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3709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docx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3000字】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

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

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

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

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

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

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

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首    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来行文的。

不过就算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

  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

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

"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

  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

《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高潮,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

  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

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描写。

譬如第七十七回关公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

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

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胜利失败,千百年来不曾停息的故事,合合分分,千百年来一贯的主题。

  末了,忽然想起东坡先生在《赤壁赋》中的句子了“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是啊,纵使曹操,刘备,孙权当时横行一世,而如今他们又在哪里呢?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

  还有我比较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名篇.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

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其无情无义已到了极致,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人固然有才能很重要,但还要讲"德"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

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

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

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

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力量不如他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

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

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

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

"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

"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

"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

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

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不然也不会败了。

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

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

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

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就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

  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

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

若不是因为他的骄傲,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

所以,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刚正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成败原因。

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的,好的名著可以伴人一生成长。

相关推荐:

读三国演义笔记550字:

有勇有谋

三国演义高中生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十篇

中学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的读书笔记1000字:

我依然为蜀国纵情悲歌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000字

2017高中生学生寒假读书笔记范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初中生《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50字

三国演义第一回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