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378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英国宪章运动

C、 芝加哥工人起义

D、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 工业革命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 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 辩证法

B、 历史观

C、 劳动价值论

D、 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 合理内核

B、 基本内核

C、 精髓

D、 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 德国

B、 奥地利

C、 中国

D、 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 与时俱进

C、 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 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历史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 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 博大精深

D、 与时俱进

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 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 实现人权

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 一切从实际出发

C、 理论联系实际D、 实事求是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1】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19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美国著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

“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

这“同一套前提”是:

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些看法的要点是: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表面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离析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

“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

即使这点得到证明,每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

所以,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

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

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是正确的。

材料1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

材料2科尔施的理解则着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从政治立场着眼规定马克思主义。

材料3是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种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所谓方法至上,就是把理论方法和结论对立起来,片面强调方法而轻视结论。

卢卡奇最初是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性问题时提出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的。

卢卡奇的方法至上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错误之一,是他把方法仅仅理解为辩证法,而否认世界观的方法意义,实际上是否认唯物主义的方法意义;错误之二,是离开论点,结论谈方法,把方法看做是可以离开论点、结论的独立自在的东西。

其最终结果将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1(附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A3.C4.C5.D6.B7.B8.C9.C10.D

11.D12.D13.A14.A15.C16.D17.D18.A19.D

20.D21.B22.B23.B24.D25.B26.D27.B

28.D29.B30.D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事物发展第二位的原因;外因一般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的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论述题

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

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

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

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

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2.试述普遍联系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总是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

这个观点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二:

一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条件论的思想。

联系是普遍的,而具体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者是条件论者。

但又不唯条件,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又在创造条件和改变条件。

二是有助于我们树立整体性的思想。

和系统论一样,唯物辩证法认为,从功能上看,整体常常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全局观念。

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2(附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