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2763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docx

知识讲解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高清课堂:

文言特殊句式和特殊用法:

开始】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

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也”式

“也”在此表达判断语气。

例,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式

既没有“者”,也没有“也”,翻译的时候加上“是”。

例,

9、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10、荀卿,赵人。

(《史记·孟荀列传》)

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

1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例,

1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1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用“是”做判断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

1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17、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孔雀东南飞》)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通常被称为意念被动句。

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

3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

3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

3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介词“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

3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3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

3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贾生列传》)

39、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40、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4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

4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莫之夭阏——莫夭阏之

4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

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二是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例,

44、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45、项王曰:

“沛公安在?

”(《鸿门宴》)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46、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以知燕王——以何知燕王

47、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

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

48、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有何厌

4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50、唯利是图——唯图利唯才是举——唯举才

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宾语通常前置,这种情况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

例,

51、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52、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54、是以记之——以是记之

陈述句中方位词作介词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

55、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省略句

省略句不是文言文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但是较现代汉语而言,它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常常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省略主语

文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所以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语的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例,

承前省

18、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9、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人)缘溪行,(武陵人)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

蒙后省

20、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21、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对话省

22、问:

“(您)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23、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

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谓语省略的情况都比较少。

文言文中,通常在并列句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中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24、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25、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

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是常见的事,所省多为代词“之”,既可以作动词宾语,又可作介词宾语。

2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27、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兼语

“使、令、命”等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即被称作兼语。

兼语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但在文言文中常常被省略,多为代词“之”。

2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

(《陈涉世家》)

29、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等,这个词与后面的宾语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

30、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

31、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以)邑万家,将奈何?

(《荆轲刺秦王》)■(14分09秒)

题型解读

例1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微斯人,吾谁与归D.竖子不足与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式。

A项为判断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

例2下列各

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D.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

列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

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例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

于是扌豕崔杼之子,令之争后。

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

庆封谓崔杼曰:

“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

”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

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

“吾已诛之矣。

”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齐人以为让,又去鲁

而如昊。

王予之朱方①。

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

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

“毋或如齐庆封。

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

”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

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释:

①朱方:

地名。

②忮(zhì):

嫉妒、侵害。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

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荆灵王而不是“齐人”。

例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

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闲奔入宛城。

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

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

晖拔剑前曰:

“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

今日朱晖死日也!

”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

“童子内刀。

”遂舍之而去。

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

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

就闻,叹曰:

“志士也,勿夺其节。

”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

从。

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

人或讥焉,晖曰:

“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

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正月朔旦,苍当入贺。

故事,少府给璧。

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

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

“若之何?

”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

“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

”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就曰:

“朱掾义士,勿复求。

”苍既罢,召晖谓曰:

“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

”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

再迁临淮太守。

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

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

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注释:

①掾属:

佐治的官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

(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答案】

(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

(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

(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解析】

(1)句是省略句,翻译“性矜严”前面应补上主语“朱晖”:

(朱晖)性格庄重严肃。

(2)句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翻译“遽以白就”应为:

立即把(这件事)报告给阴就。

(3)句是被动句,“见忌于上”应译为:

被上司忌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