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146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x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每次考试或检测结束后,老师都要及时对试卷和考试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这对于了解学情、改进以后的教学工作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灵台县初中语文教学得到长足发展,经过广大一线语文老师十几年来的探索实践,语文教学基本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重知识传授到重能力培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实现了质的转变,现把我县语文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质量现状

表1:

灵台县20xx——20xx年中考成绩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灵台县的语文教学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及格率稳定在84.5%-91.44%之间,且逐年上升,增幅将近7%,人均分也保持在100分左右,比较稳定。

只是全县优秀率偏低,只有不到10%,这排除试题难易变化和考试组织及阅卷等主观因素外,说明制约我先语文教学指令提高的瓶颈在优秀率上,换句话说,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在提高优秀率上下功夫。

再从近三年中考校际间的比较来看,我县城区、塬区、山区之间各校语文质量差距并不大,这除了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外,也反映了我县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最大限度内注意了全局和整体,注意了基础年级与毕业年级的均衡发展。

全县的语文老师也已经形成了同中有异、特色鲜明、注重教研、相互协作的团队教学风格。

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来看,全县取得的成绩也是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竭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各位老师都在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几乎所有的课,都能以问题(或学习任务)为把手,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很少有教师直接把结论抛给学生的。

各校在课堂上均比较重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并通过对话形式,组织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验。

自主学习已成为自觉的普遍行为,合作学习的运用也很广泛。

绝大多数的课,都能做到紧扣文本而不拘泥于文本,只要有可能,都能跳出文本以外,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联系现代科技,谈体会、谈认识、谈感受,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外延。

2.教学过程清晰而有序。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县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进步,令人欣喜,叫人振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呈现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教材、有学生、有课堂。

整个教学环节是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

在引领、启发、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对精彩字词、句段的赏析能力,对教材主题的感悟能力,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创造力得到了较好发展,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重视基础,重视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养成。

在新“课标”中,强调语文知识的运用,规定不能用名词术语考学生,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但同时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的误解,认为新课程不重视甚至不需要知识了,以致在教学中跌入了一个误区,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失落。

这不能完全怪我们一线的教师,有些专家的确也是这样想的,以至送审的教材,只要有正儿八经的知识短文,就难逃被枪毙的命运。

但在我们县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还是很重视基础性的东西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还是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4.重视人文性和人文教育。

新课程提出的语文的四大特点就是人文性、整体性、综合性和母语性。

当然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在“课改”以前一直被忽略,被肢解;人文性在“课改”后又被无限放大,以致把语文课异化为思品课、自然课、环保课。

但在我县的语文课堂中,老师对人文性的处理还是能遵循“因文悟道”这四个字的原则来处理问题的。

也就是说,都能通过语言文字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其中的道理,较少离开文本让学生架空分析、无限拔高的现象。

5.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标志性的指标。

就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已完成了形式上的转变,这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满堂灌”的教学已成为过去时。

但是实质性的转变,即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化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还有一个比较缓慢甚至是比较痛苦的过程,譬如,怎样由现在的“满堂问”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怎样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再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1.学习目标不到位。

这里不是说课堂没有目标,目标还是有的,起码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教师心中还是有数的,起码有个大致的想法。

这里的目标不是“教”的目标,而是“学”的目标。

这个目标是要有操作意义的,能观察,能测量的;是要精心预设的,甚至需要字斟句酌。

因为没有这个操作层面上的目标,有的课就显得有些随意,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灵机一动,那下面就讨论讨论吧,甚至有上到哪算哪的情况。

目标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老师知道教什么、怎样教,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去教,不清楚,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一系列活动,就显得盲目。

2.文本解读不到位。

部分老师阅读课文,往往拘泥于“教参”提供的现成资料,缺乏自己独特的感悟。

一般流程,总是先了解一下“写的是什么”,再逐段分析具体又写了些什么,全是字面上的表层意思,很少能做出进一步的深层挖掘。

即使有一些深层的开发,架空的比较多。

真正通过语言文字的透析咀嚼得出中肯的恰当的结论的比较少。

这种阅读,只停留在同一水平的层面上,即使把课文全部弄懂了,即使解决了“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全部该“懂”的内容,也只达到理解性阅读的层面。

对新课程提倡的创造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要求,还相距甚远。

3.课程评价不到位。

课程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实际教学。

如今,分数依然是最终衡量学生能力、教师水平、学校等级的唯一标尺。

所以不管语文新课标中如何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如何加强“形成性评价”,“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但和聘任、工资等相比,都显得苍白无力。

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语文数学只能继续我行我素,为了分数而教,为了分数而学,只不过多了一件掩人耳目的外衣。

4.课堂训练不到位。

有一阵子,不敢讲训练,似乎讲了训练就不把学生当主体了。

其实这是个误解。

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没有训练是不行的。

你在课堂上提出了那么多问题,让学生去想、去写、去说,不就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吗?

