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9905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docx

学会分析高考数据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

2015年江西省宜春市高考成绩分析及地理科教学建议

 

高考是我国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也是影响着千家万户的一件事情,如何提高高考复习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是一个高中教师必须面对的事情。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手段多样,现代社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或辅助手段,即通过对考试数据分析、学生答题分析,了解以前教学情况及学生答题情况,为我们提高复习效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面就以2015年高考成绩情况及学生答题情况作一点分析。

一、总体情况

1.报考情况分析

宜春市文科报考比率与全省文科报考所占比例持平或略高,而宜春中学、高安中学文科生源比例均略比全省偏低,符合两校以理科突出的特点。

(如表)

文科报考情况统计表

年份

全省

宜春市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2014年

121220

40.64

14375

41.80

2015年

123994

39.60

14901

41.82

2.考试情况分析

一、二本上线率,宜春市高于全省;而从上线考生单科平均分看,均低于全省同类平均分,说明宜春地理科在上线生源中的贡献偏低。

2014年文科录取情况(部分)

单位

一本上线

二本上线

总上线率

地理均分

人数

上线率

地理均分

人数

上线率

地理均分

全省

5551

4.58

67.16

13119

10.82

62.66

15.4

45.31

宜春市

1037

7.21

67.35

2070

14.4

62.28

21.61

45.61

2015年文科录取情况(部分)

单位

一本上线

二本上线

总上线率%

地理均分

人数

上线率%

地理均分

人数

上线率%

地理均分

全省

6054

4.88

65.74

13173

10.62

61.32

15.51

45.69

宜春市

1116

7.49

66.15

2125

14.26

61.37

21.75

45.44

二、地理学科情况分析

1.高安中学地理平均分高于全省、全市及全县

根据2015年高考文综地理科分析,平均分在50.01,最高分88分,难度系数0.49,区分度0.34,中位数与众数均为51。

从所在区域看,其平均分情况如下表:

(根据各小题得分率计算的结果)

单位

全省

宜春市

平均分

50.01

51.26

宜春比全省的平均分要高1.25个百分点。

2.地理知识结构得分及能力得分大致高于所处地区

2015年高考地理从知识结构得分率看,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地理得分率较高,大致>50%,而人文地理达80%以上,而地理基础、自然地理得分率偏低,在40%左右。

选修中自然灾害与防治得分率在40%左右,旅游地理及环境保护得分率较低。

从能力结构得分看,客观题部分主要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主观题除涉及前面能力外,还可分为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两大方面。

从得分看,各能力得分率均大于所处地区(如下图);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得分率持平。

从分数段情况看,在中位数(或众数)以上分数段占比情况,总体比有优势,但2014年尖子生情况比兄弟学校占比都要低,而2015年略有优势。

2014年高考地理分数段横向分析(各分数段占总人数比重,‰)

单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全省

1.24

44.30

202.88

292.13

246.49

140.06

48.75

10.96

13.21

宜春市

1.91

53.67

229.01

294.74

226.74

124.65

48.50

10.92

11.77

2015年高考地理分数段横向分析(各分数段占总人数比重,‰)

单位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全省

1.3265

36.851

191.37

313.34

260.22

131.21

44.009

8.7851

12.881

宜春市

2.4707

50.305

222.84

310.96

232.52

116.81

42.001

10.638

11.461

3.地理科答题情况

从每小题得分情况看,在划分的17个小题中,在 1、2、7、11、37⑴、37⑶等小题得分率均低于50%;另外37⑵得分率也低于50%。

而在得分率高于50%的小题中,第3、6题得分率比部分中学高5个点。

(见下表)

题号

分值

全省

宜春市

1

4

28

28.5

2

4

21.5

20.5

3

4

83

84.75

4

4

84.75

85.25

5

4

79.75

81.75

6

4

61.25

64.75

7

4

30.75

34

8

4

55.5

58.5

9

4

61.25

62.75

10

4

59.5

60

11

4

30.75

30.75

36⑴⑵

6◆4

78

78.6

36⑶⑷

8◆4

56.33

57.75

37⑴

8

27.25

27.75

37⑵

8

38.5

40.38

37⑶

8

21.5

21.75

42

10

46.3

48.2

43

44

从这些题得分或答题情况看,其问题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题号

得分率

答题情况分析

1

很低

信息解读不准确,且没能全面分析把握题中各层的作用。

2

3

部分错选,反映出对材料信息提取和解读不准确或没能注意材料信息。

4

错选主要表现在信息解读不准确。

5

错选主要仍然是对信息分析不准确形成的。

6

较高

反映出高中生地理学习基本特点,涉及到地球运动及相关计算的知识,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就低;也反映出学生计算技巧差。

