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340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7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化疗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疗药教案.docx

《化疗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疗药教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疗药教案.docx

化疗药教案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

化学治疗学、化疗指数、抗微生物药物、抗菌谱(窄谱和广谱)、抗菌活性(抑菌药和杀菌药)、耐药性的定义。

熟悉内容:

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抑制细菌叶酸代谢、抑制细菌核酸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了解内容:

耐药性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课时安排】

共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

一、化学治疗与化学治疗学

1.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应用药物对病原体(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简称化疗。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1)定义:

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一节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抗菌药(Antimicrobialagents)

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包括:

1)人工合成抗菌药

2)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

抗菌谱(Antibactericalspectrum):

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窄谱(narrowspectrum):

抗菌谱窄,如异菸肼

广谱(broadspectrum):

抗菌谱广,如四环素、氯霉素

抗菌活性(Antibactericalactivity);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测定方法:

(1)体内实验:

化学试验性治疗

(2)体外药物敏感实验:

临床重要参考。

局限性。

体外药物敏感实验:

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

抑菌药(bacteriostatics):

如四环素、红霉素等

杀菌药(bactericides):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甙类和氟喹诺酮类等

药物的抑菌与杀菌还和药物的浓度及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

衡量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评价的重要参数。

CI=LD50/ED50或LD5/ED95

一般规律:

化疗指数越大,疗效越高、毒性越低

例外:

青霉素对人几无毒性,但极个别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1/6万)。

抗菌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段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第二节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类抑制细胞壁粘肽交叉连结→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细菌膨胀变形→细菌破裂、溶解。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苷类抗菌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

多肽类抗菌药→与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

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

咪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3.3.抑制蛋白质合成:

氨基甙类:

抑核蛋白体70S始动复合物的生成

与核蛋白体30S的P10蛋白结合→翻译错误

阻止释放因子与核糖体结合抑制蛋白质的释放

抗菌药不影响人蛋白质合成,因人与细菌的核蛋白体不同:

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4.抑制核酸代谢:

利福平:

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从而抑制的mRNA合成

氟喹诺酮类:

抑制DNA螺旋酶→抑制DNA合成

5.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TMP(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抑制DNA、RNA的合成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Resistence,抗药性)

细菌对药物敏感度↓或消失导致该药的疗效↓或消失。

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高达90%。

耐药性的逐渐增加是影响疗效的严重问题!

1.细菌细胞壁外膜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存在特异通道与非特异通道,当通道的机制通透性↓→耐药。

(1)细菌孔道蛋白质组成、数目、功能改变:

如G-杆菌对氨基甙类耐药

(2)产生新的蛋白质堵塞孔道:

如细菌对四环素耐药

2.产生灭活酶

(1)水解酶:

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

(2)钝化酶:

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的OH、NH2上,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如G-杆菌对氨基甙类耐药

3.靶位改变:

药物与靶位亲和力↓:

如β-内酰胺类与PBPS结合↓

靶位结构改变

a)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PBP2

(MRSA)

b)链霉素:

P10蛋白改变

c)利福平:

RNA多聚酶β亚基的改变

4.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代谢拮抗物↑:

如对磺胺类耐药的细菌产生大量的PABA

第四节抗菌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二、预防应用要有严格指征

三、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1联合应用目的:

1)↑疗效

2)延迟或↓耐药菌出现

3)扩大抗菌范围

4)↓各抗菌药剂量

5)↓各抗菌药不良反应

2联合应用的指征:

1)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慢性感染

4)为了↓药物毒性反应

(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5)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3联用抗菌药的结果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

繁殖期杀菌剂:

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

静止期杀菌剂:

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

速效抑菌药:

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

慢效抑药药:

如磺胺类

4联合用(体外与动物试验)结果:

1+2:

协同(增强)

1+3:

拮抗(可能)

3+4:

相加

1+4:

无关或相加

四、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1、病毒感染

2、病因或发热不明原因

3、局部感染

4、剂量、疗程

5、常规使用广谱抗菌药或新上市药

五、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肾功能损害:

