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10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习观与使命感Word下载.docx

学英语也不例外。

各种年龄段的学生都认为学单词应该每天成百成千地学,很有大跃进的气概。

我们家长更是有这样的期望。

市面上的学习书和学习班也都迎合这种心理。

我们看到无数以各种方法编排的词汇手册,就连儿童也有自己的词汇手册,比如把单词编成中英夹杂的顺口溜。

英语班都做出各种吓人的承诺,这里就不举例了。

因此,作为一个英语老师,要想改变大家的学习方法,哪怕只是学单词的方法,都是很困难的,因为实际上你要改变的不只是方法,而是态度和观念。

所以最终我发现,传授学习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扭转学生和家长的学习态度、学习观念。

不肯去改变方法,就是因为很多人的学习动机有问题。

我们究竟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的?

我们把学习当作一个什么性质的事情?

我们期望通过学习得到什么?

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上学校?

为什么学英语?

假如你或你的孩子继承了两亿美元的资产,你是否还学英语?

你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学?

为了父母而学习?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人为了自己而学习,现在的人为了给他人看而学习。

孔子的这个“今”可以一直持续到今天,因为今天仍然有很多人的学习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看。

很多孩子是在为了家长而学习。

他们可能并不觉得学校的课程多有趣,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父母这么辛苦养育自己,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只有好好学习,拿好成绩向父母交代。

我猜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一定不在少数。

这样的学生甚至可能是好学生,可能有好的成绩,就像我中学时一样。

但是他们不会有后劲,学到的东西也不会真的变成自己的——因为当初就是为别人而学,就是要交差而已,要的就是那个分数,并不是知识和能力。

我也不例外。

后来回想中学时学的很多历史、地理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尽管当时背得连哪句话在哪页的哪个位置都能记得。

为父母而学习的学生,很容易对学习缺乏责任感。

要交差和自己真想学,那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前者重结果,希望速战速决,最好早点收工,好去做别的。

自己真想学的人,他就会享受学习的过程,会不知不觉学了很久都忘了时间。

缺乏责任感的感觉我们大人并不陌生。

我们大概都做过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那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在浪费生命,是在替他人卖命,所以你会觉得每出一分力气都不太情愿,会觉得一切都是苛求,都很过分,因此也就很容易心生不满和怨气。

总之,就是总有受害者的感觉。

这种状态有很多恶果。

首先,对学习缺乏责任感会引发种种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当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次,缺乏责任感就没有主动性。

这样的学生缺乏目标、或者他的目标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主动制定的。

他也会懒于去规划、去思考、去总结反省,更谈不上去做任何额外的探索和其他工作。

现代教育理念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张“自主学习”。

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就连老师也只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施与者。

学习的过程贵在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再自己总结、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

即便只是为了记忆知识,最好的办法也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整理资料,这会比让学生抄现成的笔记更能留下深刻且持久的印象。

更何况多数时候,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去分析去研究,得出自己的心得和结论。

这样,学生的收获就不仅是了解知识,更是提高了技能,培养了学习能力。

我在国外接触过很多学生,其中一些小学生对学习表现出的责任感让我印象深刻。

听他们谈论自己的学习,那语气完全是像大人在谈论自己的工作。

我们都听说过国外学校课程是什么样的,所以想必大家都会理解这种责任感。

后来我回国教英语时,有学生来问课程,常有人会懒懒地惊呼:

“还得复习啊!

”——大概他们指望老师应该会发功!

说到这里,有人早就在想了:

你得看看国情呀,我们是在中国,是应试教育,我们是这样的教育体制!

现在的教育体制自然是问题很多,但是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总是抱怨并没有太大意义。

我觉得我们也真的不应该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应试教育上。

考试本身并没有错,考试是必要的检测手段。

关键不在于考试,而是我们对待考试的态度,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动机。

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应试教育上,这本身就是缺乏责任感的想法,是受害者的思路。

我们的这种想法已经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了。

孩子很自然地会这样想:

教育体制这么糟糕,你怎么能指望我成绩好?

那么最初,是谁让孩子有了为父母学习的想法?

