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286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docx

东北三省四市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东北三省四市2017届高三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作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而言,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

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

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

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

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B.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C.《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

  D.“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人格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洞穿一切的眼光与视野。

  B.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

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通过学“诗”获得的。

  C.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D.君子知礼好礼。

与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相比,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更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B.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C.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D.无论在道德上迸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翠兰的爱情

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

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翠兰男人没了,自己带个女儿过,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

翠兰问为啥?

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

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

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

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

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

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

马成说是。

翠兰就说:

“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

”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

正犹豫呢,翠兰说:

“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

”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

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

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

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

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翠兰,翌兰。

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

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

“马成,马成,你昨天是不是去我家了?

”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

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

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

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

晓芳男人也没了,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

见是翠兰,就说:

“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

”翠兰说:

“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一会儿。

”马成也没细宄,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在地里碰见吴二婶。

吴二婶悄声问她:

“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

”翠兰说:

“二婶你可别乱说。

”吴二婶说:

“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去,谁不知道啊。

”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

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清楚。

马成说:

“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还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马成再也见不到她了。

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

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

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梁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

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

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把暖壶弄倒了,暖壶里的开水把小东的手烫伤了。

  翠兰赶忙抱起小东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

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

翠兰说:

“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把孩子的手烫成这样!

”说完,抱起小东就走。

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

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

小东说:

“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

”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

翠兰说:

“太晚了,你就别进去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

马成说:

“这孩子,真不懂事。

”翠兰说:

“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

”说完,又要关大门。

马成说:

“等等,等等,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

”翠兰说:

“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

”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

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以“翠兰对爱情的追求”为线索,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结尾处“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憧憬相呼应。

  B.文章写到翠兰到了马成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大声喊,四邻八舍都能听见”,这是翠兰有意为之,目的只是让晓芳听见并产生误会。

  C.“我的门,可不是那么随便进的”,翠兰这句话含义十分丰富,既表达了她要挽回自己颜面的想法,又暗示了马成要找媒人来求婚。

  D.这篇小说虽然没有宏大的主题,但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真实地表现了主人公翠兰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5.小说中的翠兰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6.小说中翠兰去马成家借镰刀,却遇到马成的儿子小东被烫伤了手。

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百岁科界泰斗 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

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

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

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

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

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

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仅仅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博士论文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曼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HighThinking,Low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

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张煦顺应通信科拄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

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

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

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

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

“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

  年逾八旬,对别人来说,这个年龄也许在颐养天年,张煦却幽默地说自己“八十尚不老,扰可登讲台”,坚持继续为学生们上课。

2005年,92岁的张煦还亲临学校的“饮水思源”BBS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谆谆告诫青年学子好好学习、热爱祖国、建功立业。

  (摘编自张文清《百岁科界泰斗,一牛赤子情怀》)

  【相关链接】

  ①1978年11月,离开他心爱的母校已整整22年的张煦终于调回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

上任后,他大胆地作了几项重要决策。

首先是将原来的“无线电系”改名为“电子工程系”。

其次,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

他一方面将基础比较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派出国外进修,另一方面着手自己培养研究生。

 (王延峰《百岁院士张煦:

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

  ②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煦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

半个世纪以来,张煦先后亲授近千名高级科研与教学人才,著述(译著)近900万字。

荣膺诺贝尔奖的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锟认为,张煦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不遗余力,被称为“中国通信界元勋”当之无愧。

(张光武《百岁院士张煦的故事》)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张煦在交大就读时,与到访的无线电领域的大师——意大利人威廉•马可尼有过一面之缘,这为他以后修身治学提供了长久的精神支撑。

  B.在美国学习通信工程学科的期间,张煦的博士论文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与他认真专注的求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分不开的。

  C.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张煦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从事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心。

  D.为资助生活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张煦设立了“张煦奖学金”。

自设立以来,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都不许谈恋爱。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张煦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几十年,能够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前沿,使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B.张煦在通信科技领域不只是关注理论研究,埋头教书,还把先进的理论技术送到各地工厂、企业,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

  C.1978年重新调回交通大学的张煦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培养师资,培育科研力量:

一方面派青年骨干出国进修,一方面自己培养研究生。

  D.1994年,已届八旬高龄的张熙出版了《信息高速公路》一书,被诺贝尔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高琨先生称赞为“中国通信界元勋”。

  E.本该顾养天年的张煦依然坚持著述,并继续登上讲台为学生们上课,甚至还亲临学校论坛与学生们在线聊天,不忘对学生们进行诚挚的教育。

9.张煦院士对其座右铭“勤奋思考,简单生活”的践行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令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天顺元年,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

“汝非肤所擢状元乎?

”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惊直,曰:

“彭公,真君子也。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

“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

“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

“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

”因力直之。

且曰:

“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

“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尅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牧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情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撰是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

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

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

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

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绝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绝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2)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

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荀子•劝学》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  ,  ,   ”。

(2)《行路难》一诗中,表现李白期望施展抱负,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自信的名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董卿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诗词名句脱口而出,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B.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受政治体制影响,文化领域经历了一场巨变,诞生了一批文化巨匠。

 C.近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艰苦卓绝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作了充分的铺垫。

 D.小错误不省思就可能酿成大错误,小腐败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大腐败,所以党员干部必须明白群轻折轴的道理,防微杜渐。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不拘泥于一格一态,以表达创新提升新闻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可以让新闻作品成为焕发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B.据报道,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首次完成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的任务,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C.现代新儒学力图客观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D.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书法在民族艺术家庭中独受亲宠。

长期以来, ① 是在世界的认同中, ② 在国人的民族情结里,它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艺术特色的。

 ③ 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学思辨、美学思想 ④ 人文情怀, ⑤ 在书法中获得了尽情的抒发和深刻的体现。

 ⑥ 可以说,在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之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书法能够更直接、更深刻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质和精髓。

 

A

不管

还是

因此

/

所以

B

尽管

/

甚至

因此

C

无论

还是

/

乃至

甚至

D

不仅

而且

因而

以及

/

①②③④⑤⑥

A不管还是因此和/所以

B尽管都/甚至都因此

C无论还是/乃至都甚至

D不仅而且因而以及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3个字。

(5分)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五年内使15个王要经济体失去710万个就业岗位。

那么,人工智能 ① ?

首先是从操作类工作开始,如芯片封装等高度操作化的工作已被替代;其次是索引类工作,这类工作虽然比操作类的更难替代,但是已经开始被部分替代,如笔译等工作; ② ,创新能力是人类智力皇冠上的明珠,但随着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节节胜利,我们可以大胆预测, ③ 。

21.下面是有关传统节日的调查图表,请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小敏因病错过了面试,与家人期望她从事的职业失之交臂。

她在认真思考后,对自己的未来重新做出了规划和设计,选择了自主创业。

她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由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后来与专业的写作团队密切配合,逐渐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写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35分)

  

(一)(9分)

  1.(3分)C  2.(3分)C  3.(3分)C

  

(二)(12分)

  4.(3分)B

  5.(5分)

  ①坦率直自,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