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87148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docx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计算机图形学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计算机图形学、什么是图形API、为什么需要计算

机图形学以及计算机图形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图形学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研究的是应用计算机产生图像的所有工作,不管图像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可交互的还是固定的,等等。

图形API是允许程序员开发包含交互式计算机图形操作的应用而不需要关注图形操作细节或任务系统细节的工具集。

计算机图形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物理、航天、电影、电视、游戏、艺术、广告、通信、天气预报等几乎所有领域都用到了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这些领域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将几何模型生成图像,将问题可视化从而为各领域更好的服务。

计算机图形学利用计算机产生让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必须建立描述图形的几何模型还有光照模型,再加上视角、颜色、纹理等属性,再经过模型变换、视图变换、投影操作等,通过这些步骤从而实现一个完整的OpenGL程序效果。

OpenGL是一个开放的三维图形软件包,它独立于窗口系统和操作系统,以它为基础开发的应用程序可以十分方便地在各种平台间移植。

计算机图形学通过应用OpenGL的功能,使得生成的图形效果具有高度真实感。

学习计算机图形学的重点是掌握OpenGL在图形学程序中的使用方法。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更新中相信计算机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图形学也会在更多的领域所应用,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好的时候的。

扩展阅读: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图形学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技术班

学号:

1.计算机图形学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简称CG),狭义上是一种研究基于物理定律、经验方法以及认知原理,使用各种数学算法处理二维或三维图形数据,生成可在计算机等显示设备上显示的可视化数据的科学。

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与应用方向。

广义上来看,计算机图形学不仅包含了从三维图形建模、绘制,到生成动画的过程,同时也包含了对二维矢量图形以及图像视频融合处理的研究。

2.研究内容

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如图形硬件、图形标准、图形交互技术、光栅图形生成算法、曲线曲面造型、实体造型、真实感图形计算与显示算法、非真实感绘制,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计算机动画、自然景物仿真、虚拟现实等。

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

图形通常由点、线、面、体等几何元素和灰度、色彩、线型、线宽等非几何属性组成。

从处理技术上来看,图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线条信息表示的,如工程图、等高线地图、曲面的线框图等,另一类是明暗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实感图形。

计算机图形学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计算机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真实感图形。

为此,必须建立图形所描述的场景的几何表示,再用某种光照模型,计算在假想的光源、纹理、材质属性下的光照明效果。

所以计算机图形学与另一门学科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图形学也把可以表示几何场景的曲线曲面造型技术和实体造型技术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同时,真实感图形计算的结果是以数字图像的方式提供的,计算机图形学也就和图像处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说计算机图形学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建模,二是变换,三是渲染。

所谓建模,就是将一个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想象出来的物体做成一个模型,使计算机能够识别。

所谓变换,就是将空间中的实体变换到屏幕上。

所谓渲染,就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一些场景。

1、建模

建模方面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这部分主要是和数学有关。

因为计算机的基础就是数学,计算机可识别的模型也即数学模型。

(1)模型的表示方法

模型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方程表示,一种是用实体造型表示。

方程表示主要包括常见的曲线曲面方程,BEZIER曲线曲面,B样条曲线曲面和NURBS曲线曲面。

实体造型表示包括内容挺多,如边界表示,空间划分表示,等等,很多。

总而言之,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以某种形式将一个实体表示出来。

(2)多边形网格

以某种形式将模型表示出来后,通常在三维图形领域,模型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

通用的模型是多边形网格形式的,于是需要进行转换。

在上一步形成的图形可表示出大量的点,这些点都是实体表面上的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点连接起来,就得到实体轮廓,即多边形网格。

通常采用三角形网格,为此需要对点进行三角剖分。

常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和随机增量剖分。

(3)网格简化

形成三角网格后,网格数量如果过多,需要对模型简化,以降低渲染的负荷。

在简化的同时还要尽量不降低渲染的效果。

通常有静态网格简化技术,细节层次技术,渐进式网格模型表示等。

2、坐标系变换

(1)观察变换

这一部分是将空间物体从世界坐标系变换到二维视区。

因为物体处于三维空间中,然而屏幕是以图片的形式显示的,即视区是二维的,这样就需要这样一个变换。

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观察变换:

将实体从世界坐标系变换到观察坐标系。

规范化变换:

将观察域规范化

视区变换:

完成从观察坐标系到视区的映射。

(2)裁剪

裁剪是确定图元是否落在某一区域。

视区是有限的,在视区外的图元不需要显示在屏幕上。

裁剪是在视区变换的过程中执行。

裁剪算法很多,关于直线裁剪,有Cohen-Sutherland算法、Liang-Barsky算法,关于多边形裁剪,有Sutherland-Hodgman算法、Weiler-Atherton算法。

3、渲染

渲染是计算机图形学中最庞大的部分,这部分和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多个学科都有联系。

(1)光照和明暗处理

这部分研究的是光源发出的光打到实体表面产生的光照效果。

于是需要研究如下内容:

光照模型。

即光源是什么样的,发出什么样的光。

明暗处理模型。

即模型的表面是什么样的,如何反射光。

阴影属于此部分

光线追踪。

一种计算光照效果的算法。

辐射度算法。

另一种计算光照效果的算法。

即,这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光源发出什么样的光,物体对光如何反射,以及根据光源模型和明暗处理模型而产生的模拟光照效果的算法。

(2)颜色模型与着色

现实世界是缤纷多彩的,因此必须有多种颜色。

颜色模型有多种,如CIE-XYZ色度图,RGB颜色模型,CMY颜色模型,HSV颜色模型,HLS颜色模型等等。

选用某种特定的颜色模型,对实体进行着色,是渲染的重要内容,是增加渲染效果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可见面判定

图形学模拟的是人眼看到的世界。

对于一个实体,面对着我们的一侧可以被看到,而实体的背部则不在视线范围内。

不在视线范围内的部分称为隐藏面。

可见面判定即确定哪些面可见,哪些面不可见。

这里算法也比较多,涉及到Z缓冲器算法,曲面求交算法等等。

(4)纹理

为实体添加纹理,通常采用贴图的形式,使实体更加真实。

下面简绍计算机图形学在曲面造型技术中的应用

曲面造型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在计算机图象系统的环境下对曲面的表示、设计、显示和分析。

第一论文范文网编辑。

它肇源于飞机、船舶的外形放样工艺,经三十多年发展,现在它已经形成了以Bezier和B样条方法为代表的参数化特征设计和隐式代数曲面表示这两类方法为主体,以插值(Intmpolation)、拟合(Fitting)、逼近(Ap-proximation)这三种手段为骨架的几何理论体系。

随着计算机图形显示对于真实性、实时性和交互性要求的日益增强,随着几何设计对象向着多样性、特殊性和拓扑结构复杂性靠拢的趋势的日益明显,随着图形工业和制造工业迈向一体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随着激光测距扫描等三维数据采样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日益完善,曲面造型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从研究领域来看,曲面造型技术已从传统的研究曲面表示、曲面求交和曲面拼接,扩充到曲面变形、曲面重建、曲面简化、曲面转换和曲面位差。

曲面变形(DeformationorShapeBlending):

传统的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面模型,仅允许调整控制顶点或权因子来局部改变曲面形状,至多利用层次细化模型在曲面特定点进行直接操作;一些简单的基于参数曲线的曲面设计方法,如扫掠法(Sweeping),蒙皮法(skinning),旋转法和拉伸法,也仅允许调整生成曲线来改变曲面形状。

计算机动画业和实体造型业迫切需要发展与曲面表示方式无关的变形方法或形状调配方法,于是产生了自由变形(fFD)法,基于弹性变形或热弹性力学等物理模型(原理)的变形法,基于求解约束的变形法,基于几何约束的变形法等曲面变形技术和基于多面体对应关系或基于图象形态学中Minkowski和操作的曲面形状调配技术。

2从表示方法来看,以网格细分(Sub-division)为特征的离散造型与传统的连续造型相比,大有后来居上的创新之势。

而且,这种曲面造型方法在生动逼真的特征动画和雕塑曲面的设计加工中如鱼得水,得到了高度的运用。

3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应用

这是一个最广泛,最活跃的应用领域。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CAD)是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计算功能和高效率的图形处理能力,辅助知识劳动者进行工程和产品的设计与分析,以达到理想的目的或取得创新成果的一种技术。

它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设计方法的最新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是与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与工程设计方法的革新紧密相关的。

