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6597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docx

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调研考试

语文科试题

总分150分答题时间:

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边塞与边塞诗

边塞诗的兴盛在唐代,那时候,边塞的概念是具体的——基本上是陇右。

陇右自古为羌戎之地、华夏边陲,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历经汉唐王朝的大力开发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这里便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乃至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最活跃的地区。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今甘肃敦煌);狭义的陇右则具体为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

在古代,军事家们有一个共识:

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

陇右,一直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防御的核心区域,在唐初,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

此时的突厥汗国,已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大漠以北、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

中原内地自然早成了他们觊觎的对象。

因而那时边塞逐步收缩于陇右的狭义概念上。

边塞的战事,使众多的诗人们豪情满怀或者悲苦结肠,尤其是河西走廊,在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章。

追溯历史,西汉与匈奴南北对峙,互相抗衡,汉朝为防御匈奴南犯,不惜倾尽国力,修筑了扼守边防的长城,当时称为边塞,简称塞,或称障塞。

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燧,是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一段时期,这样的地区成为典型的边塞。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国力逐渐殷实。

突厥的骚扰逐渐平息,就在高昌设立了驻守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直至碎叶河以南地区。

在那个鼎盛的时期,边塞又指向了敦煌郡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不少的优秀诗作已经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

《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隋书》直到《明史》都为边塞立传。

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

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

到唐代,由于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唐、吐蕃、突厥以及后起的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他们相互角逐、相互兼并,相互扩充各自的势力范围,这就促使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以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

因为边防的战事,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这是军事防卫的需要。

另一方面。

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这些,在边塞诗的歌吟中,是不可回避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发生,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格调高挑的边塞诗也开始黯然神伤。

边塞毕竟是边塞,其地理上的偏远,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也是锤炼边塞诗不可或缺的元素。

如果没有边塞的艰苦和遥远,就没有边塞诗的磅礴气势和苦难锋刃。

在边塞诗中旅行,边塞的风,边塞的沙尘,边塞的壮丽与辽阔,边塞的风俗与美味,会磨砺我们的风骨,会滋生我们的豪情。

放达的人生,尽在边塞诗中。

(节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1.下列选项不属于唐代边塞诗内容涉及范围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一座座城堡拔地而起。

B.地方的行政核心区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力又影响和促进了整个边防线上的生产发展和商贸往来。

C.战争的发生,使城堡遭遇了强大的破坏力,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D.为防御外敌南犯而不惜倾尽全力修筑扼守边防的长城和沿之修筑的障、城、亭、燧等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边塞就是陇右。

广义的陇右,东起陕西甘肃的界山陇山,西达沙州。

B.盛唐时期不少的优秀边塞诗作涉及到了新疆的广大地区,是由于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殷实,边塞的范围指向阳关和玉门关以西。

C.唐朝政府大力在边地修筑城堡,增强边地的防御能力的原因是吐蕃、突厥、回鹘、南诏等几大政权加大了对唐朝的侵扰力度。

D.唐初,突厥汗国觊觎中原内地,那时的边塞一直是指甘肃黄河以东、青海青海湖以东至陇山一带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文中引用古代军事家们的共识,意在强调只要排斥、打击甚至消灭西域的各少数民族就可以保全关中地区。

B.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西北边塞有关,这说明唐代边战主要发生在包括西北在内的三边地区。

C.边塞诗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边塞特有的地理、文化、物质、环境特点。

文化上的边缘,物质上的单调,环境上的严酷,造就了边塞诗,锤炼了边塞诗。

D.边塞诗记录着边塞,表现着边塞。

阅读边塞诗,可以让我们的风骨、豪情得到磨砺、滋生,边塞诗包含了人生的放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没文化

【俄】安德烈·马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

”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

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

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

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

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

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

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

”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

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

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

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

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

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有那首《大门前的沉思》。

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

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

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

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

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

”儿子把一只耳塞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

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塞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

”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

“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

老婆!

”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

”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

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

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

“藏书出售,传世经典。

”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科利亚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他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

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

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

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

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科利亚的姑妈去世,他非常难过,决心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用来安放姑妈留下来的那些书,表现了他对姑妈的怀念。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没文化”。

5.小说写科利亚姑妈留给他“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的书,有什么作用?

(6分)

6.有人认为,妻子是阻碍科利亚变得“有文化”的根本力量,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

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

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

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意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7.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多源于个人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项一是()(3分)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此警醒世人。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她们想要冷静客观地叙述,避免过多融入自己个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除超前的文体风格外,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促人奋进。

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

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

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

俺答猎,虎虓其前,芳一发毙之。

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

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

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

数御寇有功,当得官,以父贫,悉受赏以养。

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

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

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

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

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

寇营野马川,克日战。

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芳战益力,寇乃去。

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

寻以功进左,赐蟒袍。

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分守建昌。

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

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

“马太师也!

”连却。

四十五年七月,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

堡圮,众请塞之,不可。

请登台,亦不可。

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

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

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

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

“彼军多反顾,且走。

”勒兵追击,大破之。

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

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

家蓄健儿,得其死力。

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

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

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靡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

如文中的“嘉靖”即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B.“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芳年少英勇,事亲至孝。

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虎救了俺答,俺答让他随侍左右;他把抗敌所得封赏都拿来奉养父亲。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

威远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

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D.马芳智勇双全,多次建功。

马莲堡之战,马芳先采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次日中午又卧床不起,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芳战益力,寇乃去。

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

(5分)

(2)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

“彼军多反顾,且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题共9分)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②紫枢,筑坛③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

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

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C.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15.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以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施工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安全事故如期而至,人员伤亡严重,救援队伍很快赶到现场,克服困难抢救危重人员,并对轻伤者进行了处理。

B.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经常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会聚在这里,他们各具民族风格与艺术特色的优美歌声在大厅内交相辉映,久久回荡。

D.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太自然的巧夺天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个全新图书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版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敬请广大读者赐稿,来稿请寄:

长沙市玉兰花路88号《读书》编辑部郭亮敬启。

B.您的文章我已经拜读了,另外这文章里有几处错误,我已经给您斧正了。

C.苏先生说:

“今日有缘相聚,实在不易。

您是马齿徒增,我是碌碌半生,怎不让人感慨!

D.在信的最后,该公司的人事主管恭敬地写到:

“经理一职,尚祈俯就。

20.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流星雨”下定义。

要求:

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

(5分)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流星雨发光的原因是受大气摩擦。

③流星雨发生的光亮如同从一点迸发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

请你根据下面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

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