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证5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477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病证5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8页
脑病证5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脑病证51.docx

《脑病证5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病证51.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脑病证51.docx

脑病证51

脑病证

不寐

一.概述

[病名]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人寐为特征的病证。

者人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人寐。

代文献中亦有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等。

[沿革]不寐的病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难》。

该篇认为老人“卧而不寐”,是因为“气血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

”而《灵枢·大惑论》详细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指出脏腑功能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能人于阴,是不寐的主要病机所在。

在治疗方面,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曰: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指出少阴病热化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

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云: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

该治法及方剂仍为今日临床所常用。

因此不寐的治疗,应着重在内脏的调治。

如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宁神、和胃化痰等。

[西医相关疾病]不寐常见于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围期综合征等。

二.病象

本病有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相关症状。

睡眠时间不足表现为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以再睡,重者彻夜不寐。

睡眠质量不足表现为夜间时醒时寐,寐而不酣,夜寐梦多。

症状表现为:

头晕,头痛,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引发或诱发其它疾病。

三.病位

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是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主,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病变有关。

四.病类

脏腑辨证与病因辨证相结合,分为虚实两大类。

五.病性

本病有虚有实,以虚证居多,病久多虚中挟实。

六.病程

病情单纯者,病程较短,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

卫阳不能入于阴。

1化源不足,心神失养

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纳少,生化之源不足,故血虚不能上奉于心,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心血不静,而成不寐。

2.阴虚火旺,阴不敛阳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久病之人,肾精耗伤,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心阴渐耗,虚火扰神,心神不安,阳不入阴,因而不寐。

3.心虚胆怯,心神不安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则肝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扰动神明,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可至不寐。

4.痰热、实火,扰动心神

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上扰心神。

或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

皆能扰动心神,使心血不静,阳不入阴,而发为不寐。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以不寐为主症,轻者人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心悸、头晕、健忘、多梦、心烦等症。

3.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二)鉴别诊断

不得卧《素问·逆调论》曰: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素问·评热病论》曰:

“诸水病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此是指因疾病之苦而不得平卧。

而张仲景所用的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是指阴亏火旺,烦躁不眠,属“不寐”范畴。

在临床上应加以鉴别。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虚实

虚证多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致多梦易醒,心悸健忘;或因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虚热扰神,则心烦不寐,心悸不安;或因心胆气虚,痰浊内生,扰动心神,则不寐多梦,易于惊醒。

总因心脾肝肾功能失调,心失所养而致,病程长,起病缓慢。

实证多因郁怒伤肝,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急躁易怒,不寐多梦;或因宿食停滞,痰湿化热,痰热上扰则不寐头重,痰多胸闷。

总因火邪扰心,心神不安所致,病程短,起病急。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

同时佐以安神之品。

大抵虚证多由于阴血不足或气血亏虚,治宜滋补肝肾或益气养血;实证宜清火化痰,消导和中。

实证日久亦可转为虚证。

虚实夹杂者,应先去其实,后补其虚,或补泻兼顾为治。

(三)分证论治

1.心脾两虚

主症: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

兼次症:

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脘闷纳呆。

舌象:

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滑腻。

脉象:

细弱,或濡滑。

治法: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方药:

归脾汤。

如不寐较重者,可酌加养心安神药,如夜交藤、合欢花、柏子仁。

若脾失健运,痰湿内阻,而见脘闷纳呆,苔滑腻,脉濡滑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肉桂等(

肉桂对脉涩者尤为相宜),温运脾阳而化痰湿。

然后再用前法调补。

2.阴虚火旺

主症: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

兼次症:

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舌象: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

脉象:

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随证选用。

若面热微红,眩晕、耳鸣,可加牡蛎、龟板、磁石等以重镇潜阳,使阳升得平,阳人于阴,即可人寐。

朱砂安神丸重在重镇安神,适用于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方中朱砂不宜多服或久服。

对阴虚而火不太旺者,亦可选用滋阴养血的天王补心丹。

3.心胆气虚

主症:

不寐多梦,易于惊醒。

兼次症:

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咣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

舌象:

舌质淡,苔薄白,或舌红。

脉象:

