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4882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docx

六年级下册数学专题练习56典型应用题全国通用

56、典型应用题

  【平均数问题】

  例1小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前进,回时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返回。

小强往返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江西省第二届“八一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我们不能用(15+30)÷2来计算平均速度,因为往返的时间不相等。

只能用“总路程除以往返总时间”的方法求平均速度。

  

  所以,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例2动物园的饲养员给三群猴子分花生。

如果只分给第一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2粒;如果只分给第二群,则每只猴子可得15粒;如只分给第三群,则每只猴子可得20粒。

那么平均分给三群猴子,每只猴子可得____粒。

  (北京市第八届“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设花生总粒数为单位“1”,由题意可知,第一、二、三群猴子

  于是可知,把所有花生分给这三群猴子,平均每只可得花生

  例3某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平均成绩是78分,男、女生各自的平均成绩是75.5分和81分。

问:

这个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决赛第二试试题)

  讲析:

因男生平均比全班平均少2.5分,而女生平均比全班平均的多3分,故可知

  2.5×男生数=3×女生数。

  2.5∶3=女生数:

男生数

  即男生数:

女生数=6:

5。

  例4某次数学竞赛原定一等奖10人,二等奖20人,现在将一等奖中最后4人调整为二等奖,这样,得二等奖的学生平均分提高了1分,得一等奖的学生的平均分提高了3分。

那么,原来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____分。

  (1994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讲析:

设原来一等奖每人平均是a分。

二等奖每人平均是b分。

则有:

  10a+20b=6×(a+3)+24×(b+1)

  即:

a-b=10.5。

  也就是一等奖平均分比二等奖平均分多10.5分。

  【行程问题】

  例1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60米,丙每分钟走70米,甲乙两人从A地,丙一人从B地同时相向出发,丙遇到乙后2分钟又遇到甲,A、B两地相柜______米。

  (1990年《小学生报》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如图5.30,当乙丙在D点相遇时,甲已行至C点。

可先求出乙、两相遇的时间,也就是乙行距离AD的时间。

  乙每分钟比甲多走10米,多少分钟就多走了CD呢?

而CD的距离,就是甲、丙2分钟共行的距离:

(70+50)×2=240(米)。

  于是可知,乙行AD的时间是240÷10=24(分钟)。

  所以,AB两地相距米数是(70+60)×24=3120(米)

  例2在一条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张明每小时行走4千米,李强每小时行走5千米。

8点整,他们两人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头反向而行,再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7……(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

那么,张、李两个人相遇时是8点_____分。

  (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试题)

  

(千米)=150(米)

  他俩相向走(1+5)分钟,反向走(3+7)分钟后两人相距:

600+150×〔(3+7)-(1+5)〕=1200(米)

  所以,只要再相向行走1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了。

从而可知,相遇所需要的时间共是

  1+3+5+7+7+8=24(分钟)

  也就是相遇时是8点24分。

  例3快、中、慢三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追赶前面的一个骑车人。

这三辆车分别用6分钟,10分钟、12分钟追上骑车人。

现在知道快车每小时走24千米,中车每小时走20千米,那么,慢车每小时走多少千米?

  (全国第一届“华杯赛”决赛第二试试题)

  讲析:

如图5.31所示,A点是三车的出发点,三车出发时骑车人在B点,A1、A2、A3分别为三车追上骑车人的地点。

 

  

  

 

  

快车走完2.4千米追上了他。

由此可见三辆车出发时,骑车人已走的路程是

  AB=2.4-1.4=1(千米)。

  所以,慢车的速度是:

  

  例4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如果把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

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

那么,甲、乙两地相距______千米。

  (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讲析:

首先必须考虑车速与时间的关系。

  因为车速与时间成反比,当车速提高20%时,所用时间缩短为原来的

 

  

 

  

  例5游船顺流而下每小时行8千米,逆流而上每小时行7千米,两船同时从同地出发,甲船顺流而下,然后返回。

乙船逆流而上,然后返回,经过2小时同时回到出发点,在这2小时中,有______小时甲、乙两船的航行方向相同。

  (上海市第五届小学数学竞赛初赛试题)