能力一定要通过训练才能形成。

但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能看到像模像样的训练。

一般的做法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问题结论。

几个环节中,“提出问题”,简单;解决问题,急促;讨论问题,琐碎;问题结论,脱离(早已超出了问题的范围)。

试卷讲评不到位。

练习评讲、试卷评讲,应该作为一种课型作专门的研究,但现在的做法还是重在对答案。

三、语文教学对策措施

1.更新思想,全面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首先,要让语文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处处能学语文。

如生活交际中学习如何听话和如何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恰如其氛地表情达意;在影视中学习人物表演与语言的艺术,了解服饰与历史的关系,了解社会万象,关注生活热点,拓宽知识视野;在电脑网络中接受强大信息浪潮的冲击,感受网络语句的鲜活与另类;注目街头巷尾的广告,记下语句绝妙的,纠正语句有病的;在各类活动中,不放过“表现”语文才能的机会,讨论时直陈己见,演讲时学一次名家,运动会、晚会中做一回主持人;帮商家起个店名,拟几条标语,起草一份活动方案,写个小发明的说明书等等。

可以说,我们老师和学生只要带着语文意识看生活,语文资源俯拾皆是,语文学习将别有洞天。

只有把语文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壤中,彻底摒弃烦琐的分析,机械的说教,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开源”,才能重显生机。

其次,要致力于个性发展。

新课程的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了较好的张扬。

但我觉得还只是局限于课堂而已,在考试中,在广阔的生活中,学生还是没有足够的自我。

所以,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就要课内、课外共同为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

课堂教学就要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这是学生创新思想萌芽;课外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运用语文思自己所思,查自己所查,探自己所探,写自己所写,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个性。

如果我们的语文学习能给学生一片张扬个性的时空,那绿色语文之树必将长盛不衰。

2.去伪存真,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色。

首先,教学设计要备出语文味。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

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

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

在备教材的时候切忌一叶障目,要积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和文本进行一次对话,为和学生的对话做好准备。

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材就已经首先被你备厚了,到了课堂上,哪些东西可能和学生交流,哪些东西可以和学生商榷,自然会随着课堂呼之欲出。

其次,教师自身应拥有语文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讨论。

看一个语文老师上课,这个老师一站上讲台,听课的人就会直观地感觉到这个教师是不是像个语文老师,这就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味。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语文味十足,就得让自己首先具有语文味。

换言之,就是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

再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要饱学,还要学会使课堂充满谐趣。

既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同学的优点,又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银课堂中的尴尬。

第四,课堂互动应洋溢语文味。

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

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

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

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

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富于美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第五,作业布置要体现语文味。

语文作业自有它的特点,一切作业的设计,都应围绕“语”和“文”两字做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如所谓的标准化试题设计,使语文作业变味。

3.加强管理,全面落实语文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丰富多样,全面开展。

语文课中的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应散发出语文的气息。

语文教师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整个活动中得到发展。

首先,综合活动要营造“语文的世界”。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比如各种书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纸广告、店名招牌等等,都包含着不同的语文元素,我们可以以此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积极利用地方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关注本土文化,在厚重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语文”。

其次,综合活动课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特级教师余映潮说:

“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

”因此,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中,不忘积累语言这个根本,才能体现十足的语文“味”。

再次,综合性活动中要善于捕捉独特情感。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有“人情味”。

而教师就要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中挖掘出情感点。

在综合活动构想中,要思考如何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

4.加大力度,尽快改革评估制度。

要有效地落实语文课标,就必须真正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工作。

这首先应从拓宽考试内容上突破,要对听说读写进行全面考核,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评估,用知识、智能全面考查取代单纯知识的考试。

要将语文活动纳入考评内容,以利于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同时要从改革考试方法入手,用口试、笔试结合测试来取代单纯的笔试形式;也要从改革评估手段上深化,用知识、能力的综合考评结果取代唯学科分数的结论。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语文课标的落实提供正确的导向,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试卷基本情况

三个年级的试卷总分均为100分。

题型设计基本一致。

计23题,其中积累与运用9题,27分;综合阅读13题,33分;作文1题,40分。

另设附加题10分,没有计入总分。

从题型分布看,选择题5题,约占分值的15%;填空题2题,约占8%;简答及表述题15题,约占37%;作文一题,占40%。

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有利于我县普九控辍保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注意发挥考试的导向与评价作用,注重考察学生语文能力。

3.开阔语文视野,重视语言积累。

4.贴近学生生活,发挥教育功能,体现人文关怀。

补充说明:

试题是我们出的,当然一定会有一些不足,我不想在此过多的自夸,我要说的是,每次出题,我们都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的。

