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686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融合和统一的作用。

3.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意义。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背景: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战国: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表现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

 注意“春秋五霸”的地理区位。

(2)“战国七雄”

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史称“三家分晋”

②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注意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分布。

3.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挑战周天子权威

4.影响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2)工商业

2.变法运动

(1)背景:

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目的:

富国强兵。

(3)代表:

商鞅变法  姓公孙,生于卫国,受封于商。

①时间:

公元前356年。

 剥夺和限制了旧贵族的特权。

②内容: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④影响: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生平: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关爱他人

(2)主张

(3)成就

2.老子

(1)生平: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百家争鸣

1.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2)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2.百家争鸣

(1)内涵: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

(3)影响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1“史料阅读”:

“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这种社会现象和变法运动有何关系?

提示:

现象:

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富比王侯。

关系:

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导致上层建筑变革。

2.阅读教材P11“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提示:

体现了商鞅主张变法和反对因循守旧的态度,有利于变法措施的推行。

3.阅读教材P13“思考点”: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

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提示:

原因:

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②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各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核心内容:

儒家的“仁”或“仁政”;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法家:

法治。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春秋时期青铜戈”(见教材P9)

信息解读:

上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

“青铜戈”是古代格斗兵器中最典型的代表,反映了古代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阅读“战国形势图”图片(见教材P10)

信息解读:

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出现混战纷争局面。

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最后形成“战国七雄”。

3.阅读“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见教材P11)

信息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周王朝势力渐弱,列国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

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

探究一 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

史论要点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进行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

3.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

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对点训练

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掀起了变法的热潮。

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适应了(  )

A.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B.法家推崇者的需要

C.新兴农民阶级的需要D.宗法贵族们的需要

解析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参与政权。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就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

答案 A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  )

A.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的兼并对象

C.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

解析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追求功利。

践行法家思想,能够实现富国强兵,避免在争霸战争中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这是各诸侯国国君推行变法的出发点。

答案 B

探究二 时代变革中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史论要点

 

角度

主张

老子的

思想

(1)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2)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3)世间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孔子的

思想

(1)核心观念是“仁”,主张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来治理国家。

(2)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对点训练

1.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其核心思想是(  )

A.以德服人B.“仁”

C.克己复礼D.仁政

解析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材料“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了“仁”的思想,即“仁者爱人”。

答案 B

2.《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反映出(  )

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老子重视法律

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解析 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

材料的核心观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

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探究三 (核心素养)“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意义

素养解读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地位上升,颇受重用。

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3)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

(1)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为当时中国社会变革、转型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2)奠定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彰显了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对点训练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

“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  )

A.诸侯B.卿

C.士D.商人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故C正确。

答案 C

2.有学者指出:

“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

”这说明(  )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

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

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

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更有难以估量的现实价值”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 B

【典例1】《左传》载: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违背了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礼崩乐坏

A.诸侯坐大  B.王室衰微

C.封邦建国体制瓦解  D.经济领域变革

明立意 以《左传》记载的史料信息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的原因。

抓关键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领域的变革,地方诸侯势力大,出现了材料中王权受到挑战的现象。

排干扰 题干设问是“根本原因”,而“诸侯坐大”“王室衰微”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也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D

【典例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

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是不适用的。

……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

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

与时俱进,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要求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提倡节俭,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

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

……(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余英时《论天人之际:

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1)问和第

(2)问都是“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

提示词

(1)问和第

(2)问都是,概括——扼要说明;指出——简单罗列

限制词

(1)问,第一小问,时空限定——周代;内容限定——传统礼乐。

第二小问,内容限定——传统礼乐。

(2)问,第一小问,时空限定——战国;内容限定——传统礼乐。

第二小问,内容限定——突破传统礼乐

核心词

(1)问,作用和态度;第

(2)问,弊端及主张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得出:

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根据材料“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得出:

维系宗族政治秩序;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法律取代了礼乐”回答。

(2)问,第一小问,根据“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得出:

过度奢侈、繁缛;“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得出:

回归简朴;第二小问,“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得出:

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作用:

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

态度:

用法律取代礼乐。

(2)弊端:

过度奢侈、繁缛。

改造主张:

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

核心主张:

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基础过关』

1.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  )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

解析 结合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中图片属于战国时期。

答案 C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

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了(  )

A.废除了贵族特权

B.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坏

D.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楚庄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询问九鼎的重量,意欲夺取天下。

楚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楚庄王作为诸侯王想要夺取周朝的天下,这反映了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实质上说明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故选C。

答案 C

3.《三字经》中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桓公 秦朝B.晋文公 齐国

C.齐桓公 秦国D.楚庄王 秦国

解析 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所以“战国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是秦国,故选C。

答案 C

4.“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

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

A.郑国渠B.长城

C.都江堰D.黄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称为“天府之国”。

故战国时期既演绎川西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都江堰,故选C。

答案 C

5.陕西西安栎阳城遗址是“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经考古认定是商鞅变法的发生地。

该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赵国

C.秦国D.楚国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答案 C

6.《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遇了车裂的命运。

下列选项最能导致商鞅悲剧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触及到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激起他们的反对,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

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

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

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家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

材料中“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即反映了这一内容。

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 A

8.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A.“仁”和“礼”B.“无为”

C.“兼爱”和“非攻”D.“法治”

解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和谐友爱,反对暴政。

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他又渴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提倡“礼”。

答案为A。

答案 A

9.某同学为了记忆方便,称我国古代历史上某位著名思想家在思想上“矛盾”,在政治上“无为”。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

C.韩非子D.老子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矛盾”和“无为”。

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故选D。

答案 D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涌现了许多大思想家,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

其中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D.“以法治国”

解析 “无为而治”由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兼爱”“非攻”由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以德治国”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以法治国”由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提出。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

解析 这些成语都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

答案 D

12.改革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

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商鞅变法规定: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所以选A;④错,法令规定“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故排除;②错,法令中并没有涉及奖励经商的人,且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故排除;B、C、D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

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义、信”都属于儒家思想的内涵。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法治国”。

故选A。

答案 A

14.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

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儒家:

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

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

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解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

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故选D。

答案 D

15.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变革的时代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看出,此阶段是春秋战国时代,其阶段特征为社会大变革。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同时,在思想领域,面对动荡变革的时代,各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案 A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

百姓奇怪,没人敢移。

又宣布:

“能搬移的给五十金。

”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

材料二 新法规定:

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

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

材料三 新法实行了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正在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新法。

商鞅说:

“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

”将依法惩办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

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

——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执法的特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

答案 

(1)目的:

树立威信;取信于民。

(2)内容:

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3)特点:

公正、严明;不畏强权。

(4)意义:

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