穴施、适量施。

玉米不同时期水肥管理

(一)玉米苗期

缺苗3株以上的可浇水补栽3叶龄小苗;缺苗2株以下时,可在其左右留双

株,最好是在田头地边同期播种育苗,及时带土移栽补苗。

待成活后,及时补施

少量速效氮肥,促其及时赶上正常苗。

若缺苗严重,应及时催芽补种,出苗后加

强管理,使其赶上正常苗。

玉米苗期需水肥都比较少,除套种、轮茬播种以及因地瘦、基肥不足、

种肥不足、苗弱需要早施、重施苗肥,遇旱需灌水外,一般采取早锄、勤锄、深

锄、少浇或不浇水的办法,达到控上促下,促苗矮壮(蹲苗)的目的,为后期壮秆、

大穗、抗倒奠定基础。

(二)玉米穗期

1.中耕施肥培土

穗期一般进行两次中耕培土,在拔节前后至小喇叭口期,结合施攻秆肥进行

深中耕(6-8cm)小培土,将肥料埋入土中,行间的泥土培到玉米根部形成土垄。

在大喇叭口期结合重施穗肥,再进行1次中耕高培土。

2.灌溉与排水

穗粒期(孕穗到开花灌浆期)需水量最多,约占总需水量的43.3%-51.2%。

拔节后应结合施肥浇拔节水,使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为宜。

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为玉米需水临界期,对水分反应十分敏感,应结合

重施穗肥,重浇攻穗水,使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防止“卡脖

旱”。

(三)玉米花粒期

1.补施粒肥(根外追肥)

根据玉米的长势、长相,追施1-2次叶面肥,可用商品叶面肥,也可每

次亩用磷酸二氢钾0.2%-0.4%和尿素1%溶液50kg喷施。

2.灌溉与排水

玉米乳熟期降雨过多,土壤水分长时间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应

注意做好排水。

天气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于30%,会严重影响开花受精,应及

时进行灌溉。

四、各生育时期栽培技术

(一)玉米穗期栽培技术

1.玉米苗期栽培管理的主攻目标

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促进根系发育良好,

植株敦实。

2.玉米苗期栽培技术

(1)防旱、防渍、防板结,助苗出土

播后若遇天气干旱,土壤最大持水量低于60%,应采取浇水和松土措施保墒;

若播后遇大雨,天晴后土壤板结,应及时破板松土,散湿通气,助苗出土。

(2)查苗补苗

出苗后应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应及时补苗。

缺苗3株以上的可浇水补

栽3叶龄小苗;缺苗2株以下时,可在其左右留双株,最好是在田头地边同期播

种育苗,及时带土移栽补苗。

待成活后,及时补施少量速效氮肥,促其及时赶上

正常苗。

若缺苗严重,应及时催芽补种,出苗后加强管理,使其赶上正常苗。

(3)间苗定苗

间苗和定苗的目的是在保证合理栽种密度的要求范围内,消除幼苗之间的营

养面积和光照条件竞争,达到苗壮苗齐的目的。

间苗一般在3叶期进行,5叶时

定苗,结合间苗定苗,及时拔除病苗、弱苗、虫苗。

(4)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是为了调节土壤墒情,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根系的生长。