是家长。

很多家长的口头语就是:

“你给我好好学习!

”。

家长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插手孩子的学习。

在课外补习班,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会替孩子做笔记。

回家家长陪孩子写作业。

考前跟孩子一起复习。

所以孩子从小就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觉得自己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家长们会想,你不看着他,他就学不好啊,作业也写不合格啊。

那么,让我们回想一下孩子是怎样学会走路、学会自己吃饭的吧。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已经保护过度了(包括我在内),现在正是该吸取教训的时候了。

孩子的这些成长环节,道理都是相通的。

学会自主学习,其意义远远大于做好某次作业。

妈妈们还经常以“情感绑架”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

你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我!

”结果孩子就明白了自己是在为谁而学——为了妈妈!

孩子再大一些时,家长会为孩子的升学而操尽了心。

家长们不惜调动一切资源去找名师补习、去搬家或交赞助费以便能进好学校。

家长们为了升学所付出的代价会给孩子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孩子从中得到的结论是:

学习成绩很重要,可以决定未来一生的成功幸福;

学习全靠外界环境和资源,这是我无能为力的事;

我欠爸妈很多,因此我有义务达到他们的期望。

由此,孩子会更不相信个人努力的意义,学习也更不是自己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但我们常把独立性局限于生活能力,而忘了学习方面的独立性。

或者我们没有忘,只是不敢去放手。

当然家长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所谓放手,就是要给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怎样把握好这个尺度,怎样明着放手、暗中掌控,这些技巧就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摸索。

这是比凭着自己的性子去管教孩子要更有难度的。

其实很多有心的家长如果在其他方面的管教都很有办法,那么这些有效的办法同样也适用在学习上,比如遇到问题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想出办法;

比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方案和计划,自己监督并调整,而不是替孩子做了;

在课外少让孩子上补习班,多给孩子看一些课外书(中国孩子的阅读量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或者多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自主性的任务,比如学习国外的一些教学方法,让孩子去做一些专题研究报告等等,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很多家长都看过“虎妈”的事迹。

她的一些做法过于极端,没有推广价值。

但是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她为了孩子学音乐,自己几乎自学成了音乐理论家。

后来孩子改学网球,她又偷着自学网球(这种学习能力说明她所受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这种学习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家长不应该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更何况我们现在是那么的不信任学校教育。

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自己变成半个教育专家吧。

我们只要少逛点街、少上点网,就有希望做到这一点,因为教育学并不是很艰深的学科(并没有轻蔑教育学的意思)。

我们与其把时间都放在陪读上,或者只是在知识上给孩子辅导,不如自己学点教育学,了解现代教育理念。

只有我们刷新自己的观念,我们才不会继续沿用自己当年学习的方法,才有可能开发出适合自己孩子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家长自己有了高度,才能有勇气、也有办法对孩子去放手。

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让孩子开动起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的内在动机

学习的外在动机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学习。

这个有很多:

为了考试、为了具备各种技能以便将来找工作、为了出国留学、为了让家长满意,等等。

外在动机当然很有用,它能给我们设定时间限制和硬性标准,让我们有个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也有了一定的压力。

它能提醒我们去自律。

但是外在动机的动力很有限,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必须要去学,那他的学习效率不会很高,结果也不会太好。

优秀学生需要一个更强劲的马达——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就是你为什么真心地想去学习。

就像前面说过的,当你有了两亿美元之后,你是否还要去学?

这时你是为了什么而学?

我认为,在整个小学阶段、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者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具有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并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一个人可以受用一生的,这体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当然,目前学校的很多做法似乎正好相反,这暂且不多说了。

如果我们家长认识到了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就应该更加重视这两方面,有意识地去开发、去弥补不足。

究竟为了什么而学习呢?

我们也可以想出很多:

为了兴趣、为了开发智商和情商、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开阔眼界、为了提高各种能力、为了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了体验自尊和自信、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自我、为了能欣赏美、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品格、为了做一个更好的人、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少生气更快乐更幸福、为了有更强的受挫能力以面对人生的种种逆境、为了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

看,学习的好处真的很多吧!

