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172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docx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地发展和应用

同步磁阻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同步磁阻电机(SynRM)的运行原理。

追溯同步磁阻电机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同步磁阻电机的结构和运行特点。

根据同步磁阻电机的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同步磁阻电机现有的几种高性能控制方法。

最后根据同步磁阻电机当前的研究进展结合其取得的优越性能介绍了其在电动汽车和高速发电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同步磁阻电机

1同步磁阻电机的原理

SynRM运行原理与传统的交、直流电动机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不像传统电动机那样依靠定、转子绕组电流产生磁场相互作用形成转矩,而遵循磁通总是沿着磁阻最小路径闭合的原理,通过转子在不同位置引起的磁阻变化产生的磁拉力形成转矩。

SynRM在dq轴系下的电压、磁链、电磁转矩和机械运动方程为:

电压方程:

(1)

 

磁链方程:

(2)

电磁转矩方程:

 

(3)

 

Ld、Lq为绕组d、q轴电感;Rs为定子绕组相电阻;ωr为转子电角速度;

为定子d、q轴磁链,

为电机极对数;β为电流综合矢量与d轴之间的夹角[1]。

2同步磁阻电机的发展历史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KostkoJK等人提出了反应式同步电机理论[2],M.Doherty和Nickle教授提出磁阻电机的概念,此后国外关于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同步磁阻电机的的能、转子结构和控制方法进行较深入研究。

早期的同步磁阻电机由一个无绕组凸级转子和一个与异步电机类似的定子组成。

在转子轭q轴方向加上两道气隙,以增加q轴磁阻。

利用d-q轴的磁阻差来产生磁阻转矩。

转子周边插上鼠笼条以产生异步起动转矩。

然而,由于该异步转矩的作用,又将引起转子震荡而难以保证电机正常运行。

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第二代同步磁阻电机它利用块状转子结构来增加d-q轴磁阻差,同时不用鼠笼条来起动转矩,而直接靠逆变器变频来起动,从而减轻了转子震荡现象[3]。

然而,为产生足够的磁阻转矩,需要定子侧有较大的励磁电流,致使该电机功率因素和效率都很低,从而影响了该种电机的推广使用。

为尽可能增大d-q轴磁阻差,同时减小励磁电流,增大功率因素,在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了第三代同步磁阻电机,采用轴向多层迭片结构,以获得最大的d轴电感和最小q轴电感,而得到最大磁阻转矩[4]。

采用该转子结构后,d-q轴电感之比可以达到20,其输出功率可以达到同尺寸大小的异步电机输出功率。

1991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T.A.Lipo教授对同步磁阻电机的转子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发表文章提出SynRM在交流调速驱动系统中替代异步电动机的可能性的问题[5,6]。

1993年英国的T.J.E.Miller教授指导的课题组对SynRM不同转子结构的磁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图寻找更优化的转子结构提高电机的凸极率,并重点对轴向叠片转子结构SynRM转子叠片层数、绝缘占有率进行了优化,得到优化后的样机在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时功率因数为0.7左右[7,8]。

文献[9]对冲片叠压式SynRM转子空气层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通过有限元和仿真实验设计优化了转子结构,主要分析了转子空气层含有率、位置、个数,转子气隙以及电机饱和对电机电磁参数的影响,指出了空气层含有率、转子气隙、电机饱和对电机性能影响较大,同时优化后的样机其功率因数为0.72,对SynRM的电磁设计与分析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文献[10]对冲片叠压式SynRM三种转子结构的磁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指出转子空气层之间的连接处将会给d轴磁通提供较小磁阻磁路,去掉转子空气层之间的连接处将明显提高电机的功率因数。

文献[11,12]提出了采用有限元和罚函数法,通过比较冲片叠压式SynRM凸极率和交、直轴电感差值,自动ACAD绘图、剖分和数据存储来快速优化转子结构提高电机力能指标的方法。

我国对SynRM的研究起步较晚。

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辜承林教授指导的课题组设计制作出国内第一台两极的ALA转子样机,其样机的凸极率和功率因数分别达到了11和0.85左右,但其结构加工较复杂[13-17]。

 文献[18]根据能量平衡的观点,以异步电机为参照,分析了SynRM交、直轴电感以及凸极率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并指出对于确定的凸极率理论上有最大的功率因数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确定的功率因数理论上有最小的凸极率与之对应。

