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463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x

高中语文2李白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2李白诗四首

“径庭”何义

2012年9月18日,《牛城晚报》第19版刊有《谷垒、苦累都是蒸菜》一文,第三段写道:

在邢台,那种野花野菜的蒸饭,有叫“谷垒”的,也

有叫“苦累”的,还有叫“枯缕”的音韵相近,含义径庭。

径:

门外小路;庭:

院子。

“径”与“庭”的距离较远,故用“径庭”表示相距较远、悬殊。

大相径庭: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鲁迅《集外集拾遗·田园思想》:

“虽然结果一样,其‘因’却大相径庭。

”“大相径庭”与“迥然不同”“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天差地别”等相近。

那种野花野菜的蒸饭,有叫“谷垒”的,也有叫“苦累”的,还有叫“枯缕”的,其含义应该是一样的,因为还是这种饭。

“径庭”显然把意思说反了。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高良槐

“对”和“粘”的规则

律诗的基本格式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这叫“对”。

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平仄也是相反的,这也是“对”。

然而第二句和第三句,从头两个字来看,平仄却是相同的,这叫“粘”。

律诗要求做到这种“对”和“粘”。

如果不符合这个要求,就叫“失对”“失粘”,就是毛病。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头算起,每两句称为一“联”,每联中的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粘”。

“对”和“粘”,看一句诗的头两个字,由于第一个字有时可平可仄,所以实际上主要以第二个字衡量“对”和“粘”的标准。

天姥(mǔ)   瀛洲(yínɡ)   剡溪(shàn)

渌水(lù)棹(zhào)木屐(jī)

殷岩泉(

yǐn)水澹澹(dàn)佯(yánɡ)

磐(pán)訇然(hōnɡ)晁衡(cháo)

商贾(ɡǔ)喘(chuǎn)芒砀(dànɡ)

“殳”读shū,是个会意字,金文的形体,上部是一支弯柄的兵器,下部是一只右手,

表示手拿兵器之意。

“殳”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殳”的字大都与打、杀、撞击有关,如“段”(“椎击”义)“弑”(“杀害”义)“毁”(“破坏”义)“殴”(“打击”义)等。

梦游天姥吟留别

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技巧】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2)“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衬托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还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反衬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使读者通过形象化的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了天姥山的雄伟。

2.【鉴赏诗歌的意境】

(1)诗人登上天姥山之后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诗中写洞内建筑陈设、仙人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等,突出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景象:

见到了海日、花、石、熊咆龙吟、云、水等景象。

“迷”“倚”“忽”等词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

作用:

为了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2)描绘这样的仙境:

美、富丽堂皇、热闹非凡、令人神往、神仙众多,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梦中仙境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3.【鉴赏诗歌的语言】

(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中“飞”“送”两个词有何妙处?

(2)“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3)李白很善于写七言古诗,这首诗以七言为基调,交错地运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的句子,请你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飞”“送”两词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2)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天门打开时的雄

伟声势充分地描写了出来。

“列缺”就是闪电。

在天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而天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

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3)①这种诗体的特点流畅自然,更适合于表现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②全诗为一条感情发展的脉络所贯穿,随着感情的起落,诗句有长有短,节拍有急有缓。

这样灵活多样的句法用在一首诗里,让人觉得浑然一体,非常协调。

4.【鉴赏诗歌的情感】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

这几句写了什么?

“世间……开心颜”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这几句写了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

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感叹世事虚幻无常,流露出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更多的是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

试分析“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作者的人生态度。

答案: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诗人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诗人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最后两句——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试比较李白的《行路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

①体裁都为古体诗。

②都创作于天宝三年以后,之前当权官宦对诗人谗毁打击,使他功业未遂,被迫离开长安。

③反映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唱出怀才不遇的心声。

④内容丰富、曲折,想象大胆,夸张新奇。

⑤都

是卒章显志。

不同点:

①《行》借乐府古题;《梦》是一首游仙诗。

②《行》借助象征手法表现抑郁心情;《梦》在衬托、对比中表现天姥山的高、奇,从而表现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③《行》在茫然、悲怜中充满信心,执着于未来;《梦》有些消极倾向,但更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哭晁卿衡

阅读《哭晁卿衡》,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情感】标题中的“哭”字在全诗中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2.【鉴赏诗歌的意境】揣摩“征帆一片绕蓬壶”的情境,体会这句诗的形象性。

答案: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

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

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

“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3.【鉴赏诗歌的技巧】谈谈“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

这两句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或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的评价,表达了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而亡就如皓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一样;后一句以景写情,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白云写得满脸愁容,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着晁衡的逝去。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

愁色满苍梧”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三句写的景物是“明月”“碧海”,这是借景抒情,用“明月”喻指晁卿,用“沉碧海”喻指其不幸遇难。

诗人选用“碧海”为喻体,似乎还有一种自我安慰的意味。

朋友海上遇难自然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但这碧波荡漾的大海能成为这位品行高洁者的最后归属,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第四句,写的景物是“白云”,通过拟人,让没有生命的天空也有了人的“愁色”,移内心难言之情于眼前所见之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丁都护歌

阅读《丁都护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技巧】

(1)“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看似无关题意,但却别有深意,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

(2)“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试分析句中用典的表达效果。

答案:

(1)商贾之多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形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了拖船劳役的繁重艰辛,渲染了环境气氛。

(2)李白借用吴牛喘月的典故,构建画面,巧妙点出炎夏酷暑的时令特征,使纤夫逆水拖舟的形象跃然纸上——烈日之下,挽着纤绳,喘着粗气,衣衫褴褛,弯腰曲背,一步一颠,挣扎行进在江边……用典效果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2.【鉴赏诗歌的意境】

(1)“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试分析句中“水”这一意象。

(2)“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请描述一下。

这两句又和诗中的哪句是照应的呢?

