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577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二中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线上学习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

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

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

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

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

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

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

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

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

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

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

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

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

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

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记者:

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

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

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

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

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

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

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

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

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

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

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

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

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

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

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

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

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

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

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

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

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

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

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4分)

 

5.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

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

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

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

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

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

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

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

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

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

“难怪人家说:

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

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

“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

“什么?

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

“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

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

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

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

张书记说:

“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

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

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

“闻主任呢?

”“老闻呢?

”“闻达呢?

”“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

我大喊一声:

“闻主任来了。

”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

“现在就看你的了。

”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

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

然后说:

“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

”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

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

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

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

“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

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

”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闻主任呢?

”“老闻呢?

”“闻达呢?

”“闻老师呢?

”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C.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

”,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8.作者不惜用较大篇幅把闻达的“八条意见”一一列出,有哪些用意?

(4分)

9.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

“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

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

“皆下马解鞍!

”其骑曰: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广曰:

“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

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射:

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易、射、御、书、数——之一。

“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C.良家子:

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

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D.中贵人:

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信贫贱时品行并不高尚,受到很多人的厌恶。

他经常寄人篱下,受人欺侮耻笑,但从未屈服。

B.李广爱兵如子,与士卒共甘共苦,很得军队爱戴,再加上骁勇善战,所以能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

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

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4分,共8分)

(1)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2)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14.韩信为帅中之王,李广为汉之飞将。

《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情节,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

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韩信为帅而李广只能为将的原因。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过偶书注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O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

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荡涤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入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16.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的手法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的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最能表现诗人性格及本诗的主旨。

(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由游览褒禅山生发人生感慨,其中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

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

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

(1),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

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

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

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

(2),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枝独秀错落有致吻合如果

B.一枝独秀参差不齐契合不但

C.独树一帜错落有致吻合不但

D.独树一帜参差不齐契合如果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D.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

20.请在文中

(1)

(2)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

(1)

(2)

2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4分)

《人民日报》西安2019年5月7日电(记者张丹华)陕西省政府7日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26万老区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了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延安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一个贫困面较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近4年来中央和各级财政累计向延安投入扶贫资金达62.5亿元.延安精准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八个一批工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有力助推了当地告别绝对贫困的进度。

如今的延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老区人民信心十足,正为开创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奋斗。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2—23题。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

历久弥新的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今天,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正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我们比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