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87222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7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docx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

广东省惠州市高考语文三轮模拟冲刺卷(八)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阅读题(共3题;共38分)

1.(6分)(2016高一上·沽源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

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

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

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情感,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C.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愿望越是强烈,对所描绘的景物思想感情越是真挚、朴实,意境也就越是鲜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送别友人时的自然景象,没有直接抒写情感,而是情寓于景,读者能够体会诗人深厚的感情。

B.齐白石对虾的神态和精神熟悉极了,虾才在他的笔下活起来,可见,画家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感悟越是深刻,画出的画越是传神。

C.山水画画家并不注重表现“光”,而注重准确表现景物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木然地画画,客观景物就会成了标本。

D.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可见,画作的数量影响着意境的创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确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B.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2.(18分)(2015高二上·陕西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泥桶中的信

【日本】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

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

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

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

其间虽有两度休息:

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

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

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

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

”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

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

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

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

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

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

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

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

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

怎么还能喝酒呢!

”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

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

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

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

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

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

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

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和着机器的轰鸣声而被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

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

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

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

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

你是工人吗?

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

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

我很想知道。

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

用到哪些地方?

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

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

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

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

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

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

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

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

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

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

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

我如何送他呢?

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

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

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

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

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

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

再见。

松户与三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

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

”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

孩子怎么办?

”妻子说。

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1)

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松户与三在工作中拾到的一封信,讲述了一个工人掉进水泥厂碎石机里被碾碎、又在转窑里被烧成水泥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劳动人民的血泪图。

B.文章虽短,却能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日本劳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困苦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悲哀和无奈,读后令人唏嘘。

C.小说中人物松户与三发现盒子后马上想到“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表现了他因生活贫困而产生的自私贪婪、妄想不劳而获的心理。

D.小说用大量篇幅记述了信件的具体内容,女工详细叙说了爱人死亡的全部经过,口吻平静,说明女工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悲惨的遭遇面前因为无能为力而内心早已麻木。

E.松户与三读完信后“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说明信在他心里并没有产生影响,依旧厌恶自己成群的孩子。

(2)

小说围绕松户与三讲述了哪些内容?

请简要概括。

(3)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松户与三的形象。

(4)

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性在工业社会里已经被异化”的现实。

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14分)(2016高三上·哈尔滨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卢鹤绂: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

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安检员还从来没见过带这么多书的。

“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

1936年9月,卢鹤绂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毅然回到了正在进行着抗战的祖国。

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物理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位物理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也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时会说:

“如果卢鹤绂当年留在美国的话,肯定会获得诺贝尔奖。

当时内地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课,他常常只能在点灯草的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课。

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

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卢鹤绂预言“浓厚之能源”的“特殊之用途”得到应验。

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

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培训班:

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日后的核基地司令。

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

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1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

1995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

“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说:

“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

”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项研究进展,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

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他对京剧的痴迷源于年幼时在舞台下的耳濡目染,入门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

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有人问卢鹤绂为什么如此酷爱京剧,他回答说:

“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

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

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既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出身、求学以及事业成就,同时也写出了他在自己人生经历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

B.卢鹤绂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他在量子力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地球物理探油术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核能方面颇有建树,故被称为“中国核能之父”。

C.“546培训班”任务结束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

如果卢鹤绂不回到复旦大学继续当老师而是也到核弹基地,就不会成为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D.本文引用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在上海科学会堂作报告的话,介绍卢鹤绂任教的培训班的成员,都从侧面展现了卢鹤绂的人物形象。

E.卢鹤绂酷爱京剧,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认为中国的传统京剧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其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

请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

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这句话意蕴丰富,手法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诗文阅读(共3题;共27分)

4.(11分)(2018高三上·牡丹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未已,拜工部尚书。

永乐三年,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

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

已,复职,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上疏言:

“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

”又请:

“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

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又言:

“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皆报可。

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

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

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

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

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

骐诬福有异志。

帝察其妄,不问。

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

福在交阯凡十九年。

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

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

仁宗崩,督献陵工。

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

明年兼掌南京兵部。

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

历事六朝,多所建白。

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

忧国忘家,老而弥笃。

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

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

“秉心易直,确乎有守。

”无少贬。

(选自《明史·黄福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成祖”是朱棣的庙号。

B.“工部”是我国古代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

C.“交阯”,原指盘腿而坐,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意思相近。

D.“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住着出售货物的为“商”,行走贩卖货物的为“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福仕途顺达,颇受皇帝器重。

他被太祖越级提拔,既得到建文帝倚重信任,也受到成祖重用;仁宗时,辅助太子;英宗时,他加赠少保,参赞机务。

B.黄福胸有谋略,治理安南有方。

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编户籍,定赋税,办学校,向当地父老宣讲圣上的德治,告诫下属不要扰民,上下安然。

C.黄福多有建言,敢于抑制权贵。

他提出的轻省赋税、让广东海运粮食等多项建议,均被皇上认可;对恃宠欺压百姓的宦官马骐,他多次加以压制。

D.黄福颇有丰仪,为官清廉节俭。

他身材修长仪表整洁,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俸禄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皇帝评价他为人有原则操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

②历事六朝,多所建白。

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5)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

(6)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太祖”是朱元璋的庙号,“永乐”是朱棣的年号,“成祖”是朱棣的庙号。

B.“工部”是我国古代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建造、水利交通、屯田等事务,最高长官为工部尚书。

C.“交阯”,原指盘腿而坐,后成为古代地理区域,范围在现今越南北方,与“安南”意思相近。

D.“商贾”指做买卖的人,是古代对商人的称呼,住着出售货物的为“商”,行走贩卖货物的为“贾”。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福仕途顺达,颇受皇帝器重。

他被太祖越级提拔,既得到建文帝倚重信任,也受到成祖重用;仁宗时,辅助太子;英宗时,他加赠少保,参赞机务。

B.黄福胸有谋略,治理安南有方。

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编户籍,定赋税,办学校,向当地父老宣讲圣上的德治,告诫下属不要扰民,上下安然。

C.黄福多有建言,敢于抑制权贵。

他提出的轻省赋税、让广东海运粮食等多项建议,均被皇上认可;对恃宠欺压百姓的宦官马骐,他多次加以压制。

D.黄福颇有丰仪,为官清廉节俭。

他身材修长仪表整洁,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俸禄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皇帝评价他为人有原则操守。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

②历事六朝,多所建白。

公正廉恕,素孚于人。

5.(10分)(2017高一下·兰州期中)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

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6分)(2020高一上·湖州期末)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

(《劝学》)

(2)________,雄姿英发,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三、表达题(共5题;共14分)

7.(2分)(2020高一上·哈尔滨期末)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特朗普采取了一系列带有单边主义倾向的外交政策,不断对国际关系进行破坏。

而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②目前,这两家馒头店都已改头换面,摆脱了脏乱差的加工环境,其中一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