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宜↓量和/或↑给药间隔时间

避免使用对肾有毒性的药物:

万古霉素、氨基甙类、两性霉素B等

【参考文献】

1.ChambersHF.2001.Antimicrobialagentsgeneralconsiderations.InHardmanJG&LimbirdLE.Goodman&Gillman’sthe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cs.(10thed.)NewYork:

McGraw-Hill.pp1143-1170

2.SmithD.G.G,AronsonJK.2002.Clinicalpharmacologyanddrugtherapy.(3rded.).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pp200-222

3.杨世杰主编.药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复习思考题】

1药物抗菌作用机制

2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3在肝肾功能不良时须避免或慎用的药物

4表示抗菌药物抗菌活性的指标

第三十九章-内酰胺类抗生素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天然青霉素的抗菌谱、体内过程及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

广谱青霉素类、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类的抗菌谱及临床用途。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

熟悉内容: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概念、-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及各类所包括的药物及其药名。

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各类所包括的药物及其药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发展趋势及各代特点。

了解内容: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影响因素及抗菌类型。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所包括的药物药名及其临床应用状况。

【课时安排】

共2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

-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

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非典型的-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分类、作用机制、耐药机制

一、分类:

(一)、青霉素类

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五类:

1.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青霉素V

G+细菌胞壁粘肽层:

能透过,有效;

G-细菌糖蛋白磷脂外膜:

不能透过;无效

2.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苯唑西林

3.广谱青霉素:

阿莫西林

能透过G+细菌粘肽层(适量)

易透过G-细菌外膜透

4类: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5类:

G-细菌青霉素:

美西林、匹美西林

(二)、头孢菌素

  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四代:

第一代:

头孢拉定、头孢氨苄

第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

第三代:

头孢派酮、头孢噻肟、头孢克肟

第四代:

头孢匹罗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

(五)、复方制剂

二、抗菌作用机制:

(1)与PBPS结合,抑制转肽酶,抑制粘肽交叉连结

不同菌种PBPS的数量不同,大肠杆菌有7种,

其中PBP1、PBP2、PBP3与其生长繁殖有关,

是本类药作用的靶位

(2)激活自溶酶活性

三、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

Trappingmechanism

改变PBPS:

亲和力↓;数量↑;PBP2a↑(MRSA)

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

孔道(porin)改变或缺失所致

药物外排↑

自溶酶减少

第二节、青霉素类

一、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G

为一有机酸

青霉菌培养液中的提出物

干燥粉末稳定

水溶液极不稳定

(二)、体内过程

po:

无效

im:

吸收快而完全,30min达血药浓度峰值,t1/20.5h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关节腔、浆膜腔、间质液、胎盘、肝、肾、肺、横纹肌、中耳液

脂溶性低,进入细胞内、房水、脑脊液较少。

以原形从肾小管分泌(90%)及肾小球滤过(10%)而消除

长效制剂:

缓慢吸收,作用持久

普鲁卡因青霉素:

40万U,维持24h;

苄星青霉素,120万U,维持15天

(三)、抗菌作用:

强、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杀菌

1)大多数G+球菌:

溶血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2)G+杆菌:

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炭疽杆菌

3)G-球菌: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4)少数G-杆菌:

百日咳

5)螺旋体、放线杆菌

(四)、适应症:

首选:

敏感G+球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

常用:

 大叶性肺炎、破伤风、白喉、钩端螺旋体、梅毒、心内膜炎、敏感的葡萄球菌感染、流脑、梅毒、钩瑞螺旋体病,回归热

(五)、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2.赫氏反应

 3.其他

过敏反应:

最常见

过敏原:

  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青霉烯酸降解产物;6-APA高分子聚合物

表现:

轻:

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

重:

过敏性休克。

发生率1.0/万

死亡率0.1/万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可口服,吸收不好)

2.耐酶青霉素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氟氯西林(flucloxacillin)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苯唑西林(oxacillin)

3.广谱青霉素

特点:

    广谱

    耐酸

    不耐酶

   如:

莫西林、氨苄西林等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

阿洛西林(azlocillin)、

芙苄西林(furbenicillin)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特点:

