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5788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6.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docx

高考历史必修二考点

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必修二复习讲义【全册】

根据2008江苏高考说明对必修二中相关的高考考点进行梳理分析,以帮助考生复习和迎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

1、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高考说明】

(1)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含义。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1、“市”的形成与发展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商帮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2、海禁政策

【知识梳理】

1、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石器助耕;

②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技术,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土地的现象,私田大量开垦;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加速了土地国有向私有的转变;

③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上: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上:

铁犁牛耕为,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上: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④经营方式上:

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产品仅供贵族和官府使用;产品主要是武器等军需品和奢侈品。

(2)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①高超的冶金技术

A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商周是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采用鎏金技术、镶嵌工艺

B冶铁技术

西周已有铁器;

春秋出现铁农具,战国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C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

②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B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

D明清时期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

E明中后期又烧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为有名,

F到了清代,还发明了珐琅瓷。

③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B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

C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D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开始使用花楼机;丝织品工艺精巧,如“妆花缎”,新品种金宝地。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④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⑤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

⑥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呈相应的变化;

⑦长期领先于世界。

3、商业

(1)“市”的形成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

①西汉:

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②唐代:

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广州

③宋代:

开封、杭州

④元代:

大都(北京)、杭州、泉州

⑤明清时期:

晋商和徽商

(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

④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⑤在发展中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较早出现。

4、主要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赋税的征收,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

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B消极性:

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使,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①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②海禁的影响: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2、了解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3、产生的背景。

4、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

5、了解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6、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考说明】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2、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3、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梳理】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①背景:

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②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③影响: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

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

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

中央:

奕訢;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

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

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

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外商企业的刺激作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③分布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⑥评价:

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两面性。

4、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

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

C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②主要表现:

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

5、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现:

民族工业发展较迅速。

6、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抗战时期

①表现:

遭到沉重打击

②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官僚资本的压榨

解放战争时期

①表现:

日益萎缩

②原因:

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官僚资本的摧残

通货膨胀严重

7、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

(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

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

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程标准】

1、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2、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3、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高考说明】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一五”计划

3、三大改造

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1、创办经济特区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知识梳理】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新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

④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3、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经营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

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

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

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⑥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

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④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1、了解近代“断发易服”。

西装传入和中山装流传的物质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3、了解中国铁路的诞生。

4、了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5、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6、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高考说明】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业

3、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知识梳理】

1、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

2、物质生活

①近代:

断发易服、中山装、西式食品。

②现代:

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到1987年,中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发动“菜篮子”“工程。

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3、社会风俗

①近代:

废止缠足、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变化。

②现代:

1950年制定《婚姻法》,妇女解放。

4、交通

①水运: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②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③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④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5通讯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未经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④现代互联网得到发展

6、报刊

①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④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7、影视

①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②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③《渔光曲》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④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8、互联网

①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②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主义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了解荷兰、英国进行殖民争夺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3、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4、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意义。

【高考说明】

(1)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进行殖民争夺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2、第二次工业革命

3、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

1、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①经济根源: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对黄金的渴求。

③宗教根源:

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

商路不畅。

(2)过程:

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②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③1497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到达印度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环球航行。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1)荷兰:

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

②荷兰的殖民地范围: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

亚洲,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中国的台湾;

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

③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2)英国:

①英西战争:

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英属东印度公司。

③英荷战争:

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

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④英法战争:

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3)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两次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A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因素:

①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确立了资本阶级统治。

②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海外贸易进行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③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④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经验。

⑤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B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C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D结束标志:

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

E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②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③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

④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工技术的发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③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④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课程标准】

1、了解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高考说明】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2)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2、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以及经济政策的新变化。

【知识梳理】

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

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

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

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2、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

快速增长。

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②70年代

表现:

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

石油危机

③80年代里根

表现:

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

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90年代克林顿

表现:

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

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

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

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