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3865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docx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

如来佛祖即佛教教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梵文:

?

?

?

?

?

?

?

?

?

、?

ckyamuni,意为〞释

迦族之圣者"〕,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

SiddhdtthaGotama;梵文:

?

?

?

?

?

?

?

Siddh砒haGautama〕,古

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创始人,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被后世尊称为佛陀〔Buddha、意为"觉悟者"〕、世尊等;汉地尊称他为佛祖,即“佛教祖师".被世人尊为神明.

释迦牟尼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

成道〕,是佛教开启者.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

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释迦牟尼名言警句

宁静

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二、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著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三、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

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四、不要把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五、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

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私欲

六、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七、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

足.

八、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束缚

九、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是卑劣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一、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著,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一二、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

不执著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一三、聪明的人说:

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巩固的束缚,迷恋珠宝、耳环、妻子才是最巩固的束缚.

一四、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著相当多的

苦恼

一五、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洞察

一七、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一八、只有当自己知道某件事物确实不完善和错误时,你才能革除它.也只有当你自己确实知道某件事物是完善和正确时,你才能接受它,而且去身体力行.

一九、以不真实的事物为真实,以真实的事物为不真实,停留在不真实的思想中,永远无法到达真实的境界.

二.、明智的人不易为别人的想法所影响.

二一、不要被任何报导、传统、或流言所左右.

二二、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涂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二三、不要轻信你自己的猜想,不要由于和你的意见相同而就加以相信,不要随便轻信权威.

二四、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应该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愿望

二五、愿所有的众生幸福安宁,内心满足!

二六、让我们心中无限的爱,遍布整个世界一一无论是宇宙的那一个角落一一都没有丝毫的障碍、怨恨和敌意.

二七、愿所有的众生,内心快乐.不管我们看不看得见他〔它〕们,不管他〔它〕们在远处或周遭附近,已出生或尚未出生!

二八、只要是醒著,无论行、住、坐、卧,一个人就应该保持著这种慈悲的胸怀.

二九、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辜,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埋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三.、愿我努力精进,勤奋不懈.愿我能宽容,能容忍、宽

恕别人的过失,愿我能信守自己立下

的诺言

三一、愿我能果断勇敢,有毅力和恒心.愿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愿我能谦卑、平和、宁静、沉著、安详.愿我能迈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喜地效劳别人.

三二、愿所有的生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任何怨恨、疾病、忧伤,而且愿他〔它〕们都能快乐地保护自己.

慈祥

三三、让我们本著无限的爱心,去对待所有的生物,就如同慈母冒著生命的危险去保护自己唯一的孩子.

三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用仇恨来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慈祥来止息,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三五、永远不可欺骗别人,不可轻视任何地方的人们.在充满愤怒和恶意的地方,让我们用慈祥对待他们,使他们不受丝毫的损伤.

三六、以慈祥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

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话.

三七、所有的动物都害怕刑罚,所有的动物都畏惧死亡〔所有

的动物都爱惜生命〕.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别人和他人做个比拟.一个人不应该杀害动物或教唆别人杀害动物.

烦恼

三八、当一个人感觉到不满而刻意追求时,他就成了爱渴的奴隶.

三九、寻找别人过失,而且容易发怒的人,苦恼越来越多.

离开没有烦恼的境界也越来越远.

四.、聪明的人不奢望未来,也不追悔过去.

四一、胜利者招来怨恨,失败者生活在苦恼中.宁静的人舍弃胜败,所以平安幸福.

四二、常思索苦恼的来源,善于约束自己的感官,饮食有节制,充满信心和干劲,就不会被邪魔所击败,宛如大山岩不会被风所动摇.

四三、通常发生以下这种情形:

当一个人经历过坏医生的诊疗后,他连好医生也不信任了.

四四、透过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禅定,以及观察体验真理,了解和实行同时并进,常做正确的思考,就可以除去大烦恼.