在SynRM设计时凸极率应根据电机的过载能力和功率因数的要求而正确选择,单纯追求增大凸极率是不适当的。

指出在电机应用中,功率因数小于0.85且容量较小时,SynRM可与异步电机匹敌。

文献[19]介绍了SynRM的结构及仿真设计。

电机转子采用栅格叠片结构,驱动控制器采用电流矢量控制方式,指出SynRM与感应电动机相比,具有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与永磁同步电动机相比,在同等功率条件下大大降低了电机的成本,同时拓宽了电机的使用范围,提高了电机运行的可靠性。

2011年ABB公司在同步磁阻电机转子设计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已经有了应用于工业应用中的商业化产品。

3同步磁阻电机的性能特点

3.1相比于传统电机的优点

与传统直流电动机相比,SynRM没有电刷和滑环,维修简单方便。

与异步机相比,SynRM转子上没有绕组,则没有转子铜耗,基本上不存在转子发热问题,提高了电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另外由于转子上没有阻尼绕组电机响应不受转子时间常数的限制,动态响应速度快。

与开关磁阻电机相比,SynRM可以做到转子表面光滑、磁阻变化较为连续,避免了开关磁阻电机运行时转矩脉动和噪声大的问题。

由于磁阻正弦变化使得矢量控制能够被用于同步磁阻电机以便于取得很好的控制性能。

与永磁同步电机相比,SynRM转子上没有永磁体,成本更低,无弱磁难高速性能好,调速范围宽,不存在高温失磁的问题,可以在高温的极端环境中应用。

同步磁阻电机的交直轴磁阻差异大 ,旋转时磁阻的变化包含了位置信息,可利用其进行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使得其相对于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更为灵活[1]、[20]。

3.2同步磁阻电机存在的问题

尽管同步磁阻电机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同样明显,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20-21]。

(1)转子上无启动绕组,难以直接在线启动;

(2)同步磁阻电机运行时必须通入励磁电流,使得其功率因数受到限制。

(3)同步磁阻电机的交直轴磁路饱和不仅受到同轴电流影响而且受到相正交的轴的电流影响,使得同步磁阻电机的控制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

(4)电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不稳定区间,而变频器中的谐波成份会对电机的运行产生扰动,使电机在微小的时间段内产生转差。

4同步磁阻电机的控制方法

为了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取得较高的控制精度同步磁阻电机的控制主要通过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

为了减小控制成本,发挥同步磁阻电机低成本的优势以及在特殊的应用场合为了达到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去掉位置传感器的要求,同步磁阻电机的无传感器控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同步磁阻电机控制方案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方面表现为需要位置传感器。

另一方面,同步磁阻电机因其磁路不同,磁饱和对d轴与q轴的影响差别很大,d轴电感随电流而变化。

如对d轴电感作线性化处理将产生很大的误差。

4.1同步磁阻电机矢量控制

同步磁阻电机的矢量控制其主要的控制参数是定子电流矢量与D轴的夹角θ,基本的控制方法有

(1)最大转矩控制(MTC):

时,每安培电流能得到最大的转矩

(2)最大转矩变化率控制(MRCTC):

可以实现最大转矩变化率控制,MRCTC控制有着比MTC法更快的转矩变化率,但是当ξ值很大时候MRCTC控制能得到的最大转矩很小。

(3)最大功率因数控制(MPFC):

由于功率因数直接关系到变频器的输出功率,故好的系统要求有高的功率因数。

时,最大功率因数控制得以实现

(4)感应轴恒电流控制(CCIAC):

D轴电流保持不变,操作Q轴电流以控制转矩。

根据研究CCIAC法在低速的时候转矩变化响应比较快,但是随着速度的提高,转矩的响应速度下降,但是这种控制方法和永磁电机控制几乎一样,控制策略相对简单,易于实现。

其中ξ=Ld/Lq。

可以看出,在最大功率因数控制(MPFC)和最大转矩变化率控制(MRCTC)中ξ值的大小直接影响电机的各个性能,是控制的关键要素,而且这两种方法对于ξ的变化都很敏感。

但是Ld和Lq的值在电机运行期间,特别是饱和时会产生较大变化,不容易测准[22]。

基于以上这些基本的控制方法及其特点,关于同步磁阻电机矢量控制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文献[23]介绍了一种同步磁阻电机的精确恒电流角控制技术。