  讲析:

关键是要理解上行与下行时间各占全部上下行总时间的百分之几。

  因为两船2小时同时返回,则两船航程相等。

又上行船速是每小时行7

  例6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在离A城30千米处相遇。

相遇后两车又继续前行,分别到达对方城市后,又立即返回,在离A城4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

求A、B两城的距离。

  (《小学生科普报》小学数学竞赛预选赛试题)

  讲析:

如图5.32所示。

两车第一次在C地相遇,第二次在D地相遇。

  甲、乙两车从开始到第一次C点相遇时,合起来行了一个全程。

此时甲行了30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D点相遇时,两车合起来行了两个全程。

在这两个全程中,乙共行(30+42)千米,所以在合行一个全程中,乙行(30+42)÷2=36(千米),即A、B两城的距离是30+36=66(千米)。

  例8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在A、B之间不断往返行驶,已知甲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并且甲、乙两车第三次相遇(两车同时到达同一地点叫相遇)的地点与第四次相遇的地点恰好相距100千米。

那么A、B两地的距离等于____千米。

  (1993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

根据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3∶7,我们可将A、B两地平均分成10份(如图5.33)。

  因为甲、乙两车速度之比为3∶7,所以甲每走3份,乙就走了7份。

于是它们第一次在a3处相遇。

甲再走4.5份,乙走10.5份,在a7与a8之中点处甲被乙追上,这是第二次相遇;甲再又走1.5份,乙走3.5份,在a9点第三次两车相遇;甲走6份,乙走14份在a5点第四次两车相遇。

  

(千米)。

  例9在400米环形跑道上,A、B两点相距100米(如图5.34)。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按逆时针方向跑步。

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每人每跑100米,都要停10秒钟,那么,甲追上乙需要____秒钟。

  (1992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

各跑100米,甲比乙少用的时间是100÷4-100÷5=5(秒钟),现在甲要比乙多跑100米,需20秒钟。

由20÷5=4(个百米),可知,乙跑400米以后,甲就比乙多跑100米。

这样便刚好追上乙。

  甲跑完(400+100)米时,中途停了4次,共停40秒钟。

故20×5+40=140(秒)。

  当乙跑完400米以后,停了10秒,甲刚好到达同一地点。

所以,甲追上乙需要140秒钟。

  例10甲、乙二人在同一条环形跑道上作特殊训练:

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相反方向跑,每人跑完第一圈到达出发点后立即回头加速跑第二

第一次相遇点190米,问这条环形跑道长多少米?

  (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讲析:

图为甲、乙两人每跑到原出发点时,就返回头跑。

于是,从出发点切开,然后将环形跑道拉直,这样,他俩就可以看作在AB线段上的往返跑步(如图5.35)。

跑第一圈时,乙的速度与甲的速度的比是3∶2。

当甲从

原速跑到A点。

 

  

(个)全程,即刚好到达D点。

  所以,在AD段中,甲、乙两人都是按各自的加速度相向而行。

不难求得

  

 

  例11图5.36,大圈是400米跑道,由A到B的跑道长是200米,直线距离是50米。

父子俩同时从A点出发逆时针方向沿跑道进行长跑锻炼,儿子跑大圈,父亲每跑到B点便沿直线跑,父亲每100米用20秒,儿子每100米用19秒。

如果他们按这样的速度跑,儿子在跑第几圈时,第一次与父亲再相遇?