障碍

四五、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损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四六、不要轻视小恶,以为我不会受报应.水瓶是由小水滴

滴满的.愚笨的人不断地做出微小的坏事,日子久了,整个人就充满了邪恶.

四七、灵明的知觉有五种障碍:

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迷惑.

四八、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四九、没有信仰、不忠厚、爱撒谎、不考虑到来世的人,将可能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

五.、在恶行未成熟以前,行恶的人总以为自己干得天衣无缝,但等到恶行成熟时,行恶的人便尝到不好的后果.

五一、杀生、偷窃、妄语和邪淫,聪明的人永远不会赞赏这四种邪恶的事情.

五二、撒谎是罪恶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五三、所有的众生都渴求安乐.为了求得自己的安乐而以刑

杖杀害众生的人,以后不得安宁.

五四、不贞洁是妇人的污垢,吝啬是施舍的污垢.所有坏的

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五五、贪爱、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杀害、盗窃、邪淫是身体的三大污垢.挑拨离间〔搬弄是非〕讲粗话、撒谎、花言巧语是语言的四大污垢.

五六、一个人做恶时,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个人不做恶时,他的内心就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

愁苦

五七、执著自我的人,心智将会受到干扰.处处只考虑自我的人,将给自己带来忧愁.

五八、对任何事物没有贪执的人,就没有苦恼.所以我说,在这种境界里没有忧愁,没有剧烈的情欲,也没有失望.

五九、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贪爱九十件,十

件,五件,两件事物,就有九十个,十个,五个,两个烦恼.

六.、世界变迁不已,并非是常久不变的.

六一、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

六二、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

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六三、衰老和死亡驱逐众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里拿著棍子赶著牛群到牧场.

六四、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六五、无常就是一种〔很微细的〕苦.

译注: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终究会产生变质、变迁,消失的现象.所以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发觉出它的不完美.

六六、甚至当一个人拥有快乐时,这快乐仍然无法永远持久.

六七、’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当一个人用智慧来观察这真理时,他便开始厌离种种的苦恼,这是到达清净的路子.

六八、能真正洞悉苦恼的真相,也就能够知道苦恼的来源、

没有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途径.

待人

六九、待人热诚,举止文雅,只要每天充满著喜悦,苦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七.、情感是由过去的缘份和今世的怜爱所产生的,宛如莲花是从水和泥土这两样东西孕育出来的.

七一、为了追求快乐,而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便会受到怨恨的困扰,而无法摆脱怨恨.

七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而不管其贫富或贵贱.

七三、探视病人应使患者充满希望和快乐.

七四、人们爱戴忠于真理,态度良好,言而有信,对职位负责的人.

七五、丈夫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他的妻子:

第一、称赞对方的优点.第二、永远不轻视对方.第三、对她忠贞不二.第四、授与处埋家务的职权.第五、常送给她精致的服饰.

七六、妻子应以下面五种方式来对待丈夫:

第一、把家务处理得井然有序.第二、帮助丈夫的亲属.第三、对丈夫忠贞不二.第四、聪明地治理和节省丈夫的薪饷所得.第五、勤劳而不怠惰.

七七、效劳社会有四项原那么:

慷慨施舍;体贴的言谈;互相合作;行为符合时节而且彬杉有礼.这四项原那么宛如车子的轴,能使车轮转动.

七八、效劳社会的人容易跟别人相处,乐于助人而且了解对方的需要,大方又有耐心地教导他人.这种大善人将来一定得到好报.

七九、你们必须要有耐心、充满慈祥,而且具有效劳的热诚.

心境

八.、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著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

子般地跟随他.

八一、所有的境界都是以心为引导者.心是主人,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假设一个人本著污秽的心去言谈举止,那么苦恼便马上会跟随他,宛如车轮紧随著挽牛的足蹄.

八二、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

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八三、聪明的人时常去除内心的污垢,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八四、预防心意的愤怒,调御心猿意马,舍弃邪恶的念头,诚心履行正道.

八五、乔达摩〔释迦牟尼的姓〕的弟子们:

你们要好好觉醒,不管白天和夜晚,常常想念完美的圣者一一佛陀.

