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0706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6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docx

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

2016年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图中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甲、乙两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

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C.两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2.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日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

A.设置三省B.废中书省C.设中书省D.设置内阁

3.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4.据统计:

1852年至1863年国库平均收入仅为道光前期年均的70.4%,而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1857年达创纪录的6500多万两。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口通商,出超增加B.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C.社会动荡,军费增多D.洋务新政,官俸提高

5.中国古代某文明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型,下列符合该文明信息的是(  )

A.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B.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D.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

6.《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

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下列对“革命”的理解不正确是的(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力行法制,“焚书坑儒”

C.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7.“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8.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0.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B.郡守C.县令D.刺史

11.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说:

“中朝,内朝也。

”汉代下列官员属于中朝的有(  )

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左右将军④常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B.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C.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1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4.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中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5.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16.《周礼》载: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日微富室,二日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

“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材料中提到的“族坟墓”(  )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17.我国古代,人们称月食为“天狗吃月亮”、称彗星为“扫把星”,赋予某种不祥、凶兆的意思,其根本原因在于(  )

A.自古以来流传的种种不祥凶兆的传说

B.统治者的宣扬与欺骗

C.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能力的低下

D.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

18.秦朝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秦朝的这种做法旨在(  )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避免皇帝决策失误

C.确保皇帝的决断权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9.《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20.宋代,地方长官没有正式的特定设置,而由临时差遣的中央官担任,所以地方官多是“以某官知某州(府、县)事”,意思是“暂去管某州某府某县的事”。

这说明宋代(  )

A.注重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B.地方管理体制日趋混乱

C.中央权力得到加强D.地方自治权力有所增强

21.《元史•百官志》有云:

“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致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据此可知宣慰司(  )

A.是掌管军政大权的行省分设机构

B.为宣政院辖属的地方宗教机构

C.是中书省派驻边疆的地方机构

D.被少数民族地区的僧俗首领掌管

2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23.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B.分散军权C.重文轻武D.守内虚外

24.严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中提到:

“汉代前期的制度可称为集权的信托制度,皇帝虽掌握最高权力,但一般政务原则上完全交付丞相全权处理”.此种政治后来发生了变化,与这种变化相关的是(  )

A.颁布推恩令B.设置中朝C.设转运使D.设立内阁

25.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非有市籍的商人,家资满十万,文帝时减为四万,可任郎官).为解决上述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汉武帝(  )

A.实行察举制B.颁布推恩令

C.设刺史监察D.建“内外朝”制度

26.古代中国某选官制度初创的本意是“盖以论人才高低,非谓世族高卑”,结果却造成“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之昆弟”的局面。

该制度盛行于(  )

A.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唐宋时期

27.“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上述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

A.司法主权B.关贸主权C.军事主权D.领土主权

28.与洪秀全齐名的太平天国首领杨秀清,出身广西,世代以烧炭种山为业,父母去世后,离家流浪,与人结伙护送洋货,交结不少两广江湖豪客.后来因失业回到家乡,仍作烧炭工人.杨秀清此时的失业,与某一城市的开港有关.这一城市应是(  )

A.上海B.广州C.南京D.天津

2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30.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2016年高一月考试题历史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2013•嘉兴二模)图中砖文内容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甲、乙两同学分别从内容和字体判断这是秦砖,丙同学则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均不妥当。

丙同学理由最科学的解释是(  )

A.甲同学依据的内容与秦朝史实不符

B.乙同学依据的字体在秦朝以后一直使用

C.两同学对字砖年代判断的依据均过于单一

D.对字砖年代的判断经仪器测定便可确认

【分析】本题以砖文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秦朝统一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A、甲同学依据的是内容,“海内皆臣”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与秦朝的历史是符合的,故错误;

B、乙同学依据的是字体,砖文中的字体是“小篆”,战国时期小篆字体就已经存在,故历史判断时期不符,故错误;

C、材料中甲乙两名同学的判断依据要么内容、要么字体,判断的标准过于单一,应当使用多种标注进行判断,故正确;

D、该项属于无关信息,该项的论述与材料中描述的信息无关,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秦朝统一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掌握: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阳.

 

2.(2013•济南模拟)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愈烦,取决一省,犹日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之,随即实行的措施是(  )

A.设置三省B.废中书省C.设中书省D.设置内阁

【分析】本题以元朝初年设置中书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元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三省六部制开始实施于隋唐时期,故错误;

B、元朝设置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故错误;

C、元朝的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故正确;

D、内阁制度开始于明朝,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元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

元朝设置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3.(2013•北京)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分析】本题是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重点要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内容.

【解答】题干问的是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获得的利益,美国没有参与战争,不会有军费赔偿,排除A项;

在北京划定使馆区(界)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内容,排除B项;

允许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马关条约》中规定的,排除C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规定列强的商船和军舰可以沿海通商口岸和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D项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是把近代列强对华侵略获得的特权放在一起考查,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近代列强在华获得的不平等条约内容.