我一口气列出了这么多,每个家长也都可以继续补充上更多条理由。

我所列出的内在动机要比外在动机多得多,可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在多数时候都是被外在动机所左右,我想这也就是学习效率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家长们每日所操心的种种事情:

孩子是否抓紧学习时间、作业和考卷都完成得怎样、预习复习没、有没有学习计划和所谓的错题本、课堂听讲效率高不高、老师的好坏、有没有权威的或名校的辅导资料、补习班教学质量如何、同学的影响、学校的学习气氛、自己对孩子抓得紧不紧,等等,所有这些事情,其实都不是最要紧的。

最关键的事情是:

帮孩子找到学习的内在动机!

怎样能给孩子内在动机?

这又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先从兴趣说起。

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

学习的最基本的兴趣来自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大概都记得自己上学时,第一次拿到新课本时的兴奋感觉。

现在的课本比起我们当年的教材,更生动更有趣。

如果孩子们缺乏兴趣,那多半是因为我们以不恰当的方式让孩子在课本上耗费了过多的精力。

如果家长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适合的课外读物,并适当引导,允许孩子自由探索,那也就是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除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很大程度上,兴趣还来自学生的成就感和信心。

即使学习内容有些枯燥,如果学生经过努力,迎接了挑战,最终有了进步,那么这种成就感就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兴趣。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人们高兴常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

而对于很多学科来说,就像学英语一样,我们要遵循在旧知识的边缘去扩充新知识的学习规律,也就是要循序渐进。

由此想到现在盛行的超前学习的风气。

现在是幼儿园学小学课程;

上了小学就要每个假期都提前学下学期课;

中考后要学高中课;

高考后要学所谓的“大学预科班”……不知有没有给本科生提前学硕士、博士课的培训班!

我清晰地记得,初次看到高考后有人打出“大学预科班”广告时,我惊讶之余,明白了那些习惯于步步超前学习的孩子们现在已经长大了,已经上了大学了。

我当时感慨,假如这些长大了的孩子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如此没有信心,那么这个大学上不上又能怎样?

其实,如果学生主动去超前学习,那本是好事,说明他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

问题是,现在的超前学习多是出于形势所迫,是被动的,是家长安排的。

这种做法体现的是信心的缺乏——不相信自己按照正常的进度能取得学业成功,还有恐惧心理——害怕别人都学,自己落伍跟不上。

孩子们吸收着这些心态去成长,总不是好事。

家长们可能还是要想,不超前学习,真的赶不上啊!

其实我们应该换一换思路。

我们要看到,在很多情况下,超前学习直接扼杀了学习兴趣。

学生会由于课程难而没了兴趣,会由于重复学习课本而没了兴趣,并且还会由于没有时间去接触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没有时间去独立探索而没了兴趣。

为了提前学课本,为了怕赶不上,我们付出了过大的代价——丧失学习兴趣。

我们设想一下,在孩子宝贵的假期和课余时间里,有多少有意义的、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啊!

而当新学期开始,当他面对全新的课程时,他又该是怎样的全力以赴啊!

放下对成绩的执着

影响学习兴趣的,除了被动的超前学习,还有其他方面,比如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

很多家长并不觉得过分关注成绩有什么不对的,因为他们在心里的真实想法就是:

学习不就是为了成绩吗!

学习当然不是为了成绩!

很多时候我们把考试和成绩当成了目标,根本就忘了其实它不过只是路标而已。

考试只是检测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就好像量体温不是治病。

在学习的道路上,如果我们只盯着路牌,拿路牌当终点,那我们自然走不到哪里,走不了多远。

如果我们忘了学习的种种深远的意义,以为成绩就代表着一切,那么我们不仅会学得没趣,我们的成绩也不会太好。

关注成绩,就把学习变成了一个十分无趣的事情。

做任何事情,如果功利心太强,那你慢慢都会变得讨厌它,觉得它是任务,不论你原本多么喜欢这件事。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家长和老师和教育专家在谈论高考。

画面上,包括专家和主持人在内,都认为一旦高考失利,那么十年寒窗苦读就都白费了。

我看得目瞪口呆。

难道说十年的教育,如果没有高考成绩,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

我们会认为一个幼儿园文化水准的人同高中毕业的人是一样的吗?