行善

八六、及时行善,以免你的心里再起坏念头.但凡做善拖延的人,内心不易与恶事绝缘.

八七、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宛如从一堆花朵做成许多花圈.

八八、莫轻视小善,以为我不会受报应.小水滴不断地落下,最后能灌满整个瓶子,所以聪明的人逐渐积集小善,而致使他整个人充满著福德.

八九、在急躁的人群中要容忍,在凶暴的人群中要温和,在贪婪的人群中要慷慨.

九.、不做任何坏事,培养所有的善行,清净自己的心念,这是佛陀的教诲.

实行

九一、只说好话而没有实行是毫无结果的,这好比一朵美丽的花,徒具颜色而没有芳香.

九二、读诵圣典虽然不多,可是遵照教法奉行,摒除贪欲、憎恨和愚昧,具有正确的智慧,心里没有挂碍,不贪恋今生和来世,便是启发心智的实行者.

九三、教导别人应先以身作那么.约束自己以后才能约束别人.

约束自己实在难呀!

九四、不讲粗恶的话,不伤所有的众生,依照佛陀的告诫实行戒律,饮食有节制,在宁静的地方生活,专心致力高尚的觉知,这就是佛陀的教诲.

九五、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九六、读诵没有用的话语一千句,倒不如只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带给人安宁.

九七、色彩鲜艳美丽而没有芳香的花朵,不能给你戴的人带来多大的快乐;听到嘉言而不去身体力行,也是没有多大益处.

省过

九八、不应挑剔别人的过失,批评别人已做和未做的事情.应时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考虑自己所做和未做的事情.

九九、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一00、在战场上征服百万雄师,远不如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一.一、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

一.二、别人的过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不易发觉.传布别人的过失如同去弃稻壳一般容易.可是隐藏自己的缺点却像赌徒隐藏骰子那般地狡滑.

一.三、熟悉你自己的弱点,而且力求改良.

一.四、假设一个人痛改前非而开始行善,就如同明月不受乌云的笼罩,能照亮大地.

一.五、你们应勇于向别人成认自己的过错!

一.六、忏悔包括改正!

言行

一.七、由自己的行为导致不好的结果,宛如铁生锈后,就会受锈的腐蚀.

一.八、行为使众生产生低贱和高尚的差异.译注:

这里所谓的‘行为‘,包括了思想、言语、和身体的动作三种.

一.九、良好的行为可帮助人们将来诞生到更美好的境界,

而且使他更接近自由和解脱.

一一.、有良好的品德和高超的见识,依照完美圣者所启示的教法去生活,而且了解真理,认真负责的人,永远受大家的爱戴.

、我不但教导外在的行为,而且更注重内在的意念和思想……我不但教导弟子身体不可表现坏的行动,不可思考或谈论不良善和不健全的事物.……同时我也教弟子表现良好的

行为、思考和谈论健全的事物.

一一二、一个人言谈时,应预防以尖酸刻薄的话去批评别人.

一一三、讲话有分寸,谈吐婉转,言之有理,那么你讲的话

就会美妙动听.

一一四、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他们的坏话.

学习

一一五、不学习的人,宛如老牛,肉虽多,却没有智慧.

一一六、要常亲近贤明的人,智者,博学的人,忠诚热心的人,尽责的人,圣者一一常跟这些智德兼备的人往来.

一一七、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情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因素.

一一八、不及时努力学习,年轻力壮时就懒散不堪,生活没什么目标和思想,怠惰的人永远不能发现智慧之路.

教育

一一九、教师在讲解以前,应该先研究学生的心理倾向.

一二.、教育应配合受教者的根器和适当的时机!

一二一、一个人应使用恳切而富有同情心的话语.

一二二、一位好教师讲话应中肯而预防谈论不相干的事物.

一二三、在所有的礼物中,真理的播送最珍贵.在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味道最正确.在所有的快乐中,真理的喜悦最大.拔除贪欲,便可以征服所有的苦恼.