用有限元计算结果精确解耦d、q轴电流,并构建了基于TMS320F240芯片的数字控制系统。

文献[24]提出了一种使同步磁阻电机获得最高效率的定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方案。

考虑到电机低速运行时主要是铜损,高速运行时铁损又成为主要问题,而在给定速度和转矩下,电机损耗仅是定子磁链幅值的函数。

通过实验可找出电机的最优运行点,电机在最优运行点附近具有最高效率。

文献[25]提出了一种保持转矩与电流之比为最大值的矢量控制方案,当转矩与电流之比为最大值时铜损最小、效率最高。

通过分析矢量控制下转矩和d轴电流的简单关系,在控制方案中通过转矩计算d轴电流的给定值。

实验证明,在可接受的速度响应下,该方案能使定子电流最小,效率最高。

文献[26]分析同步磁阻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磁饱和的影响,通过实测d、q轴电流计算出d轴电流的优化值,对该优化值与实际值的偏差实行比例积分控制。

采用这种控制方法能在相同运行条件下使定子电压和电流减小,从而提高电机效率和功率因数。

文献[27]考虑同步磁阻电机电感和转矩依赖电机电流的非线性特点,把转矩特性分解成电流幅值和电流相位分别与最大转矩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两种关系用线性函数逼近,在实时控制时通过这两种线性函数计算d轴和q轴电流的参考值。

与恒电流角控制相比,该方案具有更高的功率因数和效率。

4.2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同步磁阻电机的矢量控制依赖于转子位置信息,位置检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矢量控制的控制性能。

然而高精度的位置传感器价格昂贵不利于减小成本,而且光电码盘,旋转变压器等位置传感器都对于应用场合有一定要求,会降低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为此对于同步磁阻电机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永磁同步电机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中位置估测技术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同步磁阻电机的转子位置估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将各种位置检测方法、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可列成表1的形式[28]。

表1PMSM无传感技术

无传感技术

使用范围

优点

缺点

电压开环

高速

算法简单易实现

参数敏感,受系统扰动影响变化大

状态观测器法

高速

动态性能好、稳定性高、参数鲁棒性强、适用范围广

算法复杂,计算量大

虚拟坐标系法

高速

实用范围广,易于工程实现

在初始位置判断以及起动上算法复杂

电感凸极效应预估法

高速

利用电感特性,减少预估算

法对转速的需求

鲁棒性差,适应范围小

模型参考自适应

高速

鲁棒性好,适应范围广

存在永磁体,有新问题需要解决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高速

动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好,调速范围很宽

算法复杂,不易工程实现

滑模观测器法

高速

鲁棒性好,易于工程实现

存在抖振现象

旋转高频电压注入

低速及初始位置检测

易于系统实现,参数调节方便

信号解调的滞后较大,对凸极性有一定要求

脉振高频电压注入

低速及初始位置检测

对环境和测量误差不敏感

参数调节复杂

脉振高频电压矢量注入以及相位检测

初始位置检测

易于工程实现

对电机参数变化比较敏感

预定位法

初始位置检测

算法简单有效

受负载影响比较大

矢量励磁以及电流幅值测量

初始位置检测

适用范围广、对参数依赖小

算法计算时间长,容易

产生振动

脉冲励磁和电流幅值测量

初始位置检测

对参数依赖小

算法计算时间长,对凸极性有一定的要求

将以上无传感器技术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将主要面临问题以下两个问题:

1、宽调速范围内能够稳定运行且易于工程实现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2、减小电机系统参数以及负载变化对位置检测的影响。

目前国外关于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研究主要有:

Kreindler,L. 提出了通过定子电压三次谐波估测转子位置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的低速表现差,最低频率只能到达2.7Hz[29]。

Lagerquist,R.,Boldea,I.,和Miller,T.J.E等人通过计算匝链磁通预估转子的位置实现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控制[30],然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低速运行状态。

为了提高低速性能,一些学者尝试用定子电流过零检测预测转子位置。

但是你由于一个电周期只有6个过零点,需要使用外推算法才能获得连续的位置信息,而外推算法必然产生估计误差[31-32]。

另一些学者提出来通过定子电流变化率测转子的位置,这种方法在低速情况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转速的提高估测效果变差,需要提供一个关于转速和初始电流信号的补偿量,由于转速对于这种方法估测效果的影响是非线性的所以补偿起来很困难[33]。

为了在宽调速范围实现无位置控制,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的林明灿等基于同步磁阻电机的动态模型提出了一种转子位置估测器。

