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5007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docx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二上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语文解析版

苏州市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先生以___的笔力,将那个黑暗的时代所造成的人性与社会的阴暗描画得___,不仅悲天,而且悯人。

带给我们的绝非只有___,而是更多的思考。

A.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震撼

B.力透纸背鞭辟入里震惊

C.苍劲有力入木三分震惊

D.苍劲有力鞭辟入里震憾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苍劲有力,多用来形容书画作品的用墨与勾勒像苍松劲枝一样有力度感。

第一处形容鲁迅先生的笔力,应选择“力透纸背”。

鞭辟入里直接强调剖析深而透,入木三分是比喻见解深刻。

第二处对“人性与社会的阴暗”应选择“入木三分”。

震撼是反应到内心受到震动,震惊是反应到表面,脸上受到惊讶疑惑。

第三处应选“震撼”。

故选A。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也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的选项。

C项,“春意闹”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故选C。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孔子治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和谐的、公平的社会制度。

___。

___,___。

___,___。

①因此,孔子的社会学说是从改造和培养人着手

②因此,儒家思想的落实必然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可以承担这一理想的社会群体

③而孔子认为,任何社会制度的建立都有赖于一批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人

④正是由于儒家的道德实践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

⑤以塑造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格目的的

A.③①②⑤④B.③①⑤④②C.①⑤④②③D.④②③①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由①②句中的“因此”可以确定③①⑤和④②两个小组合,因为两组句子在内容上符合因果关系的逻辑,所以排除AC;③①⑤强调对个人品格的塑造,④②强调群体在社会上的重要性,遵从由个体到群体的逻辑顺序,排除D。

故选B。

4.下列对联中,写白居易的一项是

①辞帝阙远谪蛮荒,情系孤舟,高吟钓雪;视民瘼伤如己疾,气吞猛虎,敢说捕蛇。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④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得体的能力。

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①借柳子厚《江雪》、《捕蛇者说》两篇传颂千古的诗文,写的是柳宗元,②从“大明湖畔”“金石录”“漱玉集”可知写的是李清照,③由“铁马铜驼”“还金阙”“诗继少陵”可知写的是陆游,④从“新乐府”“堤建西湖”可知写的白居易。

故选D。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燕子年年入户飞,向人无是亦无非。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D.禽鸟也知勤作室,衔泥带得落花归。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题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在读懂图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漫画的主旨。

诗句中都出现了“燕子”这一意象,这和漫画中飞翔的燕子都是契合的,但从画中小女孩张开双手接落花可知,D项最符合漫画情景。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戴先生行状

[清]洪榜

先生姓戴,讳震,字东原,世为休宁人。

生而体貌厚重,性端严。

生十岁,乃能言。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

“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师应之曰:

“此先儒子朱子所注云尔。

”即问:

“子朱子何时人也?

”曰:

“南宋。

”又问:

“孔子、曾子何时人也?

”曰:

“东周。

”又问:

“周去宋几何时?

”曰:

“几二千年矣。

”又问:

“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

”师无以应,大奇之。

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先生意每不释然。

师不胜其烦,因取汉许叔重《说文解字》十五卷授之。

先生大好其书,学之三年,尽得其节目。

又取《尔雅》、《方言》及汉儒笺注之存于今者,搜求考究。

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

由是尽通前人所合集《十三经注疏》,举其辞无遗。

时郡守何公,常以月某日,延郡之名人宿学,讲论经义于书院之怀古堂。

婺源江先生永治经数十年,精于《三礼》及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博综淹贯,岿然大师。

先生一见倾心,因取平日所学就质正焉。

江先生见其盛年博学,相得甚欢。

一日,举历算中数事问先生曰:

“吾有所疑,十余年未能决。

”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

江先生惊喜,叹曰:

“累岁之疑,一日而释,其敏不可及也。

”先生亦叹江先生之学,周详精整,日从江先生从容质疑问难。

盖先生律历声韵之学,亦江先生有以发之也。

东吴惠定宇先生栋,自其家三世传经,其学信而好古,从学之士甚众。

先生于乾隆乙亥岁北上京师,见惠于扬州,一见订交。

嘉定光禄王君鸣盛尝言曰:

“方今学者,断推两先生,惠君之治经求其古,戴君求其是,究之,舍古亦无以为是。

”王君博雅君子,故言云然。

其言先生之学,期于求是,亦不易之论。

先生行己严介,不苟然,必絜以情理,不为矫激之行。

先生接物待人以诚,谋人之事,如恐其不遂,扬人之善,如恐其不闻。

其教诲人,终日矻矻,不以为倦也。

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博极群书,而不少驰骋,有所请,各如其量以答之。

凡见先生者,未尝不有所得也。

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节选自《初堂遗稿》,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去宋几何时去:

距离

B.本六书以为定诂本:

根据

C.断推两先生推:

荐举

D.如恐其不遂遂:

完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震读书天赋异禀,好学多思,他不满足于课堂的简单教授,塾师只得给他《说文解字》;凭着这种精神,戴震读透了《十三经注疏》。

B.戴震谦虚好学,师从婺源大儒江永,倾心求教,深入探讨,从而获益匪浅,尤其是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多有启发。

C.王鸣盛评价戴震时,将其与东吴大儒惠栋对比,分析两人学术宗旨的不同。

同时,肯定了戴震的学术成就,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D.戴震乐于教导他人,并能因材施教,根据求教者水平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指点,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无以应,大奇之。

(2)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

(3)先生之学,虽未设施于时,既没,其言立,所谓不朽者与!

9.根据全文,简要概括戴震治学的特点。

【答案】6.C7.C

8.

(1)塾师没法回答,对他大感惊异。

(2)先生请求这本书,仔细看这书,就为(江先生)剖析比较,说明它是这样的原因。

(3)先生的学问,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施用,去世以后,他的学说得以确立,称得上(是古人)所说的“不朽”了吧!

9.善于质疑,勤于请益(勤学好问);精于考据,期于求是(追求结论的正确);立说平易。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C。

做这种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C项,“推”根据下文“惠君”和“戴君”可知,意思应为“推重,推崇”。

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认为他的学说是不可更改的定论”错,应是作者认为王鸣盛对戴震的评语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

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

(1)要点:

无以,没有······的办法;奇,意动用法,认为很奇特。

(2)要点:

谛,仔细;因为,古今异义,省略句,“因为之”,于是为他;所以,······的原因;然,这样。

(3)要点:

设施,古今异义,施用;于,被动句的标志;既没,去世以后。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根据第一段“问其塾师”的叙述,可以看出戴震善于质疑,勤学好问;根据第二段“先生读书,每一字必求其义”“一字之义,必贯群经、本六书以为定诂”,可以看出他善于考据;根据第四段嘉定人光禄寺卿王鸣盛的语言“方今学者······戴君求其是”,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追求精准;根据第五段“先生之言,平正通达,近而易知”,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易于理解。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先生姓戴,名震,字东原。

世代是休宁人。

生来就体态相貌敦厚持重,性情端庄严谨。

长到十岁的时候,才会说话。

从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出来,每天能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

塾师教授《大学章句》右经一章以下的内容,戴震就问塾师道:

“这些内容根据什么知道它是孔子的话并由曾子加以阐述的呢?

又根据什么知道它是曾子阐述的大意并由门人记载下来的呢?

”塾师回答道:

“这是先儒先师朱子的注释这么说的。

”戴震马上追问道:

“先师朱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塾师回答道:

“南宋人。

”戴震又问道:

“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呢?

”塾师回答道:

“他们是东周时期的人。

”戴震又问道:

“东周距离宋朝有多久呢?

”塾师回答道:

“将近两千年了。

”戴震又问道:

“既然这样,那么先师朱子又凭什么知道应该这样的呢?

