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541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docx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

2014——201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

一、阅读《咏雪》(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5、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6、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略),做题。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

你的理由是什么?

   

 

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尊君在不?

     ②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

 君:

                                                                    

尊君:

                                                                  

 家君:

                                          

6.“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

(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7.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原文略),做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吾日三省吾身”从   、    、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的修养。

 

5、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五、阅读《虽有嘉肴》(原文略),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

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六、阅读《河中石兽》(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竟不可得                  (4)众服为确论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

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七、阅读《智子疑邻》(原文略),回答后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天雨墙坏                      ⑵暮而果大亡其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这段文字给你什么启示?

 

八、阅读《塞翁失马》(原文略),完成后面的题目。

1、《塞翁失马》节选自《        》,又名《         》,西汉淮南王       等编著。

2、解释加粗的词。

(1)人皆吊之(          )          2、此何遽不为福乎(        ) 

3、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4、堕而折其髀   (           )

5.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

(用原文回答)

答:

  马无故亡而入胡                 其子堕而折其髀             

 

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7.写出文章的寓意:

8.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9.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复习答案

 

一、

1、

(1)家庭内

(2)大而急(3)比拟(4)凭借

2、

(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

6、“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二、

 1、约定   才    离开    拉

 2、

(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

合适。

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

  示例二:

不合适。

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三、

1.①fǒu   ②shí

  2.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5.君:

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

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或:

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7、例如:

守信,是为人之道。

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

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

四、

1、C   2、

(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越过,超过

  (4)忍受   3、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忠、信、习,品德

5、示例:

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五、

1、

(1)甘美

(2)达到极点(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

(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或:

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六、

1、

(1)倒塌

(2)经过,过了(3)终于,到底(4)精当确切的言论

2、

(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2)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3、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4、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七、3、不能根据感情的亲疏来对人或事作主观上的判断。

八、

1、《淮南子》、《淮南鸿烈》,刘安

2、

(1)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2)就(3)带领(4)大腿

3、

(1)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有一天,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5、将胡骏马而归、父子相保。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祸福得失在一定下可以转化。

8.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

如:

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

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