我们要从全县整体出发来考虑这个事情。

既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要有利于县教育局提出的控辍保学,还要兼顾平原、山区以及教育质量高低不同的学校,所以试题不一定能完全符合每个学校的实际,希望大家理解。

每次期中期末测试前,教师学校领导都给我们专门召开会议,有时侯教育局的领导也参加。

大家认真研究出题的一系列情况,如,难易程度、题型、分值等等,领导要求我们认真慎重对待这项工作。

我们也深知,慎重对待出题这项工作,也就是慎重对待基层一线教师付出的劳动。

大家如果对试题有什么建议或认为有需要探讨的内容,我们衷心希望大家和我们联系。

对于各个学校上交的期末试卷分析,我都详细阅读了,写得比较认真的单位有:

八会中学、黄泥洼中学、首山镇二中、水泉中学、寒岭中学。

三、数据统计情况

我们根据各个学校上报的成绩及抽调的试卷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结论有如下二点:

1.总体得分情况较好,反映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生数初一为

5074人,初二为5107人;平均分初一为66.1分,初二为64.06分;优秀率初一为27%,初二为13%;及格率初一为71%,初二为67%。

初一分数略高于初二。

2.各校间差距较大。

以初一年级为例,平均分最高的达到81.12分,平均分最低的仅为51.5分;优秀率最高的为59%,最低的为0;及格率最高的为93%,最低的为38.9%。

下面是有关成绩的三份表格。

(.见附表)(略)

四、教师批卷中显示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上面表格中列出的成绩只是相对成绩,是根据各学校上报的成绩和抽调的试卷汇总的,由于没有组织统一阅卷,语文又是主观性强的科目,阅读理解题和作文题都是主观题,各学校老师在把握评分尺度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当然这不是故意的),所以这里的成绩没有绝对的可比性,仅供参考。

但没有绝对的可比性,相对的可比性还是有的,下面我先说说批卷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有的不是批卷中反映出的,是我想提醒老师们注意的,也在这里说一说。

1、填空、字音、作者姓名、文言文默写之类的客观题要严格按照标准批卷,对错分明,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2、阅读题应恰当把握试题答案的分寸。

阅读题的情况是复杂的。

(1)有些语句在特定的情况下的答案是唯一的,我们应该按照答案来批,这毫无疑义。

而值得指出的是“按照标准答案批”的意思不是指按照标准在学生的试卷中找这句话,找到了就给分,没有就不给分。

而是要按照意思给分,只要大意和要点没有大的出入,就可以给分。

因为汉语言是表意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

听说以前有的学校甚至答案错了也按错的批。

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太教条。

(2)目前,阅读试题中还有一类开放性试题。

对这类题,我们出完题做答案的时候有时没有给出答案,一个原因就是答案的角度很多,我们给的不一定全,另一个原因就是怕给了之后,走入误区,老师们按照这个标准把答案限定死了。

对这类题,我们几位任课老师应该坐下来把几种可能性想出来,达成共识,同时在批卷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新异的见解,也要以负责的态度随时交换意见,这样才能使卷子批得趋于合理。

卷子批得好不好,不仅仅反映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情况下它直接影响到(反作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认为,从如何批卷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平时是如何上课的,也就是说可以看出他的执教方式,他的执教方式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主动的、积极进取的,还是被动等待的。

同时,阅卷后的分数结果又直接反作用于我们的教学,影响其他教师的执教方式。

举个例子说,有个教师在教学时不是从提高学生能力入手,而还是运用老的方法,以讲为主,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标准答案,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考试时,学生一律说标准答案,除标准答案不会说自己的话。

考试时比的不是能力,比的是比谁的记忆力好,谁更用功。

相比之下,同年组的另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开阔学生思维,学生较能独立发表见解,可考试时候的话与标准答案不完全一致,成绩反而低了,这种怪现象使我们的教改堕入了怪圈。

后面这位教师必然也回归到原来的老路上去。

(有的老师可能会问,进行教学改革好,那为什么成绩会低呢?

我想,这是暂时的。

我们尝试新的方法,教师需要适应的过程,学生更需要适应的过程……实验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至少要一个学期以上,后者的成绩会明显高于前者。

遗憾的是,很多老师的改革,没能顶住压力,还没有能坚持到有明显的成效,就放弃了。

)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当前我们的考试改革有一种趋势就是尽量不出书上的死题,少出死记硬背的题,内容也逐步由课内走向课外。

压不上题了,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后者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我们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接受新理念,共同营造一种教改的环境和氛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作文题要分等评分。

批卷者事前要划分出几个等级和分值。

我们也经常下发作文评分标准,

其实贯彻这个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初评。

我们参加过中考阅卷的教师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先两个人共同批阅一两本卷子,看同一个文章,你给多少分,我给多少分,然后再议一议不同等级的明显差别,一等的和末等的一定要凸显出来,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处于中等水平。

