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6664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中国农业》.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世纪中国农业》.docx

《21世纪中国农业》

《21世纪中国农业》

第三部分:

农业产业化与生产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新的农业产业革命》

1正确理解和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2农业产业化是划时代的第二次革命

2.1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

2.2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由生产型组织结构向多元主体自由联合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转变

2.3传统的技术要素结构向现代技术要素结构转变

2.4农村由单一的农业社会向现代产业和现代文明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村社会转变

3农业产业化的演进和政府角色

3.1农业产业化是诱致性制度变迁

3.2农业产业化是市场行为

3.3农业产业化是非均衡渐进演化过程

《产业化经营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由来和内涵

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地位和作用

3.1在数量很多的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

3.2在农户兼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专业化

3.3在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和经营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集约化

3.4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体制转轨

4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4.1产业化与经营的关系

4.2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经营的关系

4.3产业化经营与经营环境的关系

4.4产业化经营与政府作用的关系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向》

1我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评估

根据我国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199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15750.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2588.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44510万吨,棉花总产量达434.1万吨,肉类总产量达3692.7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214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3元。

1.1根据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得出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达到38分

1.2农业产业之间差异较大

种植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高一些。

1.3土地生产率与日本的差异不大

1.4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日本的差距较大

1.5农业机械化等与日本的差距较大

在1994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分别是:

机耕率53%,机播率27%,机收率14%;而日本在70年代末期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1980年的日本机耕率为96%,机播率为94%,机收率为85%。

在农田灌溉方面,我国1994年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5%,而日本在1980年已达到90%。

2我国农业现代化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国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

一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代替“石油农业”的模式;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同传统的优良农作技术结合起来,开拓新的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走技、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使我国农业超着市场化、科技化、规模化、企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是:

一个先行,两个布局,三个维度,四大体系,五大突破。

2.1“一个先行”

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科技先行的原则。

在制定我国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在制定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把“科教兴农”列为首位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引进国内外的人才和资金,建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2“两个布局”

利用比较优势的原理,着重抓好我国农业的种养品种布局和农产品加工布局。

种养品种布局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发挥我国不同类型区域的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条件确定种养品种,选准支柱产业,找准名牌产品,发展新特产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形成大批量生产。

农产品加工布局要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区划,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产品生产条件,加工不同的品种,连成一片,形成规模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市场连为一体。

2.3“三个维度”

大力拓展我国农业资源生产领域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突破“耕地农业”的限制,树立“国土农业”的新概念。

突破“粮食农业”的限制,确立“大食品农业”的新观念。

高度重视开发“露地农业”以外的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蓝色农业(水域农业)和白色农业(微生物及生物业)。

依赖生物有机体的转化功能,运用食物网络传递系统,从陆地到水域,从耕地到全部土地,从农作物到农业生物,全面发展农、林、牧、渔等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来挖掘我国农业资源开发的功能深度。

2.4“四大体系”

2.4.1建立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综合技术体系

所谓集约,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技术、劳动、资金和管理手段的投入,力求低资源消耗,高效益农业产出,持续平衡地发展。

所谓综合,就是综合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的优势,综合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的优点,综合应用现代工业设施和管理技术,组合成多种配套成龙的适用技术,综合各项单项技术配套成新技术系列,使农业技术、经济和生态系统协调统一。

2.4.2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产业体系

以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为技术依托,建立集农业教育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营销灵活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加快农业高新技术转化与推广。

2.4.3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经营体系

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供销社和基地作为龙头,通过“公司+农户”和“基地+农户”的联合,把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进而发展为贸工农、金(融)、科(技)、教(育)一体化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农业企业群。

2.4.4建立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2.5“五大突破”

2.5.1农业对外开放有新的突破

把农业对外开放纳入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全方位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中外合资、独资的农业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引进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优良农产品品种和先进设施及加工设备,“洋法土种”、“洋种土用”,把更多农产品大入国际市场,以农业对外开放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2.5.2农业投资机制有新的突破

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业投入的总量,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户、企业、外资、城镇消费者“六位一体”的农业投资保障体系。

2.5.3农业科技革命上有重大的突破

通过农业新的科技革命,带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常规技术的发展。

2.5.4转移和农村劳动力的方式有重大突破

首先,采用劳动集约作为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起步方式。

大力发展花卉种植、畜禽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储运等吸收劳动力较多的产业,拓宽农业产前和产后吸收劳动力渠道,以缓解农业劳动力集中在粮食和棉花种植业上。

其次,要以小城镇和小城市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点,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有计划地让那么离开土地,转向这些小城镇,进入第二、第三产业。

第三,鼓励农户适当兼业,以多种形式半脱离或脱离农业。

第四,适当扩大劳动力出口,在国外试办农场和养殖场。

2.5.5人才培养和农民素质提高有重大突破

通过教育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掌握农业先进技术的科学家、跨世纪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大批精通业务的科研、推广、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善于宏观决策的政府科技领导干部,富于远见、会管理、掌握各方面信息并熟悉国内外市场经营的专业管理人员。