 

4.(2013•浦东新区二模)据统计:

1852年至1863年国库平均收入仅为道光前期年均的70.4%,而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1857年达创纪录的6500多万两。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五口通商,出超增加B.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C.社会动荡,军费增多D.洋务新政,官俸提高

【分析】本题以财政支出的增多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出超增多与B、鸦片走私不是该段时间才开始出现的,是一直存在的现状,故错误;

C、1852年至1863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社会动荡,军费开支增加,使得支出增大,故正确;

D、课本知识未涉及官僚俸禄的有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的信息点,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的掌握,在解答题目时,要掌握:

1852﹣1863年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要结合这一时期进行考虑.

 

5.(2014•嘉定区一模)中国古代某文明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型,下列符合该文明信息的是(  )

A.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武王驰之,纣兵皆叛纣

B.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D.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

【分析】本题以家天下与公天下的信息点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夏商政治制度的了解.

【解答】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建立了王位世袭制;

A、该项描述的是武王伐纣,故排除;

B、材料描述的是商朝信封鬼神,故排除;

C、材料描述的是夏启与有扈氏之间的战争,选项中出现了启,故正确;

D、材料描述的是西周晚期,王室衰弱,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世袭制的掌握,还应当掌握:

禅让制发展为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

 

6.(2014•闵行区一模)《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

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

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致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

下列对“革命”的理解不正确是的(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B.力行法制,“焚书坑儒”

C.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D.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分析】本题以秦朝统一全国为背景,考查了对统一意义的掌握.

【解答】A、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故正确;

B、焚书坑儒虽然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但是破坏了文化,故错误;

C、秦朝推行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故正确;

D、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方便了贸易交流,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统一为指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7.(2014•山东)“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意在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有限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解答】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国出现了救亡图存运动.“救亡图存”是当时举国上下的社会思潮.结合选项,可知,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注意提高分析材料与理解材料的能力.

 

8.(2014•东城区一模)有学者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故C正确;

A项是从《南京条约》开始,故A错误;

B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故B错误;

D项是林则徐、魏源迈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9.(2015•天津)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朝议制度.考查朝仪制度的决策方式和作用,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

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朝议制度的相关知识.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取有效信息,作出判断.教材中对朝议制度涉及的内容较少,需要在课外去了解朝议制度的有关知识.

 

10.(2015•漳州模拟)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

A.丞相B.郡守C.县令D.刺史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着重考查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地方的郡守和王国诸侯,在地方设置十三个州,每州由中央派一刺史巡查地方,形成了地方的监察制度,后刺史演进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以后各朝都加强了地方的监察,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客观上有利于巩固多民族的国家统一.

【解答】根据所学,丞相是中央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中央官员,不负责巡查地方.故A排除;

郡守、县令是地方行政官员,专职在本郡县管理,不可能兼巡查其它郡县王国的职责,故排除BC;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置代表中央巡查地方高官和诸侯的,全国分十三州,每州设一位刺史巡查地方郡国.故D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建立“中朝”制度、地方实行“推恩令”,经济上的盐铁官营、重农抑商,民族关系上打击匈奴、及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要政策或措施.

 

11.(2015秋•嘉兴期末)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说:

“中朝,内朝也。

”汉代下列官员属于中朝的有(  )

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左右将军④常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汉朝中朝制度中的官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中朝制度的内容的掌握.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中朝制度中的官员有左右将军、常侍,故③④正确.

丞相、御史大夫是中朝制度中外朝的官员,故①②错误.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所构成,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对相权进行削弱;外朝又称外廷,指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这样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12.(2015秋•青岛期末)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之法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B.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C.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分析】本题以选官制度为考查背景材料,考查对选官制度变化反映内容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材料中九品中正制度的选官制度下,世家大族对官吏的选拨形成了垄断,而科举制度使得贫寒知识分子取得了参政的权利,结合选项:

A、材料中选官制度的变化未涉及小农经济的有效信息,故排除;

B、秦朝开始,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排除;

C、儒学在汉代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故排除;

D、选官制度的变化为: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对官吏的选拨形成了垄断,而科举制度使得贫寒知识分子取得了参政的权利,这使得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增强,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选官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的关键在于掌握:

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对官吏的选拨形成了垄断,而科举制度使得贫寒知识分子取得了参政的权利.

 

13.(2015•滨州一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可以自己确定进口税率,说明中国政府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关税,中国需同英国商定,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没有关于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内容.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在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

(一)五口通商.将中国沿海城市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

(二)强占香港.把中国香港割让给英国.

(三)赔款.中国赔偿英国款项总计2100万银元,

(四)协定关税.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

 

14.(2015•河北区二模)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中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的不平等条约.考查《北京条约》的影响.

【解答】《南京条约》开放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为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地区,没有涉及清朝的统治中心,故A项排除.

《天津条约》虽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是换约是再起冲突,与“开始影响和操纵”不符,故B项排除.

《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表明近代西方列强开始影响和操纵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故C项正确.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不是“开始”,故D项排除.

故选C.

【点评】《南京条约》的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中方需与英方商定.

《天津条约》的内容: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沿海沿江10处通商口岸;3、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