7

学生等值线图这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同时也反映出知识应用、迁移能力较差。

8

较高

错选反映出读图分析能力欠缺;

9

错选主要反映出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10

较高

反映出读图理解能力不足,知识缺漏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11

很低

36⑴⑵

出错主要原因一是审题不准确,二是信息解读不准确。

36⑶⑷

较高

反映出学生地理问题综合分析能力不足,相关地理知识间的关系、推理能力欠缺;也再次体现在信息解读能力不完整。

对开放题,学生仍没把握其基本思路,主要是从“条件”、“影响”两个方面,有利是赞同;不利是反对。

37⑴

很低

反映出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技巧)不足,不能根据信息找到问题的实质。

37⑵

本题更主要反映出学生在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上的不足,对某一问题不能从不同层次或角度描述。

37⑶

很低

一是试题本身缺陷,二是学生思维定势。

从试题缺陷看,青藏铁路解决冻土问题是多种方法并用,而我们总认为主要要解决夏季融化的问题,而实际上专家的思维方式有变化,这样,当学生根据原理判断正确时也会对此判断产生怀疑。

而本题如果季节判断错误,其理由一般错误,得分率肯定低。

42

反映出学生解题方法、习惯,不能从材料中准确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

43

反映出没有针对材料来组织答案,描述具有不准确的特点。

44

反映出审题、信息提取和分析不完整,另外也反映出基础知识也不牢固。

4.地理科得分及答题情况小结

根据上述分析,在一、二本上线率、地理科平均分、地理科知识结构得分率、地理科能力结构得分率上比全省平均略有一定的优势,这与生源、学校管理、教师努力多种因素相关,但从中还发现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文科偏略;在文科中学科不平衡,各学科上线贡献率有较大差距;涉及到地理学科看,知识结构中自然地理、地理基础还不扎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比兄弟学校略差;能力结构中,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与兄弟学校相当,而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处在弱势;从各小题答题情况看,一些共性的问题是信息提取、解读(或分析)不准确、不完整,审题不清或不准确,解题方法技巧缺乏,知识间关系理解不透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足,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弱等问题较明显。

三、教学建议

1.文理兼顾,共创未来

近年来我们看到,文科的建设能为学生发展增加动力。

要坚持培养一部分适合读文科的学生报考文科,特别是要有一定的优秀生源,做到文理兼顾,共谋学生的美好未来。

2.㧓牢语数外,稳定上线基础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因为语文、数学、英语科高考总分比综合科单科多,在总分中贡献会比较明显。

基础科目贡献率偏低,其上线情况偏低。

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现在有统计数据,情况就更清楚。

因而牢固树立基础学科的地位,清楚认识综合科目的重要作用是我们在管理中要注重的。

3.强化培优和补差,进一步提升学校档次

虽然近年不断有文科考生总分在全省前列,但总体来看,人数不太多;而从单科来看,高分生不多,或是优秀考生不是每一科次都优秀,使得站在全省前列的人数不多,这从分数段横比高分段占比可以看出;另外从上线考生单科平均分看,说明这些学生多少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甚至有的偏科严重。

要整体提升学校档次,提升学生水平,必须进行有效培优和补差。

4.强化地理信息解读能力培养,提升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

从数据分析看出,地理科答题情况很多问题是出在读图、析图能力,地理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不强。

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重点。

⑴课堂上要强化读图分析能力及信息解读能力的培养。

读图分析能力是地理学习、考试必须掌握的一种表现方法,特别是现在很多信息都通过图表来呈现,因而这种能力培养还要加强。

一是通过专题讲解来掌握图表分析方法、信息提取和解读技巧,同时还要把这种培养贯穿在平时练习讲评中。

特别是要在此过程中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解题习惯——即映象中(或记忆中)做过这样的题,老师讲过这样的题,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地答题,而不是根据信息及设问(审题)结果、有条不紊地答题。

⑵加强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的训练。

其训练方法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手段:

一是教师讲述分析要点;二是训练一些典型试题,讲评分析后,学生去朗读其参考答案,增强理解;三是讲评练习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展示学生描述和阐释的实例进行评价,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规范、合理描述的印象。

⑶加强易错、易混淆知识的区分,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辨析。

根据数据分析,2015年11题得分率极低,反映出知识缺漏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实际上这部分知识也是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出问题的知识。

该题涉及到的是河口泥沙沉积条件分析,根据教学经验,教师最终要归纳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分步设问,让学生逐渐理解这些知识。

如果只是认为告诉学生结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其效果是很不理想。

这实际上也是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除此外,类似的知识还有植被破坏对河流水文的影响、气候特征比较、成因分析等……

5.2015年高考地理试题考生错因分析

题号

知识点

得分率(%)