快乐

一二四、不沈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一二五、在充满愤怒的人群中不怀丝毫的恨意,生活才能够快乐.

一二六、有两种极端是修行人所不应做的.这两种极端是什

么呢?

‘贪图感官’的享乐是低级的、粗俗的、俗气的、下流的,而且导致身心的损害;‘自我折磨’是痛苦的、卑劣的,也同样会给身心带来伤害.然而完美的圣者所发现的‘中道‘,预防以上两

种极端,而带给你敏锐的洞察力和知识,引导你走向平安、睿智、觉悟和永恒的乐境.

一二七、到老年还一直保持良好品德的人是快乐的,信心坚固的人也是快乐的.得到智慧的人快乐,不做恶的人也快乐.

幸福

一二八、幸福在于愿望的实现,而且在于只存著高尚的愿望.

一二九、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一三.、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

一三一、健康是最正确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守信的朋友是最好的亲戚;没有烦恼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二、一个人的心念极为微细而且不易发觉,可是聪明的人却善于护守即将蠢动的心念,经过护守的心能导致幸福.

一三三、啊!

没有一切贪执和挂碍,我们的生活才能幸福,宛如光音天的神仙以喜悦为食.

一三四、慷慨地施舍,举止符合时宜,帮助亲戚,没有羞耻的行为一一这是最大的幸福.

一三五、孝敬父母,保护妻子,职业安定,是大幸福.

智慧

一三六、了解神圣永恒的事物,可适当地称为‘智慧’,对俗事的了解只不过是‘知识‘罢了.

一三七、宇宙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都有其原因.完美的圣者

不但解释生成原因,而且也说明每一件事物的消灭情形.

一三八、不知道苦恼的真相、苦恼的原因、除去苦恼的境界和消除苦恼的方法一一就叫做‘无知’.

一三九、锻炼心智的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高尚道德的练习,第二种是高超思考方的练习,第三种是高等领悟力的练习.

一四.、让你的老年过得像童年一般天真浪漫,让你的童年过得像老年一般沉著稳重,这意思也就是说: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缺乏智慧的成份.

一四一、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一四二、假设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定静的功夫.

容忍

一四三、假使有人说你的坏话,你不需要心怀恶意、愤怒、

轻视或者对他们不满.

一四四、假设你心存怨恨,那么它不但会阻碍你心智的开展,而且使你无法判断那言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四五、同时,假设别人给我戴高帽子,过于赞美我的教法和僧侣,你也不要太得意,由于这样也会损害你内在的〔心智〕发

展.你应该接受事实的部份,而且向他们说明实际的情况.

一四六、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辉.

一四七、不是从今天才开始,早在古代就已经这样传说了:

沉默的人受到毁谤;话太多的人会受到毁谤;话太少的人也受毁谤

世界上没有不被毁谤的人.

知足

一四八、不要期望不正当的成就.

一四九、健康是最正确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

一五.、过著粗衣淡饭的生活,节制你的欲望,减少你的需要,在这种没有烦虑的适度生活里,你将可以发现满足.

一五一、纵使天上下金雨,仍不能满足感官的欲望.感官的

欲望没什么快乐可言,只有痛苦.

一五二、人们总是随著自己的信心和喜好而施舍.嫉妒别人的饮食和所有,白天和夜晚都得不到安宁.

健康

一五三、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一五四、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呢?

身体的疾病和心灵的疾病.有的人身体似乎可以一年、两年甚至一百年或年不生病,可是在这世界上,除了心智没有污垢的圣者以外,心灵能够片刻不生病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五五、情绪不稳定,不能被人信赖又不善待朋友的人,健康情况将大打折扣.

一五六、好人不贪执任何事物.他只谈论高尚的事,而不追求爱欲和享受.无论他遇到快乐或痛苦,智者总是不过于得意或哀伤.

一五七、聪明的人,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会过度地表现他的感受.

一五八、智者应去除自己心灵的污垢,舍弃感官的享受,使内心没有挂碍.