  (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讲析:

容易计算出,父亲经过150秒刚好跑完3小圈到达A点,儿子经过152秒刚好跑完2圈到达A点,儿子比父亲慢2秒钟,所以儿子将沿跑道追赶父亲。

  因为A到B弯道长200米,儿子每跑100米比父亲快一秒,可知恰好在B点追上父亲。

  即,儿子在跑第三圈时,会第一次与父亲相遇。

  例12甲班与乙班学生同时从学校出发去某公园。

甲班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乙班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学校有一辆大客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

这辆车恰好能坐一个班的学生。

为了使两班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那么甲班学生与乙班学生需要步行的距离之比是____。

  (1991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决赛试题)

  讲析:

要使两个班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只有让两个班都同时运行且同时到达。

  设甲班先步行后乘车。

甲班、乙班和客车的行进路线如图5.37所示。

AB、CD分别表示甲班和乙班步行距离。

  当甲班从A地行至B地时,汽车共行了:

AB+2·BC。

  又汽车速度是甲班的12倍,所以

  

  同理,当乙班从C地行至D地时,汽车共行了CD+2·BC。

  又,汽车速度是乙班的16倍,所以

  

  

  AB∶CD=15∶11。

  即甲班与乙班需要步行的距离之比为15∶11。

  例13王经理总是上午8点钟乘公司的汽车去上班。

有一天,他6点40分就步行上班,而汽车仍按以前的时间从公司出发,去接经理,结果在路途中接到了他。

因此,王经理这天比平时提前16分钟到达公司。

那么汽车的速度是王经理步行速度的____倍。

  (《小学生科普报》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通讯赛试题)

  讲析:

如图5.38,A点表示王经理家,B点表示公司,C点表示汽车接王经理之处。

  王经理比平时提前16分钟到达公司,而这16分钟实际上是汽车少走了2·AC而剩下的时间,则汽车行AC路程需要8分钟,所以汽车到达C点接到王经理的时间是7点52分钟。

  王经理步行时间是从6点40分到7点52分,共行72分钟。

  因此,汽车速度是王经理步行速度的72÷8=9(倍)。

【倍数问题】

  例1仓库里有两个货位,第一货位上有78箱货物,第二货位上有42箱货物,两个货位上各运走了相同的箱数之后,第一货位上的箱数还比第二货位上的箱数多2倍。

两个货位上各运走了多少箱货物?

  (1994年天津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因为两堆货物各运走相同数量的货物之后,第一堆比第二堆货物多2倍。

即此时第一堆货物是第二堆货物的3倍。

  所以,42的3倍的积与78的差,就是两堆中各运走货物的箱数的2倍。

故两个货位各运走的货物箱数是(42×3-78)÷2=24(箱)。

  例2一笔奖金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奖奖金的2倍,每个二等奖奖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2倍。

如果评一、二、三等奖各两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308元;如果评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复赛试题)

  讲析:

我们可将二等奖和三等奖都换成一等奖。

  

  如果评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时,每个一等奖的奖金为:

0

  

  例3甲、乙两个小朋友各有一袋糖,每袋糖都不到20粒。

如果甲给乙一定数量的糖后,甲的糖就是乙的糖粒数的2倍。

如果乙给甲同样数量的糖后,甲的糖就是乙的糖粒数的3倍。

那么,甲、乙两个小朋友共有糖____粒。

  (1994年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初赛试题)。

  讲析:

甲给乙一定数量的糖之后,甲是乙的2倍。

这说明甲乙两个糖数之和是3的倍数;同理,乙给甲一定数量的糖后,甲是乙的3倍,这说明甲乙两个糖数之和又是4的倍数。

  所以,甲、乙两人糖粒总数一定是12的倍数。

  又,每袋糖都不到20粒,所以甲乙两个糖数之和应为12、24、36中的一个数。

  经检验,当总糖数是24时,即甲为17粒、乙为7粒时,符合要求。

即两个小明友共有糖24粒。

  例4一小和二小有同样多的同学参加金杯赛。

学校用汽车把学生送往考场。

一小用的汽车,每车坐15人,二小用的汽车,每车坐13人,结果二小比一小要多派一辆汽车。

后来每校各增加一个人参赛,这样两校需要的汽车就一样多了。

最后又决定每校再各增加一人参加竞赛,二小又要比一小多派一辆汽车。

问最后两校共有多少人参加竞赛?