弦细,或弦弱。

治法: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

安神定志丸。

加减:

若虚烦不眠,形体消瘦,为气血不足,可合用归脾汤,以益气养血,安神、镇静。

若阴血偏虚则虚烦不寐,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质红,脉弦细,宜用酸枣仁汤,本方所治不寐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所致。

4.痰热内扰

主症:

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

兼次症:

呕恶嗳气,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结,彻夜不寐。

舌象:

舌质红,苔黄腻。

脉象:

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

温胆汤加黄连、瓜蒌主之。

加减:

若心悸惊惕不安者,可加重镇安神剂,如朱砂、琥珀以镇惊定志。

若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寐,大便秘结者,可改用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

若宿食积滞较甚,见有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可用保和丸消导和中安神。

5.肝郁化火

主症:

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

兼次症:

胸闷胁痛,口渴喜饮,不思饮食,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

舌象:

舌质红,苔黄,或苔黄燥。

脉象:

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

清肝泻火,佐以安神。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加减:

若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之重症,可见彻夜不寐,头痛欲裂,头晕目眩,大便秘结者,可改服当归龙荟丸,以清泻肝胆实火。

十.转归预后

不寐之症,虚者为多,且病程较长,难以速愈。

治疗不当,由虚转实或虚实夹杂。

该病多因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化源不足,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而致。

如加之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而伤及肾精,致成心肾阴虚,水火不济而成不寐、心悸等症。

因此益气养血,养阴滋肾就成为治疗不寐虚证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要气血虚得养,精亏得复,则不寐自愈。

虽病程较长,但预后较好。

若失治误治,忧思久郁,进一步损伤心脾,虚久则气滞痰生,加之心胆气虚,痰浊上逆,蒙蔽心窍,神志迷蒙,不能自主而转为癫证;若痰浊内阻,因肝郁化火,或心火内炽,结为痰火,痰火扰心,心窍被蒙,神志逆乱,可发为狂证。

十一.预防及护理措施

1.首先要注意精神调摄。

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贪欲妄想,消除恐惧及顾虑,顺其自然,避免情绪激动。

做到“恬淡虚无,……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才能精神内守,气清血和。

2.睡眠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忌烟酒,不喝浓茶,避免过度兴奋。

3.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作息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患病以后,治病宜早;按时服用药物,掌握服药时间,尤其重视睡前服药;可配合气功及心理治疗。

十二.小结

不寐病位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

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病类分虚实两类。

病性有虚有实,但以虚证居多,病久多虚中夹实。

病情单纯者,病程较短,大多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易反复发作。

病机关键为阳不入阴。

本病的发生多由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五志过极等引起。

临床症状有轻重之别,轻者仅入寐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虚证不寐多责之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治疗宜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为法,同时佐以养血安神之品,方用归脾汤、黄连阿胶汤、安神定志丸等治疗。

实证不寐多责之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治疗当清肝泻火,清热化痰,常佐以重镇安神之品,方用龙胆泻肝汤、温胆汤等。

脑病证

颤震

一.概述

[病名]凡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轻者仅头摇或手足微颤,尚能坚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重者则头部震摇大动,甚则有痉挛扭转样动作,双手及上下肢颤动不已,或兼有项强,四肢拘急。

[沿革]《内经》无颤震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有了许多论述。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至清代《张氏医通·颤振》认为本病主要是风、火、痰为患,并按肝经实热、肝经虚热、脾胃虚弱、心气虚少、心气虚热、心虚挟痰、心虚挟血、肾虚等论治,从而使本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日趋完善。

[西医相关疾病] 西医学所称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病象

 本病以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甚至不能持物为共同证候特征。

临床上发病缓慢,始则头摇肢颤,不能自持,甚至头与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食则令人代哺,继而肢体不灵,行动缓慢,表现淡漠,呆滞,终则口角流涎,甚则卧床不起。

三.病位

本病的病位在脑。

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

四.病类

临床证分为虚、实二大类。

五.病性

属本虚标实之候。

本虚者,肝肾阴虚,气虚血少;标实者,痰热动风。

六.病程

一般病程较长,有慢性的致病过程。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

脑髓失充,心神失主,筋脉肢体失控。

1.风阳内动多由年迈或久病肾亏,或劳欲太过,使肝肾阴虚,精血俱耗,以致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筋脉失养,颤动振掉或拘急强直等症,由此而生;亦可由暴怒伤肝而气机不畅,阳气内郁,化热化风而成。