”塾师没法回答,对戴震大感惊异。

先生读书,每个字都非要探求它的含义。

塾师约略地举出儒家《传》《注》上的释义来解释说明,先生内心的疑惑常常不能完全消除。

塾师不能忍受他的烦扰,因而取出东汉许慎撰著的十五卷本《说文解字》来给他。

先生十分喜好这本书,研读了三年,完全掌握了这本书的关键。

又取来《尔雅》、《方言》以及在当时还留存的汉代经师的笺注,进行广泛、深入的搜求、考索、研究。

一个字的含义,一定要在儒家各部典籍中都能解释得通,并能够依据汉字六种造字以及用字法进行追溯,这才把它作为确定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完全读透了前人集合历代《传》《注》而成的《十三经注疏》,穷尽该书的所有字词,无一字一词遗漏。

当时徽州知府何公,经常在每月的某一天,延请本地的名师大儒,在紫阳书院的怀古堂评讲论说经书的义理。

婺源的江永先生研究经学有几十年,对于《三礼》以及在步算、钟律、声韵、地名沿革方面都深有造诣,博古通今,学究天人,是一位高山仰止的大师。

先生求见了一次就仰慕不已,于是带上平时的研究所得,向江先生请教质询。

江先生见他年纪轻轻,却学识渊博,甚感投缘,相处愉快。

有一天,江先生列举出历算中的几件事情来问先生道:

“我有个疑惑,十多年不能解决。

”先生请求(江先生出示)这本(他存有疑惑的)书,仔细观看这书,然后就给江先生剖析比较,说明它是这样的原因。

江先生大为惊喜,叹服道:

“多年的疑惑,一下子就消除了,你的精敏,不可能赶得上啊!

”先生也叹服江先生的学问,周到详尽、精严整饬,每天跟随江先生从容地质疑辩论。

而先生在律历、声韵方面的学问,也是由江先生启发的。

东吴惠栋惠定宇先生,他的家族自三代祖先以来都是传授经学的,他的学问,讲求实据,尊奉古义,跟从他学习的读书人甚为众多。

先生在乾隆乙亥那年北上京城,在扬州晤见惠先生。

见面一次就结为好友。

嘉定人光禄寺卿王鸣盛先生曾经说过:

“如今研究学问的诸位先生中,一定要推重两位先生,惠先生研究经学追求古义,戴先生追求正确的结论,从根本上说,如果不遵从古义,也就无法成为正确的结论。

”王先生是学识渊博的君子,因此他的评论一语中的。

他评价先生的学问,追求的是正确的结论,这也是不可更改的定论。

先生立身处世严肃耿介,从不随便,一定要用合情合理来要求自己的言行,不做出奇异偏激的行为。

先生用诚意来待人接物,帮他人做事,就怕这事没做成;称扬他人的善行,就怕他人没听见。

他教导他人,整天勤劳不懈,不觉得疲倦。

先生的言论,平和中正,而又通情达理,贴近日常生活,容易让人理解,虽然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却一点也不脱离实际,任意发挥,有人请教,各自按照各人不同的水平来给予答复。

但凡见过先生的人,从来没有得不到收获的。

先生的学问,虽然在当时没有被施用,然而,去世了以后,他的著作学说得以完成确立,也称得上是古人所说的“不朽”了吧!

【点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理解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境,逐一译出重点词语,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构。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辛弃疾

敧枕婆娑两鬓霜。

起听檐溜碎喧江。

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

诗酒社,水云乡。

可堪醉墨几淋浪。

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

【注释】豫章:

元济之家乡。

檐溜:

指檐沟流下的水。

玉筯:

一作“玉箸”,此处指眼泪。

淋浪:

淋漓,形容畅快、痛快。

10.词中的元济之形象有什么特点?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简析上片“那边玉筯销啼粉,这里车轮转别肠”的表达效果。

【答案】10.第一问:

衰老(白发苍苍,老态龙钟);无聊,孤独,寂寞(起听檐溜喧嚣,以消磨时间,排遣郁闷);客居他乡,外表潇洒,内心凄苦(与友人聚会饮酒,结社赋诗,徜徉于水云乡,但是哪堪醉墨几淋浪);思乡念远之情深挚(别肠如车轮旋转,无休无止)。

第二问:

诗人对元济之生活境况(年老寂寞、思乡之情)的理解与同情;祝愿元济之早日回到家乡。

11.虚实结合(从元济之家人和元济之两方着笔),欲写元济之思乡,先写家人思念元济之,行文委婉曲折,能更好地表达元济之的思乡之情;把元济之抽象的“别肠”比作车轮旋转,无休无止,具体形象地写出其浓郁的思乡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诗词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概括。

分析情感时,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从而准确分析诗歌的感情。

第一问,概括元济之的形象特点。

首先通读全词,从词中找到描写人物的词句分析即可。

上片,“两鬓霜”三字,可以看出他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之状;“起听檐溜碎喧江”,他因为难眠而起身走到廊下,谛听檐溜的喧嚣声,这一情景可以看出他生活的寂寞与孤苦;“这里车轮转别肠”,远游在外,日日思念家人,别肠如车轮旋转,无休无尽,则其思乡之甚可知。

下片,“诗酒社,水云乡”二句写元济之在外的生活,言其游历于山水之间,并和友人聚会饮酒,结社赋诗,徜徉于水云之乡,生活似乎极为潇洒飘逸,但“可堪醉墨几淋浪”一句言其“归家梦”和其所作图画一样,从而透露出内心的凄苦。

据此概括即可。

第二问,分析作者的感情。

这首词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全词主要是描叙元济之的离愁别绪的,作者的感情是隐含在对元济之的描写之中的。

在作者笔下,元济之苍老、孤寂、貌似潇洒但又无奈凄苦,如果没有对朋友的理解与同情,是不会将朋友的内心刻画的如此细腻的;再联系题目“送元济之归豫章”,“送归”之中又蕴含了希望朋友能够早日回到故乡,以解漂泊在外的思乡之苦的愿望。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同时关注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

答题范式:

明手法(用一两个词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那边玉筯销啼粉”,写其家人因相思而流泪,把啼粉都冲掉了,写出了家人对元济之的思念;“这里车轮转别肠”句,言元济之远游在外,日日思念家人,别肠就像车轮旋转,无休无尽,则其思乡之甚可知。

这两句欲写元济之思念家乡,先写家人思念元济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思念之情比喻为无休无止旋转的车轮,不仅使行文委婉曲折,更加重了元济之的思乡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1、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前的小序和诗文后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子无良媒。

(《诗经·氓》)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3)桃李不言,______。

(《史记·李将军列传》)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

(杜甫《登高》)

(5)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6)长桥卧波,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诵明月之诗,______。

(苏轼《赤壁赋》)

(8)舞榭歌台,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匪我愆期

(2).辩乎荣辱之境(3).下自成蹊(4).百年多病独登台(5).沧海月明珠有泪(6).未云何龙(7).歌窈窕之章(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

需要注意的字为:

匪、愆、辩、蹊、沧、窈窕。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清明

王亚

清明是一杯绿茶。

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得长。

人慢慢走着,走得久了就老了死了。

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得有些余韵。

或有回甘,或茶搁得多了,略涩了些。

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走得更长久。

多年前,我每天泡一杯绿茶慢慢读杨绛先生的新书《我们仨》,竟在大夏天读出了清明的味道。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一个人在家里行走七千步,寂寞也浅,思念也淡,天地也清阔,却能把你逼得心酸起来。

一只手探入胸腔轻轻压挤似的,你的心滴滴答答成了湿毛巾。

可你看她那面庞,终是笑的。

这是杨绛先生的味道,亦是清明的味道,没有不可收拾的哀愁。

清明的味道是迂回而含蓄的,宜怀人。

祖父毕业于国立某师范学校,四十余岁便殁了三任妻子,也不再续弦,他老了以后笑说:

“命硬,就不祸害人了。

”他开油坊,挑桐油下广州,为躲兵役以私塾底子考入师范,而后一辈子教书,一个人养活一家九口人。

在某个风雨如晦的时期,因为几近成为民国时期某县政府官员的身份,被折磨十余年。

他只在老了以后被梦吓醒,仍旧笑:

“我还以为又回到那十年。

”笑的时候还庆幸地眨眨眼睛。

自我有记忆起,祖父就已经老了。

我像只小猫一样跟着他,白天跟他读书习字,夜里给他暖被窝。

他脚长盈尺,睡觉时直挺挺伸着一动不动。

手也纤长,一把抓住我的脚踝往被头那边扯。

“小孩子睡觉不要蜷着,挺直了,以后做人也这样。

五岁那年去太原伯父家,半路在郑州转车,他去买票,嘱我乖乖地在广场守行李。

我便做着乖小孩,在旅行包上坐了,一等就是很久。

他买了票回来时,我揉着惺忪的眼看他,他一脸惊惧地紧紧抱着我,生怕我会从他怀里溜走似的。

伯母很多年后还爱羞我,说在太原向祖父发脾气,大冬天的把一只棉鞋都扔到水缸里了,我一直讪笑。

无论我多执拗顽劣,祖父从未生气过。

祖父自然也有呵责时。

夏天的正午,小伙伴偷偷来唤,我趁他午睡,溜了出去,顶着太阳疯跑疯玩,往往过不了多久,他便用手半遮额头摇着蒲扇来了。

“女孩子不能做一个疯丫头,睡不着就回家读书!

”嘴上诘责着,眼里依旧温和。

不记得几岁开始发蒙,父亲为我做了块小黑板,祖父从学校拿回来粉笔,我的小课堂就开课了。

我摇头晃脑跟着祖父读书背诗。

李白、杜甫成了我儿时就熟知之人,“老刘食量大如牛”,薛丁山娶了樊梨花……祖父像一个书袋子,每天掏出一些儿来给我慢慢咀嚼,反刍,再咀嚼,咽下。

祖父教了一辈子书,我成了他的“关门弟子”,将他的衣钵悉数接过来。

是的,我的确接了衣钵,承袭了祖辈父辈的职业与性情,淡然地做着教书先生。

李杜们也种在了心里,和阅读的习惯一起。

后来我写李清照、纳兰、仓央嘉措,写茶,写酒,写汉字闲时光,哪一样不是那时种下的呢?

可是,祖父终究去了。

我有时清明回去“看”他,想着,是不是拿些我的文字烧给他,让他在那一边也看看他的孙女出书了。

我终究是羞怯的,如那年错愕地看他搂着我的神情,紧张惧怕,却不曾有半句言语。

我的血脉里流着他的血,便有了家族式的内敛。

祖父一生迂回若此犹自清明,不染无边哀怨,无大喜亦不见大怒,不过事后淡淡一笑,到老脊背都挺直。

清明本该天清地明的淡然,何必牵惹出蚀骨的痛?

大约我薄情,清明诗里最不爱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一些凄风苦雨都受不起,如何过得清明?

《逸周书》写“清明之日,桐始华”。

想着一路桐花故人般来迎你,凄苦也可抛了。

也喜欢《逸周书》这个“逸”字,似古人施施然而来。

“清明风至,音比中吕”。

这是《淮南子》里的话。

古乐分十二律,“中吕”居各音律之中,是清音。

大约就如清明风至,你在风里,会听见谁的一声唤?

今日正清明,我泡了杯徽地绿茶——岳西翠兰,名字俗了些,茶味却好,也经泡。

一杯清明,算俗到了雅境。

今日我没回乡,就以这杯茶遥祭祖父。

桐华,风至,你不慌不忙地走着。

也好。

(有删改)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