通过使用逆变器的零矢量使得定子电流变化率不受反电势的影响[34]。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一个低通滤波器对速度估算值进行滤波,滤波导致了延时。

文献[35]对2001年之前的同步磁阻电机无传感器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

将其主要归为4类:

1、基于定子电压和电流测量的负载角控制。

2、定子磁链位置观测,这种方法通过定子电压积分或者提取电子电压三次谐波分量得到定子电压磁链信息,在低速时由于反电势很小这种方法将不再适合。

3、基于转矩闭环的直接转矩控制。

同样会存在低速时不准确的问题。

4、相电感变化检测。

这种方法不受速度的影响但是收到磁路饱和的影响较大。

日本东方马达公司的松本建健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程树康教授等人提出了一种基于PWM载波频率成份的同步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在推导无位置传感器相关公式的基础上,构建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并利用DSP实现了对同步磁阻电动机的基础上,构建了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并利用DSP实现了对同步磁阻电动机的无传感器控制。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地估计出同步磁阻电动机的位置,但是电机负载时由于磁路饱和的影响在位置估测时产生了6次谐波干扰[36]。

台湾大学Wei,Ming-Yen、刘天华等人提出了双电流变化率位置估测方法,使得转子位置的估测不受电机参数的影响,通过实验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37]。

 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虑到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开始研究将几种位置估测方法结合形成混合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

斯坦陵布什大学的科英布拉大学的学者将高频电流注入法和磁链观测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提出算法在两种方法之间平滑过渡,取得了整个调速范围的无传感器控制的较好效果[38]。

4.3直接转矩控制

和传统的矢量控制相比,直接转矩控制直接对逆变器的开关状态进行最佳控制,转矩的动态响应快,不需要转子位置信息。

除定子电阻外,不依赖于容易变化的其它电机参数,因

而还对电机参数有较好的鲁棒性。

直接转矩控制算法的这些优点,非常适用于同步磁阻电机。

因此研究同步磁阻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是一项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

UniversityPolitehnicaofTimisoara的IONBOLDEALOR´ANDJ´ANOSI和AalborgUniversity的FREDEBLAABJERG等人研究了常规直接转矩控制和电压空间矢量直接转矩控制相结合的同步磁阻电机控制技术,实现了负载波动时转矩快速跟踪,使得稳态情况下输出电流和转矩波动减小,但是他们的方法需要依赖于准确的转子位置信号进行坐标变换[39]。

SHaghbin,研究了逆变器开关模式对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性能的影响,引入零电压矢量减小转矩的模式能得到更好的控制性能[40]. MACCONGmbH公司的SimonWiedemann等人将DTC,DTC-SVM和FOC控制策略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时的相电流谐波、稳态转矩波动、转矩动态响应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通过Simulink仿真说明DTC-SVM相比于DTC和FOC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能够取得更小的谐波电流、更小的转矩波动和更好的动态转矩响应性能[41]。

华中科技大学辜承林教授课题组对ALA转子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四极ALA转子电机的大量实验,证实了在直接转矩控制方式下,这种新型电机具有的良好起动特性、动态性能和快速响应能力;通过四极ALA转子电机和两极ALA转子电机的对比实验,验证了直接转矩控制方案对这类电机的适应性。

通过ALA转子电机在直接转矩控制方式下带机械阻尼器和不带机械阻尼器的对比实验,证实直接转矩控制方案能解决开环起动振荡和异步运行问题,电机不必借助阻尼器即可顺利完成起动和加减载过程[20]。

2012年他们基于dSPACE平台实现了ALA转子电机的SVM-TDC控制,使得其转矩和磁链脉动减小[42]。

5同步磁阻电机的应用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永磁材料性能的提高在对控制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永磁同步电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永磁同步电机存在温度限制过于严格,过载能力较差,难以弱磁控制等缺点。

同时近几年来稀土资源消耗过快,未来极有可能面临紧缺,将阻碍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

同步磁阻电机,转子上没有永磁体,成本更低,无弱磁难、高温失磁的问题,国内外许多单位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期待它在某些应用场合能够替代永磁同步电机的功能。

几十年来的研究使得同步磁阻电机的本体结构得到了优化,凸极比可以提升到20以上,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等高性能控制算法结合一些先进的控制策略被应用于同步磁阻电机提升了同步磁阻电机的运行性能,使得它成为高性能的交流伺服电机产品之一。