2.痰热动风多由肺脾肾亏虚,而致痰浊内生,又由于五志过极,肝热化火,痰热互阻,风火交盛而致颤振。

痰热挟风阻于四肢,则见肢体颤动;上冲于脑,则见头部摇动而形成本病。

3.瘀血夹风年老体弱,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气虚则无力行血,血行不畅,日久成瘀,则成本病。

瘀血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则拘急,或颤抖;且年老之人,常肝肾不足,水不涵木,风阳内动,瘀血夹风而发病。

4.髓海不足久病或年迈肾亏精少;或七情之伤,或房室太过,暗耗肾精。

肾精不足,则髓海失充,神机失养,筋脉肢体失主而成。

5.气血亏虚多由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内伤,心脾俱损。

心气衰少,无力行血以荣四肢百骸,则筋脉失养;脾气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不能濡养肢体经脉,亦为筋脉失养,而成本病。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具有肢体颤抖,或头部摇动等特定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颤动不已,不能持物;继则肢体不灵,行动迟缓,步履慌张,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逐渐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头部Cr、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zhicong

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疾病急性发作,其证手足屈伸牵引,常伴发热、神昏,两目窜视,头手颤动。

颤震为一慢性疾病,以头、手颤动、振摇为主要表现,一般无发热、神昏及其他神志改变症状,手颤动而无抽搐牵引。

可结合病史,辅以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可以鉴别。

2.脑萎《内经》名“脑髓消”。

可发生肢体颤动、头摇等症,但多有智能减退,人格障碍,失语、肢体失用、痴呆等症状,头部C丁检查有脑萎缩。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从病因病机看,本病以脑髓失充、气血虚弱为本,以风火、痰热、瘀血为标。

2.察虚实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即表现以机体脏气虚弱症状为主者,则属虚证;以瘀血、痰热动风症状为主者,则为邪实。

但临床多虚实夹杂之证。

(二)治疗原则

颤振明显,其风火、痰热、瘀血症状明显者,先宜平熄风火,清化痰热,或活血化瘀;

标证不明显,表现为肾精亏虚或脾气不足者,则重在填精补脑或健脾益气,所谓缓则治本;

本虚标实者,又当补虚泻实,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

1.风阳内动

主症:

头摇肢颤,不能自主。

兼次症:

头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急躁易怒,或项强不舒。

舌象:

舌质红,舌苔黄。

脉象:

弦或弦数。

治法:

育阴潜阳。

方药:

六味地黄丸合天麻钩藤饮。

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育肝阴,阴复则能潜阳;天麻钩藤饮为平肝潜阳之方,可选用方中天麻、钩藤、牛膝、生石决明等合人方中。

两方合用,共达育阴潜阳之功效。

2.痰热动风

主症:

肢体颤振,咯吐黄稠痰或形体肥胖。

兼次症:

肢体麻木,头晕目眩,躁扰不宁,口干口苦,或胸闷泛恶,呕吐痰涎,咳喘,痰涎如缕如丝,吹拂不断。

舌象:

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

脉象:

弦滑或弦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熄风。

方药:

导痰汤。

导痰汤即二陈汤加南星、枳实。

方中二陈汤为化痰祖方,用以燥湿化痰,加入胆南星化风痰而清热,枳实理气导痰下行。

可加入龙胆草清热,生石决明、全蝎、地龙等熄风。

全方有清热化痰熄风之功效。

3.血瘀风动

主症:

手足震颤,肌肉强直。

兼次症:

动作减少,迟缓,肢体屈伸不利,时有头部刺痛或头部摇动。

舌象: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

脉象:

涩,或细涩,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熄风定颤。

方药:

通窍活血汤。

方中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药,加老葱、麝香等芳香通窍之品,为治疗头部血瘀有效之方,该方通窍活血,以使“血行风自灭”;可加入天麻、全蝎熄风定颤。

