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691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 精品.docx

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空气质量标准PM25精品

2015届高考政治热点备考:

空气质量标准PM2.5

一、【时事背景】

   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状况,更贴近人民群众切实感受,新标准增设了人们普遍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限值等指标,与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比,新标准强调以保护人体健康为首要目标。

新标准增加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项目,调整了分级分类表述方式,通过每一整点时刻发布各监测点位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和AQI以及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为公众了解环境质量、合理安排生活与出行提供参考。

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监测项目,在2013年要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到2015年要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6年全面实施新标准。

   二、【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角度

(1)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但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与缺陷,为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目前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重大污染排放事件时有发生,这正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表现。

对此,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同时,利用经济手段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过快增长及产品出口。

(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洁净空气,不能通过市场调节来提供。

政府应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实际,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调整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给城市环境改善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需要,决定了城市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2、生活与哲学角度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当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仍很突出,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把PM2.5监测纳入国标,与国际接轨。

(2)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我国区域性灰霾天气日益严重,与人为排放的大气颗粒物不断增加,尤其是细颗粒物增加有关。

标准修订稿增加PM2.5项目为基本监控项目,出发点就是引导有关区域的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相应的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防控灰霾等重点大气污染问题。

(3)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

提高环境空气质量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提高环境质量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只有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了,环境空气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生态环境才能改善。

(4)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清主流和支流。

“十一五”以来,全国大气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大气中二氧化硫(S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持续下降。

但同时要看到,当前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仍很突出,大气环境形势严峻。

(5)办事情要善于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难以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因此,树立整体观念,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

3、政治生活角度

(1)政府应切实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切实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已取得明显成效,但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大气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为此,政府必须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打好提升空气质量攻坚战,使其惠及百姓,造福于民。

(2)政府作为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根本利益的捍卫者,必须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让广大群众呼吸清洁的空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政府把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切实抓紧抓好,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宜居安康的环境。

(3)人大代表具有提案权和监督权;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

出席今年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关注PM2.5,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人大代表针对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问题向人大提交议案,行使了提案权;政协委员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

(4)公民要自觉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要加强科学宣传和教育引导,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落实公民的环保责任,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创新试题】

 环境空气质量 新标准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进一步扩大了人群保护范围,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更新了一些污染物项目的分析方法等。

据此回答1—3题。

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

A.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观念

B.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C.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D.唤醒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2.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政府确实履行好: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B.保障人民民主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3.贯彻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会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扩大内需和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需要:

①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强化节能减排的监督和管理 ②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自觉履行节能减排的义务 ③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内部具体生产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④公民要树立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消费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了与国际接轨,但仅仅是与世界低轨相接,真正实现与WHO提出的指导值接轨,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据此回答4—6题。

4.污染物控制要真正实现与WHO提出的指导值接轨,需要我们在节能减排上下大功夫。

为此,我国应该:

①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 ②依靠科技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③鼓励发展低油耗、环保的经济型轿车 ④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5.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以环境和资源换增长,结果投资效率持续下滑,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这告诫我们,必须:

A.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B.加大投入拉动经济增长

C.不断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D.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和颗粒物污染加剧。

据此回答7—8题。

7.根据上述情况,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列措施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 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③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 ④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上述材料说明,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这启示我们:

①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②放弃经济发展速度,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布,直接有利于:

A.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B.促进经济发展

B.建设生态文明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0.近年来,我国财政部改革和完善与汽车相关的税收政策,在促进节能和环保型汽车发展、引导汽车产业长远发展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体现了税收的作用是:

A.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B.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C.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1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导致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些学者建议政府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对其征收碳税,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市场在调节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学者建议政府征收碳税的经济学道理。

 

12. “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江苏某市原有的工业基础薄弱,如果走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但难以赶上发达地区,而且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因地制宜,搬迁有色金属企业,治理老企业污染,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

目前,该市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57.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著名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旅游胜地。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该市是怎样实施“以青山绿水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治市方略的?

(2)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该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

 

13.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我国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增加了30%以上;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1)图和材料一反映什么经济问题?

 

(2)空气很轻,被污染的空气很重,治理空气污染的经济负担更是重上加重。

减少空气治理的经济压力,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和个人应如何作为。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注:

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14. 材料一  近日,我国很多地区持续遭遇严重雾霾天气。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显示,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

此事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

材料二  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

近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和PM2.5。

PM10是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分别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材料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3年1月15日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

他说:

“积累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他同时强调,要直面雾霾天气,政府“应公开透明、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

(1)有人说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要靠政府,有人说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要靠群众。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别论证这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解决空气质量问题各市场主体可以有哪些作为?

 

15.材料一:

近几年,我国钢铁、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产能增加了30%以上;201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

(注: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速为11.2%)

(1)材料一反映什么经济问题?

(4分)

 

材料二:

“美丽中国”应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

2013年元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雾霾之中,尤其是北京,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

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

媒体呼吁:

美丽中国,从健康呼吸开始。

战胜雾霾,人人有责,我们应从一点一滴做起。

(2)根据材料谈谈建设“美丽中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15分)

 

材料三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注:

PM2.5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3)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8分)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D 6.C 7.C 8.D 9.C 10.B

11.

(1)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许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环境问题,这是一种市场失灵的体现。

(2)国家可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征收碳税,增加碳排放企业成本,激励企业生产向低碳方向发展,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这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12.

(1)联系、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该市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既讲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矛盾具有特殊性。

该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沿袭传统经济发展道路,也不盲目照搬其他地区做法,因地制宜走富有本地特色发展道路。

   

(2)要按规律办事。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若用辩证法其他原理,言之有理也给分)

13.

(1)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

 

(2)企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个人:

观念上,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

行为上,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把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

 (3)公民: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依法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参与政府决策过程。

 政府: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主动征求民意;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意义:

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答出任意5点即可)

14. 

(1)靠政府的合理性:

我国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政府具有组织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担负着保护环境的职责,抓好生态文明建设。

靠群众的合理性:

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2)企业:

①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②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履行环境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消费者:

①观念上,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的消费观。

②行为上,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把低碳生活落实到实处。

15.

(1)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方式粗放。

(4分)

(2) ①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④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方式,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⑤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每点3分,任意答出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

(3)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政府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提高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