另外,根据近几年中考惯例,作文的给分在二等左右浮动,太高的太低的都不能太多。

从这次抽调的试卷来看,作文分相差很大,作文平均最高为37.9分,最低26.1分。

拿最低的来说,如果尖子生、中等生的作文分还可以,只是由于有几个0分的拉了平均分后退,这是正常的。

如果是学生整体成绩都低,就不正常。

要仔细分析一下低的原因,查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拿最高的分来说,平均分37.9,我想还是给分太高了。

太低太高对学生都没有好处,今后要注意调整。

五、学生答卷中显示出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建议

1.学生对语文及与语文相关的知识的积累普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

如初一的第8小题,“写你积累的关于时间和爱国方面的名言各一则”、初二第9小题是关于王维的一首古诗、初三第10题,是给出了一部名著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让学生指出这部作品的名称等题,其实都不算很难,可是三个年级的得分率都很低。

我看有的老师在试卷分析中说,《三国演义》不是课标建议中提到的篇目,其实建议只是相对的参考,不是死的规定。

课标中还说,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篇目。

再说这里考的只是开篇语,学生应该熟悉。

对于《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我们确实应该不断地深入地学习,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

针对积累这一问题,我们曾经多次谈到关于丰富语言积累的重要性。

上学期还下发了课外积累的十点要求。

积累是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我们强调积累要多方面,多角度。

积累能开阔语文视野,提高人文品位,把学生学习从课堂那个狭小的天地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课外阅读积累还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

有人分析,我们学生当前现代文阅读能力低,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认识水平不高,与试题中选文的思想水平距离相差太大的结果,我也同意这种看法。

当前还有一种提法说语文教育是泛文化教育,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乃至自然科学多个方面,其实也是强调语文积累的重要性。

而我们这张试卷中的几个问题,都是在我们以前召开的教研会上强调的积累范围之内,得分率仍然不高。

2.教师在对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存在漏洞。

从试卷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卷面涂抹,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阅读不认真,思考不深入,丢题落题,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答题找不准切入点,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等等。

如初二语文第5小题是“以标题新闻的形式写两则近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身边发生的值得告知公众的新闻”。

这道题得分率低。

我看有的老师在试卷分析中说,学生这方面能力不强,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想这关键还不在于训练,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引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你训练了标题新闻如何写,可以后考试中不一定再考了。

况且书中并没有关于标题新闻的知识点,出题者的本意不是从知识点的角度出发把学生难住,而是看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关注生活的这种意识。

在我们的教材学习中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如果学生在平时能读书看报看新闻,这题就不难了。

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乃至于一些必要的思想意识。

3.学生综合阅读分析能力较差,对文章整体的感受领悟不够,对规律的迁移能力不强。

从抽卷中我有这样的体会,阅读试题中,教师讲过的、书上有原题的答的好,单个细碎的小题,意思比较固定的答的好,从全篇着眼来领会的,需整体把握的题答得不好,范围稍一拓宽或者问法灵活的题答得不好。

如初一的15、16、22题,初二的15、16题等。

初一、初二阅读题的整体得分率都在50%以下。

从抽卷看,最高的为23.9分,最低的8.3分。

这反射出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虽耗时最多,但效益还是很低。

这当然与学生的家庭环境个人智力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但我想还是先从我们教者的角度说说我们该如何去做。

当前语文阅读题有这样一种趋势就是课外比例大于课内比例。

而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材不再是以往的全国统一的人教版教材,教材版本很多,各个省、市、县的教材都不完全一样,那么考试内容也就没有什么课内课外的区分,基本上完全来自于教科书之外。

前些年语文试题基本出自课内,如果我们把课文咀嚼得越细,就越可能赢得分数,所以大家都用肢解文章的方法来分析课文。

那现在新形式下我们的教材还用不用教?

有人认为反正也不考书上的,白浪费时间。

其实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课本的作用,它的重要性不是弱了,反而更重了。

以前,书上的一篇课文仅仅就代表它本身,而现在它是教学范例或称知识载体,它代表一类文章,不但要从课本上吸取多种信息,还要从课本上的课文中学习原理、方法、经验,而后举一反三,运用好课文这个例子(类似与理科),迁移拓展延伸,解决阅读的实际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谈到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教师还应该在备课上多下工夫。

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弄清楚单篇文章的重点、难点,特色,风格等,比以往更需注意单篇文章与单元重点、以至整册书编选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教学时才能把握住方向和高度。

同时,在教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之后,必须重视语文知识系统的梳理和积累。

如果等到学生进入毕业班才来整理语文知识系统,那就太迟了,而且还可能会出现遗忘或缺漏。

这种梳理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以及学习方法、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