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560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docx

初三一语文一模考复习答案

2014年初三语文一模考复习要点

1.为学

《为学》作者是清代的彭端淑,选自《白鹤堂集》。

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1.主题:

课文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阐明了难易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读者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勉励人们立志为学,努力上进,不仅要有学的愿望,更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2.“议论——叙事——议论”的结构

3.表现手法:

对比

4.重要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2)子何恃而往?

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呢?

(3)吾一瓶一钵足矣。

我(凭借)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

(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他去南海的情况)告诉富和尚。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远地区的的那个穷和尚吗?

2.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及弟子。

1.本文从时令、气候、人心向背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2.论证结构:

层进式

3.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攻城:

天时不如地利,守城:

地利不如人和)

(2)对比论证

4修辞:

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强调战争的地利优势;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强调人和才是战胜的关键

5.重要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着它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地理形势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而离开,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又)比不上作战中的得人心,上下团结。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3.伤仲永

《伤仲永》作者是北宋的王安石,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1.“伤”的意思是“为……感到哀伤”。

题目意思是为“方仲永从一个神童沦为平庸之人”感到哀伤,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天资过人,才华衰退,成为普通人

3.启示:

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4.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详写仲永"天资过人”,略写“泯然众人矣”。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即书诗四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属于正面描写天赋极高;“邑人奇之……”侧面描写天赋极高。

5.重要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书具)给他。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在诗后署上自己的名字。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就)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5.周处

《周处》作者是南北朝的刘义庆,选自《世说新语》。

1.主题:

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浪子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

“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

(2)周处人物形象:

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听取贤人规劝,勇于改过,弃恶从善

(3)情节波澜起伏。

周处击蛟,乡人庆贺,周处改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重要句子翻译:

(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

(周处、蛟和虎)一起侵害百姓,义兴人称(他们)是三个祸害,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

(3)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

(4)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周处)才知道自己被乡里人当作了一大祸害,(因此)就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5)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周处就)把情况全部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但是(怕)自己年纪已经太大,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6)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况且人就担心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传扬呢?

6.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

1.主题:

抒发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2、作者的游踪: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离开小潭

心情变化:

发现小潭——快乐(心乐之);观潭中游鱼——愉悦(似与游者相乐);感受潭中氛围——抑郁忧伤(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水清,石奇,景幽——淡淡的喜悦;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苦孤寂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水清——水尤清冽;侧面描写水清——游鱼,阳光,鱼影。

[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动静结合:

静——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比喻。

斗折蛇行——形容小溪的形状;其岸势犬牙差互——形容小溪曲折的岸势

4.重要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岸上)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3)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现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十分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我)于是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就离开了。

7.卖油翁

《卖油翁》作者是宋代欧阳修,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欧阳修,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古文运动领袖。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记叙两件事:

陈尧咨射箭(略写),卖油翁酌油(详写)。

3.主题: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4.艺术特点:

(1)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陈尧咨性格:

自矜,傲慢,自高自大。

“忿然”——神态描写;“尔安敢轻吾射”——语言描写;“笑而遣之”:

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陈尧咨知错不肯正面认错,十分尴尬。

卖油翁:

从容、镇定、沉稳、谦虚。

“取”“置”“覆”“酌”“沥”——动作描写,表现卖油翁娴熟的技能,“我亦无他,唯手熟耳”——语言描写,表现卖油翁平静坦然,朴实,沉稳,谦虚。

(2)详略得当:

详写——卖油翁酌油,略写——陈尧咨射箭。

5.重要句子: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没有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老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射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头。

(3)无他,但手熟尔。

(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4)以我酌油知之。

凭我倒油的(经验)可以知道射箭射箭也是凭手熟这个道理。

(5)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

(6)徐以杓酌油沥之。

(卖油翁)慢慢地用油杓舀油向下灌注入(葫芦)

(7)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油)从铜钱孔注入(葫芦),但是铜钱一点也没湿。

8.核舟记

《核舟记》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选自清朝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1.

