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075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docx

名师之路西安学习心得

“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2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学习心得

非常有幸,和同事一起参加了“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2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的与名师亲近,心中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

三天的时间,课程安排的十分紧凑,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戴建荣、赵志祥、支玉恒、武凤霞、陈金龙等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让我们打开了眼界。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此次学习体会。

第一、戴建荣老师的古诗吟诵教学法,给我们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学习古诗词的大门。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各人的教学方法不一。

  我们原来在教学古诗时,一般是让学生先读古诗,然后逐字逐句解释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古诗。

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学得很枯燥,乏味。

而戴老师的古诗吟诵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值得我们学习。

  戴老师根据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

他把读、吟、唱、舞四个部分有机地结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

看起来很简单,真正要学起来并不容易。

要进行这样的教学,教师既要有文学知识水平,又要有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文艺艺术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习得的。

  以《静夜思》为例:

  课始,戴老师就指正了同学们“静夜思(sì)”的读音,不仅给台上的学生也给我们台下那么多的听课教师也上了重要的一课。

在课堂上,戴老师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遇到古诗、古词、古文的读音时应该查《辞源》。

  在这本书中,“思”有三种不同读音。

  读sī时有5种解释:

1.思考,想问题;2.思慕,想念;3.悲感;4.助词,用于句首;5.姓。

  读sì时只有一种意思:

心绪,情绪。

  读sāi时则同“腮”,多胡须的样子。

  而在这里诗题“静夜思”的意思是“静静夜晚的一份心情”所以应该读第四声“sì”。

其实用我们现在的方式去区分记忆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作动词时读sī,作名词时读sì。

原来,这个字是这样读的,从小到大自己一直都没读正确,还把错误的读音交给了学生,有些汗颜。

同时,也钦佩博览群书的戴老师。

  在这节课上,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戴老师通过《静夜思》一诗的教学,教给学生进行诗文诵读的方法很简单——读之歌之吟之舞之八个字乃是这位教师的研究成果,涵盖了他多年的学习心得和实践智慧。

  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平仄的规律,平长仄短,一句一句进行指导。

他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

读音为一、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四声以及轻声的归入仄声。

  戴老师根据诗中平仄的变化画了一条类似于“心电图”的线条,戴老师运用手势指挥学生读出平仄,在线条上标出每个线条顶端的字,让学生再次领略到了老师的用意。

原来这条线恰恰体现了李白的心情变化。

戴老师时而委婉动听、时而稳重深远的吟唱,让古诗的吟诵变得是一种赏析性的朗读。

  戴老师通过范读,指名朗读,齐读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读出了古诗的味道。

他和着丝竹旋律,用半读半唱,读唱结合的方法吟诗,吟出了悲伤之感,吟出了李白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把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诗文中的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赢得了听众的热烈地鼓掌,气氛达到了高潮。

他用借鉴手语的独特的表达方法舞诗,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戴老师完全是可称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他的吟诵加入了自己对古诗的独特感悟,引用得出神入化,把我们自然地带进了诗境之中。

他对古诗的歌唱韵味十足,扣人心弦;他对古诗的所作的肢体语言的阐释,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通过形体语言把古诗的意思解释得清清楚楚,让学生真正学会了这首古诗。

  在课后,戴老师又给我们介绍了古诗的教学方法:

  1、读-----唱-----吟

  2、千篇一律

  3、依字行腔

  戴老师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读,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

咏,歌也,吟,呻也。

在高声朗诵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人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但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一种诵读方式。

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

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并由于当时当境和个体性情而赋予其鲜活的生命”,达到“虽复现而却不落陈腐”的境界。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怎么吟?

戴老师说,半读半唱即为吟,即按照唱的韵律,用读的语调,把古诗诵读出来。

传统吟诗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十分陌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难度。

戴老师通过先读,再唱,为吟打好基础;再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孩子们从模仿开始,逐步了解和掌握吟诗的方法,从而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

  戴老师说:

“吟诗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诵曲来吟,也可以按照统一的调来吟,可千篇一律,亦可一篇一律。

让学生在舒缓的韵律中,吟一吟,既能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还能深入品味诗句,积累语言。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戴老师在讲座中还与我们交流了如何培养学生们学好古诗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那就是多背,每天背诵两首,这样正如古人所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戴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班一个叫吴与伦的孩子因为要参加学校的背诵古诗词大赛而写的一首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这样写的:

回了家,做完作业,干什么?

