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253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参考答案秋.docx

马原参考答案秋

绪论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

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她既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也包括列宁的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丰富和发展,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

错。

(1)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观点。

(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唯心主义则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3)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斗争的关系。

答: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辨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

在当今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同时,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继承物、对立物,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资本主义又是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

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只看到合作而看不到斗争或只斗争不合作都是错误的。

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将唯物辩证贯彻到底。

4、和谐就是无矛盾。

答:

错。

从哲学上讲,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

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制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要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

答:

错误。

这种说法违背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

由于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性质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自由是纪律的基础,纪律是自由的保证。

没有自由,人们的思想就会僵化,失去创造力;没有纪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我们既要纪律又要自由,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8、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我国应如何正确处理与日本的国家间关系。

答: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它是一切事物辨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贯穿于矛盾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我国与日本都是亚洲国家,两国既有贸易发展的和谐友好发展合作关系,又存在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纠纷,譬如钓鱼岛事件,矛盾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与日本合作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因素,同时也要提防日本与我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摩擦,婉转的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认识和谐稳定与改革发展关系的指导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贯穿于矛盾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4)社会和谐稳定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而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斗争性来实现,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同一性包含斗争性的原理,和谐不是否认矛盾的存在,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能消极维护,而要深化改革,为稳定创造条件,并推动它的发展。

(4)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存在条件,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解决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团结。

1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答: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

错。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矛盾的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相互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系统。

(2)和谐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系统。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和谐社会并不是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的双方处于又统一又斗争的良性互动状态。

又统一又斗争的良性互动状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事物之间有差异才能互补互利。

(3)要把握好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的和谐状态发展。

要分析矛盾的性质,即双方是同一性占主导地位还是斗争性占主导地位。

对同一性占主导方面的矛盾,要发展其有利的方面,防止矛盾激化,对于斗争性占主导地位的矛盾,要及时解决,使矛盾向新的层次转变。

第二章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性的标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

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

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同一性,是可知论;坚持认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还引起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的缺陷,科学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永无止境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做出了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彻底解决了认识为什么能、怎么才能认识这个世界——这个认识论的最重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任何认识都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

正确。

任何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其指导作用的结果也不同。

其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6、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性的标准。

7、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的真理和具有相对的真理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的真理和具有相对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8、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答:

错误。

真理是有用的,即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

真理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

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

但“有用即真理”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

其错误主要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

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那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

其次,真理的唯一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与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无关。

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未必就是真理。

第三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是和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和辩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中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力的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3)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

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4、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

这种关观点是错误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指导意义:

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6、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l)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为: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

所以,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

(3)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坚持。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答:

社会意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8、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

错误

(1)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2)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9、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1)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重要一环,是实现高度民主、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

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

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四是法制不完备。

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四章

1、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的基本条件。

答:

(1)产业资本循环要保持连续性的基本条件是,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同时,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2)空间的并存性和时间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

正确。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

最初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不是金银。

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金银具有一般商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易损害,宜于长期保存;硬度小,质地均匀,易于分割,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逐渐稳定在一种商品,即货币上。

3、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答:

错。

⑴划分的依据不同:

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m生产中作用不同划分的⑵划分的内容不同,C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因只包括劳动资料,V单指劳动力和生产资料⑶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揭示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后者的划分是为了揭示m的真正来源。

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

此观点正确。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即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够哦买这创造剩余价值。

价值增值的秘密就在这里。

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5、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作用和后果

答:

价值规律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答: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7、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

第一,因为垄断并没有消除商品经济。

第二,大量的非垄断企业仍然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第三,垄断企业(组织)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

这表现在垄断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竞争的手段、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都发生了变化。

8、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

答:

此观点错误。

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

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

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

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只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使得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但是,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