错因分析

1

水循环的环节及地理意义

30

信息解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2

水循环的环节及水体净化

20.75

7

等值线的判读及海陆分布对温度的影响

41.25

基础知识不牢;知识迁移能力弱;

11

流水沉积作用(影响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因素)

27.5

知识缺漏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37⑴

冻土及气温的变化

33.25

信息解读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37⑵

气温变化对冻土影响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46.88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弱;

37⑶

热力环流原理

25.12

信息解读能力不足,综合分析能力弱;

42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安全)

5.8

读图分析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43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48.7

信息解读能力弱;

44

生态保护(防止土壤流失)的主要措施

0.5

基础知识欠缺;分析能力弱

附1:

2015年课标卷Ⅰ文科综合卷——地理科试卷分析

表1:

2015年江西省文综地理科高考试卷能力结构比例比较

地理考查能力要求

题号

分值

难度

能力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1~6;8~9

32

7,10~11

12

能力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1~6;8~9

32

7,10~11

12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36⑴~⑵、42~44

20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36⑶、36⑷、37⑵

20

37⑴、37⑶

16

表2:

2015年江西省文综地理科高考试卷每小题试题基本情况

题号

核心知识

考查能力

满分值

备注

能1

能2

能3

能4

1

水循环的环节及地理意义

4

2

水循环的环节及水体净化

4

3

环境整体性及水循环的意义

4

4

交通区位因素

4

5

交通区位因素的变化

4

6

经纬网特点及计算

4

7

等值线的判读及海陆分布对温度的影响

4

8

等值线的判读

4

9

资源的开发条件

4

10

外力作用(侵蚀、堆积形成的条件)

4

11

流水沉积作用(影响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因素)

4

36⑴

农业区位评价(水产条件)

6

36⑵

工业区位评价(产业规模大小的影响因素)

4

36⑶

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影响

8

36⑷

农业(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37⑴

冻土及气温的变化

8

37⑵

气温变化对冻土影响及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8

37⑶

热力环流原理

8

42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安全)

10

任选一题

43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10

44

生态保护(防止土壤流失)的主要措施

10

说明

能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3: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4: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表3:

2015年江西省文综地理科高考试卷知识结构比例比较

模块

章节

知识点

 考查情况

模块1:

地理基础

地球

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应用

T6,经纬网特点(经纬线长度计算)-4分×1

地图

地图基础(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它相关图表判读

T7~8,等值线的判读-4分×2;T37⑴、37⑵,等温线判读及分析-8分×2;

模块2:

自然地理(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条件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T10~11,流水搬运、堆积的条件-4分×2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T1~3,水循环环节及意义、对人类活动的实践意义-4分×3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T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分×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T37⑵、37⑶,自然环境对交通线路影响及应对措施-8分×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T9,影响自然资源开发的因素(淡水资源)-4分×1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模块3:

人文地理(必修2)

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T36⑴~⑵,农业(卤虫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社会经济)-6分◆4分;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T4~5,交通区位因素及变化-4分×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T3,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缓解水源紧张的措施)-4分

模块4:

区域可持续发展(必修 3)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T36⑴~⑷,区域生产条件(水产业、卤虫业),不同产业间联系及农业持续发展-22分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模块5: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等)的主要地理特征

T4~6,纽芬兰岛-4分×3;T36,美国大盐湖-22分;

T43,泰国洪涝灾害-10分;

中国地理

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T42,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特征-10分;T44,云贵高原地貌特征及影响-10分;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T1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4分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T7~9,环渤海区域-4分×3;T10~11,黄河流域-4分×2;T37,青藏高原自然特征及人类活动-8分×3;

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模块6:

选修4-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进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重要意义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

 

收集旅游信息,确定旅游点,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T42,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安全)-10分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模块6: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类型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T43,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0分

自然灾害与环境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防灾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模块6:

选修6-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与利用保护

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T44,喀斯特地貌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及生态保护-10分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为

 

 

附2:

2015年高安中学高考各班贡献率情况统计

2015年单科与总分上线配合度分析(文科)

批次

班级

上线数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50

≥50

≥80

<50

≥50

≥80

<50

≥50

≥80

<50

≥50

≥80

<50

≥50

≥80

<50

≥50

≥80

一本

(18)

60

 

 

 

 

 

 

 

 

 

 

 

 

(19)

51

 

 

 

 

 

 

 

 

 

 

 

 

(20)

2

 

 

 

 

 

 

 

 

 

 

 

 

(21)

5

 

 

 

 

 

 

 

 

 

 

 

 

(22)

5

 

 

 

 

 

 

 

 

 

 

 

 

(23)

7

 

 

 

 

 

 

 

 

 

 

 

 

(24)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