背宋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背宋词。

砌成此恨无重数,因为我要背宋词。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要背宋词。

君子坦荡荡,小儿背宋词。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背宋词。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背宋词。

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背宋词。

12月20日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在我县实小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看似简简单单的课堂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由衷地对于老师肃然起敬。

于老简单的授课方式就如同“茉莉”,平淡无奇,却又持久留香。

   于老教学方法简便看似平淡无奇,却是那么的扎实有效。

教虽无定法,但贵在有法。

朗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于老师这堂课教学的主旋律就是朗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提高。

当学生读得不正确、不流利时,于老师总耐心地让学生反复读;当学生读得没有感情,语气、语调、语速把握不准时,于老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细心的去设计语境让学生感悟、体会,读出文中感情。

在于老的课堂上我感受了学生在成长在进步。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于永正老师面对这么多人,敢于放下了一个老师的身份,不惜扮演文中幼稚的孩子,而让学生演文中的妈妈,台上和一个小女孩分角色扮演妈妈和女儿的对话。

他的一颦一笑,一个手势显得那么自然,他完全沉浸在文本当中,就连那个女孩子也被他带到了文本之中!

下面不时传来听课老师的笑声,我情不自禁被台上这位白发苍苍老师的幽默诙谐所打动。

课堂上他和孩子们融入一体,引导读书显得那么轻松自如,孩子们同时被这位幽默有趣的老师吸引,读得也一次比一次入情入境。

于老师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练读。

于老师以绘声绘色的范读,生动自然的表情,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学生走近文本,流露出“有生气”、“兴高采烈”的表情;读着读着,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到了爱如茉莉。

总之他读什么像什么,有一个大家就评价于永正老师说:

“于永正装狗像狗,装猫像猫。

”虽然是调侃之言吧,但是充分赞扬了于永正丰富的读功。

   

课后于老师做了《写好语文教师这本教科书——谈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语文素养》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小学语文教师应向学生做到“三个敢于”。

一是语文老师要敢于向学生说“看我写!

”二是语文教师要敢于向学生说“听我读!

”三是语文教师要敢于向学生说“跟我说,跟我做!

语文老师要敢于向学生说“看我写!

”主要说的是语文教师要练就一手漂亮的字。

人们常说,字是人的门面。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如此,它是我们的第二张脸。

除了练一手好字以外,在进行每一课的教学之前,都要把本的生字和要板书的内容认真书写,每一个字都要练到,哪怕是附板书的一个字,一个标点。

老师要起好示范作用,而且要敢于在课堂上向学生说“看老师写”!

语文教师要敢于向学生说“听我读!

”主要说的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朗读。

于老师说,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读得好,文章就成了老师的了。

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拿到文章后要能“一眼看穿”,要能读懂读透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拿到文章还要“一见生情”,通过读文,能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老师要反复练习朗读,自己自己要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在上课时,语文教师要敢于向学生说“听我读”!

语文教师要敢于向学生说“跟我说,跟我做!

”这主要指的是,语文教师要练就过硬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习作教学中,要力求使自己的语言规范,有示范性,有启发性,要敢于写下水文,敢于向学生说“跟我说,跟我写”!

总之,打铁还得自身硬,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和语文素养,才能适应性语文教学新的发展需要!

虽然于老师的课结束了,但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探究也没有结束……老师们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次观摩研讨的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最近我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思考、新做法,我报告的题目是——《阅读教学:

指向文本秘妙》。

我不知道老师们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我想,您的目光可能会聚焦到“文本秘妙”这个字眼儿上。

什么叫文本秘妙?

文本秘妙和阅读教学有什么关系呢?

一、发现文本秘妙

好的,带着这样的疑惑和期待,我们先来解剖一只“麻雀”吧。

什么叫文本秘妙呢?

