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531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docx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论文)

D

和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阳光、空气、淡水、森林、草原和江湖河海,以及生活在其中的野生动物和鱼类及其他水产品,等等。

它们不仅是人类出现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而且对人类发展至今还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人口数量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人口过剩、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是当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

人口剧增,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碍。

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国的发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困境,中国人口的未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一)人口继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

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难度较大。

即使严格执行现行人口政策,稍有松懈就会达到15亿。

到21世纪20-40年代将相继进入人口三大高峰:

总人口在2020-2030年至少达到15亿;劳动年龄人口在2020年达到10亿;老年人口在2040年也将达到3亿以上。

中国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长期继续维持现状,难以有较大改善。

(二)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资源日趋紧缺

随着人口增长,各种有限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还将持续下降,对资源的需求水平却会大幅度上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对其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某些自然资源正在衰竭,且呈锐减趋势,承载能力下降。

中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资源已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

如农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已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人口增多,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缺,粮食需求迅速扩张,而粮食增产却举步维艰,使中国将长期被严重的粮食紧张所困扰,严重威胁着中国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三)环境污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态日趋恶化

一部人类发展史,从特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从以上说明,要摆脱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方面进一步探讨中国不同时期和区域的适度人口容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更好地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从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首要的任务是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首要问题。

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历史上最大数量15-16亿。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缓解这一矛盾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提高人口素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既充分又合理的利用。

这两个方面都做好了,就能减轻人口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的所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或生物集团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共同构成的生物——环境复合体的总称。

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对象,同时,生态环境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

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

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需求日益增加,生产力突飞猛进,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因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是要在一定生态环境中进行。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当的结果。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

人类、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相互作用。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

实践表明,当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已成为人类继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面向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从理论的诞生、发展、形成到实际的实施,它牵涉到一系列包括:

环境、经济、社会、技术等大学科体系下诸多相关学科的共同参与。

生态学作为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和积极参与实施的先驱者之一,在目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其不断发展成熟的生态学原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人口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协调共进的策略

(一)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压力。

控制人口是减轻环境压力的重要措施,当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人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当人口增长超过自然界承载时,人口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便会使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破坏。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

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三)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三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

(四)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我国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继续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维护国际利益,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贡献。

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国内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五、结束语

生态环境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很长的时间内人类没有认识到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盲目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

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层出不穷。

这一切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毫无顾及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所给予的无情惩罚。

从这些惨痛的教训中人们猛然醒悟,深刻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近几十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开始把环境看作人类最宝贵的资源,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将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