十年的学习一定是“苦”的吗?

没有乐趣吗?

很多出国的人都感慨,外国人送孩子上学时嘱咐的话不是“好好学习”,是“Havefun!

我当时也听得很不习惯,后来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文化差异。

我们即便是乐也是“以苦为乐”。

很多孩子恐怕都难以想象学习原本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

我们没有真正体会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我们都记得,孩子在幼儿时是多么喜欢学习。

幼儿每天都在以极大的热忱在学习:

学吃饭、学说话、学扫地、学剪纸、学浇花。

我正写这些时,忽然发现女儿没动静,出去一看,她正在卫生间里拿着抽子试图疏通坐便——当然坐便没堵。

淡化考试和成绩,帮助孩子慢慢看到学习的乐趣,恢复对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家长能给孩子学习方面的最大帮助。

要放下对成绩的执着,这不仅因为对成绩的过分关注会损害学习兴趣、会掩盖学习的真正意义,更因为成绩真的并不重要。

我们都知道,决定成功和幸福的因素有很多:

智商、情商、财商、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优良品德、时机和运气,等等。

所以我们很清楚,考试里的那些知识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说可以不好好学那些知识,而是我们不要让掌握这些知识占据了孩子的全部时间和精力。

我们要给其他的事情留出一些空间来。

比如说,我们要重视对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知识掌握得再多,也是死知识,也难以在实践中用得上,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好的变化。

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只是对艺术家或发明家有用,而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

能否有创造性地去工作、去解决问题,这是体现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所在。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世界不是知识和技术的世界,而是创造力决定一切的世界。

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怎样去培养?

我们可以想出很多办法,比如阅读、科学实验、艺术创作、写作、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搞发明,等等。

除了这些有目的的活动之外,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是随时都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

孩子在做白日梦时、在恶作剧时、在闲逛游荡时,都可能是在发展他的创造性头脑。

我哥哥小时候就是个顽童,喜欢恶作剧,跟我相比,堪称作恶多端。

他的恶作剧里体现了无尽的创造力。

现在他给创造力找到了好的发挥的渠道,就做出了成绩。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专家表示,对想象力的发展来说,自由是最重要的因素。

自由包括时间上、空间上、行为上、思想上等多方面的自由。

而我们的孩子大概这几方面的自由都比较缺乏。

比较明显的就是,孩子们太忙了,没有丝毫自己的时间,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而往往正是在这些被我们认为是浪费了的时间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展。

同时,我们家长对这方面的重视也不够。

在大家的眼力,跟成绩相比,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巨大的奢侈。

其实家长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曾在一本书里看到对国外的“发散测试”的介绍。

这类测试有这样的题目:

“请写出下面物体的不同用途:

1、砖块。

2、毛毯。

”家长可以现在就拿出纸和笔,看看能写出多少条来。

一位中学生给每样东西都写出很多条用途,其中有的实际,有的像恶作剧。

比如关于毛毯,有“可以点燃,用烟火来传递信号;

可以接住从失火的大楼里跳出来的人”这样的回答。

而另一位智商很高,被认为是天才的中学生,却每样东西只写出了一两个用途。

作者在这本研究天才与成功的书里这样评论:

“他们两个谁更有才气,谁更可能成就一番伟业,谁更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显然是前者。

作者接着总结道:

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既可能来自哈佛大学这样的顶级名校,也可能来自其他的二、三流大学。

由此又想到现在家长们重视成绩,其实并非真的重视知识,而是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

我们坚信这样一个思路:

好学校就意味着更好的学校,意味着更好的未来。

争取好学校没错,但是如果把未来的赌注都押在好学校上,那就把劲使偏了,最后的结果也会走样的。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更关注个人的努力,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

