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692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及答案

1鸦片战争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地位?

(背景、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道光年间,江河日下的中国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事废弛、思想文化沉闷、对外关系闭关自守。

然而欧洲主要国家经历工业革命,经济飞速发展;再加上一战后资本主义危机出现,因而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结果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在南京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中国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

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

外国侵略者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了漫长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题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财政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其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收到资本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势力软弱、发展缓慢。

⑤、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干涉,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割据势力存在,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第三题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四题近代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条约、影响)

1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始丧失。

在经济上,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步地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分析:

(1)天津条约:

1858.6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②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下游)。

③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不仅使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行权,且便于外国商品向长江内地倾销,也有利于列强的军事侵略。

④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资本主义经济文化进一步渗入中国社会。

⑤向英法两国赔款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2)《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

①《天津条约》有效。

②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济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④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

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中法战争

时间1883-1885年,爆发于越南境内,以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为开始。

重大战役有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

1884年马尾海战清政府福建水师受重创。

战后,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

l885年,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清政府妥协投降,乘胜而求和,于1885年与法签订了《中法新约》,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了。

《中法新约》的内容:

A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中国宗主国地位丧失,传统的帝国体系开始瓦解,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体系内)

B与法国商办建造铁路 (第一次写明外国攫取中国铁路利权,于是列强对华投资时代的到来)

《中法新约》的危害:

①开辟从中国西南地区的通商口岸,便利了列强对边疆的侵略和原料掠夺,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大的结果。

②《中法新约》中关于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的规定,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在中国的首次条约规定,大大加深了大西南边疆的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的侵略特征,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此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首先,台湾、澎湖列岛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其次,巨额赔款,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无力偿还,只有大借外债,便利了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其一、巨额的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中国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其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控制京津地区,便于其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其三、要求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其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其四、改设外务部,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另解1)  两次鸦片战争。

第五题近代中国进行过哪些有影响的反侵略战争?

其意义如何以及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

战争:

军民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中香港造船工人罢工,中日甲午战争台湾人民反割台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义和团运动。

官兵侵华:

中法战争,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法军;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意义:

A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B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C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外来侵略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D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原因:

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

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动乱必然导致落后,只有强国才能避免外国的侵略。

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

第六题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哪些主张,为什么失败?

(两个纲领及其比较)

1)《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平分土地为核心,包括太平天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内容在内的一个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希望通过实施这个制度,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暧”的理想社会。

《制度》反映了中国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农民领袖以法令形式公布的土地纲领,具有重要的反封建意义。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制定的又一个伟大纲领,它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权归于一;经济上效法西方,兴办铁路、工厂、银行、邮政、报馆等;在文化上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等等。

太平天国希望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

(2)失败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能正确指导战争,也会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第七题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理解“主力军”)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时期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新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政治上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革命理论作指导;组织上很难形成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领导者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没有与农民阶级结成联盟,他们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

第八题认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及其失败的原因教训

洋务运动

性质 :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有进步性,也有落后保守性。

历史作用:

引进了先进科学技术、军事设备,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促进中国的近代化。

原因:

根本在于单纯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没有彻底改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也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主观目的的反动性,指导思想的保守性,组织领导无序性,经营方式落后性。

外因是受到西方列强的阻挠以及封建顽固派的破坏。

教训:

(1)要改革旧的生产关系和旧的制度,最大限度解放生产力

(2)面对阻力,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强的毅力.

(3)既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又要自力更生,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戊戌维新运动:

性质:

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意义:

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 ,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原因:

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 

教训: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0、正确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以及中共对其的基本政策

(中共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1在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中,资产阶级的地位是不同的:

(1)由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统治,将中国民主革命推向第一个高潮.

(2)在国民大革命中,中国各阶级联合起来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下失败。

这时的资产阶级已是蒋介石为首的大资产阶级,是与工人阶级根本对立的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阻力。

(3)第三次高潮是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革命,大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被无产阶级所战胜。

2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中共对待民族资产阶级是承认其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与之联合建立统一阵线。

因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一定的革命性。

(2)而大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无产阶级共产党与之根本对立。

中共从大局出发,与之联合进行反帝反封建,而4.12和7.15宣告了合作的破裂。

所以中共对其采取坚决的抗争态度是必然、必要的。

11、试述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发展过程、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和教训(从兴中会到同盟会,从三民主义到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从意义到失败)

1、历史发展历程

1)革命组织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目标。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表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到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

1]主要内容

A民族主义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独立的中国。

民族主义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B民权主义 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是同盟会的领导核心。

C民生主义 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

孙中山试图用“平均地权”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客观上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革命运动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使腐朽的清政府土崩瓦解,,封建帝制覆灭。

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为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它的意义在于:

A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推翻了清政府的,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增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随着扩大,为革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使其奴役中国人民的企图破产

D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促使人们思想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E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看成“亚洲的觉醒”。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A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B没有群众基础,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C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D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只能靠联络和发动会党、新军,依靠军阀的军队

4、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会取得胜利。

(4)推翻任何制度应做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1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主张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主张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共和国,并经过这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未得到人民大众拥护,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

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十三题、新文化运动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从西方传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②袁世凯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2)时间:

1915年起。

3)内容:

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2)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促进科学文化的普及繁荣。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第十四题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结束了辛亥革命后的革命低潮,新的革命高潮开始。

(2)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揭开了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

第十五题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

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广播各种努力屡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极大的疑问。

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

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用权先进分子从中扑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嬴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嬴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无能为力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用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

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第十六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中共一大、二大、三大解决)

1.中共一大宣告中共的成立,这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中共在二大上运用马列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了正确的最低最高革命纲领,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斗争目标和胜利方向。

3.中共在三大上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十七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意义

1)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中国共产党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在党二大上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唯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争取到革命的胜利;随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敌人的方针,与此同时,孙中山也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成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

A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B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

C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D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第十八题正确认识中共开辟的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内容(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内容: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内容包括:

A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团结广大农民

B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一支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服务的军队。

C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大本营,是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和进行土地革命的重要依托,是长期战斗中逐步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