答案:

(1)诗人抓住“水”这一典型意象,突出地表现了拖船纤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

“不可饮”的言下之意是纤夫不可饮而饮之,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

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足见天热水浅,又交代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要原因。

(2)由眼前的拖船运石宕开一笔写到万人凿石,从更广的范围来揭示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苦役重负。

“万人”“无由达”而竟须达之,更把纤夫之苦推向了极端,突出表现了诗人极大的义愤。

照应句子:

拖船一何苦!

3.【鉴赏诗歌的情感】

(1)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纤夫”们的心情?

对这些句子进行赏析。

(2)诗中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纤夫的“苦”?

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中哪一句是深化主题之笔?

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答案:

(1)“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

在繁重劳动下苟延残喘的纤夫们悲苦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2)此诗从五方面来体现纤夫的“苦”。

一是酷暑之苦,二是“上征”之苦,三是“水浊”之苦,

四是“心摧”之苦,五是“无由达”之苦。

描绘了纤夫拖船的劳苦情景,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

可贵情怀。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达到高潮。

这又大又多的磐石,采之不尽,输之不竭,而纤夫之苦足于感伤千古,哪有尽头啊!

全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效果怎样?

答案:

全诗采用了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饰雕琢,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如“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的直白描绘,震撼人心。

诗人在《丁都护歌》中描绘的纤夫的形象与十九世纪俄罗斯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纤夫》中的纤夫形象在精神上有无相似之处?

答案:

列宾在画面中,以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日光和黄褐色沙滩为背景,将十一个饱经风霜,与酷暑相搏、肩负纤绳奋力向前的纤夫的不同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列宾想通过伏尔加河纤夫的形象来揭示既富饶又贫穷、既强大又软弱的俄罗斯形象。

李白的《丁都护歌》何尝不蕴含着一种奋力拼搏、负重前行的民族精神。

 

越女词五首(其三)

阅读《越女词五首(其三)》,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你在诗中读到了怎样的采莲女孩形象?

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见客棹歌回”(且歌且笑且回—顽皮、活泼,又有几分害羞。

)“笑入荷花去”(笑—活泼;入荷花—羞)。

“佯羞不出来”(佯羞—假装羞怯,更显出女孩矜持又天真浪漫的本性)。

2.【鉴赏诗歌的技巧】本诗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完成的?

答案:

运用白描手法,准确地抓住人物的身体语言,如“笑”“佯”,亦真亦假,亦喜亦羞,传神地刻画出越女丰富的内心世界。

3.【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人评价诗句“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中的“棹”“入”二词是入神之笔,请你分析这二词的妙处。

答案:

这二词写出了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

“棹”指摇船的动作。

摇船时还唱着歌,可见行船之轻松欢快;“入”是写“笑”着划船钻入荷花里面,欲出不出,假装害羞,天真活泼之态,如在眼前。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最显著的特色。

请从本课中找出相关的例子。

答案:

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就

是指诗歌语言清新而自然,也就是说语言给人的感觉很别致、有情趣,但又没有刻意使用语言技巧;实话实说而又感人至深。

比如《越女词》,对采莲女的状写,就是一幅很清新的人物素描,诗人善于抓住人物几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棹歌”“笑入”“佯羞”,再通过“莲”“荷”等物景作背景,寥寥数笔,既没有比喻比拟,也没有夸张对比,一个活泼可爱充满生命活力的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我国古代的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近体诗有绝句、律诗和词三种。

《梦游天姥吟留别》即是古体诗。

B.“吟”是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

C.《丁都护歌》原是南朝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曲名。

李白运用乐府旧题,另创新意,写纤夫的悲苦,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D.诗歌,泛指各种体裁的诗。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解析:

A项,词不属于近体诗。

二、课外赏析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清 溪 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此诗是天宝十二年(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1)诗人以________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________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

(2)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衬托 比喻

(2)同意。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

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

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啼,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悒的情绪。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

①这是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梅花:

《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

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

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古诗词化用典故,一般借用典故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李白借贾谊被贬,抒写的应是自己类似的情感或遭遇。

(2)耳闻笛声而眼前出现梅花飘飞的景象,这是把听

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答案:

(1)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贬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三、语言运用

4.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

孔子与庄子 第2组:

项羽与刘邦

第3组:

李白与杜甫 第4组:

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

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

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唐代诗坛的两位泰斗——李白与杜甫,我更喜欢李白。

喜欢他“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才气,喜欢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喜欢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傲气。

5.在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加以扩写,要求扣住该诗的意境。

(1)吴楚东南

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1)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中一样。

(2)在白霜欲起的夜晚,峨眉山寂静无声,月亮悬在天际,羞涩得只露出半张脸,她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随波流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