全方共达化瘀熄风功效。

方中麝香昂贵,可用冰片或辛荑代替。

4.髓海不足

主症:

头摇肢颤,善忘,甚或神呆。

兼次症:

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差,或溲便不利,寤寐颠倒,甚则啼笑反常,言语失序。

舌象:

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舌苔薄白。

脉象:

多沉弱或弦细。

治法:

填精益髓。

方药:

龟鹿二仙膏。

该方以鹿角通督脉,龟板通任脉,一善通阳,一善通阴,则髓化生有源;人参大补中气,气足则能化精生髓。

枸杞子滋补肝肾,四味合用,有填精益髓之功。

亦可加入制首乌、黄精等补益阴血;天麻、全蝎、钩藤等熄风定颤。

5.气血亏虚

主症:

头摇肢颤,乏力。

兼次症:

头晕眼花,心悸而烦,动则短气懒言,纳呆乏力,自汗出,甚则畏寒肢冷,溲便失常。

舌象:

舌体胖大,舌质淡,舌苔薄。

脉象:

沉细无力。

治法:

补益气血,熄风定颤。

方药:

八珍汤。

八珍汤系四物汤合四君子汤,方用四物汤补血;四君子汤补气。

可加天麻、钩藤、全蝎等平肝熄风,全方共奏补益气血,熄风定颤之功效。

十.转归预后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丹溪曰:

“人过四十,阴气日半”,故病后每见逐渐加重而治疗颇难。

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可延缓自然加重过程。

若病情发展不能控制,逐渐加重,可转为痴呆病,预后较差。

十一.预防及护理措施

1.颤震的预防,主要在情志,生活起居,饮食调摄几个方面。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房事;饮食宜清淡。

前人所谓“中年以后,便当淡味独宿”,是有一定道理的。

2.适当参加活动及体育锻炼,如太极拳、体操等,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对于预防颤震,亦有积极意义。

3.防治中毒及颅脑外伤。

对于颤震继发于其他病者,应重视原发病治疗。

十二.小结

颤震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头摇或肢体颤动均属于风象。

本病发病是由于年老体弱正虚,脑髓失充,或气血亏虚,痰热内蕴,瘀血阻络等,使经脉失养,肢体失控所发。

病位在脑。

以肾为本,以脾为根,以肝为标。

治疗上以填精补髓,补益气血,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熄风定颤为主要方法。

对于风阳内动者,治宜育阴潜阳;

髓海不足者,宜填精益髓;气血亏虚者,宜补益气血;痰热动风者,宜清热豁痰熄风;瘀血阻络者,则化瘀熄风。

若治疗得当,病情可以缓解。

但本病治疗难度大,多数病情呈进展趋势,逐渐加重,预后较差。

脑病证

痴呆

一概述

[病名]痴呆,多由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而引起的在无意识障碍状态下,以影响生活和社交能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脑功能减退性疾病。

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或举动不经,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

[沿革]本病《左传》有记载曰:

“不慧,盖世所谓白痴。

”晋《针灸甲乙经》以“呆痴”命名。

唐·孙思邈在《华佗神医密传》中首载“痴呆”病名。

《景岳全书·杂病谟》有“癫狂痴呆”专篇,指出了本病由多种病因渐致而成,且临床表现具有“千奇百怪”、“变易不常”的特点,并指出本病病位在心以及肝胆二经,对预后则认为本病“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

陈士铎《辨证录》亦立有“呆病门”,分析其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胃衰痰生,积于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受累,髓减脑消而病。

提出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的治法,用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治疗。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曰:

“小儿无记性,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说明了老年肝肾亏损,脑髓失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临床指南医案》指出:

“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杂病源流犀烛·中风》进而指出:

“有中风后善忘”,是中医较早有关血管性痴呆的记载。

t

[西医相关疾病]西医学诊断的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等,属于本病范畴。

二.病象

以渐进加重的善忘前事与呆傻愚笨以及性情改变为其主要特征。

1.善忘 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并渐进加重,初期对近日发生的事记忆不清。

进而发展为近事及远事记忆能力减退。

2.呆傻愚笨 表现为表情贫乏,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反应迟钝,不能进行简单的数字计算;动作笨拙,不能自理日常生活,时常发生错穿衣服,系错钮扣等现象。