(1)文体:

说明文;

(2)说明对象:

核舟;(3)说明对象的总特征:

奇巧;(3)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4)说明内容:

核舟形状、构造以及核舟上的人和物;

2.主旨:

表现雕刻者精巧高超的技艺和巧妙的构思,反映我国古代民间工艺美术的高超成就。

3.全文结构:

总——分——总

4.表达方式:

描写、说明、议论

(1)描写:

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衣着、姿态,船尾两舟子。

(2)说明:

“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米”——列数字,说明核舟体积小,表现王叔远的精巧高超技艺;“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打比方,突出了核舟雕刻精巧;“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列数字,突出了核舟精巧的特点,表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3)议论:

“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者感叹核舟工艺高超精湛。

5.重要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坐船游览赤壁时的情景。

(3)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字的笔画)细小得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但是计算一下,核舟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这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9.口技

《口技》作者是清代的林嗣环,选自清朝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1.主题:

表现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2.

(1)记叙的线索:

口技表演;

(2)记叙的顺序:

时间顺序(演出前的准备、演出时口技艺人精彩逼真的表演、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少顷,未几,既而,当是时,俄尔,一时)

3.口技表演的三个场景:

(1)一家四口梦中惊醒;

(2)一家四口由醒复睡,渐入梦乡;(3)大火突至,宾客惊慌欲逃。

4.艺术特点: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技艺高超。

正面描写:

a.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侧面描写:

(1)道具简单(首尾“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宾客反应:

a.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首尾呼应:

首尾段都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两次强调道具的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3)结构巧妙:

a.“善”字统领全篇;b.全文描写动静相间,叙述波澜起伏。

“静——动——静——动——静”,。

5.重要句子:

(1)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各种声音)同一时间一齐发了出来,各种声音的妙处都模仿得极像。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也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一些。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根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宾客没有一个不(被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哆嗦发抖,差点儿想要抢先逃跑了。

(6)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忽然(屏障里头)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

10.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作者是战国时道家学派列子,选自《列子》。

1.体裁:

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神惧人,神为人用,不是迷信,是为了表现人民群众意愿。

2.主题: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坚毅乐观的精神,说明了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3.艺术手法:

(1)对比:

愚公——智叟,愚公远见卓识和智叟鼠目寸光;孀妻弱子——智叟,孀妻弱子通情达理,智叟顽固不化;出入之迂——无陇断,突出愚公及其子孙的胜利和成就。

(2)衬托:

二山的高大和愚公的年老,衬托愚公的坚毅和执著。

(反衬)

(3)侧面描写:

操蛇之神“惧”,天帝“感”,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衬托愚公精神的伟大。

4.人物形象:

(愚公:

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坚毅乐观、有远见卓识);(智叟:

目光短浅,思想顽固不化)

5.重要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

(3)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搬运到渤海的边上。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5)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就)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甚至)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11.陋室铭

《陋室铭》作者是唐代刘禹锡,选自《全唐文》。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2.内容和主旨: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雅”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深节操。

3.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

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比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比喻”“陋室”,以“仙”“龙”比喻“陋室主人”。

(3)用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旧居来类比自己的陋室,说明陋室不陋,含蓄表达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和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

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4)多用四字句和五字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如: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讲究押韵。

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6)结构巧妙:

“惟吾德馨”点明主旨,统领全篇。

4.重要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

(5)孔子云:

何陋之有?

孔子说过:

(既有君子住在里头,)又有什么简陋呢?