  (全国第一届“华杯赛”决赛试题)

  讲析:

原来二小比一小多一辆车,各增加一人后,两校所需车一样多。

由此可见,一小增一人就要增加一辆车,所以原来汽车恰好全部坐满,即原来一小人数是15的倍数。

  后来又增加1人,这时二小又要多派一辆车,所以在第二次增加人数之前,二小的车也恰好坐满。

即人数是13的倍数。

  因此,原来每校参加的人数都是15的倍数。

而加1之后,是13的倍数。

  即求15的某个倍数恰等于13的倍数减1。

  因为15×6=90,13×7=91,所以,两校各有92人参加竞赛。

  从而可知,两校共有184人参加竞赛。

【年龄问题】

  例1小明今年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7倍,再过多少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

  (1993年吉林省“金翅杯”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可先求出当爸爸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时,小明的年龄是多少岁:

  (5×7-5)÷(3-1)=15(岁)。

  故,再过10年,爸爸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

  例2今年祖父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

几年后,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5倍。

又过几年后,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4倍。

问:

祖父今年多少岁?

  (全国第二届“华杯赛”少年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因为今年祖父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

所以,年龄差是小明年龄的5倍,即一定是5的倍数。

  同理,又过几年后,祖父的年龄分别是小明年龄的5倍和4倍,可知年龄差也是4和3的倍数。

而年龄差是不变的。

  由3、4、5的公倍数是60、120、……可知,60是比较合理的。

所以,

  小明今年的年龄是60÷(6-1)=12(岁);

  祖父今年的年龄是12×6=72(岁)。

  例31994年姐妹两人年龄之和是55岁。

若干年前,当姐姐的年龄只有妹妹现在这么大时,妹妹的年龄恰好是姐姐年龄的一半。

姐姐是哪一年出生的?

  (长沙地区数学竞赛预选赛试题)

  讲析:

设若干年前,妹妹的年龄为x岁,则现在妹妹为2x岁;姐姐在“若干年前”那一年的年龄也为2x岁,则姐姐现在的年龄为3x岁。

  由2x+3x=55,可知,x=11。

  所以,今年姐姐的年龄是3×11=33(岁)。

  故姐姐是1960年出生的。

【时钟问题】

  例1把一个时钟改装成一个玩具钟,使得时针每转一圈,分针转16圈,秒针转36圈。

开始时三针重合。

问:

在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三针重合了几次?

(不计起始和终止的位置)

  (全国第三届“华杯赛”决赛口试试题)

  讲析:

如图5.39,设时针和分针第一次在B点重合。

从开始到重合,时针走了AB,而分针走了一圈后再又走AB。

 

   

 

   

  例27点____分的时候,分针落后于时针100°。

  (上海市第五届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7点整时,分针落后于时针210°,时针每分钟走0.5°,分针每分钟走6°,依照追及问题有:

  (210-100)÷(6-0.5)=20(分钟)。

  故,在7点20分钟的时候,分针落后时针100°。

【其他问题】

  例1如图5.40是一个围棋盘,还有一堆围棋子,将这堆棋子往棋盘上放,当按格点摆成某个正方阵时,尚多余12枚棋子,如果要将这个正方阵改摆成每边各加一枚棋子的正方阵,则差9枚棋子才能摆满。

  问:

这堆棋子原有多少枚?

  (全国第四届“华杯赛”决赛口试试题)

  讲析:

把这堆棋子摆成正方形实心方阵,还多余12枚,若把这个正方阵每边各加一枚棋子时,其贴边加上的棋子为12+9=21(枚)。

  所以,新方阵每边棋子数为(21+1)÷2=11(枚)。

从而可知,原来这堆棋子共有11×11-9=112(枚)。

  例2小玲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走80米,结果比上课时间提前6分钟到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3分钟,小玲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

  (西南地区小学数学竞赛试题)

  讲析:

本题属于盈亏问题,提前6分钟和迟到3分钟,所相差的距离,是由于每分钟相差30米而造成的。

  ∴(80×6+50×3)÷(80-50)=21(分钟);

  80×(21-6)=1200(米)

  即小玲家到学校有1200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