3.性情改变 情绪变化无常,不能自控。

或表现抑郁,闭门独处,寡言少语;或表现亢奋,举动不经,忽哭忽笑,言辞颠倒。

重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妄想,幻听幻视,道德伦理缺乏,不知羞耻。

三.病位

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肝肾之精不足,不能充于脑髓,脾不能运化气血,使脑髓失养,并聚湿生痰,蒙蔽清窍,发为痴呆。

四.病类

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证。

五.病性

本虚标实。

本虚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髓海失充;标为痰、瘀。

六.病程

病程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

髓减脑消,神机失用。

1.脑髓空虚

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一身之主。

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年老体衰,肾精日亏,脑髓失养而消减,脑髓空虚则心无所虑,精明失聪,神无所依而使理智活动、记性减退,而出现迷惑愚钝,动作笨拙,反应迟钝,发为痴呆。

此类痴呆发病较晚,进展缓慢。

2.气血亏虚

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

因年迈久病,损伤于中,或情志不遂,木郁克土,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皆可致脾胃运化失司,不能健运水谷,气血生化乏源;或心气虚衰,或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神明失养则神情涣散,呆滞善忘。

3.痰浊蒙窍

脾虚水湿内停,肥胖痰湿内盛。

久食肥甘厚味,痰浊内生,或七情所伤,肝气久郁,克伐脾土,或因久病积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扰清窍,脑髓失聪,而形成痴呆。

4.瘀阻脑络七情久伤,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中风、脑部外伤后,淤血内阻,痹阻脑络,脑髓失养,神机失用,而发痴呆。

5.心肝火旺年老精衰,髓海渐空。

复因烦恼过度,情志相激,水不涵木,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或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扰乱神明,发为痴呆。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记忆力障碍,是本病的首发症状,先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进而表现为远记忆力减退。

2.具有失语、失用、失认及抽象思维或判断力损害(包括计划、组织、程序及思维能力损害)之一以上者。

3.具备以上1、2项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影响工作和社会交往,或与个人以往相比,认知能力明显减退,并排除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即可诊断为痴呆。

4.本病一般起病不明显,发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较长。

神经心理学检查,颅脑CT、MRI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郁病

郁病是以情志抑郁,情绪不宁,悲伤欲哭,或胸胁胀痛、易怒、烦躁或咽中如有异物不适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也可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中风过后常并发郁病。

郁病无智能变化,而痴呆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伴有生活能力下降或人格障碍。

症状典型者不难鉴别。

但部分郁病患者常因不愿与外界沟通而被误认为痴呆,取得病人信赖并与之沟通后,两者亦能鉴别。

2.癫病

癫病是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语无伦次、静而多抑为特征的疾病,俗称“文痴”,它可因气、血、痰邪或三者互结为患,以成年人多见。

而痴呆则属智能活动障碍,是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

另一方面,痴呆的部分症状可自制,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重症痴呆患者与癫病在临床症候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难以区分。

拙CT、MRI检查有助于鉴别。

3.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善忘的一种病证,但神识如常,明晓事理,善忘而告知可晓。

而痴呆则以神情呆滞,或神志恍惚,告知不晓为主要表现,其不知前事或问事不知等表现,与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区别。

痴呆根本不晓前事,而健忘则晓其事却易忘。

健忘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这时可不予鉴别。

由于外伤、药物所致健忘,一般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CT、MRI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九.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本病以虚实夹杂为多见,故应辨明虚实主次缓急。

虚者以神气不足、面色失荣、形体枯瘦、言行迟弱为特征,结合舌脉、兼次证,分辨气血、肾精亏虚。

实者智能减反应迟钝,兼见痰浊、瘀血表现。

2.辨脏腑

本病病位主要在脑,但与心、肝、脾、肾相关,若年老体衰、头晕目眩、记忆认知能力减退、神情呆滞、齿枯发焦、腰膝酸软、步履艰难,病在脑与肾;若兼见双目无神、筋惕肉,毛甲无华,病在脑与肝肾;若兼见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口涎外溢,四肢不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