(1)广谱

(2)对绿脓杆菌有效

(3)不耐酸

(4)不耐酶

 

 

适应症:

   主要用于G-杆菌感染(绿脓杆菌除外)

    严重者应与氨基甙类合用(对伤寒、副伤寒疗效与氯霉素相似,复发少)。

  

一、抗菌机制

1.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抑制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

2.激活细菌自溶酶。

二、抗菌类型及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穿透屏障

2.酶水解屏障

3.和PBPs的亲和力

三、细菌耐药机制

三、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

头孢菌素结构

一)、体内过程:

多数药物要im、iv,少数药物可po(头孢氨苄,头孢克罗等)

im,分布广泛

第三代药物在前列腺、脑脊液、房水的浓度能达到有效浓度

t1/2短:

0.5~2h,但头孢曲松t1/2为8h

二)、不良反应:

过敏:

偶见过敏性休克,5~10%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

肾毒性:

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在大剂量时可能损害近曲小管,

静脉炎:

iv时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物

抗菌谱

对-内酰胺酶稳定性

肾毒性

临床用途

第一代

G+菌

部分稳定

较大

耐药金葡菌感染

第二代

G+菌、G-菌

厌氧菌

稳定

G-菌感染

第三代

G+菌、G-菌

厌氧菌、绿脓杆菌

较高稳定

尿路感染

严重感染

第四代

G-杆菌

较高稳定

替代第三代

用于G-菌感染

四、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常用药物:

头孢西丁(cefoxitin)

拉氧头孢(latamoxef)

亚胺培南(imipenem)+西司他丁→泰宁

氨曲南(aztreonam)

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阿莫西林→奥格门汀,+替卡西林→泰门汀

舒巴坦(sulbactam)+氨苄→优立新,+头孢哌酮→舒巴哌酮

三唑巴坦(tazobactam)+哌拉西林

【参考文献】

1.LevitonI.2003.Separatingfactfromfiction:

thedatabehindallergiesandsideeffectscausedbypenicillins,cephalosporins,andcarbapenemantibiotics.CurrPharmDes,9(12):

983-8

2.SandanayakaVP,PrashadAS.2002.Resistancetobeta-lactamantibiotics:

structureandmechanismbaseddesignofbeta-lactamaseinhibitors.CurrMedChem,9(12):

1145-65

3.杨世杰主编.药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天然青霉素的优缺点。

2.比较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何不同?

3.-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应用的药理学基础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

红霉素的抗菌谱、抗菌作用及抗菌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林可霉素类抗菌谱、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万古霉素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熟悉内容: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概念、所包括的药物及其药名。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作用及特点。

了解内容:

林可霉素类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体内过程。

万古霉素类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体内过程。

【课时安排】

共0.5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

红霉素(erythromycin)、麦迪霉素(medecamycin)、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

抗菌谱较广(与青霉素比),为抑菌药。

作用机制: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耐药性:

同类不完全交叉耐药,与-内酰胺类无交叉耐药。

临床应用:

呼吸道感染(替代)、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低

二、常用药物

1.红霉素(erythromycin)代表药

体内过程:

不耐酸、口服需用肠溶片及酯类化合物。

广泛分布于组织、体液中。

难通过血脑屏障。

主要经肝代谢,胆汁排泄。

临床应用:

呼吸道感染

软组织感染

幽门螺杆菌肠炎

支原体肺炎

不良反应:

局部刺激性

肝损害

伪膜性肠炎

2.麦迪霉素(medecamycin)

3.吉他霉素(kitasamycin)

4.交沙霉素(josamycin)

5.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

6.新一代大环内酯类

特点:

对流感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作用增强。

对支原体、衣原体等作用明显增强。

耐酸、生物利用度高、血药浓高、t1/2延长。

第一节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包括:

林可霉素(lincomycin)和克林霉素(clindamycin)。

抗菌作用:

抗G+菌、厌氧菌,抑菌药

作用机制: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不与红霉素合用。

临床用途:

急慢性敏感菌引起的骨、关节感染、需、厌氧菌引起的混合感染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伪膜性肠炎