苗期

一般中耕2~3次,即定苗前1次,拔节前1~2次,第1次应浅(3~4.5cm),第2~3

次苗旁宜浅,行间宜深(9~12cm)。

(5)水肥管理与蹲苗

①水肥管理

玉米苗期需水肥都比较少,除套种、轮茬播种以及因地瘦、基肥不足、种肥

不足、苗弱需要早施、重施苗肥,遇旱需灌水外,一般采取早锄、勤锄、深锄、

少浇或不浇水的办法,达到控上促下,促苗矮壮(蹲苗)的目的,为后期壮秆、大

穗、抗倒奠定基础。

②蹲苗

“蹲苗”应遵循“蹲晚不蹲早,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蹲湿不蹲干”的

原则。

早熟品种发育快,苗期短,一般不蹲苗,晚熟品种生育慢,苗期长,若生

长旺,则应蹲苗。

对基肥足,土壤水分足,幼苗生长势旺,叶色浓绿的田块,应

蹲苗;反之不宜蹲苗,而应加强肥水管理。

(6)防治地下害虫及鼠害

玉米苗期的地下害虫有小地老虎、蝼蛄、金针虫、粘虫等。

为害最大的是小

地老虎,三龄前多集中在玉米心里危害,三龄后白天钻入土中,夜间出来危害,

会咬断幼苗基部。

近年来鼠害十分严重,它扒食播在土中的种子。

两者均是实验

全苗的大敌,必须认真防治。

(二)玉米穗期栽培技术

3.玉米穗期栽培管理的主攻目标

玉米植株敦实粗壮,叶片生长挺拔有劲,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达到壮

秆、穗大、粒多的目的。

4.玉米穗期栽培技术

(1)中耕施肥培土

穗期一般进行两次中耕培土,在拔节前后至小喇叭口期,结合施攻秆肥进行

深中耕(6-8cm)小培土,将肥料埋入土中,行间的泥土培到玉米根部形成土垄。

在大喇叭口期结合重施穗肥,再进行1次中耕高培土。

(2)灌溉与排水

玉米蒸腾系数在250-320之间,是利用水分比较经济的作物。

苗期需水不多,

较耐旱。

穗粒期(孕穗到开花灌浆期)需水量最多,约占总需水量的43.3%-51.2%。

拔节后应结合施肥浇拔节水,使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为宜。

大喇叭口期到抽雄期为玉米需水临界期,对水分反应十分敏感,应结合重施

穗肥,重浇攻穗水,使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防止“卡脖旱”。

(3)防治病虫害

穗期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辛硫磷拌土灌心)、黏虫(40%乐果乳油1500~2000

倍液喷洒心叶)、蚜虫(克螨灵、达螨灵、蚜虫净)等;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多菌灵、

代森锰锌、百菌清)、纹枯病(井岗霉素、多菌灵),要注意勤查,及时防治。

(三)玉米花粒期栽培技术

5.玉米花粒期栽培管理的主攻目标

养根保叶,延长叶片和根系功能期,防止贪青或早衰,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达到丰产丰收。

6.玉米花粒期栽培技术

(1)补施粒肥(根外追肥)

根据玉米的长势、长相,追施1-2次叶面肥,可用商品叶面肥,也可每次亩

用磷酸二氢钾0.2%-0.4%和尿素1%溶液50kg喷施。

(2)隔行去雄

在玉米刚刚抽雄时,隔一行去两行或隔一株去两株雄穗,全田去雄三分之二,

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节省养分,减少虫害,可增产5%~8%。

(3)辅助授粉

在开花吐丝的晴天上午9-11时,先用采粉盘收集50-100株花粉混合后,用

授粉器逐株均匀地授在雌穗花丝上,隔天授粉1次,连续进行3-4次。

(4)灌溉与排水

玉米花粒期应灌好两次关键水:

第一次在开花至籽粒形成期,是促粒数的关

键水;第二次在乳熟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水。

花粒期灌水要做到因墒而异,灵

活运用,砂壤土、轻壤土应增加灌水次数;粘土、壤土可适时适量灌水;群体大

的应增加灌水次数及灌水量。

籽粒灌浆过程中,如果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涝,以

防涝害减产。

(5)病虫害防治

虫害与穗期大致相同。

除穗期相同病害外,主要有:

丝黑穗病(三唑酮、甲

基硫菌灵、烯唑醇、戊唑醇、腈菌唑EC等拌种)。

穗腐病(多·克·福种衣剂,

大喇叭口期用井岗霉素和多菌灵毒土撒心,吐丝期代森锰锌喷果穗)。

疯顶病(甲

霜灵锰锌、杀毒矾等拌种)。

五、未来发展方向

概述: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玉米不仅是人类粮

食的主要来源,也是一种热门的保健食品,玉米素有长寿食品的美称,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及多糖等,具

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

由于任何一种作物的

功能都不是单一的,所以玉米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多元化的,以下

做下简单的设想。

1.深加工:

玉米深加工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具

体表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比如可以提炼生物酒精。

用玉米做酒精解决能源问题。

再如:

玉米胚芽粕、酒精胚芽粕饲料、

玉米皮喷浆、玉米皮、玉米蛋白粉、麸皮等。

玉米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也是加工程

度最高的粮食作物。

玉米加工业的特点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长、产

品极为丰富,包括淀粉、淀粉糖、变性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

药用、化工等八大系列,但主要是淀粉及酒精,其它产品多是这两个

产品更深层次的加工品或生产的副产品,这些深层次的加工品或副产

品其价值相当高即具有较高的附加值,随之便可带来高利润。

在生物

化工,工业化工方面也有很大的利用前景。

2.食用:

1、排骨玉米汤

2、培根烤玉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