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是现代工程设计的迫切需要。

CAD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CAD技术已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其中以机床、汽车、飞机、船舶、航天器等制造业应用最为广泛、深入。

众所周知,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要经过概念设计、详细设计、结构分析和优化、仿真模拟等几个主要阶段。

同时,现代设计技术将并行工程的概念引入到整个设计过程中,在设计阶段就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综合考虑。

当前先进的CAD应用系统已经将设计、绘图、分析、仿真、加工等一系列功能集成于一个系统内。

现在较常用的软件有UGII、I-DEAS、CATIA、PRO/E、Euclid等CAD应用系统,这些系统主要运行在图形工作站平台上。

在PC平台上运行的CAD应用软件主要有Cimatron、Solidwork、MDT、SolidEdge等。

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在二维CAD系统中Autodesk公司的AutoCAD占据了相当的市场。

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CAD技术在工程领域巾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筑设计,包括方案设计、三维造

型、建筑渲染图设计等。

②结构设计,包括有限元分析、结构平面设计、框/排架结构计算和分析等。

③设备设计,包括水、电、暖各种设备及管道设计。

④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设计,如城市道路、高架、轻轨等。

⑤市政管线设计,如自来水、污水排放、煤气等。

⑥交通工程设计,如公路、桥梁、铁路等。

⑦水利工程设计,如大坝、水渠等。

⑧其他工程设计和管理,如房地产开发及物业管理、工程概预算等。

在电气和电子电路方面的应用。

CAD技术最早曾用于电路原理图和布线图的设计工作。

目前,CAD技术已扩展到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布线及元器件布局),并在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中大显身手,并由此大大推动了微电子技术和计算及技术的发展。

仿真模拟和动画制作。

应用CAD技术可以真实地模拟机械零件的加工处理过程、飞机起降、船舶进出港口、物体受力破坏分析、飞行训练环境、作战方针系统、事故现场重现等现象。

在文化娱乐界已大量利用计算机造型仿真出逼真的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原始动物、外星人以及各种场景等,并将动画和实际背景以及演员的表演天衣无缝地合在一起,在电影制作技术上大放异彩,拍制出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巨片。

其他应用。

CAD技术除了在上述领域中的应用外,在轻工、纺织、家电、服装、制鞋、医疗和医药乃至体育方面都会用到CAD技术。

CAD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系统智能化成为又一个技术热点;集成化成为CAD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科学计算可视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技术是CAD技术发展的新趋向。

目前图形学在一些前沿科技上也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智能CAD

CAD(Compute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也显现出智能化的趋势,就目前流行的大多数CAD软件来看,主要功能是支持产品的后续阶段工程图的绘制和输出,而产品设计功能相对薄弱,著名的三维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其最常用的功能还是交互式绘图,如果要想进行产品设计,最基本的是要用其中的AutoLisp语言编写程序,有时还要用其他高级语言协助编写,很不方便。

而新一代的智能CAD系统可以实现从概念设计到结构设计的全过程。

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SigraphDesign软件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①从一开始就可以用计算机设计草图,不必耗时费力的输入精确的坐标点,能随心所欲的修改,一旦结构确定,给出正确的尺寸即得到满意的图纸;②这个软件中具有关系数据结构,当你改变图纸的局部,相关部分自动变化,在一个视图上的修改,其他视图自动修改,甚至改变一个零件图,相关的其它零件图以及装配图的相关部分自动修改:

③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有一些常用件和标准件,因此,希望有一个参数化图库。

而Sigraph不用编程只需画一遍图就能建成自己的图库;④Sigraph还可以实现产品设计的动态模拟用于观察设计的装置在实际运行中是否合理等等。

智能CAD的另一个领域是工程图纸的自动输入与智能识别,随着CAD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各个工厂、设计院都需将成千上万张长期积累下来的设计图

纸快速而准确输入计算机,作为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资料。

多年来,CAD中普遍采用的图形输入方法是图形数字化仪交互输入和鼠标加键盘的交互输入方法.很难适应工程界大量图纸输入的迫切需要。

因此,基于光电扫描仪的图纸自动输入方法已成为国内外CAD工作者的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但由于工程图的智能识别涉及到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内容,使得研究工作的难点较大。

工程图的自动输入与智能识别是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用扫描仪将手绘图,纸输入到计算机后,形成的是点阵图像。