一五九、假设手上没有伤口,你就可以用手来拿有毒的东西,毒素不会侵入没有伤口的手.同样的道理,没做坏事的人,不受恶报.

一六.、有活力,常思考,行为清净,明辨是非,自我约束,依照真理生活,警觉而不放逸的人,必定会更健康.

一六一、预防胜于治疗.

一六二、医师在开药方或进行治疗以前,必须先确定病症.

施舍

一六三、田地由于杂草而荒芜,人们由于贪欲而受害;施舍东西给没有贪欲的人,将可以得到丰硕的果报.

一六四、布施有三种:

第一种是财物上的施舍,第二种是真理的布施,第三种是消除众生的恐惧.

一六五、高尚的人施舍东西时,心中不存有任何意图或目

的……,这种不求果报的施舍所产生的功德是很难测量的.

一六六、肉体不是真正的我,由于假设肉体是我的话,身体就可以自由自在而不生病了.

一六七、当无我的信念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时,〔当一个人深

信无我的真理时〕,他便可因而到达宁静、沉著和更泰然自假设的境界.

友谊

一六八、诚挚的友谊,味道绝佳.

一六九、旅行时,假设没找到比自己更好或相等的伴侣,那

倒不如自个儿单独行走,也不要跟愚人作伴.

一七.、朋友的谄谀会败坏一个人的品德,同样的道理,敌人的侮辱有时也能矫正你的错误.

一七一、你们应当知道下面这四种人是真正的朋友:

第一、帮助和支持你的朋友;第二、同甘共苦的朋友;第三、能使你得到益处的朋友;第四、具有爱心的朋友.

一七二、宽容和忍耐的人,将可得到朋友、财产、名誉和长久的安乐.

财富

一七三、愚笨的人说:

‘我有儿子,我有财产.’这是有烦恼的.由于他自己尚且不真正属于他的,何况他的儿子或财产呢?

一七四、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一一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一七五、财富会消灭愚笨的人,但不能消灭想断除烦恼的人当愚笨的人渴爱财富时,他不但害了自己,同时也损了别人.

一七六、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

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做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一份留做紧急备用.

一七七、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信心

一七八、信心是智慧的根本,能够产生、良好的德行.

一七九、内心不安定,不明白好的教诲,信念动摇的人,无法成就圆满的智慧.

一八.、聪明的人不为赞誉和毁谤所动摇,如同坚硬的岩石不被风所动摇.

解脱

一八一、除去自私的欲望,便可以治好痛苦.

一八二、这就是到达自由和解脱的途径一一帮助别人而不贪

求名利和果报,不存伤害别人的意念,而且本著理智去做事.

一八三、就如同棕楣树被连根拔起一样,永远不会再生长;当

一个人的行为〔包括思想和言语〕没有丝毫的贪爱、憎恨和无知时,他将来也就不会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了.

一八四、可以导致宁静和智慧的途径:

1、正当的了解

2、正当的思考

3、正当的言语

4、正当的行为

5、正当的职业

6、正当的努力

7、正当的意念

8、正当的禅定

一八五、禅定不生于缺乏智慧的人,智慧也不生于没有禅定的人.同时有了禅定和智慧就接近没有烦恼的境界了.

精勤

一八六、从今天开始,一个人应当努力改良他的心智,由于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

一八七、不背诵是读经的污垢;不勤勉是持家的污垢;懒惰是皮肤的污垢;放纵是启发心智者的污垢.

一八八、工作努力、精勤不懈,不怕危难的人,会有好报.

一八九、愚笨无知的人毫无忌惮地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为无上珍宝.

一九.、自己是自己的保护者,自己是自己的依靠者.所以你们要好好调御自己,宛如马商调御良马.

一九一、你自己应当好好努力为善,由于完美的圣者只能告诉你该走的道路.

一九二、甚至像这见解这么完美而没有负担,如果你贪执了它,那就是你没有了解.所有的教诫都是像一条木筏,是用来渡过河流,而不是供人执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