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4837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

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

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

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

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

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

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

  “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

  建议: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

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2教学“克与千克”这个内容。

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很难进行感知的。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我通过出示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的比较,又用大苹果和一包薯片比较,引出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

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

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自己准备好1千克的物品,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

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还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所带物品的重量。

事实胜于雄辩。

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些物品,例如:

花生米、圆片、盐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可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台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3“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

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

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