《正确处理21世纪工业发展与农业积累的关系》

1工业化的资金积累有多种方式,不存在各国共同的工业化道路

2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核心要以农业为市场

3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增长

421世纪工业发展不能再靠农业积累

《21世纪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对策》

1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异军突起

我国乡镇企业经历了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

一是1958年—1969年的起步阶段。

二是1970年—1978年的波动阶段。

三是自改革开放的1979年以后的突起阶段。

2人地关系紧张、城乡联动、政策和市场导向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因

3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容低估

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它提供着全国51.6%的社会总产值增加值,68%以上的税收净收入,47.2%的外汇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净值。

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乡镇企业是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来源。

二是扩大农村就业致富门路,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

三是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有力地支援了大农业发展。

四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五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4乡镇企业在产业布局、企业负担、环境保护、地区差距等方面困难重重

5理顺关系、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依靠科技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出路

《农地承包期30年不变》

1农地制度面临的困境

2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分配矛盾

3农地承包期30年是否合适

4政府在农地改革中的作用

《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必须走联合

2合作制是农民自由联合的必由之路

3不失时机地大力支持农民的自由联合

《支持、引导和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

1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展

2农村股份合作制的特点和作用

3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农业保护政策》

1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保护的迫切性

1.1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1.2农业是弱质性产业

1.2.1抗灾能力较差

1.2.2劳动生产率低

1.2.3经济效益不高

1.2.4发展速度缓慢

1.2.5资源日趋衰减

1.3农业是风险性产业

2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保护的特征

2.1农业是一种全方位的保护

2.2农业保护是一种多层次保护

2.3农业保护是一种短缺性保护

2.4农业保护是一种利益性保护

2.5农业保护是一种低水平保护

3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保护的措施

3.1政策保护是农业保护的有效形式

价格政策、投入政策、流通政策、生资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

3.2法律措施是农业保护的根本途径

加快农业立法,促进依法治农。

加大执法力度,以法护农。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农业保护问题〉

1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有利影响

1.1我国可以享受40多年来关贸总协定各缔约国在开放贸易,尤其是降低关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1.2有利于中国参照国际规范深化农村经济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

1.3保护我国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

1.4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待遇,促进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1.5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份额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不利影响

2.1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

2.2对国内农产品生产将产生冲击

2.3有可能增加中国进口粮油的外汇负担

3加入世贸组织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3.1根据目前谈判的进展分析,面临进口冲击压力的农产品主要有:

粮食(小麦、稻谷)、棉花、植物油、食糖及羊毛

3.2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我国许多农产品如水果、水产品、肉类产品等的出口。

4政策建议

4.1改革现行农业管理体制

4.2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

4.3加大国内农业发展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4.4建立主要农产品保证价格体系

4.5建立农产品供给、需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预报系统

4.6调整农产品进口政策

4.7进一步加强进出口动植物检疫工作

〈农产品国际贸易一体化趋势及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

1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1.1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

1.2美国新农业法出台

2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1农业贸易改革引起的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既有可能使我国农业出口收入增加,又有可能加重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外汇支出负担

2.2国际贸易自由化有可能对我国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产生严重冲击

2.3国际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3对策建议

3.1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

3.2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

3.3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

〈中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策〉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性质

1.1结构性剩余

1.2积累性剩余

1.3效率性剩余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策

2.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3加快小城镇建设

2.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5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

2.6长期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3.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为我国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创造条件

3.2通过就业和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转变了观念,起到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重塑作用。

3.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调整与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对策〉

1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

2.1稻、麦、玉米优质品种与国外优质品种的比较

2.2水果、蔬菜类农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

2.3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的差距

2.4水产品品质与国外的差距

2.5农产品产后加工、保鲜、储运和包装方面的差距

2.6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差距

3实施优质农产品战略的可能性

3.1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巨大需求是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原动力

3.3农业科技为实施优质农产品战略奠定了的技术基础

3.4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优质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经营途径

3.5加入世贸组织将为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3.6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丰富的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经验

3.7中央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优质高效农产品开发

4实施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建议

4.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4.2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农业

4.3调整科研任务和研究方向,为优质高效农业提供技术储备

第四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和农村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人口、农业资源和环境与农产品总供给的矛盾

土地沙漠化面积达3300万公顷,草原退化面积8700万公顷;土壤侵蚀退化加剧,农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

每年工业排放废水368亿吨,烟尘1500万吨,旱涝保收面积仅占25%左右,常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面积达3300万公顷—4000万公顷,减灾面积一般在600万公顷左右。

1.2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矛盾

首先,农民自身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低,多数人商品意识不强,信息不灵,缺乏按市场法则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其次,农户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经济实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承担不起来自市场的风险。

第三,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方式落后,也没有代表利益的组织,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四,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农民进入市场面临许多困难。

1.3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矛盾

我国城市花水平只有2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

1.4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应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农民的利益为核心,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