CAD中只能对矢量图形进行编辑,这就要求将点阵图像转化成矢量图形.而这些工作都让计算机自动完成.这就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如①图像的智能识别;②字符的提取与识别;③图形拓扑结构的建立与图形的理解;④实用化的后处理方法等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863计划基金都在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一些这方面的软件付诸实用,如美国的RVmaster,德国的VPmax,以及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产品等。

但效果都不很理想.还未能达到人们企盼的效果。

2.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是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后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将科学计算过程中及计算结果的数据转换为几何图形及图像信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

1987年2月英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召开了有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首次会议。

会议一致认为“将图形和图像技术应用于科学计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科学家们不仅需要分析由计算机得出的计算数据,而且需要了解在计算机过程中数据的变化。

会议将这一技术定名为“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inScientificComputing)”。

科学计算可视化将图形生成技术、图像理解技术结合在一起,它即可理解送入计算机的图像数据.也可以从复杂的多维数据中产生图形。

它涉及到下列相互独立的几个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交互技术等。

科学计算可视按其实现的功能来分,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1)结果数据的后处理;

(2)结果数据的实时跟踪处理及显示;(3)结果数据的实时显示及交互处理。

3.计算机动画

计算机动画技术的发展是和许多其它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音乐、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影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等众多学科的最新成果都对计算机动画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50年代到60年代之间,大部分的计算机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在打印机和绘图仪上产生的。

一直到60年代后期,才出现利用计算机显示点阵的特性,通过精心地设计图案来进行计算机艺术创造的活动。

70年代开,计算机艺术走向繁荣和成熟1973年,在东京索尼公司举办了首届”国际计算机艺术展览会”,80年代至今,计算机艺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代表计算机图形研究最高水平的历届SIGGRAPH年会上,精彩的计算机艺术作品层出不穷。

在中国,首届计算机艺术研讨会和作品展示活动于1995年在北京举行,它总结了近年来计算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对未来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动画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制作电影特技。

可以说电影特技的发展和计算机动画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1987年由著名的计算机动画专家塔尔曼夫妇领导的MIRA实验室制作了一部七分钟的计算机动画片《相会在蒙特利尔》再现了国际影星玛丽莲?

梦露的风采。

1988

年,美国电影《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FramedRogerRabbit?

》)中二维动画人物和真实演员的完美结合,令人膛目结舌、叹为观止,其中用了不少计算机动画处理。

1991年美国电影《终结者II:

世界末日》展现了奇妙的计算机技术。

此外,还有《侏罗纪公园》(JurassicPark)、《狮子王》、《玩具总动员》(ToyStory)等。

4.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bualReality)一词是由美国喷气推动实验室(VPL)的创始人拉尼尔(JaronLanier)首先提出的。

在克鲁格(MyrenKruege)70年代中的早期实验里,被称为”人工现实”(Artificialreality);而在吉布森(WilliamGibson)l98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Neuremanccr里,又被称为“可控空间”(Cyberspaee)。

虚拟现实,也有人称之为虚拟环境(VirtualEnvironment)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及军事部门为模拟而开发的一门高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图形产生器,位置跟踪器,多功能传感器和控制器等有效地模拟实际场景和情形,从而能够使观察者产生一种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环境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部分主要包括:

传感器(Sensors)、印象器(Efeeter)和连接侍感器与印象器产生模拟物理环境的特殊硬件。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产生虚拟现实环境的软件需完成以下三个功能:

建立作用器(Actors)以及物体的外形和动力学模型:

建立物体之间以及周围环境之间按照牛顿运动定律所决定的相互作用;描述周围环境的内容特性

(1)用于脑外科规划的双手操作空间接口工具

最近,美国弗尼亚大学推出了一种能用于脑外科规划的被称为Netra的双手操作空间接口工具根据脑外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习惯,该系统采用一种外形象人头的控制器。

脑外科医生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习惯,通过转动外形象人头的控制器,来方便地观察人脑的不同部位,同时通过右手控制面板的平面来控制人脑的剥面的扫描井能根据CT或强磁共振图像所产生的主体脑模型显示所需得到观察视点着色后的真实图像

(2)虚拟环境用于恐高症治疗

英国研制的一个虚拟现实系统可以产生以下虚拟环境:

①透明的玻璃电梯②高层建筑阳台③位于峡谷之上的索桥。

为了增加真实的感觉,患者除了佩戴能够产生三维立体景象的头盔式显示器外,还必须站在一个特制的框架内。

调节电梯、阳台和索桥的高度就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

(3)虚拟风洞

德国信息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的克鲁格等人建立了一个所谓的“虚拟风洞,用以代替风洞实验(因风洞实验成本高,且实验难以控制)。

在虚拟风洞中,其模拟的数据来自超级计算机或高性能工作站上运行的有限元程序。

利用虚拟风洞,观测者通过佩戴液晶开关眼镜可以方便地对于给定的点和线进行观察,而且还可以通过放大的方式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大大方便了人们对于物体动力中特性的研究。

(4)封闭式战斗作战训练器

封闭式战斗作战训练器(CCTT)是马斯塔格利等人为美军研制的用于坦克和机械化步兵在实际地形上进行演习的模拟装置。

它与通常的虚拟环境和模拟器不同,它需要建立的是适用于军队训练的大规模复杂的虚拟环境。

(5)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还被广泛用于建筑设计。

克鲁格等将他们设计的未来建筑显现在他们发明的虚拟工作平台上,建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透过所佩戴的液晶眼镜,可以看到设计的立体建筑,并方便地增添或移去建筑的一部分或其它物体。

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手套来设置不同的光源.模拟不同时间的日光和月光.观察在不同光线下所设计建筑的美感以及与整个环境的协调性。

总之.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的新技术。

因此,它的发展将取决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虚拟现实技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反映的实时性和场景的真实性。

但一般来说,实时性与真实性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虚拟现实的发展也将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计算机图形学前景诱人。

形势逼人,但我国的技术还比较落后。

从计算机图形学目前学科发展来看,未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与图形硬件的发展紧密结合,突破实时高真实感、高分辨率渲染的技术难点

图形渲染是整个图形学发展的核心。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影视动漫以及各类可视化应用中都对图形渲染结果的高真实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显示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要求能提供高清分辨率(1920x1080),进一步要能达到数字电影所能播放的4K分辨率(4096x2060)的图形图像;色彩的动态范围也希望从原来每个通道的8Bit提高到10bit及以上。

虽然已有的图形学方法已经能较为真实地再现各类视觉效果,然而为了能提供高分辨率高动态的渲染效果,必须消耗非常可观的计算能力。

一帧精美的高清分辨率图像,单机渲染往往需要耗费数小时至数十小时。

为此,传统方法主要采用分布式系统,将渲染任务分配到集群渲染节点中。

即使这样,也需要使用上千台计算机,耗费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一部标准90分钟长度的影片渲染。

近10年来,基于GPU(GraphicProcessingUnit)的图形硬件技术得以发展迅速,已经能在一个GPU芯片上采用64nm工艺集成上千个采用SIMD(单指令多数据流)架构的通用计算核心。

而201*年底,主流图形硬件商nVidia和AMD以及Intel还会推出基于MIMD(多指令多数据流)计算核心的GPU芯片用于图形加速绘制,以支持DirectX11以及OpenGL3.0图形标准。

最新的图形学研究,采用GPU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指令和数据的并行性,已可在单个工作站上实现百倍于基于CPU方法的渲染速度。

然而已知的实现方法,其实现效果还较为初步,无法实现复杂的视觉特效,离实时的高真实感渲染还有很大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

①缺乏良好的数据组织方法,基于GPU方法由于硬件的架构原因,数据组织无法如同CPU方法一样的组织,因此对复杂的数据结构仍无法得到很好地支持。

②缺乏标准高效的GPU高层编程语言、编译器以及相应调试工具。

③由于

以上两个问题,无法完整地实现适于电影渲染制作的RenderMan标准,以及其他各类基于物理真实感的渲染算法。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GPU的计算特性,结合分布式的集群技术,解决以上这些难题,从而来构造低功耗的渲染服务是图形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研究和谐自然的三维模型建模方法

三维模型建模方法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基础,是生成精美的三维场景和逼真动态效果的前提。

然而,传统的三维模型方法,由于其主要思想方法来源于CAD中基于参数式调整的形状构造方法,建模效率低而学习门槛高,不易于普及和让非专业用户使用。

而随着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普及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