12.爱莲说

《爱莲说》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选自《周元公集》。

1.“说”是一种文体,“爱莲说”即说一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2.主要内容和主旨:

课文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3.课文结构

第一段:

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枝叶特征,体态香气和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度,赞美莲花的品格,表明自己独爱莲花的原因。

第二段:

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4.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

(2)比喻:

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富贵者,莲花比喻君子。

(3)衬托:

菊花正面衬脱莲花,牡丹反面衬托莲花,隐逸者和富贵者衬托正人君子,爱菊爱莲的人少衬托爱宝贵之花牡丹的人多。

(4)对比手法,将君子和富贵者,隐逸者进行对比,突出不同的人格和价值观。

5.重要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笔直地洁净地竖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却不可亲近而不庄重地玩弄它。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3.王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作者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孟子及弟子。

1.孟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的三个问题:

(1)提问的三个角度:

对待朋友的委托、士师管理下属、国君治理国家

(2)孟子提问的目的:

使齐宣王认识到把国家治理好是自己对百姓应负的责任。

3.主旨:

赞颂孟子机智、敢于批评时政,反映了他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4.启示:

在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既要观点正确,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有时候间接批评比直接的批评要有效得多。

5.艺术特点:

(1)类比说理,层层推进:

孟子从生活中替朋友照料妻子的事情,推论到中层官吏的行为,再推论到国君,从小到大,由远及近,层层类推,让齐宣王明白自己的观点:

以人为本,尽职尽责。

(2)语言精练简约,深入浅出。

提问精练:

“如之何?

”;回答精练:

“弃之”“已之”。

(3)情节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齐宣王:

胸无城府,有问必答;孟子:

机智勇敢,胸有成竹,能言善辩,有心怀天下的民本,仁政思想。

6.重要句子:

(1)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有(一位大臣)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游历。

(2)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等到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那么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

(3)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对治理者应该怎么办?

(4)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环顾左右;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14.公输

《公输》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墨子,选自《墨子》。

1.墨子,墨家创始人,思想核心:

兼爱,非攻。

2.主要内容和主旨:

《公输》记载了墨子同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从而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艰苦实践的精神和反对不义战争的“非攻”思想。

3.艺术特点:

(1)用对话的方式来讲故事。

(2)类比推理。

准确类比,层层类推,逻辑性强。

(3)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

五个“不可谓”,运用排比,从“智,仁,忠,强,知类”五个角度批判公输盘所标榜的“义”实际是“不义”,让公输盘无法辩解,增强语言的气势。

4.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班门弄斧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墨守成规

5.重要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教导吗?

(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依靠您(的力量)杀了他。

(3)吾义固不杀人。

我崇尚仁义从不杀人。

(4)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将要用它去攻打宋国。

(5)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杀伤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7)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23.记承天夜游

1.《记承天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是宋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2.主要内容和主旨:

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月色美景,抒发了压抑,无奈,苦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被贬后赏月的的欣喜、漫步的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等既忘情自然又寻求解脱的复杂情感。

3.“闲人”的含义: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包含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赏月的的欣喜、漫步的的悠闲等复杂情感。

4.艺术特点:

(1)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相结合。

记叙: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

描写:

庭院中的月光,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议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运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积水空明”比喻“月色”,以“藻荇”比喻“竹柏之影”,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清澈空明,赏景者的似醒欲睡的情态;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作用:

强调月光、松柏的无时无处不在,突显下文“闲人”之说;加强语气,强烈地抒发洒脱与旷达之情;

(3)借景抒情。

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与洒脱旷达”等复杂的情感寄托在清澈空明的景色中。

5.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月色入户”;

苏轼到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

(1)念无与乐者,出游无人相伴而想找个游伴;

(2)张怀民也是遭贬的失意之人,彼此有共鸣。

6.重要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射进来,(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横纵横,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24.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2.主要内容和主旨:

课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和迁客骚人因览阴雨之景和晴和之景而产生的或悲或喜的心情,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3.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登楼观看景物而产生或悲或喜的不同感受。

第一层(第2段):

总写远眺洞庭湖的景色。

第二层(3—4):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

第3段:

写迁客骚人因晴和之景而喜。

第4段:

写迁客骚人因阴雨之景而悲。

第三部分(5):

正面写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4.内容理解:

(1)“或异二者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