5.1同步磁阻电机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Morandin,M. 等人提出将同步磁阻电机应用于电动汽车,以实现在气动时获得大转矩并且在发电运行时有很宽的调速范围。

他们呢将一个由三相逆变器供电的同步磁阻电机直接连到电池组,将同步磁阻电机原型机放在一个混合试验台做实验验证了它的性能。

实验结果显示在综合起动发电系统的所有工作点直流侧电压能够保持稳定,而且由于同步磁阻电机超强的过载能力和容错能力以及很宽的恒功率速度区,使得它非常适合在电动汽车中作为起动/发电机运行[43]。

科英布拉大学的A.P.Gonçalve等人提出一种高性能的同步磁阻电机用于电动汽车牵引系统,应用考虑磁路饱和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在矢量控制方法中取得了很高的效率和动态性能[44]。

俄亥俄州立大学蔡海伟等人的文章提出通过同步磁阻电机优化设计证明在电动汽车和电力牵引系统中取消永磁体的可行性。

以一个典型的稀土永磁IPM电机作为基准,以提高转矩输出和减小转矩波动为目标对转子的叠压和磁路进行优化。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同步磁阻电机能够达到基准IPM电机接近的性能[45]。

5.2同步磁阻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

东京工业大学的Fukao,T. 等人在1986年提出了一种高速磁阻发电机系统,通过实验得到这种同步磁阻电机在24000rpm时发电效率达到85%,输出功率超过1.5KW[46]。

 Univ.,Cookeville的Ojo,O.d等人在1994年提出将同步磁阻电机与高速涡轮机直接相连的发电机系统应用于飞机舰船等[47]。

 Univ.deLaFrontera的Moncada,R.H等人在不考虑磁链饱和的情况下对Ld的影响的情况下,对同步磁阻电机建模。

分析了同步磁阻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的原理,指出Id和Iq异号时发电。

分析了同步磁阻电机作为发电机运行的几个限制条件。

包括最大定子电流和最大磁链限制,无功功率限制,得到了发电机运行的运行区图(电流)。

接着分析了不同速度区的控制策略。

基速以下用最大功率电流比控制、或者为了避免磁链饱和用恒磁链控制(主要考虑铁损使电机工作在高效状态);当电压达到额定电压时转换为弱磁控制;高速时转换为最大功率电压比控制,使电机发出更多的电能。

并且仿真验证了他们的分析[48]。

ChalmersUniversityofTechnology的P.Roshanfekr等人将相同体积的同步磁阻电机和一个5MW的IPM电机在风力发电的应用中进行对比,发现同步磁阻电机可以发出IPM电机74%的功率电能,并且重量只有它的80%。

而且在额定功率时同步磁阻发电机的效率高达98.7%,很接近于IPM电机[49]。

.6参考文献

[1]周浩.提高同步磁阻电机力能指标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KostkoJK.PolyphaseReactionSynchronousMotor.JournalofAIIE,1923,Vol.42:

1162

[3]LawrensonPJ,AguLA.TheoryandPerformanceofPolyphaseReluctanceMachines.IEEEProc.1964,Vol.111:

1435

[4]CruickshankAJO,AndersonAF,MenziesRW.TheoryandPerformanceofReluctanceMotorswithAxially-laminatedAnisotropicRotors.Proc.IEE,1971,Vol.118:

887

[5]T.A.Lip.Rotordesignoptimizationof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C].IEEETransactionsonEnergyConversion,1994,9

(2):

359-365.

[6]T.A.Lip.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s-aviablealternativeforACdrives[J].IEEEElectricMachinesandPowerSystcms,1991,19(6):

659-671.

[7]D.A.Staton,T.J.E.Miller,andS.E.Wood.MaximizingtheSaliencyRatioofthe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J].IEEProceedingsonElectricPowerApplications1993,140(4):

249-259.

[8]R.E.Betz,R.Lagerquist,M.Jovanovic,T.J.EMiller,andR.H.Middleton.

ControlofSynchronousReluctanceMachines[J].IEEETransactionsonIndustryApplications,1993,29(6):

1094-1102.

[9]S.J.Mun,Y.H.Cho,andJ.H.Lee.OptimumDesignofSynchronousReluctanceMotorsBasedonTorque/VolumeUsingFinite-ElementMethodandSequentialUnconstrainedMinimi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