我们看这篇课文——

长城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方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

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

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

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

为什么?

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

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那么,这篇课文究竟隐藏着哪些文本秘妙呢?

我觉得,“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

见闻;后写什么?

联想。

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

没了。

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

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

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秘妙的。

“章法”是它的第二个秘妙。

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

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大家看,第一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二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第三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还写长城吗?

不写了;写什么呢?

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势上看,这都是一种转折、转换。

第四段,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这里,“合”起到一个总结、提升的作用,“伟大的奇迹”正是点睛之笔,文眼在此。

“语言”是它的第三个秘妙。

《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

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哦,“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

“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

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

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

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

不行。

“走”不庄重,不敬畏。

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

肃然起敬。

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

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

你踩的是谁呀?

是我们的长城啊!

“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

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你摸谁呀摸?

行吗?

不行。

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

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

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

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基调”是它的第四个秘妙。

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之外,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的,不曾出现一个叹号。

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

其实,文中有些语句是可以改写成感叹句的。

譬如: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可以改为“远看长城,它多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再譬如: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可以改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

”还譬如: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可以改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

”三个叹号一加,感情似乎变得强烈了,但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却因此被冲淡、被破坏了。

说白了,还是作者对长城的情感态度问题。

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就这样默默矗立了数千年,坚强、刚毅、庄重,它不需要任何人扯着嗓子喊“来看啊!

快来看啊”,这叫“吆喝”,是小摊小贩的行为。

长城的静默,才能显出它的雄伟和恢弘。

因此,文本这种情感基调是最切合长城的特征的。

“顺序”是它的第五个秘妙。

它的宏观顺序当然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我们看:

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

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

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

“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

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句法”是它的第六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秘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

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

“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

精确,精准。

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

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

再看第二个特点,“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

哪里是“还原”呢?

“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

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

还原以后呢?

比较。

“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

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

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所以说,长城不是条石筑成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长城”是它的第七个秘妙。

我不知道各位对长城之长是如何理解的,“长城”的秘妙不在“城”,因为城到处都有,而在“长”。

事实上,长城之长即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而无论是空间之长还是时间之长,我们可能都缺乏充分的解读。

比如“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是写长城的空间之长。

我们以为长城只有一万三千多里,其实错了,长城从战国时候开始修,修到秦,修到汉,修到唐,修到宋,修到明,康熙不再修长城了。

前后一共修了多少呢?

十万多里啊!

纵横十万里,这是空间之长。

还有时间之长,长城是古代修筑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来修筑一道军事防御设施。

上下两千年,这是时间之长。

所以,长城之长,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奇迹”是它的第八个秘妙。

都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那么,奇迹体现在哪儿呢?

第一是它的“气魄雄伟”,“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写出的正是这种气魄。

第二是它的“构造精巧”,细细研究长城的构造,我们发现,垛子就像盾牌一样可以躲避敌人的进攻,瞭望口可以安全地观察敌情变化,射口可以用来放箭射敌,城台则可用于屯兵,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看似简单的设计,实则具备观察敌情、攻击敌人、躲避进攻、互相支援等多种军事防御功能,可谓匠心独具、举世无双。

第三是它的“施工艰难”,完全凭人力在陡峭的山岭上修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不可谓不艰难。

第四是它的“工程浩大”,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1周多。

“图腾”是它的第九个秘妙。

编者为什么选《长城》?

《长城》被放到“世界遗产”这个主题单元当中,而且是作为第一课出现的。

很显然,长城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工程。

那么,长城是什么?

是文化遗产。

从文化的角度看,“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图腾。

那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我的中国心》中,不是有“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歌词描写吗?

《长城》一文的开头,用长龙比喻长城,显然也有深意在。

长龙长城,既有形似更有神似。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先民诗性智慧的创造。

长城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绵延和积淀,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凝聚人心、有别外族的又一个文化图腾。

这种神似,才是更加本质的东西。

试想,将长城比作“长蛇”、“巨蟒”又会如何呢?

“主题”是它的第十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主题是什么?