改变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和完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与技术体系,形成“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相结合的格局。

2.1发展生态农业,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

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下,按生态学的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

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相结合,利用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和现代化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持续发展应使土地、水和动植物种质资源得到保护,无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发展途径。

2.2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途径,以科技进步为支柱的集约化现代综合农业

我国的农产品市场要求发展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业,高产是由国情决定的,优质是由市场决定的,高效是由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整体效益决定的。

2.3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4完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资源环境政策》

1中国可持续农业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

农业资源衰竭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中国可持续农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耕地资源短缺并锐减,土地退化严重,水资源贫乏,森林资源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工业污染威胁农业生产,农用化学品及农业有机物污染普遍且严重等。

1.1耕地资源短缺并锐减

1.2土地退化严重

中国耕地质量呈现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2.5%--4%的水平。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等引起。

1.2.1水土流失

中国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相当流失全国一年所生产4000万吨化肥的氮、磷、钾含量,全国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50%。

中国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在495亿元以上。

1.2.2沙漠化

中国沙漠化面积37万平方公里,并正以年均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蔓延,年增长率1.47%,主要分布在北部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带。

中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1.2.3土地盐碱化

中国盐碱化土地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分布面甚广。

1.2.4草场退化

中国退化草场面积已达21万平方公里,并以每年67万公顷—133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展。

1.3森林资源少,缺乏生态屏障

森林覆盖率仅为13.4%,远远低于31.4%的世界平均水平。

1.4农业水资源贫乏,利用效率低下

中国农业每年缺水达300亿立方米,旱地面积约7007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仅4867万公顷,此外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1.5工业污染威胁农业生产

中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已有667万多公顷。

1.6农用化学品及农业有机物污染严重

中国化肥的施用量居世界前列,平均每667平方米施化肥13.9千克,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倍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1.7农业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2政策失灵与综合决策、农业资源环境资本化及价格合理化

2.1政策失灵

2.1.1政策失灵的一种表现是,在制定农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政策时没有考虑,至少是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即缺乏综合决策

2.1.2政策失灵的另一重要表现是,某些政策造成了资源与环境利用的私人成本扭曲,使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于市场作用下的效率

2.2实行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

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综合决策,是指将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纳入农业及其他社会经济政策、规划和管理之中,使各项重大决策既符合经济规律和社会公平的需求,又不危害农业资源环境。

2.3农业资源环境资本化和价格合理化

3市场失灵与外部成本内化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引导经济过程中走向社会最优化方面的无能为力。

4实施可持续农业的绿色核算

绿色核算是指将农业经济状况和资源环境状况纳入统一的核算体系。

如果农业经济增长很快,但同时资源消耗很多,生态破坏严重,则这种增长是非可持续增长。

《资源环境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

1资源高效利用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原因:

1.1从人口增长来看

1.2从经济增长来看

1.3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

2资源高效利用的三个主要途径

资源的高效利用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少投入资源获得同样的产出,或同样投入资源获得更高的产出。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

节约利用资源(节水、节粮、节肥等);提高资源利用率(非耕地资源的利用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可持续利用资源(不造成资源退化、枯竭,不污染环境)。

2.1以耕地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土地高效利用

2.2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

2.2.1采用先进输水技术

2.2.2采用田间节水措施

2.2.3采用新的灌溉技术

2.2.4采用合理的节水灌溉制度

2.3以增加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

目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是:

分散的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分散的生产需要系统的服务与涉农服务部门条块分割的矛盾,分散生产的低效率与推进规模化经营的矛盾,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就业的矛盾。

解决上述矛盾的出路就在于农业产业化。

3资源高效利用,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保障我国资源环境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国际组织规定人均耕地0.053公顷(0.795亩)为危险点。

《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生态农业的核心是使农业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把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化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

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和成功的经验

2.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

2.2成功经验

2.2.1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粮食大幅度增产,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使资源得到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资源配置趋向优化。

2.2.2农村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2.2.3农田基本建设不断加强,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2.2.4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下降,森林覆盖率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逐步增加,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减少;农村能源广泛开发利用,大量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农民收入增加,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3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3.1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3.1.1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但不排斥西方现代农业中的先进技术

3.1.2注意再生能源开发、能源的多级重复利用和资源的多层次循环

3.1.3推广生态农业的地区大部分都是生态条件较恶劣的欠发达地区

3.1.4政府对生态农业十分重视,并纳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推行生态农业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3.2发展趋势

3.2.1开始从农户、村、乡镇等小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区域性探索。

目前已开始进入以县为单元的生态农业建设阶段

3.2.2由自发的、无意识的传统生态农业逐步转变为有组织、有目的的现代化生态农业

3.2.3我国生态农业存在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发展趋势,即偏宏观和偏微观的较多,而中间层次的理论探讨和生产实践相对较少。

4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即小流域治理技术

农业资源保护与增值技术

多层次立体种植技术

庭院型生态农业综合技术

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

农副产品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技术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以节水节肥为中心的农田综合管理技术

5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6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