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256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18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8页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8页
亲,该文档总共1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docx

教育学与心理学主要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的三种起源说

1.生物起源说

法国的利托尔诺在《各种人的教育演化》英国的沛西..能在《教育原理》都归结为动物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说

美国的孟禄基本观点:

本能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

3.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历史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4.生产性

5.教育的继承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阶级性

8.教育的民族性

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一)教育的结构

1.教育活动的结构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

可分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环境四个部分。

2.教育系统的结构

(1)教育的层次结构: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教育类型结构: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二)教育的功能

1.依据教育作用的对象,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依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教育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

3.依据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依据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教育功能分为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

5.依据教育作用的层次,教育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四、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制度的依据。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的手中,人被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

古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终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西欧中世纪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古教育的特征是:

1.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

3.内容丰富,方法落后(相对的内容)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国,义,世,法)

第一次工业革命,现代大工业的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

其教育的特征体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全,民,多,现,终)

1.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

(一)学制的三种类型

1.双轨制。

产自西欧,自上而下,培养学术性;自下而上,培养职业型人才。

2.单轨学制。

美国,自下而上。

3.分支型学制。

苏联,我国。

(二)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制度化教育;有学校,不系统。

2.制度化教育;系统学制。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就是学制的建立。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没有实施),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将学制制度全面实施(第一次颁布并正式实施)。

3.非制度化教育;

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围墙之内”。

库姆斯和伊里奇。

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式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势(学前小学义乌普通职业高等学历非学历交流)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

它具有强迫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1619年,德国的《魏玛教育章程》作为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规问世。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要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是核心和动力。

一、中外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教,仁,学,发,材)

(1)有教无类

(2)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4)因材施教(5)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2.《学记》豫时孙摩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开始从其他学科独立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拟,开而弗达”。

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昆体良《雄辩术》

(二)西方古代思想家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助产术(产婆术)三环节;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人分三等;金、银、铜。

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自然教育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思想体现在著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独立与科学化

(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作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

它同时又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他提倡自然教育。

1623年培根提出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成为科学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等同于科学)的建立是以德国的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美国的杜威和他的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性恶论

洛克1693年《教育漫画》,白板说。

卢梭1762年《爱弥儿》,自然教育。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般认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

1835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该从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从而形成了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特点,史称旧三中心说。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缺乏创造性。

2.杜威实用主义

现代教育学的代言人,主张“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的新三中心说。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从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他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还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口号,提出“教育无目的论”。

三、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述教育和教育学史的专注是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1917年出版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尝试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著作。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论述教育基本原理的著作。

(二)近代以来教育学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学习)

1975年苏联的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1972年开始巴班斯基提出最优化理论。

1901年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的观点

1907年拉伊著作《实验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归,结,为,内容和手段)

(一)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领导受教育,决定教育目的和性质,制约内,结,体)

(一)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

(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他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种文化)

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结果。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四、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其次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科学技术决定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五、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三)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四)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两力、一率、一人才)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他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并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现代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人,民的舆论力量,政治社会化)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是文化的构成体,同时也是文化的传递,涤化和提升的手段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五)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六)教育的人口功能

1.控制人口的数量

2.提高人口的质量

3.该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按照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当代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不可能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和优势,因此,教育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三)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1.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的依托

2.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基本途径,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而人才只能通过教育这个唯一的途径来获得。

更重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和培养人才,它必须而且只能是为了明天成为国家各方面建设的各个层次中的有用人才,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未来。

(1)培养世界一流的专门人才

(2)培养较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4.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振兴教育事业

(1)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3)纠正各种畸形现象

(4)实行教学教材改革

(5)提倡多种办学模式

(6)加大教育投资规模

四、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自由探索。

五、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一)人的双重属性

1.自然性

2.社会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定义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潜能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未完成性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不等同于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的机制决定的。

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美国的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主要代表人物: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教育万能)

(三)内外综合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三、人的发展规律性

(一)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最近发展区是苏联的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二)阶段性(特征词:

阶段,“一刀切”的限定语)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三)不平衡性(指同一个体)要抓关键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在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四)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人)特征词:

一刀切

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获得最佳发展。

就是要因材施教。

(五)整体性(互补性)

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人的整体内部具有一定的秩序和结构。

整体中每一方面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方面以致人的整体发生变化;反过来,人的整体变化也必然要影响各个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二、成熟是制约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

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

主要标志是:

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三、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四、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驱力

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潜在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五、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价值的发现;2.潜能的发掘;3.力量的发挥;4.个性的发展。

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荀子说“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洛克(教育万能)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的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人是教育的产物。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

学校弥漫着科学、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气息,这些构成了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一、学校教育对个体的作用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个体个性化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原因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也部分受到教育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最重要的条件是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

另外,还应争取学生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协同一致地教育学生,发挥多方面力量的优势,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来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以及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人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3.评价功能

4.选择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学科的课程目标

4.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时,所希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取向

(一)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涂尔干、德国凯兴斯泰勒、孔德、柏拉图。

第一,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第二,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二)个人本位论(卢,洛,福,夸,裴,赫,马+存在主义,人本主义)

卢梭、洛克、拂禄贝尔、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赫钦斯、马斯洛、马利坦。

1.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责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

发展。

(三)无目的论(杜威)

(四)生活准备论(斯宾塞)

(五)辩证统一论

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一、德育

德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保证。

二、智育

(一)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治理的教育

(二)智育的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3.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体育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身体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是智力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四、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劳动技术教育

关系:

综上所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