怀古,睹物思人。

余秋雨先生指出:

中国传统文学的最大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过秦论》是怀古,《阿房宫赋》是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是怀古,《甲申三百年祭》也是怀古。

作为一种文学传统,我们同样在《长城》一文中看到了它的印记。

当然,《长城》的怀古已经有了现代人的视野和观念,那就是——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对《长城》的文本秘妙我做了上述分析,一共拈出了10条。

当然,细究之,肯定不止10条的。

现在,通过解剖麻雀,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文本秘妙是什么”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概括了。

那么,什么是文本秘妙呢?

从表达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我们平时在阅读中,常有这样的体验:

哎呀!

这个不正是我想说的吗?

他写的怎么跟我心里想的一模一样啊?

但是,我却写不出来。

因为,个中秘妙非我所能知、所能会。

从接受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与存在。

完全熟悉的文字表达不是秘妙,完全陌生的文字表达也谈不上秘妙。

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你找到了秘妙的存在。

从比较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

注意,是这个文本独有的个性,个性越鲜明,秘妙越精彩。

从语言的角度看,文本秘妙就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言创造和价值。

文本秘妙是一种语言的创造,不管是怎样的秘妙,一定栖身于不朽的文字中。

二、确立语文核心价值

但是,问题又出来了。

啊呀!

这么多的秘妙,你叫我怎么办呀?

难不成“饭馆里端菜——和盘托出”吗?

那也得看看这是一桌怎样的菜呀,满汉全席,饕餮大餐。

别说学生吃不消,咱做语文老师的又有几人吃得了呢?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又非常棘手的问题。

文本秘妙解决了文本“有什么”的问题,但是,“有什么”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转化为“教什么”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本秘妙进行深入处理和加工,哪些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哪些可以暂时悬置起来,哪些可以相互整合为一个独立组块?

这就是我紧接着要讲的“确立语文核心价值”的问题。

关于“语文核心价值”,郑桂华老师在《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一书中有过独到而精辟的阐释。

她指出:

“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比如科学普及价值、社会生活认知价值、思想品德养成价值、生活能力指导价值等,一句话,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甄别和筛选各项文本秘妙中的“语文核心价值”呢?

第一,看一看这个秘妙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什么叫语文的特征呢?

语文通常被看做一个名词,语文就是语言文字。

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特征”中的“语文”一词,不妨把它看成一个动词,就是“用语言文字去表达”,就是言说、书写。

如果我们从动词的角度来看语文,就能准确地把握“语文的特征”了。

明白了语文的特征,我们回头来看一看《长城》的10条文本秘妙。

第一条是“结构”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二条是“章法”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三条是“语言”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四条是“基调”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五条是“顺序”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第六条是“句法”的秘妙,语文特征明显。

第七条是“长城”的秘妙,涉及对长城之长的理解,属于内容和涵义层面的秘妙,语文特征不明显;第八条是“奇迹”的秘妙,涉及对“奇迹”内涵的解读,语文特征不明显;第九条是“图腾”的秘妙,涉及长城在文化精神层面上象征意义的解读,语文特征不明显;第十条是“主题”的秘妙,涉及对“怀古意蕴”的现代阐释,语文特征不明显。

通过上述分析和判断,我们可以把后面4条秘妙先拿掉。

第二,看一看这个秘妙有没有文本的个性。

所谓“文本的个性”,就是在同类文本中,这一秘妙是否属于这个文本独有的特征,就是文本的“这一个”。

这种个性化的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就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

我们来看一看剩下的6条秘妙,它们都有着明显的语文特征,但是,哪些是这个文本特有的个性、哪些却是同类文本共有的特征呢?

第一条是“结构”的秘妙,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据我所知,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文章不少,比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其中就有不少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但这只是局部的、语句的写法,而非全部、整体的写法。

因此,在整体上采用“先写见闻后写联想”的结构方式,确实是《长城》文本独有的个性。

第二条是“章法”的秘妙,起承转合,章法极其严谨、整饬,这在散文中是极其罕见的。

倒是古诗中,尤其是七绝中经常看到这类章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