过于强调外界环境,只会让孩子更不自信更不负责,也更容易自怜、抱怨。

其实年龄大一些的家长,只要看看同龄人的状况,就会发现每个人在学历、学校方面的出身,对成功和幸福的影响不是绝对的。

我认识的人中,有很多人毕业于很普通的院校,但是因为有着乐观的性格、较强的生活能力、或很好的社交能力,现在生活得也很不错。

当家长的因为爱子心切,很容易陷入眼下的成绩竞争中不能自拔。

如果我们能把孩子的成绩放在一生的背景下来看,想想究竟什么对孩子未来的一生有真正的意义,我们就会把成绩看得淡一些。

何况中国目前的考试制度和学校教育都有很多不足之处,好成绩常常不能反应真实的能力,好学校不见得就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我看到很多大家都争着要考进去的顶级中学,其实带给孩子的是更大的压力、对健康发育的影响、和扭曲的价值观。

有的学校甚至存在不科学的课程安排,比如有些名为外国语学校的中学,从初中开始就只重视外语教学,忽视其他科目。

学生从小就有了学习是为了将来出国读名校这样的观念。

等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几乎失去了参加高考的资格(因为很多科目没怎么学),只有出国一条路可走。

这些孩子没有受到全面的教育,也失去了更多未来的选择,这对付出巨大辛苦的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总之,只有当家长和孩子都能放下对成绩的执着,我们才能把注意力真正放在学习上。

学习的真正意义

除了兴趣,前面还列出了许多其他的学习内在动机,其实,那些也正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这些动机和意义或许不那么直接、不太容易量化、或者要很长时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往往得不到我们的重视。

孩子生活阅历有限,难以认识到这些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家长就有责任引导孩子去认识这些意义。

比如,我们与其告诉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挣大钱”,不如多把别人身上的好的品质归因于教育。

我们可以给孩子指出,周围的亲友或是公众人物,他们的幽默感、优雅的谈吐、迷人的魅力、对生活的热情和生活情趣、成功的事业和家庭的幸福,等等,都是受教育的结果。

我们可以改变对学习的功利性的态度。

少了功利性,记得学习的真正意义,我们就会对孩子的学业有不同的安排和规划。

现在的孩子,学龄前和小学时上了很多的兴趣班,孩子没有太多自由玩的时间;

五、六年级开始补习小升初;

上了初中,那些兴趣班烟消云散,大概只有琴童还在为了考级而练琴;

上了高中就立即开始为高考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孩子都更重视那些有功利目的的科目,而对于其他学习任务或活动,比如体育、音乐、文学、社会活动,等等,只要跟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就不够重视。

其实让我们看看那些“超级学生”都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在媒体上常看到对这些超级学生的介绍。

他们不仅成绩好,而且在艺术上或文学上或科学上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还常常是学校里的活跃人物,他们创办校刊、组织学生活动或社会活动。

他们为什么会做到这些?

难道只是因为天分或错题本?

这些学生往往从小就参与那些不带功利性的学习任务。

这些学习任务由于没有功利目的,所以往往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和责任感,能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学习管理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自然将在他们学习所有科目时都发挥作用,所以他们的成绩也就更好。

那些非功利性学习任务所占用的时间,其实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重要。

想一想,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他所浪费的时间和低效学习所耗费的时间可能要更多。

让孩子只围着功利性的学习任务转,只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看清学习的真正意义,目光短浅,缺乏主见,心理被恐惧所占据。

最近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在中考前,参加沈阳一所最好的中学的录取考试。

他家在辽阳。

过五关斩六将之后,他在最后一轮考核中以几分之差落选。

全家人都为此落泪。

我觉得他们对孩子学业教育的重心有些偏了。

我的一个中学好友,是大学教师。

她的女儿小升初考得好,考进的就是那所最好的中学。

初中阶段她学得很辛苦,据说基本上12点以前没睡过。

他们英语的阅读文章是大学六级、考研难度的。

举个例子,美国大选的时候,老师发下文章,按她女儿的话说,通篇只认得奥巴马和凯恩斯。

后来她女儿中考失利,只考上一所很普通的高中。

母女俩都为此消沉了好一段时间。

其实在我看来,她女儿现在的身体和心理都比初中时健康多了。

我的这个好朋友上学时跟我一样是好学生。

记得回国后刚跟她重逢时,她说她完全同意我的看法。

但是看到她在我办公室门外跟其他家长交流小升初补习经验的迫切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