第三节万古霉素类

含万古霉素(cancomycin)、去甲万古霉素(demethylcancomycin)、替考拉宁(teicoplanin)。

抗菌作用:

抗G+菌、厌氧菌,为杀菌药。

作用机制:

阻碍细胞壁合成。

临床应用:

青霉素过敏患者或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严重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严重为听力损害。

【参考文献】

1.GotfriedMH.2004.Macrolidesforthetreatmentofchronicsinusitis,asthma,andCOPD.Chest,125(2Suppl):

52S-60S;quiz60S-61S

2.WolterJM,SeeneySL,McCormackJG.2002.Macrolidesincysticfibrosis:

istherearole?

AmJRespirMed,1(4):

235-41

3.杨世杰主编.药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复习思考题】

1.请阐述大环内酯类的抗菌谱及作用机制?

2.万古霉素类与-内酰胺类在作用机制和抗菌谱上有何不同?

 

第四十一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理化性质、抗菌谱、抗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庆大霉素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熟悉内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概念、所包括的药物及其药名。

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在抗菌作用、不良反应及应用方面的特点。

了解内容:

多粘菌素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课时安排】

共1.0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

天然氨基糖苷类包括:

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icin)、卡那霉素(kanamy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西索米星(sisomicin)、新霉素(neomycin)、小诺米星(micronomicin)、大观霉素(spectinomycin)。

半人工合成氨基苷类包括:

阿米卡星(amikacin)、奈替米星(netilmicin)。

一、抗菌作用与体内过程

抗菌机制:

主要抗G-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为杀菌药。

①多环节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

②通过离子吸附作用,增加膜通透性。

体内过程:

胃肠吸收极少或不吸收。

蛋白结合率低,主要分布细胞外液碱性环境中作用增强。

主要经肾小球原形排泄(90%)。

在内耳外淋巴液中浓度高,t1/2长。

二、耐药机制:

1.产生钝化酶

2.改变细胞膜通透性

3.细胞内转运功能异常

4.作用靶位改变

三、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2.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包括:

前庭功能损害和耳蜗神经损害

3.肾毒性

4.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四、常用氨基苷类药物

链霉素(streptomycin)

临床应用:

①鼠疫、兔热病

②布氏杆菌病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

④抗结核

不良反应:

多而严重

①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②过敏性休克

③神经肌肉阻滞

④口周、面部、四肢麻木

庆大霉素(gentamicin)

抗菌作用:

G+(金葡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G-杆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

临床应用:

可与羧苄西林合用

①严重G-杆菌感染

②绿脓杆菌感染如心内膜炎

③原因未明的G-细菌混合感染

④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

肾毒性、前庭功能损害

卡那霉素(kanamycin)

抗菌谱、临床用途类似链霉素

妥布霉素(kanamycin)

抗菌谱、临床用途类似庆大霉素

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amikacin)

用于耐药菌株感染。

第二节多粘菌素(polymyxin)

抗菌作用:

多数G-杆菌尤绿脓杆菌,杀菌药。

作用机制:

多粘菌素游离氨基++G-菌膜磷脂磷酸根-→膜通透性↑

临床应用:

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局部绿脓杆菌感染、肠道感染或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

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神经肌肉阻滞、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1.ChambersHF.2001.Antimicrobialagents(continued)Theaminoglycosides.InHardmanJG&LimbirdLE.Goodman&Gillman’sthepharmacologicalbasisoftherapeutics.(10thed.).NewYork:

McGraw-Hill.pp1219-1238

2.SzkudelskiT.2001.ThemechanismofalloxanandstreptozotocinactioninBcellsoftheratpancreas.PhysiolRes,50(6):

537-46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氨基苷类的共同特点。

2.试述氨基苷类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第四十二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抗生素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

四环素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及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氯霉素类的抗菌谱、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熟悉内容: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的概念、各类所包括的药物及其药名。

多西环素在抗菌作用、应用及不良反应方面的特点。

了解内容:

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和氯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体内过程。

【课时安排】

共1.5学时,每学时4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四环素类抗生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